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931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四川文综·7)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本题是图片类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动能力。

从图片文字看出:

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肤如润,无干燥损肤之弊,敢进一言以为介绍”等文字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

A项错在“都借助”;C项只反映了一方面信息;D项错在“广泛认同”。

【答案】C

2.(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

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在20世纪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为美;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

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

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3·浙江文综·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

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

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

错误

B

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错误

C

材料描述了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4倍左右,这反映出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有效地开启了民智。

正确

D

《时务报》的畅销说明“国人所办的报纸”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其销量最多时也仅17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了影响。

错误

【答案】C

4.(2013·江苏单科·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考点】近代生活变迁——大众媒体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

ABD题干材料中无法在体现,是错误的解读。

故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5.(2012·浙江文综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答案】C

6.(2012·四川文综卷·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

这反映出(  )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B.

C.

D.

【解析】从题干中的“介绍两个月前”说明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图中文字“妇孺登艇,男子闻令即退”仅能反映出美国的公民教育的成就和妇女地位变化,不能反映民国初期的中国,反映应是其倡导人性向上,因此,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7.(2012·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

表2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行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考点】本题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信息与准确解读的能力。

【解析】从表2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项正确,表2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项题干无从反映。

【答案】C

8.(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票证供应制度,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折射。

【答案】B

9.(2012·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D

10.(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答案】C

11.(2011·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答案】A

12.(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B

13.(2010·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答案】D

14.(2010·江苏单科·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

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A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答案】B

15.(2010·上海单科·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选B。

【答案】B

16.(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

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

【答案】D

17.(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答案】A

18.(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答案】A

19.(2009·福建文综·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20.(2009·广东理基·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答案】C

21.(2009·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C

22.(20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答案】B

23.(2009·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2清革命色彩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之一,故B项正确,A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为婚礼的习俗,D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答案】B

24.(2009·上海历史·29)郑观应主张: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

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解析】“兴商务”“必自上海始”,体现了上海商贸业的发达;上海为“中西总汇”,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

A、C、D在材料中均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充分。

【答案】B

25.(2009·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A

26.(2009·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013·北京文综·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二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世界市场形成及其影响。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知识运用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第(3)问是是历史写作论文,从观点、论证层次、语言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观点明确并有概括性表述;第二,史实准确,论证充分,且史实能充分支持观点;第三,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

(2分)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

(2分)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

(2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2分)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

(2分)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2分)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2分)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分)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

(2分)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

(3分)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4分)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2分)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

(2分)从发布者角度看:

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4分)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2分)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分)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4分)

2.(2013·重庆文综·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

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8分)

【考点】现代中国物资生活变革

【解析】第(3)题“变化”依据材料很容易看出服饰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等回答。

第(4)题首先要归纳材料蕴含的主题,比如服饰(或社会习俗)的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论证时要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

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3.(2012·四川文综卷·37)(32分)公司来了,世界变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

少了经,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哥伦

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8分)

材料二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

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

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

制企业增至20多家。

《申报》评论:

“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

据李鸿章估计:

“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

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6分)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

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

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

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12分)

【解析】第

(1)题,意义从材料一中反映公司由“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到“市场组织、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的变化来分析;作用则从现代公司对科技、企业生产制度和人们思维和生活习惯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来分析。

(2)题,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洋务运动的创办民用工业的原因,以及洋务运动的影响。

第(3)题,归纳轮船招商局的历史阶段性发展特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答案】

(1)意义:

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

作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