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97421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x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五单元基础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30×2=60分)

1.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

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

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A.《渔光曲》B.《歌女红牡丹》

C.《定军山》D.《难夫难妻》

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民国初年开始出现的生活习俗和新风尚有()

A.城市男子穿着西装、女子披着婚妙举行婚礼

B.人们乘火车到宁夏旅行

C.妇女为缠足为美、人们见面向长辈行跪拜礼

D.家境富裕的人以吃西餐为时尚

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6.右侧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7.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A.买一套西装穿上

B.到西餐馆就餐

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

D.骑自行车看风景

8.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网址设置“1905”的寓言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国际荣誉

9.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A.中山装B.四合院C.西装D.花轿

10.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

“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D.禁绝外来事物

11.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

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12.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这条电报线架设于()

A.北京B.台湾C.山东D.新疆13.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14.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问题时收集到的四张图片,其中人物的着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是()

15.小马在求职应聘时,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某公司发送了一份个人简历,不久就从自己的电子信箱中收到来自该公司的面试通知。

这一信息交流方式依托的技术设备是()

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人的服饰、饮食和社会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中国近代经济产生推动作用

D.清政府的强行规定

17.2009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

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的主要途径是()

①电影②电视③广播④互联网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8.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这主要是指()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

③开拓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下文是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一文的内容: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礼服兴,翎顶被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阳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段文字反映的社会变化最早应该发生在()A.辛亥革命以后B.新文化运动以后

C.五四运动以后D.国民大革命以后

20.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

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1.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2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23.肖恩·马洛尼说: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24.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的演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次替代的过程

25.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6.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反清革命

27.孙中山曾说:

“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实践上述思想,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有()

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了京九、南昆和青藏铁路③“九五”末期,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④到2000年,我国铁路的运营速度已经达到最高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8.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①中国当时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③在当时的教学中已经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④电话的应用完全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29.小林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对我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下列他所搜集的四张图片中,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0.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

31.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4分)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6分)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四大传媒指哪些?

(4分)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哪种传媒发展最快?

其优势是什么?

(4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网络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你认为如何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

(12分)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CCAB6—10CCBAA11—15BBCCC

16—20DCDAC21—25BBCDD26—30BCBCD

二、非选择题

31.

(1)服饰(装)婚姻礼俗

(2)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分类比较的方式。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分析比较等方式。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动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4)影响:

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32.

(1)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2)互联网。

互联网的优势:

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3)影响:

①积极: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

②消极:

互联网传递的信息中夹杂着不少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内容。

网络信息量大,虚拟空间幻真幻假,而各种信息更是良莠并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而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青少年来说,实在是不足以抵御的。

①通过学校、政府等努力教育引导,让青少年树立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合理应用网络。

②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实现同步教学、答疑解难,并且配合网下的定期面授。

③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

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为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④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⑤加强立法,加强对网吧等的管理。

⑥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疏导,预防青少年网络上瘾、网络犯罪等。

(答出四点即可)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