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3582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docx

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学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

成都市龙泉驿区2017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1.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

图1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图》。

该图反映出当地商业发展

图1

A.注重保障农时B.以季度为周期C.受到时间限制D.以农业为基础

2.图2为出土于甘肃省、约为公元3~4世纪的画像砖。

它描绘了一个农民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在田里劳动的场景。

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B.畜力开始取代人力从事生产

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

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3.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

‘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

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4.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5.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

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6.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7.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

A.社会安定B.精耕细作C.重农抑商D.科技领先

8.在中国古代,从商致富屡见不鲜,但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官僚缙绅也把获取的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造成资本严重过剩B.腐朽的生活观念分流商业投资资金

C.经营土地产生的收益远远大于工商业D.国家政策对资金流向起到牵引作用

9.“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10.图3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图3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C.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11.据载,1961~1962年国营商业零售价格仅上升7%,然而在不受国家控制的集市贸易上价格却上涨了2倍多,其中粮食上涨竞达12.5倍。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营商业发挥了稳定物价的作用B.当时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现象盛行

C.国家对经济比例调整助推物价上涨D.经济计划没有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12.表1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

这一现象

表1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13.表2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断出的结论是

表2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

人/天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3764

172

922

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被电气化交通所取代

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传统交通工具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

14.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

这表明近代上海

A.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15.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

“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

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

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16.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

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17.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

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

其意在说明

A.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B.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D.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

18.“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

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

”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19.“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修复是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指导,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C.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推广 

D.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0.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21.欧共体成员国签署《单一欧洲协定》,旨在实现“没有疆界的欧洲”,即消除抑制欧共体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壁垒。

该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绝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

这表明当时欧共体

A.设置贸易璧垒遭到美国反对B.推进一体化与美国形成竞争

C.违背美国追求的全球化目标D.挑战美国霸权动摇两极格局

22.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中说:

“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

”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23.观察漫画(图4),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图4“全球化”,KarikatervonLuisMurschetz,1998

A.两极格局彻底崩溃B.美国追求单极世界C.狭隘民族主义泛滥D.全球化趋势的困惑

24.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

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

苏联被边缘化是

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B.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苏联改革的失误所导致

二、材料解析题(共2大题,25题24分,26题28分,共52分)

25.(24分)发展经济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职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

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渡河4162处。

元末战争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社会秩序,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

在雍正时期,清政府遂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吴翔、姚星《明清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4分)

材料二国民政府建立后,政府出台了一些保护、鼓励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措施,收到了实效。

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制订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如关税自主、裁撤厘金、调节劳资纠纷、保护工商业者财产、提倡国货等。

此外还划分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省财政收入,决定设立中央银行和统一币制。

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并漠视农民的困苦。

国民党内有一批人在农村有既得利益,他们不希望变革农村。

由于缺乏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中国农村经济仍处于凋敝之中。

——根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措施的特点,并简要评价这些措施。

(8分)

材料三: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3)比较图5和图6,提取两项有关中西“走向海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26.(28分)历史信息的提取、解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

新的城市用语

1893

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

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

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流行用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根据材料一和相关知识,提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变迁的相关信息。

(10分)

材料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英国封建割据势力相对弱小,较早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并实现了政治统一,并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

资产阶级革命消灭了不利于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专制统治,使经济有了比其他国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财产和私人企业的安全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废除了骑士领地制和对圈地的法律限制,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后形成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观念比较有利于经济变革。

英国社会比较开放,英国人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技术。

英国实行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使非国教徒能在革新技术和发展工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才智。

培根、牛顿等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使英国在近代科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智力条件。

由于英国具有以上种种优势,它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

——根据《全球通史》《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整理

材料三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设计出了一个联邦政府,美国宪法的确立为全国性市场打下了法律基础。

全国性的和平有利于商业,随后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发展……在这个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土地上,没有权贵、没有既得利益者,资本的形成没有障碍。

美国从英国那里继承了有利于自由和贸易的制度……1862年5月,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即《宅地法》。

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推动了拓荒农业向商业农业的演变,促进了西部开发的大规模拓展……美国大众教育早在殖民时期就已开始。

1852年,马萨诸塞参照普鲁士的做法,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摘编自毕竞悦《美国是如何超越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世纪中期英美崛起的异同。

(10分)

材料四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

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中美苏三国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8分)

 

成都市龙泉驿区2017年高一下期期末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A

7、月球的明亮部分,上半月朝西,下半月朝东。

B

C

4、“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这句话是阿姆斯特朗说的。

B

17、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科学家也正在研制太阳能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C

17、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B

D

A

1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D

D

C

题号

5、垃圾的回收利用有哪些好处?

13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4

15

16

2、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或焚烧。

17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18

答:

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白糖加热等。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D

C

B

B

C

B

B

B

D

D

1.A解析:

4-6月和8-11月是播种、收获季节,属于农忙时段,庙会少,以确保农时。

因此选A。

2.A解析:

牛耕方式表明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注意地点(空间):

甘肃,在北方,北方主要是旱田。

材料不能反映人力被畜力取代,公元3-4世纪处在汉末到魏晋时期,铁制农具在全国已经普及,所以BCD不能选。

3.B解析从材料的中心即可得出结论。

材料也反映了法家管理手工业的规范要求。

4.C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题眼是“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

根据“家庭作坊几百家”,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故与手工工场无关,故A项错误;“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说明农业生产在该地区占重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说明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手工业状况,没有体现商业,故D项错误。

5.B解析:

抓住材料中“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表明宝钱出现使货币发展有了符号化的趋势,为以后纸币等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6.C材料认为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促使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发展促使城乡社会经济均向商品化方向发展。

7.B.从材料中欧洲与中国古代收获量的巨大差距可以看出,中国自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方,而精耕细作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原因,农业科技领先是精耕细作的具体表现。

8.D解析:

材料的中心强调中国古代商人、官僚的财富和资金流向是购房置地,考核的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9.A解析:

抓住材料的几个关键点:

1900年前夕;用三十年时间;根据这些成就取得的时间段分析,考核的是洋务运动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10.D解析:

从趋势图的增长迅速的时间段看,就在清末新政时期。

新政时期,采取奖励实业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1.D解析:

材料中物价飞涨,所以A错;经济浮夸等现象在1958年,B错;国家对经济比例调整,促进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物价,因此不选C;1961-1962年是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材料中国营商店物价上涨不多,集市(黑市)上物价飞涨,说明经济计划(国营商店是代表)没有反映真实的物价上涨水平。

12.C解析:

本题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材料反映物价上涨过快,而时间处在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说明原有的计划经济调节作用的弱化,必须进行进一步改革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本题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13.C解析:

材料的主题是“交通工具变化”。

材料反映了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传统交通工具仅仅人力车增加,其余推出历史舞台。

A、B、D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

14.D解析:

材料中妇女的活动属于社会生活领域范围。

不要误选C,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材料无这方面的信息。

15.D解析:

材料中通过全国报界联合会而不是政府发布对广告中伤风败俗等行为的劝告信息,说明当时政府没有有效管束广告业。

此类题目,注意归纳材料的中心,注意行为的主体。

16.C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金属货币外流,对金银需求增大。

题目要求选直接影响,时间是15世纪中叶,所以选新航路开辟。

17.B解析:

只要抓住“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即可选出答案。

18.B解析:

归纳材料的中心即可得出答案。

19.C解析:

本题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注意时间:

二战后;注意两个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和修复。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二战后西方通过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在50年代初从战后的废墟中恢复,并经历了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20.B解析:

本题重在克服思维定势,一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与自由主义相联系的;但在某些方面政府的作用仍然十分突出,注意归纳材料的中心,从材料中分析得出结论。

21.B解析:

归纳材料的中心即可得出答案。

22.B解析:

材料强调了“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3.D解析:

本题注意图下的文字“全球化”;同时,图中地球应表示全球化,被蛇吞,是表明全球化遇到困难,因此选D。

24.D归纳材料的中心即可。

一般考苏联历史,主要考向就是分析其教训为主。

二、材料解析题(共2大题,25题24分,26题28分,共52分)

25.(24分)

(1)(4分)①促进农业恢复发展:

鼓励垦荒(明初实行更名田、承认土地私有,减免赋役);大规模兴修水利;进行赋税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取消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3分)

②促进手工业发展:

法律上承认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1分)

解析:

分农业和手工业进行归纳,注意逐层归纳。

要点前必要的要带上时间。

(2)(8分)

特点:

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变革;重视金融、财政对经济的影响;实施中央与地方财政分层治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政府重视保护和扩大国内市场;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与发展经济、维护国家主权相结合等。

(3分,任答3点)

评价:

积极方面:

这些措施收回了部分国家主权;有利于统一和扩大国内市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金融和物价,为民族工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财政划分和统一币制,有利于打击地方军阀割据势力;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和对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削弱又为后来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和政治保障。

(3分,回答1点2分,2点3分)

存在问题:

忽视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振兴,忽视了农民的利益,客观上为中共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没有针对中国经济结构采取针对性措施,没有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官僚资本主义等因素的阻碍;币制改革和财政划分客观上加强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2分,任答1点,给2分)

(解析:

分析时要一分为二;同时,要把材料放到特定历史阶段考察,要链接相应阶段的史实才能客观的评价)

(3)(12分)示例一(角度:

“走向海洋”的范围)

信息:

“走向海洋”从区域性延伸为全球性。

(2分)

说明: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海上商贸之路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4分)

示例二(角度:

“走向海洋”的主导权)

信息:

“走向海洋”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

(2分)

说明:

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

(4分)

示例三(角度:

“走向海洋”的方式)

信息:

“走向海洋”从和平之路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

(2分)

说明: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

(4分)

示例四(角度:

“走向海洋”的内容)

信息:

“走向海洋”由奢侈品交换到大众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2分)

说明: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换的主要是奇珍异兽及丝绸、瓷器、香料等奢侈品;新航路开辟以后,各种商品、文化、物种通过海上商贸之路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交流。

(4分)

示例五(角度:

“走向海洋”的性质)

信息:

“走向海洋”由封建性的朝贡贸易转化为近代的殖民贸易和商品贸易。

(2分)

说明:

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朝贡贸易为主,不重视利润,以政治利益为主,是封建性的朝贡贸易;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的商品贸易重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对外政策上的反映。

(4分)

示例六(角度:

“走向海洋”中政府的角色)

信息:

“走向海洋”中中西方政府的角色由抑商到重商。

(2分)

说明:

古代海上丝绸中商品经济发展中,由民间自发开辟而成,政策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对商贸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中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