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8101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docx

初中历史专题复习

 

中外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

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2

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3

专题四中外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7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10

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14

专题七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17

专题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18

专题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20

专题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21

专题十一20世纪的战争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22

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24

专题十三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南京、北京地方史……………………………………………25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

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

(一)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

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

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如秦朝暴政。

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

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如明清时期。

(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史上,秦、汉、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君权,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产生了怎样影响?

①措施:

秦朝:

“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

实行八股取士;清朝:

制造大批“文字狱”。

②影响:

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不过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前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等56个民族组成。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

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裂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趋势。

一.秦朝建立,秦始皇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使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等,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中国之制的开始

二.汉朝初步发展。

汉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初步发展。

汉武帝时,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西北边郡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拓了汉朝的疆域。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中国之境的开始

三.隋唐时期繁荣:

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唐朝时,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

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四.元朝新发展: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疆域空前,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政府设立彭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唐朝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到元朝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五.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为了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的完整,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如在西藏,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并形成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新疆:

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知识拓展】

★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

1、和亲:

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

作用:

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战争:

①秦朝:

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②汉朝:

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

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影响:

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

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

3、册封

①唐朝:

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

②清朝:

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作用:

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4、设置机构(官职)

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

作用: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辽宋夏金元时期:

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

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

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②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③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隶属中央;东汉的班超经营西域;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后,设置伊犁将军;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③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③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④明朝时,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均在国际法上明确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台湾与大陆之间曾出现哪几次分离?

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答:

古代:

①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回归: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近代以来:

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③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叛逃、盘踞台湾,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

答:

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

★阻扰祖国统一的因素:

答:

岛内“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破坏干涉。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原则、方针是什么?

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其理由是什么?

答: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

★说说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独注定失败;(3)《反分裂国家法》为台湾回归奠定了法律保障;(4)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我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完全可行和科学的……

 

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历史部分

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学派

代表

时间

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为政以德、爱人、仁、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体现以德治国的方略。

中国之教的开始

孟子

战国

仁政、春秋无义战、资源持续利用、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反对一切战争

体现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朴素辨证思想(祸福论)

事例:

滴水穿石、以柔克刚

庄子

战国

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

体现和平发展的主题(诺贝尔和平奖);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

秦始皇采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体现依法治国的方略。

★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利用的思想工具: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知识拓展】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①战国时期:

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

焚书坑儒;③西汉: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

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及主张:

(1)魏源:

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著作:

《海国图志》

(2)严复:

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

主张:

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译著:

《天演论》。

3.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

4.邓小平理论——中国现代史

邓小平理论含义: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实质(本质):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知识拓展】

启示:

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历史部分

1.文艺复兴——14、16世纪

(1)开始的国家:

意大利;

(2)实质:

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

(3)核心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4)影响: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知识拓展】

★文艺复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启蒙运动——18世纪

(1)核心思想:

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2)伏尔泰: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3)孟德斯鸠:

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4)影响:

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

【例题】

列举14-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反封建思潮(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①14-16世纪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伟大实践:

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实践。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pian)国不法古。

(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人物:

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

封建制改革;(4)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略)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

4世纪;

(2)性质:

封建制改革;(3)目的:

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

(4)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潮流;典故:

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派: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

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

(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结果: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5)影响(见知识点)

2.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

(2)领导者:

康有为和梁启超

(3)性质:

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

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

(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

(5)失败原因:

维新派没有实权,

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

1、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

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改革开放

①农村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改革: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③对外开放:

最早的经济特区: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作用:

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形成的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知识拓展】

★中国的农村改革历程: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国后:

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例题1】

材料:

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

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什么?

与党的哪一次会议相联系?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2、这个老人是谁?

邓小平

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 指什么?

 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4、1992年这位老人写下“诗篇”指什么历史事件?

1992年南巡讲话

6、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有哪些?

举例说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指挥淮海战役。

社会主义建设:

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一国两制的构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

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

伯利克里;(3)性质:

奴隶制改革;(4)内容:

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

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大化改新

(1)时间:

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

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

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

中国隋唐制度;(5)影响: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

(1)时间:

1868年;

(2)人物:

明治天皇;(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

西方欧美列强;

(5)影响:

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

【知识拓展】

★日本发展上的三次飞跃: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①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

②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

1861年;

(2)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影响:

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

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四.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新”的表现: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意义:

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过: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

【知识拓展】

★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