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4624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docx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范本模板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学会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本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物质的制法,也是初中唯一一次用加热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气体。

该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节课学习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本节课将学习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且学生要亲自动手实验,检验氧气的性质。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并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奠定基础.实验室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本节课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本节课主要采用边讲解边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完成分组实验,如果是两人一组,可让每人做一遍。

课时安排:

需两节连堂课,否则达不到最佳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

第一次做制取物质的化学实验,学生是既喜欢又害怕,因为刚学化学不久,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都不熟悉,此时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很弱,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需要教师手把手的引导。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仪器,还要分析和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方法,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是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

因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以往实验操作细节在演示时学生看不清楚,分批到讲台前观看,这样演示要重复多次,耽误时间。

另外,实验中的污染物很难处理,如不加以正确规范的引导,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为了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使用了几段自制录像与图片,通过多媒体很好地表达出教师的意图,大大地增加了受众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初步了解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亲手实验,对活动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亲手实验,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态度,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实验室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技能。

难点:

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选择装置:

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让每组学生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并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操作过程,实验演示:

通过课堂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学会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归纳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归纳与小结,让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喜悦。

当堂反馈,能力提升:

通过所学知识及方法,让学生亲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高锰酸钾、医用双氧水(3%H2O2溶液)、白醋;

(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1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火柴.

2.学生用具

(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医用双氧水(3%H2O2溶液)、白醋;

(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1.回顾工业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知道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后,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并亲自动手制取氧气,验证氧气的性质。

教学方法:

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活动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选择装置

【分析】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组内同学充分讨论、设计,并自行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讨论装置的使用范围。

展示各组设计的装置,组间互相评判其优缺点。

由上述探讨,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可行性装置(如上图):

图一:

适合于固体(液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图二:

适合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

【提问】现在我们还不能完成制取气体的实验,谁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呢?

【回答】还需要确定收集装置。

【讨论】确定出两种收集方法及收集装置.

方法一: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如上图图三);

方法二: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如上图图四).

【过渡】确定了收集装置后,我们重点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学生倾听并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实验台上所给仪器,让组内同学充分讨论并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讨论出装置的使用范围.】

(三)操作过程、实验演示

【分析】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操作重点:

1.组装仪器:

铁架台的使用练习,固定大试管,明确大试管与酒精灯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

观看录像1,接着学生练习两次。

铁架台的使用属于操作不容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学生初次使用铁架台,时常会出现大试管脱落或被夹碎等情况,通过这样的练习可让学生迅速熟悉铁架台的使用,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其次是确定大试管及酒精灯的相对位置,减少安装失误。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气体发生装置中试管的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注意事项:

手握试管的位置;导气管的安装与拆卸。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

观看录像2,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属于操作不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许多学生因手冰凉、或手握试管面积过大、时间过长、手握试管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导管排不出气泡,造成检验气密性失败;另外导气管如何科学合理的安装与拆卸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亟待规范,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装入药品、棉花:

先装高锰酸钾,然后装棉花,关键是装药品的方法。

注意事项:

注意纸槽与钥匙的配合;装入高锰酸钾和棉花的用量多少的问题;高锰酸钾散落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

观看录像3和4并思考问题。

用纸槽装入高锰酸钾等操作属于为了讲清实验方法,需要反复做的、操作不易规范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由于使用纸槽、钥匙、大试管、药品之间需要配合,所以装入高锰酸钾有一定难度,教师示范时学生不可能全部看清楚,需要反复做给不同的学生看;高锰酸钾的污染;高锰酸钾和棉花的用量多少也很重要,会影响到实验的成败或造成药品的浪费。

本设计可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4.固定仪器:

组装顺序是先下后上,从左到右,调整固定好整个装置。

注意事项:

调节大试管底部药品的位置;调节好水槽与导管的距离;用水将集气瓶中空气排出的方法;毛玻璃片在水中的位置等。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学生倾听、观察和思考.

【设计意图:

科学合理的安装好实验室制氧装置。

5.点燃酒精灯:

给试管加热,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注意事项:

废弃火柴投放的位置(一般放在一只废弃的易拉罐里);预热时可以再次调整大试管与酒精等的位置(上、下).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加热方法;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对物质加热及练习使用铁架台。

6.收集气体:

收集方法是排水法;当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收集满了。

水下盖好玻璃片,取出正放。

注意事项: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当气泡均匀、快速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进行收集。

另外,在收集过程中可以使用左手拿酒精灯,调整加热位置,右手扶集气瓶;收集满时,先移出导管和集气瓶,再熄灭酒精灯。

将装置放到安全位置,让其冷却,最后拆除清理。

(1)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会造成什么后果)。

(2)如果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要验满,注意验满的方法,即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学生倾听、观察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科学合理的收集氧气。

7.闻气体气味:

注意动作要正确。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

学习科学闻气体气味的方法。

8.检验氧气性质:

用带有火星的火柴或木条伸入集气瓶,观察现象。

注意事项:

带有火星的火柴或木条有时需要深插入集气瓶,因为闻气味时,会散失一部分。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学生倾听和观察。

【设计意图:

更加合理的验证氧气的性质.】

9.填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要客观填写,不能主观臆造。

教学方法:

学生倾听和思考。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整理实验台,清理仪器和物品(包括用酸性双氧水清洗试管,复习催化剂概念)。

教学方法和整合点:

教师演示,观看录像5;学生倾听、观看、回答问题。

以往实验结束后,制氧气的大试管学生都直接交给老师,由老师清洗或将试管扔掉,因为锰污迹很难去除,普通洗涤方法效果都很差,而且清洗的方法所包含的原理也不容易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本设计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方法是本人03年发现的。

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8~9期(巧除初中制氧实验中的锰迹)、《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年第9期、《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年第12期(锰化合物污迹成分及去除)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去除锰混合物污迹实验)。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完成整个实验,学会处理锰污染物,巩固催化剂的概念,加强对催化剂的理解,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四)归纳练习、巩固提高

【总结】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实验操作步骤简称为“组、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租茶庄定点收利息”。

【讨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回答】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课堂练习】在学习中要不断归纳、总结,发现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

例如,在标准状况下,部分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密度、实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收集方法

空气

29

1。

293

氧气

32

1.429

向上排空气法

二氧化碳

44

1。

964

向上排空气法

氢气

2

0。

089

向下排空气法

(1)你发现的规律是。

(2)实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且易溶于水),用法收集。

答案:

(1)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密度就越大。

所以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向下排空气。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氧气的制取”这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检验奠定了基础。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42页习题2、3、4

2.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

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

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3.以下对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处理正确的是()

A。

将集气瓶从水面提起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瓶口向上正放在桌上

B。

在水面下面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一起拿出水面,然后正放在桌上

C。

将集气瓶从水中提起,倒立在桌上

D。

将集气瓶仍然留在水槽中,用时再取出来

答案:

2.B3.B

教学方法:

教师归纳小结,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注重归纳思想在教学中的早期渗透,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布置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当堂反馈、能力提升

通过归纳以上所学知识及方法,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注意事项:

1.按实验报告要求做实验:

要先看报告后动手,不要凭记忆,以免遗漏实验内容;

2.注意实验的关键步骤及操作要领,有难度的地方,可重复操作一两次。

教学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

【设计意图:

学生这时立即开始分组实验,一方面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否则时间一长,实验仪器的操作技巧容易忘记.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

一、选择装置

二、操作过程

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组、查、装、定、点、收、离、熄

收集:

(1)排水法

(2)向上排空气法

七、教学反思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亲自动手制取物质,科学规范的操作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设计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的讲解与展示活动,成功解决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要点、难点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检验氧气的性质实验。

实验中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按照操作要求完成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积极动手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