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913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docx

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0XX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2016.3.22

一、选择题

24.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知识点】汉字的起源演变

【试题解析】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在甲骨文里,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答案】B

25.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试题解析】宗法制度一直都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并未消亡过,也就并未再度复兴过,故A项错误;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看到本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可知,官府收藏的是名门望族的族谱,是用作做官的一项依据,并且根据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理解,说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享有特权,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的时间是隋朝,故D项错误。

【答案】C

26.“商山武关道”是关中到南阳、襄阳及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交通动脉,也是汉唐以前物质运输、政治控御、文化沟通的主要通道。

五代北宋以后,其地位被从汴京到南襄的“南襄隘道”(南即南阳,襄即襄阳)取代。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  )

A.经济重心南移湖广地区B.政治影响交通通道地位

C.京杭运河常因战乱荒废D.商业发展决定商路变迁

【答案】B

27.雍正七年广东继浙江、福建等省后设观风整俗使,其职责为“化导训饬,令风俗人心,渐归醇厚”。

雍正八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恶其教乱民,引福建例,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

据此可知设立观风整俗使的目的之一是(  )

A.辅助海禁强化管理B.防范因赋税改革而引发农民运动

C.整顿吏治端正世风D.处理西学东渐所衍生的矛盾冲突

【知识点】“海禁”政策——中外文明冲突

【试题解析】没有具体说明海禁的事例,辅助海禁牵强附会,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赋税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最主要的是整顿民风,不是吏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可知,针对外来文化的管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28.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

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

这说明进化论(  )

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

C.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D.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

【知识点】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材料意思是进化论传入到中国,有两种道路,这是和当时的政治有关,当时中

国存在两条路,一种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另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完善”的说法是错误的,两种道路最终没有在中国走通,故B项错误;是维新变法中严复才引入了进化论,C项因果颠倒,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说有两种分歧,D项只说了一种,故D项错误。

【答案】A

29.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弓l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

这些举措(  )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03年”,开始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大意是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不是压榨,故B项错误;“阻止”说法错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了清王朝,故C项错误;清政府支持民族企业,在客观上就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30.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

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问,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知识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试题解析】“开始”说法错误,此时是“1944年11月”,故A项错误;抗日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建立,故B项错误;“联合政府”的提法要到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可知,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之间有分歧会影响到抗日的最终结果,故D项正确。

【答案】D

31.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与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D

32.公元前4世纪古代雅典的将军是职业士兵,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且经常受雇于外国军队并任首领,这既削弱了他们的公众意识,也未培养出明显更优秀的将才。

这说明古代雅典衰落的原因是(  )

A.缺乏优秀军事人才B.将军缺少公众意识

C.过分注重军事功能D.政治和军事的割裂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古代雅典的将军是职业士兵”可知,不缺乏军事人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这既削弱了他们的公众意识”可知,是由于缺乏政治影响力才缺少公众意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也未培养出明显更优秀的将才”可知,军事功能还是没有重视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可知,将军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割裂,故D项正确。

【答案】D

33.18世纪末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转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

这反映了欧美革命(  )

A.改变世界政治格局B.弘扬欧洲启蒙思想

C.源于民族国家认同D.导致殖民体系崩溃

【知识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试题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就是以欧洲为中心,并未改变世界格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可知,此事件指的是各殖民

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根据材料“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可知,这些国家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国际社会所取代”可知,“民族国家认同”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殖民体系到20世纪中期才崩溃,故D项错误。

【答案】B

34.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

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B.成为“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可知,反映的是英国的海上贸易,故A项正确;成为“世界工厂”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后,故B项错误;“已经”说法错误,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盛行是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答案】A

35.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知识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试题解析】“成为了世界潮流”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

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可知,是在肯定苏联的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适合人类全体”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已被摒弃”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

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

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

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

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

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

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

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

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

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

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一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13分)

【知识点】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2)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

(2)第一小问变化,阅读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了近代,中国

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抓住“17、18世纪”,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

【答案】

(1)特点: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

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

(12分)

(2)变化:

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

(4分)

原因:

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罗斯福新政;文艺复兴;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试题解析】1:

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走上路资本主义的道路,虽然1871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残余,但毕竟德意志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制度先进,这是一大进步;2: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能缓和,无法避免;3:

材料把反教会与反宗教的概念混淆,但丁反对的是基督教会,而不是基督教;4:

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援助欧洲,实质上是使欧洲唯美国马首是瞻,共同对付苏联,材料侧重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没有看到该计划对欧洲经济的帮助。

【答案】

不当之处(4分)

历史事实(4分)

原因分析(4分)

1

否定了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确定的政治制度的进步性。

宪法确立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民主立宪虽有制度设计、有机构设置,却因君主专制色彩浓厚,所以力量薄弱,但并非徒有虚名。

材料重点指出了德意志帝国民主的虚弱,但没有完全否定它。

2

对新政局限性的分析脱离了美国的国情。

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罗斯福政府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局部的生产关系调整以缓和、摆脱经济危机。

解读材料时没有把材料所示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3

但丁“反对宗教”这个论断不合理。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神权至上的主张,主张改造基督教会,追求人性解放,并不是反对宗教。

把材料中的“教会”等同于“宗教”,概念不清;没有把但丁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明、文化背景中解读。

(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

“表面上援助西欧”和“发动冷战”这两个说法欠妥。

(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并非做表面文章,事实上美国的援助对西欧的经济恢复起了很大作用。

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形成都负有责任,不是单方面挑起形成的。

解读材料时忽视了材料来源蕴含的信息,仅从历史当事人一方的材料来推导结论,有失偏颇。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政府总结历代商业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坊市制度。

政府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政府在各级市场,设“令”一人,其中在中州以上各级市场还设“丞”一人。

市令“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丞为市令副贰。

政府对“坊主、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进行处罚,对坊市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者先处分,再拆毁。

唐律规定:

“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仗六十”,“市及州、县市司知情,各与同罪”。

此外,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仗八十。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坊市制度的主要内容。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坊市制度。

(9分)

【知识点】唐代坊市制改革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并且设令和丞,说明唐代对市的

管理有明确的规定,并且派专门的官员进行监督管理;根据材料“政府对‘坊主、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进行处罚”、“对坊市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者先处分”可知,唐代对市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严格管理;根据材料“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可知,对买卖中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根据材料“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仗六十”可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管。

(2)根据材料内容,唐代对市的时间、空间、产品的质量、物价、不正当行为等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了市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了唐代商业的发展;但同时管理过于严格,也严重束缚了商业的快速繁荣进步。

【答案】

(1)内容:

对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设置专门官职并对官员加以监管;严格限制时间和空间;严格管理物价;监管市场商品质量;禁止买卖交易中的不正当行为。

(6分)

(2)简评:

唐朝坊市制度不断完善,维护了市场秩序,有利于商业的正常进行,推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管理的制度、方法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业活动的某些限制,对商业发展的阻碍日益明显。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12年8月,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等法律文件,对国会选举做了基本规定。

根据规定,全国大约有10%的居民,即4000万人拥有选举权,比清末资政院选举的选民人数扩大了20多倍。

从12月开始,全国各地进行选举。

选民基本上是资本家,官僚和地主等。

国民党、共和党等主要政党参与选举。

各党政见多较空洞,要么内阁制或总统制,要么炫耀己党或攻击他党。

竞选方法或张贴海报宣传,或旅行演说,或控制地方政权以操控选举,或请客送礼买选票。

根据选举结果,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13年4月,第一届国会开幕。

不少议员问政积极,仅众议院就提出19件弹劾案,173件质问书,涉及政府工作各个方面,先后迫使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辞职。

11月,袁世凯政府解散国民党。

国会因不足法定开会人数,被迫停止工作。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特点。

(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效果。

(7分)

【知识点】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等法律文件,对国会选举做了基本规定”可知,选举是有法可依;根据材料“比清末资

政院选举的选民人数扩大了20多倍”、“选民基本上是资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可知,参选的人数多,大多是上层;根据材料“各党政见多较空洞,要么内阁制或总统制,要么炫耀己党或攻击他党”、“竞选方法或张贴海报宣传,或旅行演说,或控制地方政权以操控选举,或请客送礼买选票”可知,政纲空洞、竞选方式舞弊。

(2)根据材料“不少议员问政积极,仅众议院就提出19件弹劾案”可知,调动了人们积极参政的热情,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11月,袁世凯政府解散国民党。

国会因不足法定开会人数,被迫停止工作”可知,由于专制力量的干预,民主政治流于形式。

【答案】

(1)特点:

依法选举;选民人数多,多集中在上层社会;政党积极参与选举,竞选政纲较为空洞;竞选方法多样,有舞弊现象等。

(8分)

(2)效果:

选举产生的国会施政积极,富有成效;有利于民众民主政治意识的提高:

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发展。

但由于专制势力强大和政党政治的不成熟性,选举成果很快夭折。

(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1921年成立的“不再战运动”组织,宣传“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要求和平的呼声上升到了国际政治的具体运作层面,出现了建立战后世界的主张和行动。

1935年夏天,英国有1150万人参加和平投票,其中“赞成全面裁军”的人数占90%以上。

11月,英国举行大选,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选举本该以一项重整军备纲领为基础的,但政治家们为了选票,迎合公众要求。

时任首相对和平团体说:

“我向你们保证,不会有任何大规模的军备。

”“不再战运动”的领导人在1937年宣称把防止战争的希望建立在“经济绥靖与和解”的基础之上。

慕尼黑会议期间,这位领导人打电话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要求他为欧洲和平作出牺牲。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回国,此后一段时间里,祝贺这一协定避免了一场战争的信件从英国各地寄到他的办公室,装满了几个大盒子。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和平运动影响的角度,概括这一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变化之处,并简述变化的时代背景。

(12分)

(2)依据此期英国和平运动,简述你对国家如何维护和平的认识。

(3分)

【知识点】英国和平运动

【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20年代,刚刚一战结束不久,人们保守战争的痛苦,苛求和平,提出“不再战”的口号,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战乱的发

生;30年代,由于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德国法西斯势力抬头,特别是慕尼黑协定,“不再战”是以牺牲小国国家主权的利益换来的,是绥靖政策的一个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法西斯势力;第二小问背景,20年代一战刚刚结束,受到一战的影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德国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德国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发动局部战争,而欧洲大国默认,出去绥靖政策;根据材料“但政治家们为了选票,迎合公众要求”可知,英国政治家的推动。

(2)每个人都渴望和平,人们也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防止类似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但当战争无法避免时,我们也不应该回避,要积极面对,同时不能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换取暂时的和平,根据第一问,我们应该从这两方面来思考。

【答案】

(1)变化:

20年代的和平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限制和反对战争的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30年代的和平运动推动绥靖政策形成与实施,客观上使法西斯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6分)

背景:

一战的深刻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发动局部战争;英国议会政治的影响和政治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

(6分)

(2)认识:

防止战争、维护和平应是国家对外政策的首选,但有时参加战争也有其必要性。

(3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尼尔斯·玻尔(1885~1962年)出生于哥本哈根,1921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1921~1930年间,玻尔真诚邀请来自美国、苏联、日本等17个国家的63位物理学家访学研究所,其中三分之二的不满30岁。

他们中有对玻尔理论提出强烈异议的海森堡,也有对玻尔批评从不留情面的泡利。

他们两人一组或者多人一组进行开创性地、深入持久地讨论、研究,玻尔最为年长,但非常活跃、乐观,经常和青年们一起背上背包去旅行,很多物理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讨论就是在旅途上或在小客栈里进行的。

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等给量子理论这一深奥的课题带来了光明。

二战后,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各人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去医治战争的创伤,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虽然事先没有任何约定,但所有的人都为同一种精神所驱使。

这种精神就是“哥本哈根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哥本哈根精神”的主要内容。

(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哥本哈根精神”。

(5分)

【知识点】尼尔斯·玻尔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玻尔真诚邀请来自美国、苏联、日本等17个国家的63位物理学家访学研究所,其中三分之二的不满30岁”可得出,包容、广泛的国际合作精神;

根据材料“他们中有对玻尔理论提出强烈异议的海森堡,也有对玻尔批评从不留情面的泡利”可得出,平等、自由的精神;根据材料“非常活跃、乐观,经常和青年们一起背上背包去旅行,很多物理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讨论就是在旅途上或在小客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