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8623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docx

板块五专题十八基础知识回扣

古代史

一、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夏、商、西周到秦统一)

1.夏、商、西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 五大政治制度:

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礼乐制。

相互关系:

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②礼乐制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③世官制是宗法分封制的产物;④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2.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 ①王权和神权相结合;②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变,由部族、方国联盟(商王是方国联盟首脑)向(周王)天下共主演变;⑤形成世卿世禄贵族政治;⑥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秦始皇与夏、商、西周君主权力有何不同,反映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

答案 夏王是部落联盟首领;商王是方国联盟首领;周王是天下共主,秦始皇是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

周王实行分封制,建立大一统格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即君主与各级贵族联合执政。

秦推行郡县制,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发展趋势与时代特征:

从春秋战国的兼并与争霸到秦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

西周的大一统格局促进了后世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秦朝中央集权体制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体制,使得夏商周贵族政治走向了秦朝的官僚政治。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秦到鸦片战争前)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的时间?

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其核心是什么?

答案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时间是秦—鸦片战争前。

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和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君主专制。

2.汉—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制度措施、策略、原则和趋势是什么?

皇权—相权矛盾的核心与影响是什么?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根源是什么?

在古代有哪些因素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

答案 制度措施:

秦三公九卿制、汉代中外朝制度、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一参(参知政事)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使、元中书省、明废宰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基本策略:

权力分散和权力制衡。

核心原则:

皇权至上。

趋势: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矛盾核心:

争夺决策权。

影响:

对封建王朝的科学决策和行政效率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根源:

中国封建统治的“家天下”思想根深蒂固。

对皇权构成一定制约的因素有:

①中央集权制度中的谏铮、廷议、宰相制度等;②史官修史(至少在宋太宗之前);③儒家伦理观念以及“法与天下共”等限制皇权观念的制约。

3.秦汉—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制度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中央—地方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古代汉到元三种主要集权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主要制度:

秦汉—明中央集权的主要制度有秦郡县制、汉推恩令、北宋集地方军政财于中央(分割地方事权于中央)、元行省制度、明三司和巡抚。

(2)中央—地方的矛盾核心仍为加强皇权。

(3)汉到元的中央集权方式及其各自特点:

汉代:

推恩令,分割诸侯土地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宋代:

集各种事权于中央的集权方式(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选官权等),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代:

元行省制度,改变古代“山川形便”为“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域方式,(从行省又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看)元行省制度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4.你怎样看中央—地方、皇权—相权的权力斗争与博弈?

答案 古代中央—地方和中枢权力(皇权—相权)的权力斗争与博弈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根据国家政治、军事需要不断调整的结果。

如外戚辅政、宦官专权是皇权加强的需要。

明清巡抚最初是纠正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需要等。

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答案 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转型。

2.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特点、地位及影响。

答案 

(1)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牛耕推广,提高社会生产力。

②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小农经济形成。

(2)主要特点:

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封闭分散;力量弱小。

(3)地位:

小农经济于春秋战国产生至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一直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4)影响:

①经济: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繁荣的农耕文明,但也制约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②政治:

成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③文化:

是诸子百家等思想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基础。

④风俗:

古代风俗习惯打上了深刻的小农经济的烙印。

⑤外交:

闭关锁国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3.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历史变迁中的三种现象。

答案 

(1)战国至西汉初个体小农经济发育不成熟。

汉代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2)租佃经济:

战国产生,两晋隋唐(随着庄园经济)得到发展,宋代日益普遍化,明清进一步发展(永佃制)。

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其社会身份和法律地位提高。

(3)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荒地的开垦、人口的增长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有哪三个高潮点,说一说三个高潮点的商业发展特点及其表现。

答案 春秋战国,宋元,明清。

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特点:

商业发展繁荣。

表现为私商发展地位、市场和财富等。

宋元商业发展特点:

空前繁荣。

表现为商业革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明清(1840年前)商业发展特点:

商品经济发展。

表现为江南经济转型,白银经济(中国货币体系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一部分),赋税制度,中外经济全球化联系,资本主义萌芽。

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出春秋战国、汉、宋明、明清四个阶段儒家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并说明理由。

答案 

(1)春秋战国是儒学创立和初步发展期。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创立、继承和发展,使之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

先秦儒家较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伦关系,缺乏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怀,这为后世儒家思想趋于哲学化埋下了伏笔。

(2)汉代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开始处于独尊,之后,儒学与法律的结合即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深刻影响了此后古代中国社会的立法、司法。

(3)宋明时期的理学和心学标志着儒学的转型和成熟(孟子内圣之学,荀子外王之学)。

秦汉帝国建立是外王经世战略的成功实践,宋代理学家发展内圣之学使得儒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4)明清时期批判和继承期。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发扬了先秦儒学(民本思想)与理学(探索精神和倡导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因素,批判传统儒学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反对理学的空谈与唯心主义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以经世致用为核心,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成为中国传统经世之学走向睁眼看世界救亡图存的近代新学的过渡形态和桥梁。

2.先秦时期的儒学家、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君民关系(政治主张)?

答案 先秦时期:

(1)孔子强调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任意刑杀,具有较明显的教化色彩,主张人人克己复礼,恢复礼乐秩序。

(2)孟子认为政在得民,主张实行“仁政”。

统治者应该给农民以一定的土地、保护农民生产时间,实行宽刑薄赋,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从性善论出发,主张以统治者仁政扩充人皆有之的善性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3)荀子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舟水论。

以性恶论出发,主张以礼乐教化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汉代董仲舒:

董仲舒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传君权神授。

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主张天理是世界本原,就是三纲五常,主张以格物致知方式存天理、灭人欲来维护政治秩序;陆王心学从孟子学说(仁之四端即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出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宇宙观,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强调道德意识和宏观自觉,从而达到维护秩序的目的。

3.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何在?

儒学思想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答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其道德价值、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三方面。

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②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③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进行;④提倡“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⑤“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儒学思想逐渐现代的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②可以用儒家伦理思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五、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起源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其核心时间是公元前500年,是东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时期。

1.东西方轴心时期中国与西方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它们在东西方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案 

(1)阶段: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处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发达时期。

(2)地位:

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历史地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古希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2.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分别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答案 

(1)相同之处: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积极作用:

西方的人文主义推动了商品经济、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轴心时代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与主要的不同之处?

他们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答案 相通之处: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重视教育。

不同之处:

中国哲学家注重社会,西方哲学家注重个性。

孔子是仁与礼。

背景是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苏格拉底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背景是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4.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为例,说明轴心时代东西方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法律;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

战国变法图强,法律权威逐渐确立;宗法观念上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等。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

两种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六、小农经济向工业文明转型之际东西方的不同走向

 

明中叶以后中国仍然在农耕世界中徘徊,而西方国家新航路开辟以后进入到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的重商主义时代,中西方社会就此出现大分流。

1.14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是明清社会转型期,其基本特征是农耕文化高峰和近代社会的前夜。

概述作为农耕文化高峰和近代社会萌芽的阶段特征。

答案 政治上: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经济上: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

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同时开始出现了西学东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2.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即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阶段,概述这一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

答案 16世纪—18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16世纪—18世纪中期

政治上:

在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经济上: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并进一步拓展;思想上:

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政治上:

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代议制继续在欧亚大陆扩展,英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的民族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推动了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经济上:

工业取代农业在国家经济体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化上:

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启蒙运动进入高潮,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改良运动;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等领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随着城市化兴起,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环境、出行方式、价值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

一、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述鸦片战争后(近代前期)社会转型。

答案 

(1)经济转型: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变动的主流或趋势。

(2)政治转型:

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思想转型:

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到开始向西方学习,学习内容历经器物—政治制度—思想启蒙,学习阶层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三种不同派别)—无产阶级,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到学习俄国社会主义。

(4)生活转型:

中西合璧,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2.从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角度,概括出1895—1919年中国社会总体特征与具体表现。

答案 总体特征:

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表现:

①政治:

甲午中日战争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重要发展机遇。

③思想:

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④社会生活: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内政与外交)(1949—1978年)

1.1949—1956年是社会转型期,概括这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及经济、政治(内政外交)、文教等方面成就。

答案 1949—1956年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探索,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的基础。

主要成就:

①政治上:

一个成立(新中国成立),两大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协制度),两大转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折、阶级矛盾向落后农业国与人们要求先进工业国之间的矛盾、落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转折)。

②外交上:

建国外交总方针确立和措施(一方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三措施: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0世纪50年代的原则与成就(一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成就: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③经济上:

一化(“一五”工业化基础),一变(多种所有制向单一公有制转变),一制(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④文艺与教育:

文艺“双百”方针,教育从人民教育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确立。

⑤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为主流。

2.描述1978年前后中国的巨变。

答案 ①政治制度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新型的三大政治制度(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并建立了基层民主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指导思想上:

从维护僵化体制(人民公社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化体制,实行村民自治);从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侧重于经济发展和关注民生等方面。

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三大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对历史遗留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

③对外关系上:

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④经济体制上: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⑤物质生活上:

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以吃穿为主、以住为主到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多层次消费转变。

⑥文化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术文艺战线重新提出“双百”方针和“双为”目标,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⑦科技上:

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技侧重于军事科技(控制技术和航天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发展致力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平利用核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世界近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与全球化趋势

1.从新航路开辟到20世纪,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 全球化的几个阶段:

①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经济全球化开端。

②16—18世纪中期,欧洲国家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③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④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⑤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陷入困境(苏联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模式,罗斯福开创资本主义现代化新模式)。

⑥20世纪50—90年代,“冷战”形成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促使世界市场的完善(制度化)。

⑦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世界市场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全球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国的机遇与选择是什么?

答案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丧失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国运衰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结构全面转型,西方国家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清政府拒绝世界潮流,闭关锁国,导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被动接受工业文明,开展洋务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西方国家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中国成为列强侵略重点,《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发展资本主义,但被西方阻止。

20世纪中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制度化建设,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但由于国共内战,丧失了融入世界的机会,新中国在西方的敌视对抗战中,被迫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世界市场不断深化。

中国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果断决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加入WTO,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说一说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格局的变动。

答案

历史阶段

国际经济格局

新航路开辟前

意大利垄断东西方贸易的商路。

意大利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国家之一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逐渐崛起;17世纪的荷兰崛起,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9世纪—二战前

19世纪中期英国实现了工业化,确立全球经济霸权;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两国崛起,冲击着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最强的国家

二战后

二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二、启蒙运动及其影响

1.回顾启蒙运动概念特征。

(背景、思想核心、思想作用)

答案 ①背景:

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自然科学的进展(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束缚,重商主义时代工场手工业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政治理想:

启蒙运动主张以人的理性取代专制与愚昧,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人的彻底的解放。

③思想核心与具体思想:

以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为核心,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人权理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资产阶级国家的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和法治观念(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提出资产阶级的宗教观(批判宗教对人性和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

④作用(评价):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提供了政治蓝图。

2.图片中1、2、3分别是三个时段,说明这三个时段启蒙运动扩展的经济动因及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 图片中1是在18世纪末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发生的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背景是重商主义时代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壮大。

图片中2是工业革命后启蒙运动思想进一步扩展,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亚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潮流。

图片中3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拓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以启蒙思想为武器,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政治层面,先后发生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残余,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巩固。

3.理解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案 关系:

思想文化是一定阶段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思想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举例说明: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