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4627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docx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

Safetymanagementisanimportantpartofproductionmanagement.Safetyandproductionareintheimplementationprocess

(安全管理)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Word文档/文字可改

氮气窒息事故的形成因素和应对措施(最新版)

备注说明:

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氮气的足够重视,对氮气知识掌握不全面,在全国氮气窒息事故也时有发生。

前几天,干熄焦发生的因氮气窒息致死一人的安全事故,更是用血淋淋地事实敲响了警钟: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对氮气予以高度重视,了解氮气的特性,充分认识氮气的危害性,加强对氮气的安全使用。

  一、氮气的特性

  性质简介:

在空气中,氮气的含量为78.14%;氧气20.9%;氢气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汽。

氮气为无色、无味、无嗅的惰性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在平常状态下表现为很大的惰性,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在标准大气压下,氮的沸点为-195.80℃(77.35K)。

  生产方法:

主要是利用低温状态下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以精馏方法从空气中分离出纯氧和纯氮,供生产、非生产过程使用,比如仪表用氮气做吹扫气体使用、CBD旋转密封阀用作气封等等。

在氮气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中,生产装置、工艺管道的泄漏、安全装置失灵,检修过程中因未佩带安全防护用具或因防护不当等,都可能发生氮气窒息事故。

  窒息机理:

氮气与二氧化碳、甲烷、乙炔、氖等都是直接窒息性气体。

其特点是自身浓度增大导致空气中含氧量降低而发生窒息。

一般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时,就会发生窒息事故。

氮本身对人体无甚危害,如氮浓度略高时,人员会有轻度头痛、恶心、呕吐、幻觉及兴奋症状。

此种情况,如发现早、及时改善通风条件,患者会很快自行恢复。

若氮气含量继续增高,减少了空气中氧含量,使人呼吸困难。

若吸入纯氮气时,会因严重缺氧引发窒息甚至导致死亡。

  窒息的危害性:

氮气为无色、无味、无嗅的惰性气体,是不能仅凭感官判断相对封闭空间中氮气是否超标的。

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窒息性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

据资料记载,氮气窒息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只要在相对浓度较高的氮气空间中停留2分钟就很难有逃出或自救能力;当工作空间中氧浓度<10%可立即使人窒息死亡。

  二、氮气窒息急救实例

  实例一:

山东省莱芜钢铁总厂医院职业病科于1996年6月收治急性氮气中毒病例6例。

该事故发生于动力部制氧车间,车间生产原料是空气,产品是纯氧气和氮气。

工艺流程:

空气吸入→过滤→压缩→预冷→空气净化系统→空分塔。

净化系统使用硅胶吸附液化空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吸附器内硅胶需定期更换。

更换过程:

吸附器内通入纯氮气加温→阀门打开→硅胶落入保温箱内→工人自箱顶顺梯下到箱内更换。

此箱位于1m高的平台上,箱容积为3m×2.5m×5m,箱顶盖开口面积为1m×1m。

事故发生后20分钟,车间化验室取样测得箱内氮浓度为85.2%,氧浓度为9.6%。

  中毒经过及表现:

6名受害者均为男性,年龄24~47岁,维修钳工。

由于操作错误,氮气泄漏于保温箱内,3名工人进入后约2分钟感头晕、胸闷、全身乏力,2名先入者因窒息而发生昏迷,1名后入者尚能呼救,欲逃离时在箱内的梯子旁失去知觉。

3名候在箱顶的工人未戴任何防护用品入箱抢救,相继晕倒在箱内。

车间其他工人戴供氧式防护面具将6名患者救出,发现有3名工人呕吐出胃内容物;2名大小便失禁;4名有烦躁;2名有抽搐症状。

受害者在氮气内停留时间为5~20分钟。

救出至就诊时间约15分钟。

  体检:

体温高2例(38.4℃、38.5℃),血压高2例,发绀4例,双瞳孔散大3例,呼吸音粗糙3例,腱反射减弱、消失各1例,压眶反射消失1例。

  典型病例摘要:

患者男,24岁,发病后送来我院。

当时昏迷,呕吐胃内容物,大小便失禁。

T体温38.5℃,脉搏11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22/12kPa(165/90mmHg)。

口唇、耳垂发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5mm,对光反应迟钝,双肺呼吸音粗糙,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肌张力增强,压眶反射及膝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血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11,血气分析pH7.396,PO28.9kPa,PCO25.8kPa,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Ⅱ、Ⅲ、avF、V3~V6T波低平,入院8小时查眼底视网膜静脉充盈,给予高流量吸氧、降颅压及应用激素、能量合剂、脑活素等药物,治疗12小时后出现躁动、意识模糊,14小时后逐渐清醒,感头痛、头晕、胸闷、腹痛、恶心、乏力,发病前情况叙述清晰,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

  实例二:

  据太原钢铁厂资料,该厂曾经使用高压氧成功地抢救了一例高氮气暴露致窒息的受害人,报告如下。

  王某,男,24岁。

于1992年12月27日下午三时在炼铁厂高炉和同事一起检修煤气管道内的阀门。

在管道经常规氮气吹风后,立即进入管道内工作、约3分钟,感头晕,胸闷难忍。

随即想爬出管道,尚未到出口处即失去知觉、约十分钟后被人发现,急送高压氧舱室。

体检:

神志不清,呈深昏迷。

上唇及四肢末端紫绀,口腔及鼻腔可见血色粉沫状分泌物。

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约3.5mm,对光反应迟钝。

颈软,气管居中、心率1O4次/分,律齐心音弱,未闻及杂音。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性、湿性罗音。

腹软,肝脾未触及。

四肢反射消失,肌张力减低。

尿失禁。

事故现场检测氧气浓度4.3%,一氧化碳未超标准。

  治疗经过:

立即给予高压氧治疗,压力0.25MPa下吸纯氧。

10分钟后受害人出现烦燥不安,60分钟后神志渐清,可断续应答,思维较混乱。

90分钟后神志清醒.思维正常,缺氧状态改善,出舱。

但自称头晕,头痛,乏力。

给予对症治疗,症状逐渐减轻。

观察三日,痊愈出院。

  同时进管道检修的另二人,随后也被同事救出。

但未到高压氧舱室,误送急诊科。

给予降颅压,利尿,气管切开处理,抢救无效死亡。

  抢救体会:

  1.吸入氮气后至就诊前20~35分钟的受害者尚有救治可能;

  2.氮气窒息者均由缺氧引起,抢救的关键是争分夺秒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巩固自主呼吸,保持呼吸道通。

  3.救离氮气环境后必须立即给予吸氧,可先用常压面罩给氧(在工厂中可以用正压式供氧仪给氧)。

  三、对氮气窒息事故的认识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通常情况下氮气对人体无毒害作用。

但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使氮气泄漏,某些工作空间中氮气浓度增高,氧浓度降低,容易使人窒息昏迷。

  引发氮气事故常有以下因素:

  1.思想麻痹大意。

认为工作空间较为敞开,氮气会从敞口逸出室外,忽略了氮气排放量的影响因素。

当排放量很大时,会造成氮气聚集使工作空间缺氧。

  2.对氮气的危险特性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侥幸心理。

  3.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区域缺少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可能进入该区域。

  4.盲目施工,会造成惨痛的局面。

检修前缺乏对工作现场做充分了解。

  5.施工前,没有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

  6.不佩戴CO、O2检测仪,不携带正压式供氧仪,没有采取安全措施,随意进入富氮空间。

  7.工具携带的方式有缺陷。

  8.抢救人员既不明情况,又不采取自身防护,盲目进入富氮空间。

  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岗位操作技能培训,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和管道阀门泄漏而引发事故;

  2.对岗位工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其了解、掌握氮气的理化性质、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

  3.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窒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演练以提高岗位工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和救援水平,并根据工艺变化和人员变动适时进行修订,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

  4.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悬挂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该区域;

  5.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加设强制通风装置,以减少氮气聚集;

  6.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

  7.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中作业前,先制定完善的作业方案;并报备安全科室审核通过后再作业;

  8.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中作业前,必须将待检修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经强制置换并分析合格(氧含量>18%),落实好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在不可能置换完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使用正压式氧气呼吸器,正确携带CO、O2检测仪,并设专人监护;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中,严禁佩戴过滤式呼吸器作业;

  9.不得将纯氮气排放至通风不畅的空间;氮气的生产、使用现场和操作室等要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期分析周围大气的含氧量,保证其浓度不低于18%;

  10.控制室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氮气泄漏情况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CreativeDesignCo.,Lt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