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0785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docx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发达国家

☐第一阶段(1530’s-1790’s)济贫立法阶段

☐第二阶段(1790’s-1880’s)劳工立法阶段

☐第三阶段(1880’s-1930’s)社会保险阶段

☐第四阶段(1930’s-1970’s)福利国家阶段

☐第五阶段(1970’s)福利国家改革阶段

济贫立法阶段

伊利莎白济贫法(1601)

☐属地原则;亲属责任;分类救济;

☐济贫税;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

☐领养制和学徒制。

☐1834年新济贫法取消院外救济。

☐1948年济贫法被废止。

☐济贫法的影响。

斯宾汉姆莱法

☐斯宾汉姆莱法(1789),该法规定如果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所有收入达不到法定标准,则应从济贫税中予以补足,此项补贴随着面包的价格上涨而浮动。

☐把济贫的范围扩大到有人就业的贫困家庭,建立了一种广泛的户外救济制度,使工资收入者获得了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新济贫法

☐斯宾汉姆莱法刺激人口增长,加剧失业,加重税赋。

☐1834年该法被新济贫法所取代,新法规定停止院外救济,迫使穷人进入劳动力市场。

☐确认政府的济贫责任,接受救济是公民的权利。

劳工立法阶段

工业化初期,劳工的恶劣处境:

☐工作超时;

☐工资低;

☐劳动环境恶劣;

☐童工;

☐女工;

☐人身伤害。

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

☐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象狼一样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

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

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象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

----资本论第一卷295页

英国的劳工立法

☐劳工立法始于对童工的关注,《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02)是英国第一个保护童工的立法。

☐1833年工厂法规定13岁以下童工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48小时。

☐1847年工厂法修正,女工和18岁以下童工每天工作时间最高为10小时。

☐对男性成年工人:

1850年工厂法规定一周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前五天为12小时,从早六点到晚六点,包括1.5小时吃饭时间;星期六为8小时,从早六点到下午两点,包括半小时吃饭时间。

☐1872年矿山法规定妇女及12岁以下童工不得从事坑内工作,矿主对工人的安全要有适当的预防。

1871年工会法承认工人有结社权。

社会保险阶段

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疾病社会保险法案(1883)

☐工伤事故保险法案(1884)

☐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案(1889)

英美的保险立法

☐1908年英国建立统一费率养老金制度:

个人不用缴费;70岁及以上;低收入;良好的工作记录和道德表现。

☐1911年统一费率缴费型疾病保险,面对男性和单身女性;重工业失业保险。

☐1925年缴费型养老金,65岁及以上。

☐为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提供补贴。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案。

福利国家阶段

☐《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贝弗里奇报告1942),1945年获得政府批准。

☐家属津贴法(1945);

☐国民健康保险法(1946);

☐国民工伤保险法(1946);

☐国民救济法(1948);

☐1948年首相艾德礼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改革阶段

☐福利国家危机:

财政不堪重负;福利欺诈严重;福利依赖;破坏工作伦理;不利于民间慈善。

☐蒂特马斯认为,福利国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发明,而保守主义者EnochPowell却说,中产阶级辛苦工作,却为那些不务正业的福利骗子承担责任。

一个人的需要变成一种权利是二十世纪的最大异端。

☐西欧各国的福利改革:

市场化;私营化;个人责任;家庭责任。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拉丁美洲:

智利

☐从二战到1970年代初,智利社会保障基本覆盖各种社会风险,人口覆盖率达60-70%。

其特点是不平等,不统一,管理混乱。

☐1974-1979年,皮诺切特政府通过强制手段实行社会保障的统一化改革。

进入80年代,皮诺切特政府信奉激进的新自由主义。

拉丁美洲:

阿根廷

☐从1940年代开始,阿根廷先后为警察、商人和产业工人建立养老金。

到1970年养老保障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覆盖率是68%。

☐1976年军政府上台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计划,养老金大幅贬值,拖欠严重,以致政府不得不用国家石油公司私有化得到的资金弥补养老金缺口。

拉丁美洲:

巴西

☐1930年代,巴西开始建立社会保障。

☐1964年,巴西军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基本目标是弱化工会,接纳农村工人。

☐1971年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农村,农民无需供款,免费获得医疗照顾和全国统一补贴。

☐70‘s后期,社会保障从法律上说覆盖经济活动人口的70-80%,但实际上没有做到。

拉丁美洲:

哥斯达尼加

☐1941年开始在低收入人群中强制实行养老和医疗计划,到1960年只覆盖经济活动人口的1/4。

☐1961年国家自由党上台,通过修改宪法,规定在10年内实行社会保障的广覆盖。

但是到1971年只覆盖全部人口的43%,到1980年健康照顾覆盖75%,养老保障覆盖50%。

亚洲:

日本

☐二战以后,日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福利领域一直坚持剩余模式。

☐日本社会福利的特点是:

强调自助和互助的传统价值,如照顾老人是子女的责任;

☐日本的职业福利别具特色,企业内部实行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工人的工资差距较小,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因此工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台湾

☐1987年前,台湾的社会政策主要由分割的社会保险计划所组成。

☐1980年颁布《老人福利法》,向中低收入家庭中的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补贴、特别照顾津贴。

☐1986年台湾开始民主化进程后,健康社会政策受到重视。

1989年建立了农民健康保险。

韩国

民主化以前韩国:

☐政府和资本构成统治联盟,实行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不提供有效的社会政策。

☐通过剩余福利、选择主义和劣等处置等措施,迫使劳动力商品化。

☐工人阶级面临双重风险,受到资本和国家的双重压迫。

新加坡:

中央公积金制度

☐中央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设立,它是一种强制性储蓄计划,目的是保障会员退休或因伤残丧失工作能力后的基本生活。

☐后来,范围逐步扩大,具有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投资多种功能,面向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雇员,雇主和自雇者可自愿参加。

中国: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

☐改革前的三大阶层:

干部、工人、农民;

☐身份区隔和福利区隔;

☐工人:

从劳动保险到企业保障;就业、教育、住房、生活福利等;

☐干部:

国家工作人员保障制度

☐农民:

五保;临时救济;合作医疗;

第二节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学科性质

一、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

1、社会政策研究的缘起

☐“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

☐1873年,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休谟纳、互格勒、施穆勒、桑特巴等人发起创立了“社会政策学会”,鼓吹劳资协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政策。

☐虽然德国人最先提出了“社会政策”一词并提出了一些社会政策主张,但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政策的产生却要归功于英国人。

2、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

☐1950年,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

标志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标志性事件)。

☐伦敦经济学院成立于20世纪初期,它的主要目的是:

第一,为来自工人阶级背景的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二,为有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三十年代,在贝弗里奇领导下,成为一个著名的学术中心。

(2)、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长处:

第一、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第二、蒂特马斯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第三,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正式组织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方案要广泛得多。

☐不足:

第一,单一价值取向。

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第二,非理论的取向。

他回避明确的理论,没有想过要提出可供选择的理论。

3、从社会行政到社会政策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些发展对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提出了挑战。

社会行政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

(1)人们认识到,社会政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费边主义,而应该认真研究和采纳其他各种价值体系。

(2)部分学者开始认识到,对社会政策的建议应建立在对社会及社会制度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

☐总之,社会行政开始成为一个既关注规范(社会价值/社会哲学),也关注实证或解释(事实/社会科学)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学科。

☐正是在这个时候(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开始取代“社会行政”作为该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名称。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涌现出新的社会问题,相应地社会政策研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第二,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第三,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第四,高度重视宏观政策分析,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

☐第五,政策绩效评估成为研究热点。

二、社会政策学科的对象和性质

1、研究对象

☐1)、米奇利(Midgley,J,2000)从社会政策研究特点的角度,揭示出社会政策研究的四个关注点

☐2)、厄斯金(Erskine,1998)从社会政策研究起点的角度阐述了他关于社会政策研究对象的观点。

☐3)、斯皮克(Spicker,1995)认为,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研究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

☐4)、迪尼托(DINITTO,1995)把社会政策定义为政府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政策

2、学科性质

☐1)、综合性

☐2)、应用性

博格达诺(Bogdanor,1987)曾作了一个比照,认为政策分析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就如同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一样,即政策分析是建立在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

☐3)、价值关联性

价值和意识形态影响着社会政策对社会中各种问题的基本态度,例如政府的角色,政府对经济市场的管理,对收入和权力不平等的容忍度,福利国家及公民权的范围,拒绝或者接受富裕中的贫困,对社会病的集体的或者个人的责任,私人市场同福利国家政策之间的摩擦,等等。

三、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及应用范围

☐1、社会政策分析的方法

1)、什么是政策分析

邓恩认为,政策分析是对政府所面临的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危机的一个回应;科克伦和马隆认为,政策分析是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而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和有用的信息。

我们采纳由波普尔和莱宁格所提出的政策分析定义,即政策分析是应用理性分析而研究社会对公共(社会福利)问题的回应。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A、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一般是指对现有政策的陈述,它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过程分析

过程分析主要是回答“如何”的问题。

波普尔和莱宁格(1998)指出,同政策内容相比,过程分析更多地涉及一项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C、评估

评估不是简单地描述或解释社会政策,而是要对社会政策做出判断。

评估过程可以判断一项政策的逻辑一致性,评鉴它的效果和效率、分析它的伦理特点。

他们把评估进一步细分为逻辑评估、定量评估和伦理评估。

D、规范性分析

规范性分析包含着有关“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判断。

E、价值或目的取向

莫罗尼和克里西科把政策分析取向划分为“强调过程”和“强调目的”的两种。

在他们看来,价值渗透在整个政策过程之中,价值是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和评估政策效果等各项工作的基础。

2、社会政策研究的应用范围

☐社会政策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是社会政策实践

1)社会政策研究在政策决策中的应用

2)社会政策研究在政策实施中的应用

3)社会政策研究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4)社会政策研究在社会服务规划中的应用

5)社会政策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