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5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寝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

“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这里,就产生了一种似乎古怪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

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

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

所以,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

其内在原因,则不能不归结为一种文化心态上的诉求。

汉字的复杂性,却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

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

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

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

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

【注】①孳乳:

繁殖、派生。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如今还

在使用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C.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

D.汉字被诟病的一个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推崇、敬仰的思想。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字子”的形态出现。

C.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D.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B.“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C.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包恢传

包恢字宏父,建昌人。

自其父扬、世父约、叔父逊从朱熹、陆九渊学。

恢少为诸父门人讲《大学》,其言高明,诸父惊焉。

嘉定十三年,举进士。

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进左司郎官,未行,移福建兼知建宁。

闽俗以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倾市奉之。

恢曰:

“彼非犬豕,安得一日而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

而尊畏之若是。

”众感悟,为之衰止。

兼转运判官,以侍御史周坦论罢。

光州布衣陈景夏上书云:

“包恢刚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蔑之耳。

”又四年,起为广东转运判官,寻为大理少卿。

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嘉兴吏因和籴受赇百万,恢被旨虑囚,减死。

景定初,为中书舍人。

林希逸奏恢守法奉公,其心如水。

权刑部侍郎。

豪有夺民田寄公租诬上者,恢上疏,指为以小民祈天永命之一事,帝览奏恻然,罪任事者,即归民田。

召赴阙,辞。

度宗即位,召为刑部尚书。

郊祀礼成,还,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恢历仕所至,破豪猾,去奸吏,政声赫然。

尝因轮对曰:

“此臣心恻隐所以深切为陛下告者,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

”参知政事董槐见而叹曰:

“吾等有惭色矣。

”他日讲官因称恢疏剀切,愿容纳。

理宗欣然曰:

“其言甚直,朕何尝怒直言!

”经筵①奏对,诚实恳恻,未尝不从容谆至。

度宗至比恢为程颢、程颐。

恢侍其父疾,涤濯拚除之役不命僮仆。

年八十有七,临终,举卢怀慎卧箦②穷约事戒诸子敛以深衣③,作书别亲戚而后卒。

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谥文肃。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②箦:

竹编:

床席。

③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

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福建兼知建宁知:

主管。

B.众感悟,为之衰止衰:

懈怠。

C.召赴阙,辞阙:

朝廷。

D.遗表闻,帝辍朝辍:

停止。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B.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C.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D.邵武守王遂辟光泽主簿/平寇乱建宁守/袁甫荐为府学/教授募土豪讨/唐石之寇会岁饥/盗起金坛溧阳之/间恢部诸将为十诛夷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恢少有才华,后考中进士。

包恢年少的时候就为父辈们的门人讲《大学》的内容,见识很高明,父辈们很惊异;他在嘉定十三年时考中进士。

B.包恢善于揭示本质、说服百姓。

闽地祭祀“五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恢说,五个孩子一起出生只有猪狗能做到,人这样应该不是神而是祸害。

C.包恢为官刚正,受到百姓好评。

包恢因为与侍御史周坦争论太过激烈被罢官,光州有一个布衣陈景夏上书称赞包恢刚正不屈,说周坦污蔑了包恢。

D.无论是上疏还是廷对,包恢都敢于直言,受到皇帝的喜爱。

比如理宗就说,包恢直言,他从来没有生气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时海寇为乱,恢单车就道,调军建寨,一旦集诸军讨平之。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恻隐之心如天地日月,其闭而食之者曰近习耳。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宋中①耿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8.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无形的愁思化作形象化描写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快乐与原则

[意]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

当他挤上公共汽车时,他激怒了车上的每个人。

塞满了别人账簿的公事包,左臂夹着大盒子——这一切,都使他难以掏出回程票来。

不得已,他把盒子放在检票员的凳子上。

他踩了别人的脚,别人也踏到他的脚上。

他引来了一片斥责。

到站了,他挤下来,总算是一个人走在了回家的那条坑坑洼洼的小径上。

他急忙看了看他的塑料钱夹是否还在,然后,就开始轻松地品味起他的快乐。

钱夹里装着37245里拉——那是一个小时前,作为圣诞节的奖金,他刚刚领到的“第13个月的薪水”。

这笔钱意味着许多麻烦都可以解决了。

有了这几张高面值的钞票,就不用为下一张电费单而发愁,不用为瞥见孩子们的坏鞋而痛心。

他心里充满一种玫瑰色的感觉,红润得就像甜点盒子包装纸的颜色。

源源不断涌出的玫瑰色感觉来自他从办公室带回家的圣诞面包——一个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这个甜蜜的负担使他左臂发麻。

虽然面包是有限的,但对他们全家来说,实在是太丰盛了!

玛丽娅该有多高兴啊!

孩子们该闹腾成什么样子呀!

不过,这些都属于另一种快乐,香草精和彩纸片带来的物质上的快乐,而他自己的快乐却全然不同——是一种建立在自豪之上精神上的快乐,对,是精神上的!

几个小时前,男爵——他们公司的董事长,在分发红包并致圣诞祝词时宣布,公司特制了一个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准备送给最该得到它的雇员,以表嘉奖。

他恳请亲爱的同事们当场“民主”地推举出这个幸运的人。

雇员们笑着,低声嘀咕了一阵,然后由董事长带头,大家一起喊出了他的名字。

一种巨大的满足,一个保住职业的保证——总之一句话,一个胜利。

接下去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减弱他的兴奋。

他朝自己的家走去。

他打开门,走进窄窄的门厅,放下沉甸甸的面包盒子,放下装着账簿的公事包,又把他的围巾放在一个食盒般大小的柜子上。

然后他喊起来:

“玛丽娅,快来呀!

快出来看呀——多漂亮的东西啊!

他的妻子从厨房跑出来,蓝围裙上沾着斑斑油污。

拖着鼻涕的孩子们围在玫瑰色的大盒子边,谁也不敢用手去摸。

玛丽娅曾经非常漂亮。

几年前,她还有着红润的小脸和充满幻想的眼睛,但是和商店老板们不断的口角使她的嗓音变得粗哑刺耳……只剩下高尚的心灵,坚强不屈,但失去了温柔;还有深藏在抱怨和节俭中的美德,拼命压抑却又根深蒂固的门第的骄傲,因为她是主街上一位大帽商的孙女。

她看不起吉罗拉姆的出身——虽然他是她宠爱的傻孩子——因为同她自己的门第相比,他们都是下等人。

她的目光淡淡地扫过那个金光闪闪的大盒子。

“很好,明天我们把它送给西歌诺·雷斯玛律师,我们欠了他那么多人情。

两年前,雷斯玛律师给了他一份繁复的记账工作,完成之后除了付给报酬之外,还邀请他们夫妇俩到他富丽堂皇的寓所吃午饭,为此他还无比心痛地特意买了一双新鞋。

现在,居然要他和他的玛丽娅、他的孩子们放弃盼望了好多年的唯一一次享用美味的机会,把它送给什么都不缺的律师。

他跑进厨房,抓起刀,冲出来就要割盒子上的金色带子。

这时,一只通红的小手疲倦地搭在他的肩头:

“吉罗拉姆,别耍孩子气——你知道,我们一定要报答雷斯玛的好意。

那个绝对正确的帽商制定的原则在说话了。

“但是,亲爱的,这是奖品,是对我工作出色的奖赏,是我受人尊敬的标志!

“别说了,你的同事们都是好人,心地都很善良!

这是施舍,吉罗,这不过是施舍。

”她叫着他旧日的昵称,“明天我去买一个小节日果子面包,够我们吃就行了,再到斯汤达的店里买四支螺旋形的红蜡烛,这就可以过一个很好的节日了。

第二天,他买了一个小的节日果子面包。

买了两根而不是四根贵得惊人的蜡烛,又花了200里拉,让代办进货店把那个巨大的面包给雷斯玛律师送去。

圣诞节过后,他不得不又买了一个节日果子面包,伪装得像是从大面包上切下来似的,给他的同事们带去。

因为没能尝一口他的豪华的奖品,他们常常揶揄他。

最初那个大面包不知怎么样了。

他到兰丁代办送货店去询问,服务员轻蔑地递给他一张由律师男仆签名的收条。

不过,主显节①他们收到了一张贺卡:

“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面子保全了。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有删改,杨幼力译)

【注】①主显节:

基督教的一个节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题目中的“快乐”指男主人公吉罗拉姆获得公司嘉奖的礼物后的兴奋之情,“原则”指女主人公玛丽娅认为在圣诞节必须送面包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以此表达感谢之情。

B.从后文代办进货店送一个面包需要200里拉看,“第13个月的薪水”也不是巨款,但这笔钱对吉罗拉姆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家庭的温饱问题和他们夫妇关系的密切程度。

C.“甜蜜的负担”用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吉罗拉姆的复杂情感:

“甜蜜”指面包的味道和他快乐的心情;“负担”主要指他用左臂夹着大盒子感觉乘车很累,表现其满足感。

D.玛丽娅围裙上的油污,和商店老板讨价还价而变得粗哑的声音以及虽然抱怨但十分节俭的美德,对丈夫的宠爱等都表现了玛丽娅是一位勤劳并且十分热爱家庭的女子。

E.律师雷斯玛是一位有爱心但又傲慢的人,他给吉罗拉姆找工作,邀请他们夫妇到家中做客,不过在圣诞节收到礼物后让男仆签名以及在主显节只送贺卡显示了他的傲慢。

(2)文中插入吉罗拉姆获得“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的内容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玛丽娅的丈夫吉罗拉姆的性格特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玛丽娅把丈夫吉罗拉姆获得的“7公斤重的节日果子面包”送给雷斯玛律师这件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

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国。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

胡适的白话革命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国哲学史。

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

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洪范》。

有同学问他:

“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

”他回答:

“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完。

”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

“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学讲中国的东西?

况且才二十几岁!

”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

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

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

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

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

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的宣言”。

他借易卜生之口说: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XX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

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

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

(《“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

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

这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

(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情绪。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镳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种:

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的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