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902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资料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必修Ⅲ第十三单元第37讲学习专用

第37讲 宗教改革与理性之光

一、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3)导火线: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过程

(1)序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①主张:

强调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②性质:

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③影响:

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发展:

加尔文宗教改革。

①背景: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②著作:

《基督教原理》。

③内容:

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提出先定论。

④影响:

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意义:

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易混易错] 辨别“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二、理性之光——启蒙运动

1.背景

(1)伴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

(3)自然科学的新发展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新证据。

2.含义

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3.内容

(1)用理性判断一切事物,尊重科学。

(2)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4.代表人物

(1)孟德斯鸠

①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②主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③意义:

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2)伏尔泰

①地位: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②主张:

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提倡自由、平等,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

③影响:

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人称“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

①地位:

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②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③主张:

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

(4)康德

①主张: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②地位: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5.影响

(1)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3)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示解史] 启蒙运动的内容

1.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神论

自然神论是17~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哲学观点。

17世纪英国思想家赫伯特始创,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

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2.霍布斯的思想

托马斯·霍布斯是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

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

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赋予的。

但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承认专制政权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

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

代表作《利维坦》。

3.洛克的思想

约翰·洛克是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

他的思想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

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修正,认为人们按照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财产。

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代表作主要有《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等。

考点一 “与上帝的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

(1)背景: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目标: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3)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4)范围:

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5)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形式

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新教思想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分析材料,指出加尔文的思想比马丁·路德思想的发展之处。

材料 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

其思想核心是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

(或“预定论”)。

他认为成功者得救,成为选民;失败者不得救,成为“弃民”。

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他批驳教会“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的说教,认为财富是上帝恩赐的,是人获得成功——得救的标志。

他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他在瑞士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民主教会:

首先全体信徒选出教会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然后长老监督牧师,共同管理教会;从各地区到全国进行分层选举,组成地区教会和国家教会。

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主要信息:

答案 加尔文与马丁·路德都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加尔文继承与发展了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其发展之处体现在:

发展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提出先定论;论证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体制,确立民主教会组织形式。

其思想在欧洲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鼓励发家致富和个人奋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进一步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后来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1.马丁·路德的宗教观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发现问题 “印记”指马丁·路德思想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化”是指对教会封建势力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批判。

命题角度 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徒的世俗观

天主教徒……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

“要么吃好,要么睡好。

”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尔

发现问题 通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要么吃好,要么睡好”的对比,肯定了新教徒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命题角度 新教徒的商业竞争意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3.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家,还是革命者?

“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路德一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了一个革命者,这是他与罗马教会坚定抗争导致的结果。

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腐败落后现象作出的反应,其中包括:

部分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权和豁免。

尽管这些很能激起人们的抗议,但它们仅是清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发现问题 作者对宗教改革的实质与对马丁·路德的身份的看法与传统观念存在差异。

命题角度 宗教改革的双重性;宗教改革的实质目的;马丁·路德的社会地位。

考点二 理性的辉煌——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突出特点

(1)从批判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方式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壮大的反映。

(3)从批判领域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

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3)欧洲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①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进化论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③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落后的吗?

据史料论证其受到启蒙运动思想家追捧的原因。

史料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

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

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

……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

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

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提示:

先分析史料观点,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启蒙运动思想家的需求去论证。

论证:

答案 启蒙运动思想家认为古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主要是针对天主教会推行的精神独裁;推崇中国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主要是针对君主专制的强化;肯定中国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狂热追求财富的期望。

启蒙运动思想家并非完全肯定当时中国制度的先进性,而是出于自身反封建,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随着西欧反封建进程的推进,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制度就由推崇变为批判反对了。

1.启蒙运动与科学的关系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

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

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发现问题 18世纪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

命题角度 近代早期的自然科学发展和科学的方法;科学理性和启蒙运动的相互推动关系。

2.孟德斯鸠的法治观

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发现问题 孟德斯鸠从法律的角度诠释了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命题角度 法律体现的理性精神;主权在民的理念;法律与三权分立政体的关系。

3.伏尔泰的自由观

伏尔泰的思想,渗透着一个理想——自由。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法律的保护,他所拥有的一切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窃取,那么,个体自由便荡然无存。

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陷入混乱,法律任由暴力与阴谋践踏,公民的自由就像无根的浮萍,而国家要强大必须“使最高权力巩固强化,无人非议”。

“最高权力”就是王权。

同时,为实现自由,还要依靠宗教对那些“隐蔽的罪行”进行制裁。

伏尔泰认为,当身份、地位、财富、职业不同的人平等地服从法律,每个人的自由也就得到了保障。

伏尔泰的自由观,不仅成为法国民众与现实的不自由进行斗争的精神,还为后人思考自由提供了典范。

——摘编自卢少鹏《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发现问题 伏尔泰的自由观既具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崇尚自由的进步一面,又带有推崇王权的保守一面。

命题角度 伏尔泰自由观的基本内涵;伏尔泰自由观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法国启蒙运动的英国因素

可以肯定的说,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都是直接地受了英国影响的。

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牛顿、洛克的影响;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

……并早为伏尔泰等人所亲眼目睹:

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派斗争和迫害正炽的时候,在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恩格斯的话无非验证了伏尔泰之所见。

发现问题 英国在思想、社会风气、社会氛围上对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命题角度 法国启蒙思想家对英国启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法国反专制的影响;英国启蒙运动对世界的影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近五年全国卷没有命制该部分试题

1.命题点:

宗教改革的社会基础

(2019·天津文综,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可知,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

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目标是要建立因信仰而得救的廉俭教会,王公贵族的目的是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二者目标并不一致,A项错误。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和“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表述均片面,排除B、C项。

2.命题点:

宗教改革向英国的扩展

(2019·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解析 由“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可知,他反对教皇单独解释《圣经》,故A项错误;圣像崇拜把与神有关的东西神圣化,与自由阅读《圣经》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题中只是谈到能自由阅读圣经,是对信仰的强化,故C项错误;由“自由阅读《圣经》”,主张自己亲自与上帝沟通,与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故D项正确。

1.命题点:

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9·邵阳三模,33)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

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打破教会的精神垄断无关,故A项错误;新教思想倡导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教强调“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2019·乌鲁木齐二模,2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

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D.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 B

解析 路德“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与否认罗马教廷的权威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作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因信称义”是路德所坚持的政治和宗教主张,他娶修女为妻正是在践行自己的宗教主张,故B项正确;作为德意志宗教改革领袖,路德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绝非抛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政教分离的主张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体现,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启蒙运动的推动因素

(2019·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33)《西方文明史》写道:

“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A、B、C、D项均属于促进启蒙运动发展的因素,根据题目中“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得出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A项属于经济因素,B、C项属于思想因素,与题意无关,故A、B、C项错误;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孟德斯鸠的社会理想

(2019·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一,33)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

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

这说明孟德斯鸠(  )

A.主张回归自然B.反对教会特权

C.追求社会平等D.倡导权力制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平等,并不是强调回归自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教会,故B项错误;材料“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说明强调的是社会平等,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约,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33)《九十五条论纲》:

所以他们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

据此可以推断材料(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主张因信称义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他们进入天堂”,说明还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世俗权力与教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强调“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也就是个人的努力要高于别人的保证,符合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哈三中四模,33)“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

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

”这客观上导致

A.天主教统治地位动摇B.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

C.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答案 B

解析 反宗教改革是由天主教会推动的,是为了巩固天主教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重要举措之一是扩大海外传教,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徐日升等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欧洲的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知识,也带来了欧洲的音乐,他们同时把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带回欧洲,中西文化交流加强,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9·保定二模,3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

4.(2019·云南二模,32)1619年,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抵达中国澳门。

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

此时传教士来华的背景是(  )

A.启蒙运动动摇了传教士的信仰

B.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

C.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

D.生物进化论冲击了神学宇宙观

答案 B

解析 启蒙运动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619年,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抵达中国澳门。

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产生于1859年,与“1619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9·唐山二模,32)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

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强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并不否定神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德意志统一完成于1871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

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故D项正确。

6.(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六,31)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标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下列各项不属于“九十五条论纲”内容的是(  )

A.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

B.那些因购买赎罪券而确信自己得救的人,将同他们的教唆者一起受到永罚

C.基督徒须知,周济穷人,或贷款给缺乏的人,比购买赎罪券好得多

D.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所科的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得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天主教会对人的束缚,A项强调了教会这一“中介”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得救,反对购买赎罪券,与B项吻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