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482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docx

高考第二轮复习地理专题4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

专题4 地理图表与计算专题

考情展示

高频考点

考情扫描

地理统计图表

2012年海南高考卷14~15题,2012年上海高考卷24~25题,2012年浙江文综卷9~11题,2012年福建文综卷3~4题,2012年大纲全国文综卷1~2题,2012年江苏高考卷13~14题

地理数据的

分析与计算

2012年福建文综卷8~9题,2012年安徽文综卷23~24题,2012年广东文综卷3题

真题试做

(2012·江苏高考,13~14)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2·大纲全国文综,1~2)下图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

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3~4题。

3.图示四个国家中,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的是(  )

A.中国B.美国C.印度D.日本

4.借助图示资料可以大致推算出相应国家的(  )

A.单位GDP能耗B.碳排放量

C.能源进出口量D.煤炭自给率

考向前瞻

1.利用各种形式的统计图表呈现信息,考查有关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及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2.比例尺、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工业成本、农业投入等是地理试题中最重要的计算内容。

通过有关数据的计算对地理事物定量地描述。

热点突破一、地理统计图表

1.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

常见的坐标图有以下几种。

(1)平面直角坐标图:

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读图时要积极思考,既要有定量的认识,又要做定性分析。

解读此类统计图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的内容,再根据“点”“柱”或“线”所表示的数字信息分析其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配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量。

②读图时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出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趋势和程度,否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规律。

③解读坐标图时不能因忽视图中定量信息而判断错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的降水量,不能仅看降水柱高度,就认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还要看清纵坐标单位和数值。

如下图,据图可知我国不同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不同时间发生的频次、发生的时段与降水带的季节性移动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降水是滑坡、泥石流的一种诱因。

我国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次月份分布图

(2)平面三角坐标图:

对于三角形坐标图,阅读时要格外小心,图中的三个量仅表示相对量,即“比重”,不表示绝对量;三个数值相加一定是100%,其大小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即要么都是按顺时针方向增加,要么都是按逆时针方向增加。

如下图中a、b、c三个量的数值都是按逆时针方向增加的。

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过需读数的点(如图中①点),画三条平行于三角形三条边的线,三条线与三角形的三边共有6个交点(如图),每条边上数值小的点为有效值。

如图中①点,a轴上为18%,b轴上为72%,c轴上为10%,三个数值相加为100%。

(3)多维坐标图:

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且有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

(如下面的三种坐标图)

土壤成分构成图

气温、降水年内分配图

风频玫瑰图

风频玫瑰图是在一个八方位(或更多)坐标图中加上气象资料绘制而成的,坐标中心点的风频概率为0,风频曲线离中心点越远说明风频率越大。

(4)三维立体坐标统计图。

2.结构图

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

结构图主要包括扇形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判读思路与内容:

(1)仔细阅读图例或图中文字说明,以明确主题(比较哪些要素);

(2)分析图中各要素的比例排序关系;(3)揭示图中反映的地理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议与对策。

如上图,从图中可读出该农村生活能源的构成以秸秆为主,其次是薪柴,二者相加共占71.5%,再次是煤炭,电、油只占很小比例。

该图反映出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今后应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提高电能、沼气、太阳能等能源利用比重。

【例1】(2012·广东惠州调研)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

A.2003年B.2005年

C.2007年D.2008年

(2)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解析:

(1)题,结合图可以看出,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增长,但同年人口机械增长率较高且始终大于自然增长率,因此该市人口一直处于增长过程中,图示中最后一年人口最多。

(2)题,人口机械增长趋缓与该市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是产业转移和升级造成的对劳动力结构需求变化的影响所致。

答案:

(1)D 

(2)C

方法技巧阅读此类统计图要注意纵、横坐标的数值及其变化方向,图中两纵坐标数值并不相同。

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说明人口一直在增长,并非增长率最高的年份人口最多,而是图示中最后一年人口最多。

热点突破二、有关的地理计算

1.与地球、地图有关的计算

计算类型

相关地理原理

比例尺

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水平距

离计算

①根据比例尺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量得图上距离,然后依据比例尺进行计算。

②根据经纬度计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在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赤道上经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cosφ千米(φ为地理纬度,该距离不是最短距离)

陡崖相对

高度计算

陡崖相对高度(ΔH)的计算可根据(n-1)d≤ΔH<(n+1)d求出。

其中,n表示重合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

2.自然地理方面的计算

计算类型

相关地理原理

地球运

动的相

关计算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计算

Vφ=1670cosφ千米/时(φ为所求点的地理纬度)

时区、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①某地的时区数为当地的经度数除以15°,如果余数小于7.5°,则商即为时区数,如果余数大于7.5°,则商加1为时区数;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加西减);③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度)×4分钟(东加西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②在实际解题中,常用到H=90°-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

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①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②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气温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规律: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②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天中的最低气温;③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气温

3.人文地理方面的计算

计算类型

相关地理原理

人口自然

增长率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或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②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③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城市化水平

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

【例2】(2012·广东文综,3)老少比=

×100。

下表是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其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

国家

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

15

87

西班牙

15

113

白俄罗斯

15

93

匈牙利

15

107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D.匈牙利

解析:

老龄化程度是看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题干中的老少比公式,结合题表中不同国家少儿所占人口比重相同的特点,不难推出老少比越大的国家,其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越大,即人口老龄化程度就越高。

故选B项。

答案:

B

(2012·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4亿(不包括港、澳、台),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约增加了7390万人。

各年龄段人口百分比构成变化如下表所示。

据此完成第1~2题。

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单位:

%)

年龄段构成

0~14岁

15~59岁

60岁及其以上

第五次

22.89

66.78

10.33

第六次

17

70

13

1.上述资料表明(  )

A.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5.7%

B.0~14岁人口数量最少,但数量变化最大

C.15~59岁人口数量最多,但数量变化最小

D.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小于0~14岁人口数量变化

2.下列叙述符合我国近期国情的是(  )

A.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肯定在减少

B.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增加而下降

C.老年人口比重低,赡养老人压力小

D.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2012·安徽宿州一模)下图是“我国不同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变化趋势统计图”(基尼系数数值越高,表明地理集中程度或专业化程度越高)。

读图完成第3~4题。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布从较为分散到显著集中的产业是(  )

A.电子制造业      B.服装制造业

C.食品加工业D.黑色冶金业

4.该种产业从较为分散到集中分布,直接引起了我国(  )

A.北煤南运B.人口迁移

C.西气东输D.南水北调

(2012·安徽淮北一模)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下图为“某地区各月日平均天文辐射随纬度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地区天文辐射受纬度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6.导致图中a线数值高于b线数值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B.地表状况和昼长

C.太阳高度和纬度D.地表状况和纬度

7.(2012·山东青岛期末)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图甲

图乙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的图乙,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8.(2012·安徽怀宁中学月考)依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耕地面积的几何中心逐渐北移。

下图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曲线及南、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曲线图(1985~2009年)”。

图甲

材料二:

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面积流向图(2003~2008年)。

图乙 北方

图丙 南方

材料三:

我国新增耕地的降水条件(1990~2000年)(表1)和我国耕地的降水条件(表2)

表1

年降水

量/mm

<200

250~

400

400~

800

800~

1000

1000~

1600

>1600

总计

新增耕

地/%

10.9

14.8

65.9

2.1

4.6

1.7

100

表2

年降水

量/mm

<200

250~

400

400~

800

800~

1000

1000~

1600

>1600

总计

水田/%

1.1

0.3

12.2

10.7

60.8

14.9

100

旱地/%

5.1

9.0

54.3

10.8

17.8

3.0

100

(1)描述1985~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特征。

(2)比较2003~2008年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面积流向的差异。

(3)根据新增耕地与2000年耕地的降水条件,从生态角度说明1990~2000年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命题调研·明晰考向

真题试做

1~2.1.D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从1990年至1994年持续快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199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第二产业并没有占主导地位;图示一段时间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整体看该地区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说明经济不断发展。

第2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应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3~4.3.B 4.D 解析:

第3题,需要对各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有大致的了解,中国的人口大约为13.7亿,美国约为3亿,印度约为11亿,日本约为1.3亿。

然后根据各个国家煤炭的消费量计算大致的人均煤炭消费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出美国的人均煤炭消费量最高。

第4题,注意题干要求,“借助图示资料推算”,因此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难以推算单位GDP能耗、碳排放量、能源进出口量,但是资料中有煤炭生产量和煤炭的消费量,因此可以计算煤炭的自给率。

创新模拟·预测演练

1~2.1.D 2.D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及表格信息可知,2000~2010年我国人口数量总体增加了5.7%,而不是年均增长率为5.7%;人口数量最多的是15~59岁人口,最少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15~59岁人口,最小的是60岁及以上人口。

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虽然0~14岁人口数量在减少,但是劳动人口数量在增加,随着就业培训等教育活动的开展,受教育的人口数量不一定会减少,甚至增加;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在上涨;我国老年人口比重虽然最低,但是已达到人口老龄化标准,而我国面临“未富先老”局面,赡养老人的压力很大。

3~4.3.B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服装制造业基尼系数增加明显。

第4题,服装制造业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该种产业的转移直接引起人口迁移。

5~6.5.D 6.A 解析:

第5题,考查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由图知,11月、12月、1月天文辐射随纬度变化曲线图的斜率最大,说明天文辐射受纬度的影响最明显,故选D项。

第6题,考查影响天文辐射的因素。

由图中各条曲线的分布规律不难看出其中a线表示的为4月,b线表示的是10月。

4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10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与10月份相比,4月份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更大且昼长时间更长,故天文辐射的数值更大,故选A项。

7.答案:

(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

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

措施:

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

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解析:

(1)题,根据城市化的标志回答。

(2)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城市化的发展使市场需求扩大,也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第(3)题,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硬化面积增大,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因此应该加强绿化,完善城市排涝系统。

8.答案:

(1)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1985~2000年下降幅度较小,2000~2007年耕地下降幅度较大,2007年以后,耕地数量略有增加。

(2)2003~2008年间,我国南、北方耕地减少总面积相差不大。

其中,因建设用地及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南方多,因生态退耕而减少的耕地北方多,因灾害损毁而减少的耕地南、北方相差不大。

(3)我国主要的新增耕地集中在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的地区,可能产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

解析:

(1)题,材料一中三条曲线,南、北方耕地面积百分比之和应为100%,据此可以判断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曲线。

据图可知,我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在不同阶段下降的幅度不同,在2007年以后略有上升。

(2)题,根据柱状图的数据比较即可。

第(3)题,我国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少的半湿润地区,耕地增加,植被破坏,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