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36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

京华烟云读后感读后感模板

京华烟云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篇一:

京华烟云读后感

  

  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

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

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

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

  

  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

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

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

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

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

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

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

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

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

最羡慕木兰有这样一位仙风道骨的父亲,可以在她懵懂的年纪就告诉她:

“这些个宝物,若你当它们是废物,它们便是废物。

”生命里,只有摆脱钱的束缚,人生才能真正潇洒起来,而木兰做到了。

最爱看木兰在曾府里适性愉情的生活着,冬日里,穿着鲜蓝的衣裳,摆弄花瓶里带着小果实的红石竹;春天里,慵慵懒懒的立在院子里整理牡丹花,夏日里一卷在手躺在凉椅上读小说,秋日里与荪亚去西山赏红枫……不是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却是个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聪慧女孩儿。

  

  看到曾老太爷对这个“疯少奶奶”颇有微词便更觉木兰可喜可爱。

木兰最爱和荪亚吃小馆子,也喜欢随荪亚逛公园,于是这“两大毛病”成了曾家二老很头疼的问题。

他们的儿媳妇是那么开朗,那么愉快的生活着,远远背离了儒家循规蹈矩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牵着夫君的手,自由自在得溜达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这个漂亮极了的道家女儿自然不在乎孔夫子的框框,真是要人怎么喜欢才好哦!

  

  曾经想,或许金庸笔下的俏黄蓉便有木兰的影子,看她充满浪漫的调调,看她精妙绝伦的手艺,读到杭州隐居时木兰烤叫花鸡那段,真是让人喜笑颜开。

难怪林语堂说: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木兰太叫人喜欢,太讨人喜欢。

  

  关于木兰的不幸,我始终以为是时代的,而非木兰的。

阿满与曼娘的死,阿通的离家从军,是时代不得不要木兰牺牲的,换做别人,也有一样的遭遇。

看到木兰为阿满伤心欲绝,我也痛彻心扉,看到曼娘惨死,亦哽咽不能语。

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其实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再培育一个木兰的土壤。

那份北京城古老而典雅的空气早已经烟化在文明的进化中,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优美也早已经被嘈杂的都市生活搅得不留余地。

于是便没有了木兰。

木兰必须是生长在浓郁传统中的女孩儿,有着世俗的智慧,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美丽,聪慧,宽容。

她会应付大宅门里的种种关系,巧妙而得体的周旋在缠着小脚的太太姨娘妯娌之间,懂得微笑的看着贪小的管家,让下人知道这位三少奶奶的心知肚明,懂得关于习俗和传统要求女子懂得的一切,这才能成就一个优美而典雅的木兰。

木兰也必须是长在浓郁道家思想里的女孩儿,懂得道法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率性并且接受新事物,明白人是需有能享福的德行才是福气,懂得腰缠十万贯不如骑鹤下扬州,可以轻易远离北京王府的富足生活,在杭州享受平淡而清静的幸福,这才能成就一个自然而纯真的木兰。

而必须的这两种氛围,恐怕再不会有了,这世上再不会有第二个姚木兰了。

  

  读京华只为木兰,固执的只沉醉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

或许世间根本从来没有过这份完美,可我宁愿相信,在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里,曾有这么个女孩儿,自然而幸福的过了一生。

  

  篇二: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是大家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以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为主线,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内涵丰富,引人入胜,实际贡献也颇为显着,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像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有效。

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的,而虽为小说其中的真实性又无法抹杀,所以说京华烟云值得一读。

  

  其中令我感到最真实的存在就是姚木兰,木兰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她很浪漫,但又不失庄重,有她的生活会平填许多花絮;她又很现实,礼教家规是她的行为准则。

浪漫加现实,难怪有人说她是最理想的女人。

木兰的爱情同样也是曲折,她的婚姻是一场纠结的演绎,她因为冲喜嫁到曾家,阴差阳错嫁给了妹妹所爱之人,而丈夫却对她更是冷冷冰冰,在曾家妯娌之间的矛盾,与所爱之人周立夫更是只能爱埋心底,丈夫的外遇,曾家的衰落,她的爱情婚姻之路走得很是艰难,虽然最后,她的丈夫荪亚爱上了她,周立夫和她的妹妹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但个中酸楚旁人岂能体会。

我在文中最为同情的便是牛太太马祖婆,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反面角色,她的榜样,就是那个慈禧太后,呼风唤雨,专横跋扈。

她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可到了,这哲学却破灭了。

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了恶女人的自私、贪图、冷酷和狠毒等特征。

真是误人又误己,害人也害己。

但她的确是可怜的,错误的价值观,被世人所唾弃与不齿,身为一位母亲却误了自己的亲身骨肉,何其可悲啊。

  

  文中最幸运的便是木兰的丈夫曾荪亚了吧,有一位贤良淑德的妻子,成功男人的首要要素他便就具有了,可是他却不懂珍惜,外遇,脸色,不断的招呼着她的妻子,还好他足够了悟,最后应了木兰的感召,看到木兰人性的光辉。

这部小说向人们表述了很多东西,爱情,婚姻,家国,战争,上半部分爱情婚姻为着重,书的后半部分是在战争的大环境,从军阀到抗日,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人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

  

  小说时间跨度几十年,也是很多种人生的缩影。

各有各的悲欢离别,各有各的苦乐哀伤,可是总是有茫茫的希望,让人不忍放弃,平淡,动荡,人生也就这般了。

读本小说,品段爱情,懂得悲喜,人生总要无奈,人们总要成长。

  

  篇三: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

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

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

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

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

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

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

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

“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

”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

也有人这么说:

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

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

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是她的美貌?

她过人的才智?

她的气魄?

她的胆略?

……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

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

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

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

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

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

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

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

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论语读后感读后感1000字活着读后感《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做卓越的教师》这本书,本书从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地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敬业共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所写内容贴近教师的生活,话语真挚,说理透彻,从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几种品质:

  

  《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以例举鲜活的事例,引用哲理小故事的形式,引发对教师和教育工作的深入思考。

全书行文洒脱地叙述了八个专题,即做卓越的、幸福的、会育人的、会上课的、会当家长的、会培训教师的教师和卓越教师的培训,涵盖了教师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研修组织、家庭教育、魅力师训等,读来受益匪浅。

  

  第一章《做卓越的教师》,主要讲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分别是教育情怀、爱岗敬业、实践积累、博览群书、善于反思、勤于写作方面。

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刻的有五个方面。

  

  一、为人师表

  

  在本书中,“为人师表”不仅指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要为人师表,在衣着打扮、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方面,均要为人师表。

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将描绘成怎样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

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为人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

教师为人师表,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全方位的发展。

  

  二、学高为师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是中华民族延绵千年的优良传统。

作为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有高度的涵养,就需要遵循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更贴近学生,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好书才能为自己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有好读书我们才能感染学生读书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一名知识功底深厚、教育观念、教法灵活的教师,在课堂上方能拔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爱岗敬业

  

  曾看过一部电视剧,一位老者对一个年青的创业者说:

“你要时刻提醒自己,除此以外,我一无所有!

要多想想,今天,你为别人做了些什么?

”这一句话不正道出了一个真理吗?

那就是要爱岗敬业,要有责任感。

  

  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然而在这平凡与平淡的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艰辛以及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进行持久不懈的探索。

这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对教师这个职业怀有深挚的爱。

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险阻,都决不放手,决不回头。

  

  一代代卓越的教师,大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才成就其毕生追求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教育事业,这中间最可贵的就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

  

  四、关爱学生

  

  做老师要有三心,即爱心、童心、责任心。

时刻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业、一种艺术,终身去研究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

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做一名有幸福感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每天走进教室之前,问问自己:

今天,你准备带给孩子们什么?

准备引领他们走向哪里?

每天走出教室之后,也问问自己:

今天,你引领孩子追寻幸福的效果怎样?

孩子们是否都感到幸福快乐?

给孩子带来快乐,我们也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

  

  我们要学会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快乐。

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只要注意去挖掘,张开一双慧眼,你也一定会发现和拥有许多的快乐。

  

  凡夫俗子的我们没有出类拔萃的才华,有的只是平平常常和平淡如水的生活,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样可以做最优秀的自己。

篇一:

与美同行读后感

  

  大自然以山水风光展示着它的美,音乐中以流畅欢乐的音符传递着它的美,语文中以一个个文字构造着它的美,美术中以绚丽的色彩搭配着它的美,科学中以每个小实验的奥秘诠释着它的美,数学中以巧妙显现着它的美……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虽然这些美有着各自各种各样的风韵,但是,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是最美的,难道不是吗?

阅读了《与美同行》这本讲述着美的故事的书后,带我认识了周围的美,使我对美感受颇深。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与美同行》里的这篇小故事——《替子还债的诚信老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吴乃宜的老人,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江苍南,老人的三个儿子消失在茫茫大海里,只有二儿子在滔天巨浪里死里逃生,而且还有买渔船欠下的80多万元“天价”债务,如此沉重的债务,这对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是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啊!

可是,吴乃宜很坚强地面对,通过三个儿子的人身保险和变卖渔船,共计得款54万元,他全部用来还债,自己一分一毫都没有留下来。

6年来,吴乃宜和他的老伴想方设法的攒钱,攒的细碎的零钱凑成了50元或100元后,马上让儿媳替自己还债,然后继续干农活,织渔网,一张渔网卖不了多少钱,但吴乃宜依旧辛勤如故的织渔网、卖渔网。

  

  有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纷纷问他:

“儿子们都死了,你为什么还要辛苦地替他们还钱呢?

  

  我带着疑问,迫不及待地翻到了下一页。

“儿子们借来的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我活着,一定一分不少的还。

”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席话哪,震撼了我,相信也震撼了不少的人吧!

我觉得吴乃宜的这一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他做到了诚信这一点,很多人都难以做到,所以他被人们敬称为“诚信老爹”,这是生活中的“诚信美”。

  

  我上网查阅了吴乃宜的个人资料,原来他是温州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人,生于1929年1月,现已84岁高龄的吴乃宜被评为“2010年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失去儿子的痛,化为替子还债的愿。

他一生清贫,但也是十分富有的,诚信,便是吴乃宜平生最大的财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意思就是人如果不诚信,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

从古至今,留下了多少关于古人诚实守信的佳话。

诚信很简单,可有时也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篇二:

世界未解之谜读后感

  

  这是一本被神秘所装饰的书。

幽灵一般频频出现光顾地球的UFO与外星人,是钟情于地球的美丽,还是在追寻他们失落的文明?

恐怖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的大象墓地,传奇的法老的金字塔……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掩埋着多少人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每当人们满心欢喜地解开一个谜团时,更多时候,会有许多谜题纷至沓来。

这本书不仅是在于告诉人们有多少未解之谜,而是通过这些奇幻的谜团激起人们对大自然和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透过这些神秘,用心去体味,去探索这本书的精华。

你会发现它一直在向我们诉说一个道理:

探索奥秘对人类而言是最美妙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被蒙上神秘色彩的星球,你会探索吗?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虽然不能发明出什么机器,但是面对神奇的科学领域,我们依然心存美好的遐想,以及对它强烈的探索欲望。

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对大自然,对科学及人身的认识。

  

  科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束,而探索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枝。

探索需要勇气,勇气是探索的前提;探索需要务实,务实是探索的基础;探索需要求真,求真是探索是目的;探索需要坚持,坚持是探索的精神。

  

  探索的过程是枯燥的,或许你一整天都只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许你一直都在重复做一个实验……但是为一个精确的结果,你只能继续下去。

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了失败。

爱因斯坦改造电灯,失败了成百上千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坚持自己的科学梦想。

探索的结局充满了未知,探索的结果或许与你的想法大相径庭,但只要是真实的他就是科学的。

  

  探索需要付出代价,麦哲伦为证明地球是圆的他付出了生命。

你不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但是如果你连时间,金钱,精力都不愿付出的话,你不会成功。

你会因为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在固定的时间放下手中的笔,停止探索一条数学题。

你会因为要付出太多耐心而停止完成实验。

但是这一切是你与真理失之交臂。

  

  探索一开始或许只是因为一丝好奇与一腔热血,但是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夹杂的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灰心。

探索的过程如同品茶——初闻清香,是人想深入感受;入口苦涩,令人眉头紧皱;久过之后,便是口留余香。

  

  探索是现代社会最美丽的花朵,它装扮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篇三:

窗读后感

  

  但读了钱钟书的《窗》后,我才渐渐发现窗里面有另一个世界。

  

  《窗》中写道: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是的,美不胜收并非欣赏的至高境界。

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美尽收眼底不比透过窗定眼一幕好。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

生活中面临着太多的选择,而被选择的东西或事情各有所长,这时我们就会犹豫不决,当我们还在左右徘徊时,已经错过了太多太多。

为什么我们就不会像透过窗观景那样取舍呢?

选定一个目标,将它定格,以着它而努力。

好比观景一样,选定了就细细品味和欣赏。

  

  窗,让我学会了取舍!

  

  《窗》中又写道: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是的,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舒缓了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关系造成的心理紧张。

韦应物在《秋夜》中写道:

暗窗凉叶动,秋天寝席单。

刘方平有”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沈佺期又有”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可见,他们都从窗体会出无穷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窗诗意的把握世界。

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透过窗感受自然,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窗,让我与自然更近一些!

  

  《窗》中还写道:

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是的,窗对屋内和屋外的人进行了区别。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道:

窗内是主人们,窗外是奴才下人。

这里’窗’加强了人的一种身份与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好比关窗与开窗,就那么的一扇小小的窗却阻挡了多少的理解与沟通,导致了多少的误会与仇恨。

生活中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那么我们不妨敞开心中的那扇窗,让理解走进去,让误会走出来。

  

  窗,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

  

  卞之琳在《断章》中写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窗里,窗外,桥上,楼上。

这里纷繁的关系也是由窗产生的,这是窗的哲理!

”窗外鸟声闲,阶前滤心善”这是窗的美。

有首老歌唱道:

”是谁敲打我的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地回忆出我的心坎。

”这是窗的神秘。

  

  窗,让我学会了取舍,让我与自然更近一些,让我学会了敞开心扉与人沟通!

窗里有哲理,有美丽,有神秘,还藏有另一个世界!

  

  篇四: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

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

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

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

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

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

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

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

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

”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

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

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

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