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639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x

高中语文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7失街亭(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教学要点]

1.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研究性阅读:

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诸葛亮

提问:

本文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结合课前的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主要人物有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而事实上马谡和司马懿都是作为陪衬来烘托诸葛亮的。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分明而又严于自责的诸葛亮形象。

(1)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集中表现了他的精细谨慎和深谋远虑。

他根据探细提供的情报,洞察“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于是决定派人把守街亭。

他在分派军务时,再三强调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难的条件,他说: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马谡一再请缨,诸葛亮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他深恐马谡不能战胜司马懿、张郃,深知魏军主将的厉害,所以他派出平时谨慎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又嘱咐“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这些都说明他处理军务精明仔细过人。

尽管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责诸葛亮。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敌方了如指掌。

他深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了解张郃的勇猛善战,估计到战争总是有胜有败的,主帅不仅应有取胜的安排,还应有应付失败的准备。

这又是他的谋略高人一等之处。

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准备引兵援救街亭。

又派魏延屯扎军队于街亭之后,总守汉中咽喉,又派赵云、邓芝出疑兵,惊扰魏兵军心。

准备自统大军去取郿城,命姜维做先锋,兵出斜谷,以打开进攻长安之路。

这个计划比较周严,战争形势顺利,则可进兵长安;形势不利,万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动,仍可保存实力,退回汉中。

通过作者所写的诸葛亮调兵遣将的场面,足以初见他的深谋远虑了。

(2)用侧面衬托的写法,写诸葛亮料敌如神。

主帅在战前的计划、部署,必经战争实践的检验。

这里的侧面衬托有:

①是用司马懿之口来赞扬诸葛亮。

司马懿早估计到蜀兵必从汉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进军,于是令司马昭探路,果然见街亭有蜀兵把守。

他慨叹地说:

“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

”②是用马谡的失败来衬托。

马谡失守街亭,在于不听诸葛亮的军令。

诸葛亮曾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而马谡狂妄自大,不以为然。

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处下寨,阻挡魏兵,他却在山上屯军,犯了兵家的忌讳,让司马懿钻了空子。

本来司马懿晚到街亭是难以取胜的。

但偏又侥幸取胜,更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③是写高翔轻敌,想依靠夜间劫寨轻而易举地夺回街亭,结果被司马懿偷袭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

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军只有退往阳平关。

这又证明了诸葛亮对列柳城、阳平关两地在战争中地位重要的估计正确和调兵遣将的恰当。

街亭失守造成了蜀军的极大被动,幸亏魏延守住阳平关,不然处境更为困难。

以上从三方面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诸葛亮面对逆境能审时度势,干练从容,达到保存实力的预期目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

当他听到“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责“此吾之过也”,他并没有气急败坏、怨天尤人,紧接着便有计划地安排撤退。

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实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

首先是命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为疑兵,掠扰魏兵,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击蜀军。

其次是命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使蜀军能顺利退回汉中,可见诸葛亮面临危险而方寸不乱。

再次是密令大军收拾行装,以备启程,又命令马岱、姜维断后。

战争的进程证明,魏将曹真闻听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赶。

马岱、姜维领伏兵杀来,立斩魏军先锋陈造,曹真引兵逃窜。

他们断后获胜,为蜀军赢得了从容退却的时间,能够连夜皆奔回汉中。

最后是有计划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和姜维老母。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军胜能取、军败能退的从容干练,在撤退时力争主动,更见其谋略超人。

(4)写诸葛亮赏罚分明,严于责己。

他在《出师表》中就曾陈述过赏罚严明的治军方针。

他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中依然有体现。

赵云、邓芝英勇挫败追敌,不折一人一骑归来,诸葛亮亲率诸将出迎,给赵云、邓芝极大的荣誉,可见他治军有道。

“挥泪斩马谡”说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二、赏析小说的艺术手法

1.提问:

本文是如何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

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明确:

本文是通过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的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又是通过“三哭”和“三笑”来体现文章生动的情节和极富个性的语言的。

作者通过马谡的“三笑”突出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他一笑孔明“多心”。

“丞相何故多心也?

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在他看来,诸葛亮严密的布置是多虑的,诸葛亮也是庸人自扰。

既然在他眼里丞相都是可笑的,对副将王平更是不屑一顾了。

所以他二笑王平无能。

当王平给他指出屯兵当道的合理性及屯兵山寨的弊端时,他大笑曰:

“汝真女子之见!

兵法云:

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他对王平的态度轻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他三笑司马懿胆小。

当司马懿亲自日夜巡哨街亭,马谡在山上见了大笑曰: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言下之意是,如若来围山,定叫他“片甲不回”。

他的口出狂言,他的自鸣得意,他的盲目自大通过他的“三笑”暴露殆尽,也只有这样一位狂妄自大之人才会有如此的语言和神态。

故事“斩马谡”中诸葛亮有三次不同的哭。

第一次马谡悔罪后,诸葛亮“挥泪”道:

“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反映了诸葛亮当时复杂的心情。

第二次是蒋琬为马谡求情后他“流涕”说“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他的欲罢不能的心态显露无遗。

第三次是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后他“大哭不已”。

结合课文内容我们知道这是他悔恨、内疚、痛惜、哀思之情的总爆发。

通过诸葛亮的“三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的“三哭”和马谡的“三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此可看出作者构思的独特,语言运用的精练。

(解说:

此问题原本是两个题,通过“三哭”和“三笑”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如果学生理解有难度,也可分成两个问题。

2.在本课中,诸葛亮有三嘱、三哭,司马懿有三探,马谡有三笑,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试体会《失街亭》中“三”的妙用。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

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层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全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研究性阅读

1.失街亭谁之过

①提问:

关于失街亭,有人认为责任在马谡,也有人认为责任应归诸葛亮,你们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

失街亭是马谡的过失,他应负全部责任。

诸葛亮“言未毕”,他便抢着说“某愿往”,并且置诸葛亮强调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于不顾,口出狂言: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

”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自量力。

俗话说“骄兵必败”,他如此骄傲狂妄,目空一切,焉能不败。

到了街亭之后,又目中无人,笑诸葛亮“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

又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当自己军队失败之时,却不能压住阵势竟然临阵脱逃,这样一个人,责任自然在他。

学生乙:

我认为街亭之失,责任在诸葛亮,因为他不能知人善任,不能重才而用,明知街亭乃“吾军之咽喉”,知“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却未能有效地阻止急于争功的马谡。

并且,他用人而疑,派王平相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再派高翔接应,又派出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再又派赵云、邓芝以为疑兵,明知派一个人又派一个人都不能胜任,何不慎思深虑再作决策。

因此街亭之失,诸葛亮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丙:

我认为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不是草率行事,而是谨慎抉择。

这可以从以下两个事例中看出:

(1)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曾发表过较高明的军事见解。

他说:

“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

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2)诸葛亮顾虑司马懿深有谋略,认为他是“蜀中之大患”。

马谡曾为他出反间计,密派心腹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欲反,更伪作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遍贴各处,促使魏主曹睿心疑想杀掉他。

结果,反间计取胜,司马懿被削去兵权放归田里。

根据以上的两件事,可以看出马谡并非庸才,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他的反间计也收到了效果,因此诸葛亮对马谡是赏识的。

街亭失守完全是马谡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狂妄轻敌的结果。

因此,不能因为街亭失守就认为诸葛亮用人不当。

2.《失街亭》可借鉴之处

学生思考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黑板上,教师整理。

①凡事要从实际出发,不可死搬教条。

②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

③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

④赏罚要严明,执法要严肃。

⑤用人时要尽可能做到全面而准确地考虑。

四、课文总结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描写精湛,人物传神,善写战争,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五、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赏析《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空城计”。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及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奉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鏖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军中,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

“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

父亲何故便退兵?

”懿曰: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

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

“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

“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赏析思路:

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常理,而他就是用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

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孔明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2019-2020年高中语文7孔雀东南飞(并序)名师导航新人教版必修2

内容感知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它的开头为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但刘兰芝却为婆婆所不容,受到她的百般刁难。

没有办法,刘兰芝只好回到娘家。

夫妻二人,双双“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及太守分别替他们的儿子求婚。

焦仲卿听说了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

在刘兰芝与太守儿子成婚那天,刘兰芝毅然投水而死,焦仲卿也自缢身亡。

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在艺术上,诗歌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体现了悲剧美。

学习时,要注意加以揣摩。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自缢(yì)箜篌(kōnghóu)伶俜(língpīng)娜(ēnuó)

公姥(mǔ)腰襦(rǔ)葳蕤(wēiruí)遗施(yí)

磐石(pán)踯躅(zhízhú)拊掌(fú)赍钱(jī)

流纨素(wán)诺诺(nuò)鹄舫(húfǎng)龙幡(fān)

冥冥(míng)青骢马(cōng)金镂鞍(lòu)甸甸(diàn)

琉璃榻(tà)耳著(zhuó)明月珰(dāng)便言(biàn)

否泰(pǐtài)不量(liàng)钱帛(bó)纤纤(xiān)

鲑珍(xié)晻晻(yǎn)窈窕(yǎotiǎo)要(yāo)

萦(yíng)哽咽(gěngyè)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遣:

指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

云尔:

句末语气助词。

缢:

上吊自杀。

徘徊:

流连往复。

守节:

忠于职守,遵守法度。

驱使:

使唤。

徒:

白白地、徒然地。

共事:

共同生活。

结发:

束发,此处指结婚。

何意:

谁能料到。

区区:

少,小。

有“愚拙”的意思。

可怜:

可爱。

下心意:

有耐心受委屈的意思。

作息:

偏义复词,这里只有劳作之意。

伶俜:

孤单的样子。

遗施:

赠送。

严妆:

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

扶将:

扶持、照应。

文中是“服侍”的意思。

依依:

留恋难舍的样子。

悲摧:

悲痛。

摧,伤心、断肠。

便言:

口才很好。

便,言辞敏捷。

否泰:

坏运气和好运气。

娇逸:

娇美文雅。

络绎:

接连不断。

处分:

处置,安排。

婀娜:

形容轻轻飘动的样子。

晻晻:

日落无光的样子。

零雨:

泪如雨下。

作计:

打算。

彷徨:

本来是徘徊的样子。

这里指心神不安。

自归:

自己回家。

古代女子出嫁后,回娘家,需征得婆家同意,娘家派人迎接,才能回来。

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尊敬的用语。

2.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虽与府吏要(“要”通“邀”)

3.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弟兄(意义偏“兄”)

4.古今异义

共事二三年(古义:

共同生活;今义:

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古义:

可爱;今义:

同情别人)

汝岂得自由(古义:

自作主张;今义:

自由自在)

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

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古义:

处理;今义:

处罚)

便可作婚姻(古义:

结为亲家;今义:

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古义:

交接;今义:

与运输有关的)

多谢后来人(古义:

多多劝告;今义:

表示感谢)

奄奄黄昏后(古义:

暗沉沉的;今义:

气息将尽)

5.一词多义

四、特殊句式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判断句)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

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句)

君还何所望(宾语前置句)

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句)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介词结构后置句)

五、文学常识

1.《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五言诗的杰出代表,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全诗共有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2.乐府:

原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

六、名篇名句

1.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剖析: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

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以孔雀失偶兴起,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剖析:

用假设句,恰当地表现了焦促卿外柔内刚的个性。

“终老”,以示决绝。

从中也可以看出,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感情绝非虚假,为后面的双双殉情打下了基础。

3.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剖析:

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的行动和表情作了简单的刻画,并穿插了精练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4.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剖析:

这是刘兰芝的话,她此时已把事情想透了,对复归不抱幻想。

刘兰芝通情达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压迫的人。

兰芝理解仲卿的痛苦,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也显示出忠贞、坚强的品格。

“君尔妾亦然”,用语平淡,含意丰富,令读者深思。

二、重点语段

1.“鸡鸣外欲曙”至“二情同依依”。

剖析:

这一部分始写兰芝的美丽,“腰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

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

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2.“府吏闻此变”至“千万不复全”。

剖析: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

仲卿埋怨,誓“向黄泉”。

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一对恩爱夫妻在巨大的压力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3.“阿母大拊掌”至“不迎而自归”。

剖析:

内容何等繁复!

千言万语说不尽的痛苦,却迸出一句“儿实无罪过”来,五字即了。

至于刘母之惊疑、愤怒、悲哀,种种复合的感伤,只用五个字“阿母大悲摧”包括之,又何其简省!

4.“交语速装束”至“郁郁登君门”。

剖析:

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显示了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焦仲卿的悲的对照,增强了悲剧性,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美和色彩美。

5.“两家求合葬”至“戒之慎勿忘”。

剖析:

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

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

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

结构图解

全文除起兴外,按照仲卿、兰芝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划分为五个部分。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本诗按刘兰芝和焦仲卿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本诗通过赞扬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一个美丽的叛逆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就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

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美丽的出众,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为“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

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

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是表现出了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一个独特的、美丽的叛逆形象!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相信你一定被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的爱情悲剧所深深感动,也留下了不尽的思索。

同时,我们也想一想,刘兰芝除了死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让我们以“兰芝之死”为课题去探究一下吧。

导思: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孔雀东南飞》就是一曲让人哀婉的爱情悲歌。

而对于诗中“刘兰芝之死”,历来是各有各的见解。

有人讲刘兰芝的自请遣归和以死抗婚,反抗的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捍卫的是人权。

也有人说刘兰芝性格倔强,难以调和婆媳之间的矛盾,是两种性格碰撞的悲剧。

还有人说刘兰芝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之美、人格之美,正是这种美,才具有永恒的美学价值。

因此探究时要多查查资料,结合当时的背景,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

探究:

第一步,查找有关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赏析的文章。

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在阅读时,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心得、疑点,随时在书上圈画、评点,以此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二步,阅读时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及评注来阅读,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求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