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440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docx

江西省鹰潭市学年高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鹰潭市2018—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说明:

1、卷面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中性笔或铅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3、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

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

A.《唐风》B.《赵风》C.《郑风》D.《陈风》

2.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发明本心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3.唐太宗李世民完善了隋代创立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当时考试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如果某人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需要准备

①《春秋》②《四书》《五经》③《诗》《书》

④《论语》⑤《孟子》⑥《礼》《易》

A.①③⑥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D.②

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5.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6.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D.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7.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

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B.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C.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8.智者学派普罗狄柯认为,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

克里底亚认为,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

这些认识

A.成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B.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

C.打破了对希腊神系的图腾崇拜D.导致个人主义在古希腊泛滥

9.那时(16世纪初),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

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生产出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

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受影响于

A.宗教改革的冲击B.罗马教皇的感召

C.启蒙运动的开展D.人文主义的传播

10.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点。

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

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B.苦修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C.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D.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

11.“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重视法制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12.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D.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13.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思想的相同点有

①宣传天赋人权②提倡君主立宪

③主张三权分立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4.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15.阅读下列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A.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C.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洲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16.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7.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④③①②  

18.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颠覆孔孟学说D.倡导变法维新

1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0.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

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C.“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1.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

“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

”恩格斯意在说明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22.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

A.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2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24.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D.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25.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B.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D.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

共50分。

26.阅读材料:

(15分,)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

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2分)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4分)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3分)

27.(20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个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6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2分)

 

三、选做题(在28~30题中任选做一题,如有多做,则以第一题计分。

)(15分)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二月》中对一条鞭法的说明为:

“总括一县之赋役,

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丁粮必输于官。

——《神宗实录》

材料二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

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

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

(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

(6分)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8分)

 

30.(15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

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3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

(6分)

鹰潭市2018-2019上学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BCABB6-10DBBDB11-15DDBDB

16-20ABDAD21-25BDBDD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共35分。

26.

(1)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2分)

(2)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6分)

(3)答: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分)

(4)答: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3分)

27.

(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

(2)变化:

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2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2分)

(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2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

(2分)

(4)本问总分2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2分。

三、选做题(在28~30题中任选做一题,如有多做,则以第一题计分。

)(15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用白银缴纳;赋役由官府直接办理。

(每点3分,共9分,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私营手工业发展;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赋役征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每点2分,共6分,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29.

(1)同:

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

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7分)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8分)

30.

(1)趋势:

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

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6分)

(2)原因:

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

后果:

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影响: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