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8270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Word版.docx

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Word版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分析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一次外出时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

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

这个人没钱可还,便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

”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一记耳光。

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

“一切皆变,一切皆流。

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的我了。

”赖账人无言以对。

【自主探究】 

(1)赖账人不还钱的借口违背了哲学的什么道理?

(2)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1)故事中的古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了事物的稳定性,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交、不可捉摸的。

这是典型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2)这则寓言启示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也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判一判】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错误。

(1)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第一,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二,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想一想】 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意义?

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

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彼物。

如果在一瞬间事物既是此物,又是彼物,事物之间便无法区别,一切正确的认识和研究都成为不可能了,我们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了。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想一想】 规律就是规则吗?

不是。

规则、规定、守则、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判一判】 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观点错误。

具体规律会随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而变化;事物条件消失或产生、变化了,则相应的具体规律的作用随之消失或产生、变化。

也即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方法论要求

(1)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想一想】 人们利用规律是改造规律吗?

不是。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改造规律。

人们利用规律不是改变规律,而是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探究点一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的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600米。

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我们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我们也不易察觉。

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

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

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

(3)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提示:

(1)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不存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3)不能。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准确理解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

“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 雪莱的诗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项中与此哲理相近的只有B项;A、C两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案】 B

探究点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问题:

故事中的农夫错在何处?

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提示:

(1)违背了植物生长规律。

(2)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

全面准确的认识规律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3)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5)规律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6)规律不能被改变、改造、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要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故排除A;向污染宣战是对现有物质生活方式的改造,而不是根本变革,排除B;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排除C;环境污染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遭受自然规律惩罚的体现,所以D正确。

【答案】 D

一、辨一辨

1.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 × )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 √ )

3.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 × )

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唯一属性。

( × )

5.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 )

6.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 × )

二、练一练

知识点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楚国有个人剑落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

慧能和尚和“求剑”的楚国人都错在(  )

A.离开物质谈运动

B.离开运动谈物质

C.不懂得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不懂得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解析:

根据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将两者进行综合,A项只说明了慧能的错;B、C两项只说明了楚国“求剑者”的错;D项才是两者共同的错。

慧能否认“风动”“幡动”,只承认“心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把运动仅仅看做是“精神的运动”。

而“刻舟求剑”者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否认了船、水、剑的运动,同样错在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答案:

D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观点(  )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巍巍青山是相对静止的,但是相对于江中游动的竹排而言,又是“巍巍青山两岸走”,因此,题干中的观点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8·大庆期中)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解析: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材料中“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说明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D错误;B、C观点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知识点2 运动是有规律的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

“率皆有法”的“法”指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D正确;A表述不严密;B错误,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C本身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5.(2018·浙江卷)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意味着我们要遵循生态变化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身价值,②④符合题意;①强调运动,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③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

D

一、选择题

1.(2018·安徽合肥质检)“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

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该句诗“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喻指事物运动变化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①④正确;②体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体现规律性;③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故答案为B。

答案:

B

2.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

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

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鸟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

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④任何物质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

后一位画家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是因为他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动和静就是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③与题意不符。

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3.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

游云西行去,月儿东驰归,不知动静理,千古难意会。

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没有看到(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条件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解析:

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没有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正确且符合题意;时空是客观的,A说法错误;运动是绝对的,B说法错误;静止也具有多样性,C说法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

D

4.传统压力锅蒸饭虽然方便,但米饭始终没有传统煮法香甜。

原来,使用传统烹饪方法,大米可以在文火中细细沸腾翻滚,受热均匀。

而传统压力锅实际上采用的是“焖制”的原理,食物在烹制过程中静止不动,受热不均匀,使做出来的食物的美味与营养大打折扣。

传统压力锅的“焖制”原理忽视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

C.事物只有在静止中才能更好地存在

D.物质是运动的重要载体和承担对象

解析:

压力锅食物在烹制过程中静止不动,受热不均,使做出来的食物的美味与营养大打折扣,表明压力锅的“焖制”原理忽视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正确且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更好地存在,C说法错误;物质是运动载体和承担者,D说法不准确,应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②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④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①正确;“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②正确;“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与题中对联所含哲理不一致,③不选;“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否认了绝对运动,与题中对联所含哲理不一致,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应为A。

答案:

A

6.(2018·四川资阳月考)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

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  )

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A.②④B.①④

C.①③D.②③

解析:

②错误,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④表达错误;材料中,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该观点忽视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均没有正确看到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C。

答案:

C

7.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这20年来,香港愈加繁荣,但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变化,法律环境、生活方式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解析:

“这20年来,香港愈加繁荣”这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变化”这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故材料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均不是材料要体现的,C、D项不选。

故本题答案应为A。

答案:

A

8.(2018·山西太原测评)“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两则故事共同反映的哲理是(  )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③人可以创造条件,改造和控制规律 ④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两则故事共同反映了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统一,①④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和控制规律,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

B

9.(2018·赣州期中)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建设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017年9月28日在北京正式开工。

该实验装置建成后,我们可以利用它实现“超低温”“超高压”以及“超强磁场”“超快光场”,进而可以形成许多在常规物理条件下不能得到的新物质和新物态。

由此可见(  )

①人类可以创设条件创造新的物质形态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③人类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④人类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该实验装置建成后,我们可以利用它形成许多常规物理条件下不能得到的新物质、新物态,这表明人类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创造新的物质形态,①③正确;自然界存在发展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②错误;人类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④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

B

10.(2018·太原五中检测)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 ④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④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②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二者并不相互决定,③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

B

11.(2018·安徽合肥质检三)近年来,牛蛙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某青年农民抓住商机,大量培育和饲养牛蛙。

但起初因不熟悉牛蛙生活习性,导致大量死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牛蛙饲养水平,他日夜蹲守在饲养场,潜心研究牛蛙生活习性,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当地有名的养蛙致富能手。

该青年农民的经历启示我们(  )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要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④规律的表现复杂多变,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该青年农民的经历启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太绝对,错在“总是”;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12.有这样一句话: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类需要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人类利用自然就必须改造自然 ④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活动成功的关键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解析: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才能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类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③说法错误;④说法错误,错在“关键”。

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

A

13.中华传统文化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天人合一”精神,强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基于(  )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改造 ③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解析:

题意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与题意不符;题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③与题意不符。

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4.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都得从城市的实际出发。

某市根据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柠檬种植的优惠政策,该市已成为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市,其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以上。

但近年人们发现柠檬深加工产品的效益远比柠檬鲜果好得多,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并帮助企业进行柠檬产品的深度开发。

当地政府广泛听取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在保持原有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某市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措施的合理性。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该市根据本地和当前变化的实际,完善优惠政策引导柠檬产业健康发展。

②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该市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柠檬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该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柠檬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思路。

④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该市政策的制定既保持相对稳定性,又与时俱进。

15.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和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的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正确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

“稳”不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要发展,更不是因循守旧、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而是要打牢发展的基础,为今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增添动力、激发活力。

稳中求进,“稳”是基础、是前提,“进”是提升、是目标。

“稳”是为了更好地进,更有质量地进,更加规范地进,可持续地进。

“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回答,新常态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内涵。

答案: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稳”不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要发展,更不是因循守旧,要为今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增添动力、激发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