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874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docx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

      中国文化史论纲题目总汇  绪论:

  1.环境地理学的创立者,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2.中国所辖疆土,其自然地理环境,有三大特征:

其一,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轴,崇山高原将东亚,南亚,西亚分开,而中亚以帕米尔为线分东西两域,东侧新疆及河西走廊。

西部的高原屏障和东部近两万公里的海岸线,形成中国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

其二,这一地理单元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

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海拔2000米以内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等,以及海拔低于500米的北起大兴安岭,中为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及云贵以东之地。

如此西北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构成中国特有的季节性气候和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结构。

其三,以上两特征制约,中国古代农业区与游牧区分野清楚,天然依存绌补。

  3.汭:

rui,称渭汭,泾汭,洛汭,即指此等三角地带而言。

  4.教材认为,哪一座山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中国文化起源的启示?

A、泰山;B、喜马拉雅山;C、昆仑山;D、紫金山  5.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文化重内陆,轻开拓的特点。

教材对此是否完全认同?

不是  6.我国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历史记录是甲骨文和金文。

7.儒家五经之中,《尚书》是较早的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8.《诗经》中B、《大雅》部分的一些诗篇,反映了周人创业的传说  与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A、《国风》;B、《大雅》;C、《小雅》;D、《周颂》  9.《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史,其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0.战国时代出现的重要历史著作有《庄子》、《战国策》、《楚辞》、《吕氏春秋》、《左传》。

  11.开创纪传一体的史学著作是《史记》,《汉书》开皇朝史先河。

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汉记》。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则是目录学著作的开端。

  12.唐代史官制度的一个重要创制是史馆。

这标志着从私人修史到官方的重要变革。

唐代还出现了一部史学理论名著即刘知几的《史通》,一部典章制度的名著即杜佑的《通典》。

  13.判断:

宋代史学发达,各种传统史体都有重要著述,尤其是地方志之丰富,为前代所未有,并开创了金石学的新领域。

对14.清代学术,长于考据,其鼎盛期在乾嘉。

  A、考据/康乾;B、理论/乾嘉;C、考据/乾嘉;D、叙事/康乾15.编年体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优势:

便于表现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  便于表明历史事件的关系  避免叙事重复啰嗦  劣势:

不能连续叙述历史事件全部情况  难于记载年月不明的历史事件  偏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件事件  16.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以A、鲁国的历史为主线。

  17.所谓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判断:

东汉末荀悦的《汉纪》是根据《汉书》裁剪而成;东晋袁宏的《后汉纪》则成书于范晔的《后汉书》之前,因此更具史料价值。

正确  19.《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其作者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20.以下哪部书,被史家认可为《资治通鉴》的续作而常常与之合刊:

A、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B、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C、清初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D、清末毕沅《续资治通鉴》  21.起居注和实录的区别是什么?

  它们都记录中国古代皇帝的言行,但涉及范围广,更接近原貌的是起居注  22.判断:

纪传体其实是一种综合体,其中的“本纪”部分,基本是编年体的。

正确  23.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24.十七史宋朝、二十一史明朝、二十二史清朝、二十四史清朝、二十五史、二十六史近现代  25.《史记》中记录典章制度的部分是书。

  26.我国第一部记录典章制度的专史是唐代杜佑中的《通典》。

27.南宋郑樵的《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纪传部分了无新意,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二十略”。

  28.上述二书,与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29.专记一朝典章的史书,私人修撰的,多称为会要,官修的则称为会典。

  30.纪事本末体的开创者是南宋的袁枢。

其著作《通鉴纪事本末》。

这一体裁的优势是,“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

  31.史评可分两大类,一重评论历史事件,一重评论史著。

32.刘知几的《史通》,提出著史着须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33.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史学理论的又一代表作。

34.钱大昕、赵翼、王鸣盛被誉为乾嘉考史三大家,其代表作分别是《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

第一章史前文化  1、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

  2、古籍中关于三皇的说法甚多,其中最常出现的两位是伏羲、神龙。

3、《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4、C、禹与启不是禅让?

A、尧与舜;B、舜与禹;C、禹与启;D、汉献帝与曹丕;E、宋徽宗与宋钦宗;  5、判断:

按照《礼记·礼运》的论述,禹传位于启,标志着从大同  社会到小康社会的转变。

正确  6、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为顾颉刚所创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7、谁明确表示过对“尧舜禅让”的真实性的怀疑?

C、荀子A、墨子;B、孟子;C、荀子;D、孔子。

  8、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

时代越后,古史越长时代越后,中心人物越放大  9、考古遗址中发现B、陶器,并不会被认为是该文化已经发展至文明阶段的证据。

A、青铜器;B、陶器;C、文字;D、大规模定居点10、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A、夏代王都:

A、夏代王都;B、周代王都;C、黄帝陵;D、外星人的弹坑第三章西周文化  1.汉立学官,称A《仪礼》为《礼经》?

  A、《仪礼》;B、《礼记》C、《周礼》;D、《大戴礼记》2.关于《仪礼》成书,有周公所制、孔子及弟子完成及秦汉间之书三种说法,教材倾向于哪种说法?

教材赞成孔子及弟子完成  3.《周礼》原名《周官》,声称记录的是周代的政治制度。

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其中冬官全亡,后以《考工记》补之。

4.钱穆《向歆父子年谱》否定了《周礼》成书于西汉末的说法,又撰《周官著作时代考》,考论《周礼》成书于战国晚期。

  5.《礼记》本是《仪礼》的从属材料,至唐代,始取得经的地位。

  

  

      21、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

?

?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22、春秋五霸是: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3、齐桓公霸政的内容不包括D、一统天下:

A、尊王攘夷;B、禁簒弑;C、制兼并;D、一统天下  24、公元前589年的鞌之战,发生于A、晋齐之间,结果晋国获胜。

  25.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

“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对这段话分析错误的是:

A、从宗法关系上说,相比虢国,虞国和晋国要亲近一些;B、相比虞国,虢国和晋国要亲近一些;C、晋国是较早破坏宗法传统的国家之一;D、赤裸裸政治利害,已经撕下了温情脉脉的宗法面纱,是当时列国的共识。

E、桓、庄之族与晋国国君的关系较虢国、虞国都要亲密得多;  26.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

“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

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

”这段话反映了霸政中的什么问题?

B、提供大军的军费,给诸中小国家造成了很重的经济负担  A、郑国这样的诸夏也可能成为霸主侵略的对象;B、提供大军的军费,给诸中小国家造成了很重的经济负担;C、有些华夏国家和蛮夷相互勾结;D、攘夷是霸政的当务之急。

  27、春秋后期,晋楚两国愿意接受和平局面,很大程度是因为晋国被吴的崛起的问题所困扰,而楚国则被越国威胁着后方。

28、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是郑国,当时该国执政是子产。

29.“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

?

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

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对这段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CA、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不害怕统治者B、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道德败坏C、这一观点法律颁布将导致国家灭亡  D、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完善法律,避免让人民利用法律来反对贵族E、这是一种贵族观点  30.栾怀子之出,执政使栾子之臣勿从,从栾氏者为大戮施。

栾氏之臣辛俞行,吏执之,献诸公。

公曰:

“国有大令,何故犯之?

”对曰:

“臣顺之也,岂敢犯之?

执政曰‘无从栾氏而从君’,是明令必从君也。

臣闻之曰:

‘三世事家,君之;再世以下,主之。

事君以死,事主以勤。

’君之明令也,自臣之祖,以无大援于晋国,世隶于栾氏,于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

今执政  曰‘不从君者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烦司寇。

”对这段话分析错误的是:

C  A、本段文字中,君有时指晋国国君,有时却指栾氏;B、这一事件反映了西周宗法体系和新兴的王法制度两种价值观的冲突;C、辛俞强调自己的行为正是遵从“君之明令”,表明他追随栾氏出行其实是不得已;D、在范宣子发布的政令中,其实是默认只有国君才可以称君的。

  你怎样看待辛俞的这种的态度?

  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特色,不包括D、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强烈的尊严意识;B、较高的文化修养;C、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D、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1、“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的意思是:

C、汉水北岸的诸多姬姓国家A、汉水北岸的诸多妇人;B、汉水南岸的诸多姬姓国家;C、汉水北岸的诸多姬姓国家;D、汉水南岸的诸多妇人  32、选出文武二字,含义不同的一项:

B、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A、文王兴周,武王伐纣;B、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  C、文武之道,不坠于地D、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33.“赋诗断章”的意思是:

CA、创作诗歌的时候,思维不妨跳跃;B、创作诗歌的时候,不必遵循文学传统;  C、在饮宴等场合,要求乐工演唱诗经中的诗句,而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与原作无关;  D、在饮宴等场合,要求乐工演唱诗经中的诗句,而不必符合当时的气氛。

  34、“书法不隐”的意思是:

BA、好的书法,要笔无藏锋  B、写历史的原则,是不要隐瞒的事情的真相;C、制定法律时,不要有恻隐之心;  D、判决案件时,不要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法律条款35.以下几种人,最令孔子愤慨的是:

D、乡愿A、中行;B、狂者;C、狷者;D、乡愿  36.判断:

孔子鼓吹中庸之道,意思是提倡要做好好先生。

不对37.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

?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38.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句中的人,特指君主,这句话是强调忠君的重要性。

不对  39.郑人评价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对此的的反应是B、欣然接受:

A、勃然大怒;B、欣然接受;C、羞惭无地;D、嚎啕大哭40.孔子提倡“以德报怨”。

  41.所谓“君君臣臣”,意思是君权无远弗届,臣绝对服从。

对42.孔子认为,身为君主,最重要的素质是D、道德高尚:

A、精明强干;B、明察秋毫;C、博学多能;D、道德高尚  43.《论语》中的君子,一般指A:

A、贵族;B、有德之人;C、无德无能之人;D、有德的贵族44.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45.孔门四科:

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4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8.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49.昔者曾子谓子襄曰:

“子好勇乎?

?

?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  50.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  51.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52.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3.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5.老子与孔子在哪个问题上分歧相对不突出?

AA、对战争的态度;B、对仁义的态度;C、对智慧的态度;D、对救世的态度。

56.老子与法家在哪个问题上分歧最明显?

A、对智慧的态度;B、对仁义的态度;C、对严刑峻法的态度;D、对君主的态度3  57.以下哪个意象,不是老子推崇的D:

A、赤子;B、水;C、牝;D、瑚琏;  5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