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801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docx

课题《焦点疗法》资料

《焦点疗法》资料

I.寻解面谈的源起及发展

寻解面谈(Solution-focusedTherapy)是近廿年逐步发展至成熟的辅导模式。

主要由一群家庭治疗员先后在美国米华基(Milwaukee)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FamilyTherapyCentre),提供个人及家庭心理治疗,并且不断为他们的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理论探索及专业培训,最后逐步演变成寻解面谈模式(deShazer1982,1985,1988,1991,1994;deShazeretal.1986)。

史提夫.狄.世沙(StevedeShazer)及其妻子燕素.金.柏(InsooKimBerg)等人于七十年代后期创立‘短期家庭治疗中心’,不少同工先后在这中心曾参与寻解治疗的工作及研究,包括早期的EveLipchik,MicheleWeiner-Davis等人。

这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后来亦成为培训治疗师的主要场所,一些曾接受该中心培训的辅导员,也受聘于该中心工作,并且逐渐发展不同的研究项目及治疗重点(NicholsandSchwartz1998)。

该治疗中心亦为世界各地提供训练、举办工作坊,并且著书立说,及于一些期刊发表专文和研究结果,积极倡议他们的工作模式及对治疗的信念。

而受寻解治疗的影响,世界各地也分别成立寻解治疗中心(何会成朱志强1999)。

简略而言,寻解面谈的发展,是受着几方面的影响。

早期史提夫及燕素等人,曾受心智研究社(MentalResearchInstitute)及催眠心理治疗大师艾力逊(MiltonErickson)的影响,相信当事人本身已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寻求协助时,往往为眼前的问题困扰,在以往无效的方法里不断打转。

故此要善用案主已有的潜能,并且加以发挥。

早期史提夫的水晶球技巧(CrystalBallTechnique)(deShazer1988)及后来的奇迹问句,也与艾力逊着重发展案主的潜能及着重未来的导向相当符合。

此面谈模式也受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及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nstructivism)的影响(deShazer1991),认为案主的问题并非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与案主的交谈,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来,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

故此面谈的精髓,在于了解案主如何通过语言及交谈,表现所关注的问题,并且透过交谈的过程,共同建构出对问题的新理解,特别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以促进案主的理想转变(deShazer1994)。

随着西方心理治疗费用的上升,并且心理治疗渐渐成为精神健康保险制度的范围之一,而寻解面谈着重于短期成效,并且协助案主达至所期望的转变,自然有助它在西方社会被广泛采用。

II.寻解面谈简介

史提夫及其它学者对传统心理治疗模式,作出批判性的反思,并认为人所面对的问题,不能用所谓客观的资料所解释和掌握的,并且相信人对世界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及诠释,直接构成问题的形成,故此问题是建构出来的,不是完全客观独立的事物。

更重要的是,所谓问题的根源或对问题的理解,与寻找方案的过程可以是全没有关系的,甚至可以是两者独立、互不相干。

而通过工作员与案主的「谈话过程」,便开始对问题重新解构和重新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亦即是寻解的过程。

故此「面谈」比「治疗」的翻译较为恰当,当然这里指的「面谈」并非一般社交式的闲谈,而是「有目的的交谈,以促使案主改变,并达至他所想的转变」。

寻解面谈相信案主是有足够能力和资源去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信念和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中心思想吻合,只是案主暂时未能察觉自己已拥有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功经验。

故此面谈的过程,着重帮助案主发掘这些方案,并且善加利用。

简略而言,寻解面谈建基于三条黄金定律及由五组问句所构成。

这三条黄金定律是:

1.如无破损,且由得他(Ifitain'tbroken,don'tfixit.)

2.如见成效,继续尝试(Ifitworks,domoreofit.)

3.努力无效,另寻他法(Ifitdoesn’twork,dosomethingdifferent)

而五组问句是寻解面谈的主要辅导技巧,它们分别是:

1.询问面谈前的转变(Pre-sessionChangeQuestion)

2.询问例外情境(Exception-findingQuestion)

3.奇迹问句(MiracleQuestion)

4.刻度问句(ScalingQuestion)

5.应付问句(CopingQuestion)

西方许多文献指出它曾应用在不同的服务对象里,如酗酒人士(BergandMiller1992)、受性侵犯人士(Bell-GadsbyandSiegenber1996;Dolan1991;O’HanlonandBertolino1998)、虐儿家庭(Berg1991)、家庭暴力(LipchikandKubicki1996)、饮食失调人士(McFarland1995)、长期精神病患者(RowanandO’Hanlon1999)、暴风少年(Bertoline1999;Selekman1993)、儿童问题(Selekman1997)、夫妇关系(HoytandBerg1998;HudsonandO’Hanlon1991;Quick1966)等,这模式也曾融会在哀伤治疗里(ButlerandPowers1994)。

曾应用的团体更包括院舍、机构组织(Durrant1993)及小组工作上(Metcalf1998)。

III.在香港的发展

在八十年代初期,燕素已应香港非政府机构邀请,来港讲授寻解面谈,在八六年史提夫夫妇更接受杨震社会服务中心的邀请,讲授该辅导模式及提供训练。

其后香港大学和多个社会福利机构及社会署等,分别邀请他们及史葛.米勒(ScottMiller)相继到港举办讲座及工作坊。

这些讲座及训练工作坊,积极推动了本地社工界对这介入模式的认识及接纳。

回顾本地文献,本地社工早在九零年已应用这介入模式于处理夫妇关系上(Chan1990),而九四年也以此帮助患抑郁症的妇女(Wong1994)。

理工大学的讲师早于九十年代初期,在实务中心(PracticeCentre)尝试实践此介入模式,处理个人及家庭多方面的问题,其后总结有关经验 (Yeung、ChuandHo1994),后来更较系统地教授此介入模式。

寻解面谈的一些著作曾被翻译成中文书籍(何会成曾玉田1996,1997),对进一步推广给社工及教育界很有帮助。

本地同工相继将有关经验结集成书(吴家玲何会成1995;何会成朱志强杨家正1996;杨家正游达裕梁玉麒2001)及出版老师培训手册(何会成1999),也分享应用在不同范畴的经验,如处理面临自杀危机的青少年(何会成1996)及边缘青少年的辅导上(萧智刚2001),更有学者探讨在应用此辅导模式时,有关语言运用之本色化问题(Yeung1999)。

而香港家庭福利会于九三年成立研习小组,深入探讨这介入模式在家庭辅导工作的应用和实践。

香港明爱过去多年来也不断探索这辅导模式,可如何应用在家庭服务上。

在香港的硕士论文里,也曾讨论寻解面谈模式应用在虐儿个案(Pong1997)、青少年外展服务(Chan2000)及课堂管理上(Lai2000)。

在这些研究里,提出很多反思及探索寻解面谈本色化的问题,而非毫无批判地接收外国输入的理论,这辅导模式也步入更成熟的阶段。

 

IV.对辅导的影响及应用体验

随着寻解面谈在本港的逐渐普及,这辅导模式被社工界更广乏接纳和应用。

我们相信寻解面谈对辅导服务和家庭服务的个案工作,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响:

1.强调案主的能力及潜质

2.对契合关系的重视

3.着重短期成效及转变

4.减少卷标化的负面影响

寻解面谈是一套易学难精的辅导模式。

理论架构及应用原则虽然精简,但要有效运用,还不是容易的事情。

反思我们过往成功及失败的经验,尝试总结一些实践心得:

1.掌握心法:

 我们深信要认真反思寻解面谈的哲学观,并不时醒察自己能否内化及融会贯通,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这看似老生常谈的论调,也正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尤其当案主提出困扰时,工作员心里总有些疑问,或估计问题的成因,并尝试探究是否真的如此,或对案主的种种行为、情绪反应作出诊断。

虽然基于过往的训练,这些情况常会出现,它们却会影响寻解面谈的过程,甚至令面谈逐渐偏离这辅导模式的方向。

要完全放下这些疑惑、猜想,不是朝夕的事。

这要求工作员时常向自己警醒,并不断尝试进入案主的内心世界,从他的角度了解外界事物。

2.适时提问:

 这模式着重以提问方式,引导案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也正是这些提问的过程,容易令工作员未能细心聆听案主、或脱离案主的主要关心事项,甚至令案主感到不被接纳和明白。

在提问时,可留意以下几点:

1.提问主要针对案主最关心的事项,如未能对案主的心理状态掌握清楚,还是由他暂时引领面谈的过程;2.提问时不要连珠炮发,纵然看似可实时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案主会感到不被尊重,好象要被强迫说出工作员的期望,并渐渐和案主脱离步伐。

3.可考虑多用非语言的方式,鼓励案主阐释所关心事项及解困之道,以减少具压迫性及毫不间断的提问。

3.处理情绪:

 寻解面谈一直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技巧,引导案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看似没有认真处理案主的情绪,或如何处理情绪不是寻解面谈模式所关怀的。

在辅导过程里,我们不同意这观点。

当案主表现强烈负面的情绪时,如内疚、焦虑、抑郁、悲伤等,正反映案主在面对一些重要关注,并感到受挫而出现这些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时,聆听及让案主感到尊重、接纳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辅导的基本技巧,更要从中确认案主理解事物的逻辑,让他有足够空间表达这些感受、背后关心的事项及理解外界事物角度等。

工作员有了这些接纳和了解,才能与案主同步,也更有信心和他一起寻找期望的转变。

V.对学校工作的启示

在西方社会,较普遍采纳寻解面谈于学校辅导工作上,出版的书籍也很多。

(DavisandOsborn2000;Durrant1995;Kral1989;Metcalf1995;MolnarandLindquist1989;Murphy1997;MurphyandDuncan1997)

学校社会工作的挑战

学校社工所处理的个案中,不少学生被认为是滋事份子,或在学业上缺乏表现,无心向学,而学业上的挫败正正打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寻解面谈以案主为转变中心,并且对这些学生的能力加以肯定、欣赏和赞许,对应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和有价值的。

与这群学生相处,采纳非道德判断性(non-judgmental)和非规范性的态度(non-normativeattitudes)去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BergandMiller1992)。

除了危害生命及非法的行为,工作员对学生的违规行为(deviantbehavior)会加以包容和接纳,先让他们有足够空间,表达对这些行为及事件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关心他们期望的转变。

即使在一些封闭的、权力不均和充满压抑的学校环境里,学生除了要学会适应求存外,工作员如果能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在接纳和包容的气氛下,自由地表现自我及与别不同之处,由学生主导地探索自己内心的一面,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面对青少年的问题,很多介入模式常以对质方法,让学生清楚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影响,继而要向自己行为负责。

通常这些方法要在良好的关系下才可应用,即使如此,也容易触动案主的防卫机制,不予合作。

而寻解面谈不是从这方面入手,着重建立案主期望转变方向时,仍然与他们维持伙伴契合的关系,尤其讨论目标时,自然会探索不同行为及方法所带来的后果,这入手点更易鼓励学生的投入和参与,并减少抗阻的情况。

在维护他们自尊的情况下,不断邀请学生对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描述。

在此,寻解面谈将建立关系视为手段之一,工作员仍可拥有自己期望转变的议程,甚至慢慢引领学生改变原先所订立的目标。

当然这只会在不断和学生探讨转变方向时,引进不同的意义,以学生为主导,这种转变才会出现。

当学校社工较多接触一些「问题」学生时,有时对他们较为体恤,多点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甚至会将学生的问题归咎于教师,或学校制度上,更因此对学校产生对抗不满的情绪。

寻解面谈的提示,便是要将教师也作为服务对象看待,也是再重新投入教师的角度了解事物。

由于不同的角度及关怀,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有别,工作员有时要巧妙地在教师和学生两者观点之间徘徊,寻求双方可接纳的解决方法。

从这方面来看,寻解面谈可算是高明的怀柔手段,在同样尊重学生和教师意愿的情况下,希望学生能在有限制的条件里,寻找一些活动空间,发掘出一些新的意义,及发展新的行为模式来应适现实环境。

对学校教职员的影响

近几年,不少大专讲师相继接受学校的邀请,为老师们教授寻解面谈的理论和应用技巧,也越来越多辅导老师进修这辅导模式,寻解面谈亦应用在课堂管理的研究上(Lai2000)。

相信日后更多老师们掌握这辅导技巧,寻解面谈的精神更可逐渐在学校里发挥积极的意义呢!

在学校的教学环境里,老师会特别关注违规的学生及他们的越轨行为(也因为他们的骚扰性行为特别容易带来困扰),因此容易对他们造成偏见。

反过来说,不少学生也常感到被老师针对,继而更容易挑战师长的权威。

寻解面谈模式正提醒老师们要多点关注学生的强项、优点及些微进步,减少将他们卷标为顽劣学生的机会。

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违规行为,苦无对策,或屡劝不改的情况下,老师自然会感到气馁,并逐步对这些学生建立负面的印象。

寻解面谈所抱着的信念是转变是无可避免的,更是在不断发生中。

这信念既支持老师不断留意学生的些微转变及进步,实际上也通过这些观察,加强对学生正面的注意,既可改善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鼓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寻解面谈更可实践在学校的管理体系里。

当学校发现学生问题或学习风气不理想时,自然会探究原因,针对问题‘结征’而找出解决办法。

这种思考模式既受制于传统解决问题的逻辑,也将焦点放在问题及困扰上,不够积极主动。

以寻解面谈的观点看校本管理,会不断留意校内发生的大小进步和强项,相信很多优秀的教学已经实践用起。

在发掘、延续及强化这些优良教学的过程,老师的能力感便可大大提升,更可推动老师间互相欣赏和学习的气氛。

这过程更可逐步改变老师从问题角度的思考方向,从而发挥更大的创意,为校长及老师在学校管理及制度上建立更理想、更正面的校园环境。

在一次为中学老师举办训练工作坊里,当场老师对寻解面谈的反应可分成两大阵营。

一班老师认为教育正要为学生提供清晰指引,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故此对一些违规行为应采取清晰明确的立场,这亦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抗拒以非道德判断及非规范性的态度去处理这些违规行为;另一班老师体会以寻解面谈的方式,较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较平等地接纳、对待他们,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下,也更容易影响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朝向积极正面的方向进发。

可惜当日时间短促,未能进一步澄清双方的论点。

如能加强交流不同的观点,相信可帮助学校建立更大的共识,从而更有效落实寻解面谈的理念及精神。

 

VI.应用在青少年外展社工服务上

青少年外展服务已在香港发展廿多年,逐渐建立一套工作手法及模式,而服务对象一般流动性较高,属高危群,及求助动机不强,工作员需要更多时间建立工作关系。

过往亦因服务对象这些特性,令不少外展工作员感到很大的挫败。

随着寻解面谈在香港日渐流行,它也吸引不少外展社工的尝试,并探讨外展社工应用这模式的经验。

(Chan2000)

这模式对外展社工来说,有其一定的吸引性,令不少外展社工有选择性地采纳,这包括:

1.强调案主成功经验–很多外展服务对象,是一批不能投入主流学习环境的学生,过往有很多挫败的经历,或缺乏成功感,纵然在朋辈中获得一点归属感,对前路仍感到茫然。

而寻解面谈不断发掘案主的强项、能力,这正对应这些边缘青少年的需要。

2.着重关系的建立–这模式提供了不少具体的指引,如何与案主建立早期的关系。

如按三种不同的关系作相应响应,对外展社工有不少的启示。

‘从当事人作起点’,‘尽量探纳当事人的说话’这些看似基本的工作原则,不少应用寻解面谈的工作员却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可见在外展工作上是有其实用价值及非常重要性的。

也由于要花许多精力与外展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这些基本原则更能体验采纳案主的世界观,及与他们同一步伐。

3.实用的问题技巧–即使一些同工未全盘采纳此模式,亦会发现其中很多提问技巧非常实用,能促使案主的醒觉,着眼于眼前及将来的转变目标,如‘刻度问题’、‘应付问句’、‘例外问句’及‘还有呢?

’等问题。

4.了解案主期望的转变开始–这也是寻解面谈经常强调的介入点,不断和案主澄清他期望的转变,从案主角度厘定转变的方向,并且带领他朝这方向改变,更发现此工作取向很适用于外展服务对象上。

在具体应用时,外展社工亦会修正一些问句及表达方法,更切合外展服务对象的特色。

(Chan2000)

应用寻解面谈在青少外展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冲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VII.寻解小组的应用

寻解面谈在小组的应用上,在香港仍属萌芽阶段。

从有限资料所知,有少数同工尝试推行寻解家长小组。

要整理及总结本地有关经验,相信还需一段日子。

从西方的文献显示(Metcalf1998),寻解小组可应用于:

1.增强自我控制的小组,包括针对饮食失调、酗酒人士等

2.曾被性虐待人士的小组

3.受情绪困扰人士的小组

4.家长小组

在这些小组里,也是将寻解面谈的理念及提问技巧,融合于小组工作中。

过程里也是着重此时此刻组员期望的转变,由些微转变开始,发掘组员的智能及资源,不断互相支持及鼓励,让这些转变继续扩展开去。

 

VII总结

从过往的观察,部份同工应用寻解面谈时,不是贯彻整个介入过程,只是采纳部份技巧,对应当时情境而弹性引用,亦会和其它介入模式混合使用。

总括来说,寻解面谈在个案工作及家庭辅导的应用颇为普遍及渐趋成熟,本地的文献也颇为丰富。

另一方面,学校社工采纳这辅导模式也更加普及,随着更多老师(包括辅导老师)对寻解面谈有更多认识及掌握,相信日后以寻解导向的思考模式,在学校管理及师生关系上,可发挥不少正面的影响力。

而应用寻解面谈在青少年外展服务上,则缺乏西方的参考,要靠本地同工继续努力,检视它的适切性及需修改之处。

以西方的发展作为借镜,我们相信寻解小组将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将它与其它小组模式比较,探讨是否更有效帮助案主的转变,或探索将寻解面谈的一些提问技巧及理念,与其它小组模式结合。

寻解面谈的非理论性、非规范性及以案主为主导的立场,有其吸引之处,在采纳它为介入手法时,工作员更容易被其精简、明快及专注于改变的特色所吸引。

但社工的训练本就要关怀案主身处的环境及制度,并常抱批判态度,社工的本质更是要倡议一个更公义、平等及互相关怀的社会,寻解面谈对此避而不谈,相信这始终是社工所不能逃避的内在矛盾,这有待其它同工将来一起疏解。

 

参考书目

何会成(1996)企图自杀青少年的辅导:

寻解导向模式于莫汉辉何洁云李文照编<<青年视野-香港青少年发展学会学报第二期>>香港:

香港青少年发展学会

-----.编着(1999)解难辅导.香港:

香港教育评议会.

-----.曾玉田译(1996)精要治疗:

用诸于学校.(Kral,R.(1989)Strategiesthatworkatschool.Cal.:

CorwinPress)

-----.曾玉田译(1997)家庭为本服务-寻解导向模式.(Berg,I.K.(1991)Familypreservation:

Abrieftherapyworkbook.London:

BTPress)

-----.朱志强杨家正(1996)寻解导向模式:

应用与反思.香港:

八方文化.

吴家玲何会成编着(1995)精要治疗:

学习与反思.香港:

香港明爱家庭服务.

萧智刚(2001)边缘成长学堂:

青少年辅导手册.香港:

突破出版社.

黄爱球(1996)我不想变成疯子–以解决问题为本治疗法协助患抑郁症的妇女.于叶润云何慧雯编<<以家为本:

家庭服务的理念与实践.>>香港:

香港家庭福利会.**

杨家正游达裕梁玉麒编着(2001)解困之道:

寻解面谈应用手册及个案汇编.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Bell-Gasby,C.andSiegenberg,A.(1996)Reclaimingherstory:

Ericksoniansolution-focusedtherapyforsexualabuse.NewYork:

Brunner/Mazel.

Berg,I.K.(1991)Familypreservation:

Abrieftherapyworkbook.London:

BTPress.

-----.andMiller,S.D.(1992)Workingwiththeproblemdrinker:

Asolution-focusedapproach.NewYork:

Norton.

-----.andReuss,N.H.(1998)Solutionsstepbystep:

Asubstanceabusetreatmentmanual.NewYork:

Norton.

Bertoline,B.(1999)Therapywithtroubledteenagers:

Rewritingyounglivesinprogress.NewYork:

Wiley.

Bulter,W.R.andPowers,K.V.(1994)Solution-focusedgrieftherapy.InS.D.Miller,M.A.HubbleandB.L.(eds.)Handbookof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Duncan.SanFrancisco:

Jossey-Bass.

Cade,B.andO’Hanlon,W.H.(1993)Abriefguidetobrieftherapy.NewYork:

Norton.

Chan,M.F.(2000)Anexplorationstudyofthesocialworkers’experiencesofusing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euticmodelinHongKongyouthoutreachingsocialworkcontext.DissertationofMA,HongKongPolytechnicUniversity.

Chan,S.F.(1990)Workingwithonlyonepartnerinamaritaldiscordcase:

Anapplicationofbrieftherapy.InSocialWelfareManpowerandTrainingCommitteeandHo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