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2768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2.掌握先秦、远古社会、传说时代的历史概念。

3.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4.掌握并理解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群和氏族公社的分期。

5.掌握不同时期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

6.理解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

7.了解传说时代的著名人物和传说中的禅让制度。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通过对我国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的了解与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对北京人、半坡遗址等几个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3.通过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经济、文化等状况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

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社会人类遗址分布图、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等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的年代及其文化成就。

2.以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状况及特点。

3.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

4.炎黄部落、华夏族的由来和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5.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2.正确掌握和理解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3.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原始社会发展的作用。

4.如何正确看待传说中的“禅让”制度?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我国原始社会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有关原始人类的图片。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2.讲解法:

主要用于分析一些学生难懂的抽象概念,如:

传说时代。

3.比较归纳法:

对属于相同或不同发展阶段的古人类遗址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石器时代;母系、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虽然未被列入考试范围,但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尤其是高三学年的第一课,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

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加深学生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相同或不同发展阶段古人类生活、生产状况进行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形成原始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同时又缓慢发展的社会阶段,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历史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语例示

同学们,我们经常为中华民族有5000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而倍感自豪,因为她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中,惟一一个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

如果把5000年的中华文明比作一条浩瀚的长河,把今天的中国比作一位正当壮年的东方巨龙的话,我们的远古时代就是巨人的童年。

江河不能没有源头,巨人不能没有童年。

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厚成果的时候,不能脱离和忘记孕育这些文明的昨天和前天,更不能数典忘祖,忽视我们民族初期的文明。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开始通过我们的课本、通过广泛存世的历史文献和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资料,来了解这段历史的美奂和辉煌吧。

[板书]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教师提问]在第一章的大标题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新名词,就是“先秦”,先秦是指我们国家的哪一段历史时期呢?

[学生回答]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

[教师总结]很好。

在第一章的引言部分里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秦统一以前”这样的表述。

“秦”在我国历史上既可以是指秦国,也可以指秦朝,而完成统一以后的秦,应该指秦朝,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所以对于先秦这样一个历史概念,我们也可以有另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我国秦朝建立以前的历史时期。

[板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师提问]在先秦这段历史时期里,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哪几种社会形态?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教师总结]不错。

在这里,我要补充的是在秦朝建立之前,我们国家的奴隶制度已经走向了瓦解,封建制度已经逐步确立起来了。

这一现象就发生在我们以后将要学到的春秋战国时期。

所以除了同学刚才回答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以外,还应该包括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

[教师指板书讲述]在第一小节的标题中出现的远古社会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而传说时代和远古社会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在原始社会这段历史,史料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如今所知道的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来自于传说。

所以,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泛指原始社会。

[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可以回答大约多少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

[学生回答]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

[教师过渡、提问]目前,史学界发现的最早的人生活在距今250万~200万年,发现的地点是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

那么,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又是谁呢?

[学生回答]元谋人。

[教师过渡、提问]很好。

课本上说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是元谋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元谋人是因为这一古人类遗址是在云南省元谋县被发现而得名的,这一考古成就是在1965年取得的。

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深入和原始材料的增加,我国远古人类出现的时间有愈来愈向前延伸的趋势。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又在四川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其距今约有201万~204万年,“巫山人”的发现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承认,假以时日,一定会写进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

如果说巫山人、元谋人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是人类主要的发祥地之一,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话。

那么,“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更是20世纪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重大收获,更加能够使我们激动了。

请同学来讲讲“北京人”被发现的地点和距今的时间。

[学生回答]“北京人”被发现于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教师讲述]对。

自1921年到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的“北京人”的化石材料有头盖骨6个、还有很多头骨和面骨的碎片,以及下颌骨、胫骨、锁骨等,这些化石材料分属40多个个体。

在遗址还发现石器和石片10万余件,洞穴的文化堆积层里有四层面积较大并且较厚的灰烬层,最厚者可达6米。

北京猿人的化石资料,是目前世界上原始人类化石最丰富而且比较完整的。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痕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它的发现曾在世界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教师过渡]考古学家们是根据什么东西推断出原始居民生活的距今时间的呢?

[学生回答]考古发掘的化石资料、文化遗存等。

[教师讲述]根据考古发掘的化石资料、文化遗存等,目前人们把原始社会的分期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分类法:

生产力状况、社会组织形态、人体形态和婚姻形态,这是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经常采用的方法。

我们中学阶段只要掌握前两种就可以了,即按生产力状况来分,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社会组织形态来分,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

[板书]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

[教师提问]根据这些资料还能够了解到原始居民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生存的技能和使用的劳动工具等。

[教师提问]很好。

那么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他们已经学会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主要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过着群居的生活。

[教师讲述]确实如此,元谋人和北京人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两项文化成就就是会使用石器和使用火。

这些成就是在对他们的遗址发掘的过程中研究发现的。

[板书]

[教师过渡]当时的人类刚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物质生活极其匮乏。

据统计,在发现的北京猿人的40个个体中有半数是夭折的,大多死于40岁以下。

原始居民的生产能力很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

所以在1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原始居民们用极其简单和粗糙的工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克服自身的弱点,艰难而缓慢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在这种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经历了好几个阶段。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

[教师提问]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分别是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远古人类历史上主要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而主要采用磨制方法制造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板书](教师将制造石器擦掉,改为打制石器,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讲述、提问]是的。

从事生产劳动,需要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

石器作为人类制作的最初的工具,在原始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最初,原始人对天然石块进行简单的加工,把石头敲打成粗糙的砍砸器、刮削器等,用这些粗糙的工具去砍伐树木、砸击野兽、采摘果实、挖掘植物的根块等,生活极为艰辛。

后来,原始人进而把石块磨制成形似斧、刀、铲、锄这样的工具,用这些比较精细、锐利的石制工具去狩猎、采集,生产效率就有了提高。

那么为什么会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别呢?

[学生回答]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实现,是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

[教师讲述、过渡]确实如此。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提高非常缓慢,但对原始社会的居民生活和生产劳动却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刚才了解到的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民,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就是“山顶洞人”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3.山顶洞人

[教师提问]请同学来讲讲山顶洞人的情况。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山顶洞人生活在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他们处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已进入了氏族公社时代。

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有爱美观念,已懂得人工取火了。

[板书]——氏族公社磨光钻孔、人工取火

[教师总结]在山顶洞人的洞穴中发现的石器仍为打制,所以依旧属于旧石器时代。

而有些器物制作精致,如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海蚶壳等,可见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光的技术。

同时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而且钻有规整的针鼻,以便引线缝衣。

骨针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高超的钻孔技术,而且穿着已有很大的进步。

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

另外从用火的痕迹中,考古学家们估计当时可能已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

[教师提问]由此可见,山顶洞人与元谋人、北京人有了很多的不同,那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山顶洞人已经处在了氏族公社时期,而元谋人和北京人不是属于这一时期的。

[教师提问]非常好。

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原始社会的几种分期法。

比如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生产力水平。

[教师总结]在组成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

我们根据原始人主要使用旧石器和新石器的特点,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教师讲述]除此以外,还可以按照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时期。

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然尚未形成定论,但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

原始群和氏族公社都是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人类群体,但氏族公社要更为成熟、更为稳定一些。

同时以血缘关系的变化,我们又可以把氏族公社进行怎样的分期呢?

[学生回答]氏族公社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教师总结]氏族公社经历了几万年的发展过程。

首先经历的是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组成的氏族公社;然后才是按父系的血统组成的氏族公社。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山顶洞人是属于氏族公社的哪一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板书](教师将氏族公社擦掉,改为母系氏族公社)

[教师过渡]山顶洞人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阶段,而到了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母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著名的历史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处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他们创造出的文化成就。

[板书]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

[教师提问]河姆渡和半坡氏族的居民们生活在何处?

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河姆渡氏族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他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了原始农耕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会种植粟、蔬菜和麻,并且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和纺织技能。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种水稻和粟)和原始手工业(彩陶和麻纺织)

[教师讲述]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

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较稳定了,也就要求生活相对安定。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

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

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

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后的一项重要成就。

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

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当时已有了原始纺织业。

不过,同学们要注意,这时人们所穿的衣服是用麻织成的,而不是棉花。

棉花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是宋元以后的事情了。

[教师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那么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

在那种条件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

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处于主导地位。

(2)在氏族公社里,财产都归氏族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投影显示]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①按血统关系组成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过着定居生活④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投影,并做出选择。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正确的选项应该是B。

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了解到在氏族公社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

因此“妇女掌握统治权力”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教师过渡]在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时候,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提问]何谓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呢?

[学生回答]父系氏族公社是指按父系的血统组成的氏族公社,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开始起着主导作用了。

[教师讲述]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渡。

社会关系变革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之中。

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石器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和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农业、手工业也随之更加发展。

成年男子由于体质特征比妇女更适合于从事较高强度的农牧业生产,因而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劳动力,由于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增大,个人财产也日趋增加。

在母系氏族中,子女无法继承到父亲的遗产,从而不利于子女的利益,转变也成为一种要求。

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因为这种转变,并不打破氏族制度,也不侵犯任何成员的利益。

所以这是一种十分自然的过渡。

[教师提问]我国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在哪里?

[学生回答]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板书]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教师提问]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当时社会经济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生产工具种类增多,突出成就是出现了陶器新品——黑陶和白陶;其次还发现那时已经养蚕缫丝,纺织技术有了新的进步,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第三是从大汶口墓葬对比中,可以看出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

[板书]黑陶、白陶、养蚕缫丝

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得很仔细。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的分化。

我们在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发现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猪头少者一、两个,多者达十四个。

这意味着家畜已开始变为私有财产。

私有制的出现,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

在另一些墓里却没有或只有少量普通的石器、陶器,差距很大,具有明显的贫富之别。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压迫,这也就意味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已为时不远了。

[教师过渡]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情况相印证的,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文物资料外,还有广为流传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板书]三、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教师讲述]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请学生回答或教师讲述]相传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联盟,黄帝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

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

炎帝是居住在西方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是东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

先是炎帝部落被蚩尤部落打败。

炎帝求救于黄帝。

黄帝和炎帝联合进攻蚩尤,双方在涿鹿发生了大战,蚩尤施展法术,制造大雾,对面看不见人,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打败了蚩尤,最后将其擒杀。

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后来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这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教师过渡]黄帝以后,尧、舜、禹相继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正当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板书]2.“禅让”和尧、舜、禹时代

[教师讲述]“禅让”到底是怎样一种制度呢?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材料,然后来回答几个问题。

[投影显示]

材料1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

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

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2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

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

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3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兜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4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

[教师提问]从材料1、材料2可看出“禅让”是一种什么制度?

[学生回答]从材料1和2关于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末期年老的部落联盟首领虽然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

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板书]a.禅让制是传说中的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b.尧、舜、禹时代正当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

[教师提问]那么材料3、材料4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材料3、材料4中,我们又看到,尽管当时还存在着推举制度,可是,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不仅存在,而且变得十分激烈,甚至十分残酷了。

[教师讲述]大家分析得很有道理。

在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他家里很富有,禹的父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修筑了土城。

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

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

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竟独断地把他处死。

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部落首领常常驱使成员进行掠夺战争。

由于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捉来的俘虏不再杀掉,而变成为奴隶。

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强占奴隶们的劳动成果。

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这些部落的成员,罚作奴隶。

这些事实说明,那时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已经开始形成。

我国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

[课堂总结]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经历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一个极其漫长、发展又极其缓慢的阶段。

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至今仍为国人津津乐道。

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原先需要许多人共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时只需要较小的单位或少数人就可以完成了。

这时,个体劳动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

于是,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代替,随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便产生了。

而原始社会也即将被奴隶社会所替代。

[布置作业]

1.远古文明的下列重要进步,可以确定在进入氏族公社前就取得了的是

A.饲养禽畜

B.保存火种

C.人工取火

D.建造房屋

答案:

B

2.“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上古社会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下列哪一时期最符合

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河姆渡半坡文化时期

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答案:

C

3.下列关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已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B.半坡文化时期已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C.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技术高,称为彩陶文化

D.父系氏族时期我国已发明了丝织品

答案:

C

4.下列各种器物中,可能成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随葬品的是

①麻织成的布②玉石制成的串饰③骨制的箭头④黑陶器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

A

5.“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这一举措所起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C.吞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6.我国下列古文化遗址中,其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文化遗址

C.左镇人遗址

D.大汶口文化遗址

答案:

C

7.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当时

①没有贵贱之分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③原始社会走向解体④贫富分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