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543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docx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三篇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

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

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

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

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

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

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

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

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

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

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

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

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

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

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20xx-4-6至20xx-5-5

  第二部分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

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发生倾伏。

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

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

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

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

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

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①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缝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刷面和虫迹现象。

  ②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

  ③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富,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

  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4.须家河组(t3x)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

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为主夹页岩,页岩一般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①须家河一段(t3x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须家河二段(t3x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须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页岩,夹煤层。

  ④须家河四段(t3x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⑤须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⑥须家河六段(t3x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

  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

  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

  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

  ③马鞍山段(j1-2zh3)

  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④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凉高山段(j1-2zh5)

  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下沙溪庙组(j2s1)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分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发展史

  川东地区因褶皱强烈,基本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

  1.寒武纪:

  川东地区为海洋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

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

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

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

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

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

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

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

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

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

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

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

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

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

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

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

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

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

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第三部分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

p1m、p2ch、t1f、t1j、t3x。

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

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

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

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

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

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

  27-29层:

暗紫色泥灰岩。

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

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

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

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

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层:

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

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

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

  ③t1f3

  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

未见顶。

  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

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

  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

表明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

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

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

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

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

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

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

  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

  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

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

  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

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

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

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1

  1-16层:

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

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

  41-49层:

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

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

揉皱现象明显。

  断层证据:

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

  ⑧f12:

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x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

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

  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下覆的f2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第六部分总结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

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

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

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

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篇2

  实习时间:

20xx年9月13日

  学生:

缪乐剑

  学号:

110750123

  班级:

地质一班

  实习地点:

燕子矶公园,幕燕风景带,燕子矶公园角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对地质现象有深层次的感性认识,培养在野外的观察能力及基

  本的地质工作能力

  2、观察长江沿岸地势地

  貌,初步认识河流地貌

  特点

  3、观察认识燕子矶白垩

  纪地层岩性特点

  4、观察震旦系灯影组白

  云质灰岩中的溶洞现象

  5、沿江断层崖的观察

  二、燕子矶公园,幕燕风景

  带,燕子矶公园角地区地质

  概况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燕子矶矶顶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

  “燕子矶”三个大字,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

  上有若干个溶洞,在燕子矶矶头遥望东南可见长江三级阶地以及河漫滩地貌。

想北望可见八卦洲。

在长江对岸亦可见长江三级地阶。

  从燕子矶公园门口登山到燕子矶头可看到白垩纪地层,为陆相沉积地层。

岩性:

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

砾岩中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石英、玛瑙,少量块岩;砾石磨圆度不一,石英角砾磨圆度较好,白云质灰岩角砾较差;角砾分选性较差差,大小不一。

硅质、铁质胶结。

  在矶头位置可观察三种河流地貌,分别为河床、河漫滩、阶地。

河漫滩有典型的二月结构,一般高出江面几米;阶地分三阶,Ⅰ阶一般高出江面10m,分布于矶南;Ⅱ阶一般高出江面20之25m,分布于矶南;Ⅲ级阶地一般高出江面43~50m,分布于矶东。

  矶头侧面为长江断层崖,此为正断层,是沿江大断层作用所形成的陡崖,而非冲刷所致。

因为断层走向与水流向不同,形成时间又比长江晚。

有擦痕,有构造岩和碎屑;有断层三角面,从西到东沿悬崖;有泉眼,沿着该断层面是串珠排列。

  在幕燕风光带观察震旦纪的地层,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的白云质灰岩,少量灰质白云岩。

其象鼻洞岩溶地貌现象有层线性且岩石较

  为圆滑,该地貌的的岩性以白云质灰岩为主,也含有灰质白云岩。

  旦系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中发育有三个溶洞,分三层,依次为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

是地下水溶蚀的结果。

头台洞大致高出江面数米,是近期地下水活动溶蚀的结果。

对应的是长江河漫滩。

二台洞大致高出长江水面10~15m,对应的是Ⅰ级阶地。

三台洞大致高出现代长江水面30~35m,对应的是Ⅱ级阶地。

这三层溶洞中二台三台是较早地下水活动溶蚀结果。

在其中可看到暗河、钟乳石、落水洞等现象。

  在燕子矶公园角为第四系地层(Q3x),岩性为土黄色的粘土和亚粘土。

含有钙质结合和姜结石,该黄土的物理性质:

有湿陷性,柱状节理,黏性差,雨天易造成滑坡。

对于该地质工程的处理手段有:

种植草木固土;用钢筋混泥土建立格架结构;修建挡土墙,四周建排水沟。

  三、实习感想

  通过今天的实习我们零距离的接触地质了解地质,使我们对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有了更生层次的理解,也使得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及时加固。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地质工作的一些基本技能与方法。

我们对一些基本地势、地貌有了简单的认识,为以后的地质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篇3

  第一章序言

  为了配合大一年级《普通地质学》的学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训练野外地质工作的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此次京西地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

本次实习从6月29日开始,为期两周,其中前9天为野外地质路线观察,其余时间进行报告的编写。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来分析地理历史及地质作用的过程,并简要分析他们的形成环境。

除此之外,我们还掌握了岩石、地层和构造的野外基本辨别方法,并且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和岩石。

本次实习还锻炼了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及使用罗盘和采集标本。

此外,更考验了我们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本次实习共安排了9条路线,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习的主要内容如下:

  Ⅰ、20xx-6-29星期日路线一——虎峪太古界长城系下部地质路线观察

  1)太古界岩性组合特征观察

  2)中元古界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岩性组合及分界特征观察

  3)太古界及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