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374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docx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

2022年地质基础实习报告四篇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篇1

  第一章序言

  为了配合大一年级《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的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此次京西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本次实习从6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其中前9天为野外地质路线观察,其余时间进行报告的编写。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理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他们的形成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掌握了岩石、地层和构造的野外基本辨别方法,并且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

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使用罗盘和采集标本。

此外,更考验了我们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实习共安排了9条路线,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Ⅰ、20__-6-29星期日路线一——虎峪太古界长城系下部地质路线观察

  1)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2)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

  3)太古界及中元古界不整合接触特征观察

  4)正断层、走滑断层特征观察

  Ⅱ、20__-6-30星期一路线二——北京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东线地质路线观察

  1)碳酸盐岩划分与喀斯特地貌观察

  2)石英砂岩成分、结构、构造观察

  3)六道河背斜构造特征观察与描述

  4)节理类型划分与鉴别

  5)中上远古界海相沉积构造特征与观察

  6)排字岭单斜构造特征观察

  Ⅲ、20__-7-1星期二路线三——延庆燕山天池地质公园西线地质观察

  1)侏罗纪碎屑岩岩石类型、沉积构造观察

  2)侏罗纪火山喷出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观察

  3)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型、产状特征观察

  4)正断层野外鉴别标志及产状要素观察

  Ⅳ、20__-7-2星期三路线四——下苇甸寒武奥陶系地质观察路线

  1)寒武纪上中下统岩性组合特征、分界标志与沉积环境分析

  2)下奥陶统岩性组合特征观察及与上寒武统分界标志描述

  3)生物礁、叠层石、缝合线、鲕粒等沉积现象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4)岩床、岩墙产状特征观察与测量

  5)小型正断层识别

  6)现代山间河流沉积特征观察与成因分析

  Ⅴ、20__-7-3星期四路线五——下苇甸-野溪构造地层观察路线

  1)褶皱构造主要类型

  2)褶皱要素测量与描述

  3)逆断层同沉积断层、走滑断层识别

  4)张节理特征及成因分析

  Ⅵ、20__-7-4星期五路线六——灰峪奥陶系-三叠系地层岩性地质观察

  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本溪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观察

  2)岩床岩墙侵入特征及岩性观察

  3)中石炭统内部岩性组合旋回特征及特殊岩性段的观察与划分

  4)二叠系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Ⅶ、20__-7-5星期六路线七——房山区太平山奥陶石炭二叠系地质构造观察路线

  1)164背斜组成特征及产状要素测量

  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与中石炭统接触关系分析

  3)石炭系、二叠系不同组段间的划分标志

  4)太平山向斜要素特征分析

  Ⅷ、20__-7-6星期日路线八——沙峪口水库侵入岩体特征观察

  1)燕山期侵入岩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特征观察

  2)侵入岩粗细相带接触关系观察

  3)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性组合及构造特征观察

  4)侵入岩与围岩接触特征观察

  Ⅸ、20__-7-7星期一路线九——蟒山地质观察路线

  1)侏罗系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观察与描述

  2)寒武系灰岩岩性观察及产状测量

  3)侏罗系与寒武系的逆冲断层接触关系观察

  4)花岗细晶岩岩床岩墙特征观察

  5)不同岩性差异风化现象观察及成因分析

  第二章地层与沉积

  一、太古界(Ar)

  1.地层分布:

京西地区太古界出露非常局限,仅在延庆千家店、昌平德胜口等地零星分布。

  2.岩性组合:

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

  3.结构构造:

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

  4.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据虎峪沟第一水池南150米

  颜色成灰黄色的为太古界基底,岩石成分为花岗片麻岩。

浅色矿物为白色斜

  长石、肉红色正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约占15%左右。

发育

  多组节理,成层性不好。

  成因分析:

在距今约25亿年时,地壳运动,华北地台拼接,区域性的构造

  作用和岩浆活动引起深度变质,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如今出露地

  表的变质花岗岩。

  接触关系:

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元古界(Pt)

  1.地层分布:

下元古界在京西地区缺失沉积,中上元古界广泛发育。

  虎峪水库大坝旁、延庆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下苇甸永定河村、沙峪口水库

  2.岩性组合:

砾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泥质页岩

  3.结构构造:

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断层、擦痕、剪节理、刀砍纹、波痕、示顶示底构造、阶步

  

(一)长城系(Ch)

  

(1)常州沟组(Chc)

  ①岩性组合:

石英化砂岩

  ②结构构造:

交错层理、波痕、断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六道河村路边

  六道河背斜核部为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岩石为串岭沟组砂岩

  观察点二:

虎峪沟内第一水池南150米

  与太古界基底为不整合接触,上部为常州沟组,由于水动力作用形成交

  错层理,主要岩石成分为变质石英化砂岩,其中小的砂砾为滨浅海沉

  积砂砾岩。

  观察点三:

水库大坝北200米

  与串岭沟组为整合接触。

常州沟组底部为隐晶质,没有成层性。

  出露的常州沟组砂岩具有波痕构造,也具有小型的断层,侵入体(岩

  床),同时在沉积时还发生球形风化。

  ④沉积环境:

滨浅海沉积(海相)

  ⑤接触关系:

与太古界不整合接触,与串岭沟组整合接触

  

(2)串岭沟组(Chch)

  ①岩性组合:

粉砂质泥岩、页岩

  ②结构构造:

断层、石香肠构造、波痕、示顶示底、印模铸模、板状构造

  ③岩石描述:

  观察点一:

六道河村东南1km路边

  该地层泥质粉砂岩具有波痕构造,波痕近似对称,说明是海相沉

  积,且海水较深。

同时也会观察到铸模(上凸)印模(下凹)构造,

  该构造指示其上覆盖的地层泥质含量高。

沿公路直走,观察到一种特

  殊波痕,其波峰包围波谷,说明原海岸不平直,具有双向水流(即海

  湾沉积)。

  观察点二:

水库大坝西端

  该点为可观察到串岭沟组与团山子组界限。

该地区常州沟组页岩

  (塑型强)发育丰富,可观察到石香肠构造。

该地区也存在小型逆断层。

  ④沉积环境:

海湾沉积

  ⑤接触关系:

与下伏常州沟组和上覆团山子组为整合接触。

  (3)团山子组(Cht)

  ①岩石组合:

泥岩、页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

波痕、剪节理、刀砍纹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水库大坝西端

  该地层白云岩含量增多,发育剪节理,由于被CaCO3充填后再度风化,形成刀砍纹。

  观察点二:

秀水村东135km

  该地区白云岩距今17亿年,具有波痕、印模等构造,岩体表面凹凸不平显示水体环境动荡。

④沉积环境:

浅海沉积,水体环境动荡不定

  ⑤接触关系:

与下伏串岭沟组和上覆大红峪组地层整合接触。

  (4)大红峪组(Chd)

  ①岩石组合:

石英砂岩、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

示底构造、铸模印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甘沟丁字路口南500米

  由高于庄组到大红峪组,会发现石英砂岩逐渐丰富。

同时具有示底构造,可推测原下层含水量与含泥量,也同时观察到铸模与印模构造。

  ④沉积环境:

滨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

与下伏团山子组和上覆高于庄组为整合接触。

  (5)高于庄组(Chg)

  ①岩石组合:

白云岩、灰岩、石英砂岩

  ②结构构造:

生物丘、印模、指相化石、溶蚀、竹叶状、泥裂

  ③岩体描述:

  观测点一:

甘沟丁字路口

  该地层白云质含量较高,溶蚀作用较弱,但发生了顺层溶蚀。

该地区

  发育竹叶状灰岩,存在生物丘(硅质含量高)。

沿公路向前走,会发现指相

  化石——海绿石,成扁状,层面上发育丰富。

该地区石英砂岩分选良好,

  纯度很高,都指示该地层的沉积为海相沉积。

同时还会看到泥裂现象,也

  可看到由Fe、Mn元素形成的假化石。

  ④沉积环境:

滨浅海沉积

  ⑤接触关系:

与上覆杨庄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蓟县系(Jx)

  

(1)杨庄组(Jxy)

  ①岩石组合:

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

具有溶蚀现象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甘沟丁字路口处

  形成于14-16亿年前,白云岩发育丰富,岩层上出现溶蚀现象

  ④沉积环境:

干燥炎热滨浅海沙滩环境

  ⑤接触关系:

与下伏高于庄组平行不整合

  

(2)雾迷山组(Jxw)

  ①岩石组合:

白云岩

  ②结构构造:

鲕状构造、竹叶状构造、波痕、泥裂、走滑断

  层、溶蚀作用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燕山天池国家地质公园公路西侧1km

  该地层主要以白云岩为主,厚度很大。

地下水活跃,具有溶蚀作用

  (天生桥)。

发育小型断层,裂缝处充填方解石。

碎裂明显,并且呈带状

  分布,有擦痕处矿物定向排列。

发育一处走滑断层,步阶明显,为右行。

  具有波痕和泥裂现象。

  观察点二:

龙潭湾隧道西边

  该地层发育燧石条带,成分为SiO2,白云质含量高,也发育石英条

  带。

碳酸盐岩也发生次生溶蚀作用,形成孔隙。

发育小规模生物丘,说明此时环境稳定。

部分地区硅质条带突出,是差异风化的结果。

  观察点三:

N40°16′9.36″E116°29′29.32″

  该地区白云岩丰富,发白的岩石具有大理岩化的特征,发黄的泥质含量高。

具有明显断层。

在新王玉民俗村处,有大量的侵入岩,使雾迷山组岩石岩性发生变化。

  ④沉积环境:

海相沉积环境

  ⑤接触关系:

与下伏杨庄组整合接触

  (三)青白口系(Qn)

  

(1)景儿峪组(Qnj)

  ①岩石组合:

板岩、白云质灰岩

  ②结构构造:

层状、板劈理、碎裂

  ③岩体描述:

  观察点一:

永定河村东马路边

  该地区发育板岩,由于变质作用强,发育板片状劈理。

发育巨厚层灰黑色灰

  岩,层状明显,发育灰黑色条带,碎裂严重,由方解石充填。

发育豹皮灰岩。

该地层为中上元古界最新地层。

  ④沉积环境:

潮下带沉积环境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篇2

  1.实习概况

  1.1区域地质概况

  北京市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部。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既经过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积;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动。

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造山运动,构成了北京地区地质构造骨架和地貌的雏形。

伴随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形和断裂发育广泛,岩浆活动也很频繁。

平原地区凹陷隆起的边缘,都为大断裂所控制。

这些大断层之间往往分布着许多较小的断裂破碎带。

北京地区的岩性条件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和基岩两大类。

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了北京地区的基本地形骨架。

  1.2实习概述

  实习两条路线分别为延庆硅化木公园六道河村六道河背斜以及排字岭单斜旋回粒序的观察和下苇甸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观察以及妙峰山复式背向斜褶皱及其形成圈闭的描述。

  2.分点论述

  2.1六道河背斜(缝洞单元体)

  2.1.1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核部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石英砂岩,两翼是长城系串岭沟组紫红色页岩与团山子组白云岩组成的背斜,背斜特点西翼缓东

  翼抖具体产状如图所示。

西翼以紫红色泥页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地层向上厚度加大,并且在背斜西翼发生正断层发生地层的错位与滑脱。

核部地层遭受强烈风化,发生滑塌作用。

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后期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影响,华北地台收到强烈挤压而形成的造山带褶皱带。

  主要重点观测到一个在白云岩中延伸2-3m的裂缝,呈V字形,顺节理缝发育(节理产状276°倾角76°)。

远处观察白云岩中的缝洞单元体比较发育,且都顺节理发育。

  据李阳等在20__年提出的,溶蚀缝是地下水在裂缝内流动、溶蚀作用的结果,是在其他裂缝基础上溶蚀扩大的裂缝,通常原始裂缝被溶蚀扩大几倍甚至于几十倍,其分带性和方向性受原始裂缝发育特征控制。

  据杜秀娟等在20__年提出的,在油气运移的过程中,构造挤压运动导致脆性岩层形成的较大型节理缝以及碳酸盐岩中的溶蚀孔缝可以作为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裂缝既可作为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滤通道。

如伊朗著名的阿斯马利油藏储层岩性以颗粒灰岩为主,孔、洞、缝发育,为裂缝—孔隙性储层。

  此处溶蚀洞系形成原因,大气淡水沿碳酸盐地层裂缝或者节理渗流进入地表/地下,从而对碳酸盐岩形成淋滤作用,作用成上宽下窄V字形孔洞。

  2.1.2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众所周知背斜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重要场所,背斜油气藏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约占总量的18.8%。

由于重力分异的结果,气占据背斜的顶部,油居中呈环带状分布,水在下面托着油气。

  碳酸盐岩地层中裂缝既能作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滤通道,如果挺烃源岩和该层发育齐全,也有有利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很容易形成缝洞型油气藏或油气聚集带。

缝洞型油气藏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油气

  藏。

在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储层中,油气藏主要为缝洞型。

即使在碎屑岩储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油气藏为裂缝型。

  2.1.3对地震与测井解释的指导意义

  据观察本地碳酸盐岩缝洞以上下排列的特点发育,在地震与测井解释中应注意缝洞单元体的垂向上的连续发育,并且着重分析缝洞单元体和杂乱反射地质体相互的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带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据胡中平20__年提出,不均匀地质体和溶洞都可以形成绕射波。

在地层内部,溶洞和地层波阻抗界面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多次绕射,对这些多次波进行叠前成像,即可在垂直方向形成多个强能量团即“串珠”。

  据董平川等20__年提出,缝洞单元体在测井上的识别

  2.2书页山单斜(旋回)

  2.2.1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本区主要是在延庆区上侏罗统大套砂泥互层的旋回与韵律沉积观察。

观察地层主要处于辫状河沉积的底层,发育中生界下白垩统土城子组红色砂砾岩。

燕山造山运动使岩层发生倾斜,构成河流沉积二元结构,粒度较粗的砾石为主,从下至上的发育三套砾石、砂体沉积并且逐渐变厚,证明河道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单一砂层中粒序为正粒序,砂泥互层构成反韵律,沉积粒度粗,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发育砂砾岩。

发育由河道迁移产生的各类型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柱状图)

  总共观察到两个沉积旋回,以山坳(易风化的泥岩的组成)为分割线。

  2.2.2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本次观察到的下部的辫状河的沉积粒度粗的砂体不能作为很好的储层,而本次没有看到的上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的砂体能够作为很好的储层,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受波浪影响强烈的地带,有利砂体平行于岸线的方向分布,尤其是接近前三角洲泥的部位,应在平行于相带的方向上寻找高孔、渗带,特别要重视波浪的改造地区是高孔、渗带的有利发育地区。

  2.2.3对地震与测井解释的指导意义

  该套地层埋藏于地下,通过钻井测井,特别成像测井可以清楚直观的呈现下亮上暗的正粒序递变特征;识别层面构造冲刷面,通常表现为明暗截切状,下部为暗色低阻特征,上部亮色高阻特征;综合该区地质背景以及其他测井资料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与划分,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地震的方法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

  不能识别,只能通过最大湖泛面等知道旋回界限的划分。

  2.3门头沟下苇店碳酸盐岩(鲕粒灰岩)

  2.3.1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本区主要以徐庄、张夏、崮山、长山、凤山组鲕粒灰岩和条带竹叶状灰岩为主,徐庄-张夏由深到浅的变化为砂屑质灰岩向云质和泥质灰岩过度,鲕粒粒度逐渐变大过渡到豆粒(大于2mm),并在火车隧道口看到高度约1-2m的藻丘连续发育,形成于高能、水体较为正常和湿润的环境中,藻丘本身不是很好储层但其同时代形成砂屑质碳酸盐岩可以作为很好的储层,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崮-长-凤由紫红色竹叶状灰岩向灰黑色竹叶状夹泥质条带灰岩过度,竹叶状由顺层排列到无序杂乱排列,只是风暴沉积动力的加强。

  徐庄组底部为中-薄层泥质条带页岩、泥晶灰岩、云岩,上部为厚层碎屑、鮞粒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的竹叶状灰岩鮞粒、砂屑向上变粗,且有豆粒发育,表现为碳酸盐台地高能沉积环境。

顶部厚层灰岩内有灰绿色浅绿色安山岩侵入岩床发育,产状与灰岩产状一致。

下苇甸剖面张夏组以砂屑、鮞粒、竹叶状灰岩为主,夹有薄层褐黄色泥质条带云岩,还发育有藻礁。

碎屑向上变粗,鮞粒向上过渡为豆粒,竹叶状灰岩向上变多,且竹叶状砾石具氧化圈,主要是由于含铁钙质胶结作用形成的。

  重点观察徐庄组与张夏组的高能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鲕粒灰岩以及竹叶状灰岩。

鲕粒主要以正常鲕和放射鲕较为典型,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层两部分组成,核心通常为内碎屑、化石、球粒、陆源碎屑等,放射鲕具有放射结构,多由重结晶作用产生,原始矿物多为针状文石(如图所示)。

  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引起水介质的搅动,每搅动一次,生物碎屑、球粒、内碎屑、陆源碎屑等便处于悬浮状态,同时促使二氧化碳从水体中逸出,过饱和的碳酸钙(文石针)围绕碎屑颗粒沉淀一圈包壳,这样周而复始的搅动,便形成具有一圈圈同心纹包壳的鲕粒。

当鲕粒达到一定大小,其质量超过波浪、水流搅动的能量,便堆积在海底,不再被搅动,并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形成亮晶鲕粒灰岩,若鲕粒被带到低能环境,则形成泥晶鲕粒灰岩。

  2.3.2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它是一种良好的储油岩·它是兼具化学和机械成因的石灰岩,形成于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的海、湖波浪活动地带或潮汐通道水流活动地带。

鲕粒灰岩在石油与天然气勘探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鲕粒灰岩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特征,往往是原油和天然气的良好聚集场所,常常形成大型油气藏。

  2.4野溪妙峰山褶皱群

  2.4.1地质描述(名称+特征+形成机制)

  妙峰山复式背向斜是从西侧向东侧依次由倒转向斜、箱式背斜、向斜、尖棱背斜等一系列向斜和背斜的复式组合。

具体产状如图所示。

背斜核部发育箱状褶皱,可见滑脱现象。

褶皱过程中,岩层受到挤压,顶部拉开,形成三期缝隙(分别为共轭剪节理、张节理、剪节理),碳酸盐溶解,随着地下水流到裂缝中,进而形成方解石脉。

  观测标志层为该构造中上部的灰黑块状色豹纹灰岩,由浅灰色白云质团块和深灰色的泥灰质组成,由于抗风化能力的差异,豹斑在岩石表面上突起,貌似豹皮。

  在尖棱背斜的西翼上能观察到明显的岩层错动及破裂面、糜棱岩带、顺层劈

  理、方解石三角带以及褶皱滑脱形成的波状划痕。

  2.4.2溢出点、形成圈闭如图所示

  2.4.3对震与测井解释的指导意义

  3.断层性质分析

地质基础实习报告篇3

  一、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

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

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

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

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

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

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

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

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

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

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

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

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

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

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20__-4-6至20__-5-5

  第二部分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

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发生倾伏。

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

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

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

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