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962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57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 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x

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相关理论与方法综述8

第一节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理论8

一、亚当·斯密的理论8

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8

三、西斯蒙第的理论9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理论9

第三节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理论10

一、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10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11

三、库兹涅茨“倒U理论”11

第四节地区收入不平等理论13

一、积累循环因果理论13

二、增长极理论13

三、非均衡增长理论14

第二章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收入不平等的现状分析16

第一节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侧度16

一、区域收入差距分析指标的确定16

二、区域收入差距指标的选取17

第二节东西部地区省际间收入差距的变迁过程和现状19

一、用变异系数分析19

二、用泰尔指数分析22

第三节本章小结25

第三章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7

第一节现有的研究及评述27

第二节协整模型28

第三节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29

一、东部地区的协整分析29

二、西部地区的协整分析31

第四节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2

一、东部地区分析32

二、西部地区分析33

第五节小结34

第四章区域差距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36

第一节面板数据模型介绍36

第二节区域差距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37

一、指标、数据及模型的选择37

二、实证分析39

三、结果分析41

第三节差距因素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41

一、指标、数据、模型的选择42

二、实证分析42

第四节小结44

第五章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展望46

第一节政策建议46

一、构建有利于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46

二、用动态的眼光加速城市化进程48

三、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开放49

四、通过制度创新调节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51

第二节进一步研究展望52

结论53

致谢54

参考文献55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单位:

(盖章)

年月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

(签名)单位:

(盖章)

年月日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

设计是否有创意?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评定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年月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签名)

年月日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又永恒的理论经济学命题,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应用经济学研究课题,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认识也是经济学最为迫切和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

“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

1978年前,我国经济收入分配的重要特征是平均主义,甚至被国内外学者称为收入分配高度平均主义(Riskin,1987),在改革前夕或改革之初,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

城市的基尼系数在0.20以下,农村的基尼系数略高,但多数估计都在0.21至0.24之间。

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基尼系数则在0.37至0.43之间,农村的基尼系数则在0.34至0.40之间(世界银行,1983;IrmaADELMAN等,1987;卡恩,1994;任才方等,1996;赵人伟,1997)。

1978年后,中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方式,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农村改革在80年代初期启动,城市改革在80年代中期启动,中国经济开始转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强化,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也开始发生演化,并在改革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李实,1998)。

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简略描述一下中国居民的收入不平等:

一是中国全体居民收入分配,中国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为0.32到1984年曾一度下降到0.28,而后在1990年上升到0.36,2001年进一步达到0.45(世界银行,2004A;世界发展研究所,2004)。

二是城镇居民,1978年其收入基尼系数为0.16,1995年扩大到0.28,2002年达到0.32(孔泾源,2004)。

三是农村居民,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基尼系数为0.22(赵人伟,1999),从1984年开始,农村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基本上呈现出持续平缓上升趋势,2002年达到0.36(国家统计局,2003)。

四是城乡间居民收入不平等,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6︰1,但到1994年该比例扩大为2.9︰1,2002年城乡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1︰1(张晓强,2003)。

从几个维度看,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都呈现出明显扩大的态势,中国正在从一个收入比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非常大的国家。

在世界银行2005年的发展报告中列出数据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中国的基尼系数列到第85位,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已经接近某些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水平(王小鲁,樊纲,2005)。

(二)问题的提出与现实意义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是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同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一项长期战略。

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不同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差异程度等都同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上说,我国各省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存在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而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无疑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掣肘作用,也违背共同富裕原则。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己经引起了中国高层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在回答来访的印度前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关于经济领域主要问题时给的答案是失业,地区发展差距和农民的相对贫困。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可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引起国内外较为广泛的关注,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焦点问题。

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但总的来说主要是从全国这样一个总体层面研究,或者单独从某个省某个城市出发研究,只有少数学者从区域的视角来分析,尤其在当前“区域协调,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几乎很少有学者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分析。

“十一五”规划指出: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

为此,从区域的视角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研究将会是一个新的突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引起居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收入不平等的测算指数如基尼系数等是否能完全描述居民收入的有关情况,若不能,则有哪些局限性?

东部发达地区、西部较落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

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又有哪些?

最终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又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本文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和上述背景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两个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变动趋势,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针对两个地区的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研究比较丰富,对于指导经济实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推动作用。

这里给出一个简要的文献回顾,旨在对于探索现实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有所启迪。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继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假说”后,国外学者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是围绕验证该假说进行的,另有一部分学者研究了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向及对二者产生作用的因素,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Alberto等人(1994)利用“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研究1960-1985年不同国家的收入分配对增长造成的影响,其计量分析结果是,收入不平等和随后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

这项研究进一步指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经历了土地改革的国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减少了不平等,这些国家应该比没有经历土地改革的国家有更高的增长。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台湾等战后高速经济增长事实的支持。

Deininger和Squire(1996)用详细的资料数据体系估计增长,并把增长看作是初始不平等和其他变量的函数,研究发现,尽管初始的收入不平等对增长的影响不是强大的,但初始的土地不平等确实与低的增长相联系。

Alesina,Perotti(1996)基于对OECD各国的经验研究之上的结论表明,经济增长与税收呈正相关关系,但税收与收入差距过大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或者为正相关)。

这也意味着收入差距要么对于经济增长没有多大影响,要么反而有助于经济增长。

Barro(2000)收集了60年代至90年代10年期间平均共4组的横向国别数据,他没有得到Gini系数与人均GDP的倒U关系,但证实了Gini系数和lnGDP满足“倒U假说”,他发现“‘库兹涅茨曲线’显示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横向国别(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清晰的实践规律,并且这一相互关系不会随时间而减弱。

结合一些前期的研究,该曲线不能解释跨国或时间序列中不平等的变化”。

Sylwester(2000)建立了一个结构方程组,构造了不平等与教育的函数关系及不平等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

他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更为不平等的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率会逐步增加,而这种教育支出的增加暂时会降低经济增长率,但长期内会提高经济增长率。

Panizza(2002)用美国48个州1940-198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混合OLS、固定影响模型和GMM方法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不存在。

XavierSala-I-Martin(2005)从世界各国人均收入变化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他指出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并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和以印度为代表的西亚,其经济增长使得贫困收入的人口迅速减少;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增长使得收入分配状况有一些改进;拉美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情况停滞不前或者维持原状;而以尼日利亚为代表的非洲的经济增长却并没有使当地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热点。

国内学者对此作出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

陈宗胜(1991)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统计、实证、分析,详尽地研究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同时制约发展和收入差别的多个变量,排除制度变迁,提出了“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曲线”理论,揭示了公有经济中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

李实、赵人伟等(1999)从中国不同省份的统计年鉴中收集了农村人均收入和住房收入分组方面的有关数据,然后利用住房收入分组比例分别计算了每一省份不同年份的基尼系数,最后构成了一组含有85个有效样本的“混合样本”数据,对省内收入差距与实际收入水平关系的几种函数进行了经验估计结果没有从经验分析上支撑库兹涅茨“倒U假说”。

郭熙保(2000)通过对1978-1995年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的对比研究,认为一个落后的国家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会发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因为大多数落后的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而二元经济的转变以及由这种转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

杨俊、张宗益(2002)利用中国跨省横截面数据对“倒U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这种变动趋势是否主要由经济发展决定则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从而没能有力地支持“倒U假说”。

周文兴(2002)运用非经典时间序列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中国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同积关系;在短期关系中,体制变迁与政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非常大,但不同时期影响的方向不一致;在长期关系中,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童光荣(2003)利用Goodwin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混沌关系,讨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工资机制的确定,利润与劳动投入的关系(尤其是就业率的影响力),经济增长于金融的支持等问题。

林毅夫、刘明兴(2003)以1978-1999年28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又以1978-1999年28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城乡之间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他们认为,发展战略是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键。

刘力(2005)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基尼系数的对应关系考察,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趋势及收入差距的多层次表现,进而探讨不同影响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方式与影响效果。

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首先是体制改革与政策作用的结果,而市场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趋势。

因此,现阶段改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需要从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控两个方面入手。

李绍荣、耿莹(2005)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和税收结构下,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资源税类和财产税类份额的增加会扩大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市场收入的分配差距,而特定目的的税类和行为税类份额的增加则会缩小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所得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份额的增加会提高经济的总体规模,而财产税类和特定目的税类份额的增加则会降低经济的总体规模。

杨俊、张宗益、李晓羽(2006)选取1995年到2000年和1998年到2003年两个样本区间,将中国2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相结合,对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中国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后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同时人力资本积累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已日渐突出,特别是初等及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

(一)研究目的

要具体清楚我国东部居民收入差距和西部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和紧迫的,同时对其客观测量亦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拟选择“我国东西部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分析”为题进行研究。

其主要目的在于测度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引起差距的主要因素和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相对的政策建议。

在这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本文拟把以下几个问题的解决作为具体研究目标:

1、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变化趋势如何?

2、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别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3、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4、这些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又是如何?

5、针对东西部不同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以经验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关于收入差距的测算,主要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如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关于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方法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最后关于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主要采用面板技术分析中的固定效应分析和随机效应分析。

(三)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研究的目标,本文将分五章来进行研究。

开始是引言,介绍本文问题提出的研究背景、现实意义和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还做了简单的文献综述。

第一章介绍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现代经济学家关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还简单介绍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理论。

第二章是本文的第一个分析要点,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一般分析。

首先介绍了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方法和指标,接着对我国东部和西部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特点及其变动趋势从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

第三章是本文的第二个分析要点,首先运用计量经济学上的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对我国东西部省际间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第四章是本文的第三个分析要点,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两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

第五章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最后结论。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1.本文研究居民收入差距,分别在两个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的背景下研究,即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区域和较落后的西部区域,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区域内省际间的收入差距,分析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经济发展背景相关。

2.本文抓住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彼此间的关系,再根据数量分析,针对东西部不同的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可能的不足

1.本文研究的是一个走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收入不平等问题,而这种收入不平等必然与国家的制度演进有关,虽然本文已经尝试量化了有关政策变化,但对制度演进的量化仍然显得不够,如果能将更多制度量化并应用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中,可能使研究更加有说服力。

2.本文应用的是省一级面板数据,而对省下一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