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588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

2019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18·江苏卷]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舟楫/编辑  道观/冠名权  濒临/彬彬有礼

B、蹒跚/珊瑚嫁接/度假村布帛/并行不悖

C、慑服/拍摄昭示/软着陆荒诞/肆无忌惮

D、忏悔/阡陌储蓄/处方药复辟/刚愎自用

1、A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A项,jí,guàn,bīn;B项,shān,jià,bó/bèi;C项,shè,zhāo/zhuó,dàn;D项,chàn/qiān,chǔ,bì。

2017年江苏卷在客观题中考查字形,今年又转向字音考查,注重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与以往注重多音字考查不同的是,今年除了考查多音字,还考查形近字、同音字的读音。

另一个变化,题中“冠名权”、“储蓄”、“处方药”、“忏悔”、“度假村”、“软着陆”等都是当前社会生活的常用词;所以提醒考生的是,语文复习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2、[2018·江苏卷]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______。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________。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________。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2、C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移花接木”指把带花的枝条嫁接在别的树木上,比喻使用手段,暗中更换人或事物;“改名换姓”指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二者使用色彩也有所不同。

“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如雷贯耳”指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前者适用于人,后者适用于人的名字(声)。

“弄巧成拙”指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弄假成真”指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弄成了真的。

结合具体语境,可以确定选C项。

3、[2018·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

(4分)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

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

“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

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

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

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3、[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解析]此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老园艺师的一段话使用了比喻、反问、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有文采;结合这些修辞的特征,可以理解这段话的深层含义。

以人喻树及反问句的使用,形象地表现了树的生存环境;结尾拟人手法及感叹句的使用,形象地表现了老园艺师的深情呼吁。

组织答案时注意用平实的语言。

4、[2018·江苏卷]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5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图画,这幅图中共有三个要素,父、子及脚下黑白两分的圆,结合每个要素的特点、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文字提示,很容易理解画面内容。

答题时还应注意题目中“提醒”二字给出的答题角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

“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

“必于法外与之。

”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

“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那么不孝大矣。

”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

“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

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

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

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

假传

5、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益”应解释为“扩充、增加”。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6、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写苏涣交游的对象,②写苏涣对王蒙正为人的正确态度,④写苏涣对鲜于侁的扶持。

这三项都与苏涣为官公正无关。

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

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

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7、C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原文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8、[答案]

(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1)应注意关键词“屈”、“礼”、“委”;

(2)应注意关键词“以”,状语后置“于言事官远”;(3)应注意关键词“尔曹”、“姑”、“师”、“之”。

三句翻译包含文言知识点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对语文教学回归教材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

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

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

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

(王蒙正)了解伯父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

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大要官写信,说伯父可以被任用。

伯父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

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伯父。

(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

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

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承担责任,说那人是得病死的。

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

等到伯父一去,就给他伸了冤。

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伯父,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

(后来又)出任阆州通判。

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而又安于他的治理。

阆州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伯父对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得以进入仕途。

他刚做官的时候,伯父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

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伯父,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他。

苏公说:

“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

”张宗平常巴结了不少权贵,此时就向州府申诉。

州府发函给祥符县,伯父对张宗处以杖刑。

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伯父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

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

“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

”伯父对府尹李绚说:

“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

”李绚听了伯父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

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

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

孝肃公包拯见到伯父,赞叹道:

“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伯父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伯父死后二十七年,不危表达记录了伯父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

“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

“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

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

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

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

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听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三】[2018·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9、[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

(1)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天涯”点出“恨”的落脚点,天涯有什么值得“恨”,显然是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

(2)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山月不知”饱含埋怨,“空落眼前花”表达孤独,充满失落,又带着自怜。

综合这些信息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因此应从情景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征,体会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析时应结合整首词的内容,不能孤立分析。

【四】[2018·江苏卷]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5)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论语·学而》)

10、[答案]

(1)积善成德

(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3)万里悲秋常作客

(4)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不敢言而敢怒

(6)只是当时已惘然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解析]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此题6处取材于高中教材,两处取材于课外(《论语》);三处为先秦散文,五处为唐代诗文。

所要填写的句子也没有容易写错的字,在名句默写题的命制上显得更加平和。

【五】[2018·江苏卷]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

”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

“毕业,毕我的业!

”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

“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

”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11、[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

小城生活的特点可以从人物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表达出来。

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邮差先生,主要事件是送信,在完成送信工作中,展示了邮差生活、小城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方面面。

梳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12、[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解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两个句子都是描写邮差的心理活动,需要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展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

体会时需注意两个关键词:

第一句“催饷”应指学生寄信回家要生活费;第二句“抱歉”并不是邮差做错了什么,而是为老太太接到的信不一定是好消息而担忧、歉疚。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13、[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会这句话的含意,需要透过表层意思,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深层挖掘。

它不单单指自然的天气,还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小城的人文气氛。

分析作用时应从主题、结构两方面入手。

14、作品表达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14、[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

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品表达舒缓”是表达上的特点,“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指情节的淡化。

这些特点对小说内容的作用主要表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揭示、抒情表达上。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

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

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

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

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

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

喜剧那么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

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那么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

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

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

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

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6分)

15、[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文共五个段落,前三段分别论述“笑的价值”,分别概括每一段落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第一段谈人和狗的区别,强调“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第二段强调“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第三段通过论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强调“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

16、[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三段共8句话,①②为一部分,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③④⑤为一部分,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及原因;⑥⑦⑧为一部分,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的力量。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6分)

17、[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段话阐述了当下的普遍情况,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

从“热衷于”、“远胜于”、“总摆脱不掉”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否定态度。

本文论述对象是“笑的价值”,显示画线句子是从反面来谈。

七、作文(70分)

18、[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含义及要素间的关系。

题目中的“忧”指担忧、发愁。

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

当被某事物所感动,或者被深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