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735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docx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教材

阅读1

托福阅读考试,就是那种做客观选择题的考试,所有的题目都一样,四选一……

以下是许多年前,我在教托福阅读的时候,给学生看的资料(译自ETS官方说明):

∙考生要答对至少25%的计分题目才可以获得最低分……

∙再看资料:

∙托福阅读最低分为31分

∙最高分为67分

∙再看试卷:

∙考生在考场上总计要答50道题目……

阅读2

前几年,有个举国震惊的著名案例。

事件的主角名字叫李庄。

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经过严格审查之后送了出去。

总计六句话,原文如下:

1.被刑事拘留、逮捕、至一审宣判,经过了几个刑事诉讼程序,对我思想触动很大……缺失了一名职业律师基本的职业道德基础。

2.比较其他的民事代理,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应当识大体、顾大局……从思想上彻底诀别过去。

3.认真的反思……给打黑工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浪费了极为宝贵的司法时间。

4.“罪行法定”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不是靠伪证可以推翻的……非常明显的在大是大非上执迷不决。

5.缓慢的思想转变,对我来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是一个人应当具有的精神。

6.《刑法》的宗旨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最后,恳请二审客观公正的审慎对待本人的上诉。

从以上你已经获得的信息中,你能分别得到什么结论呢?

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李笑来  

我们开始讨论如何打造且不断升级我们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首先,我们讨论的是知识性阅读,不是娱乐性阅读。

读小说、诗歌、散文,虽然同样也需要我们今天提到的那些技能,但我们的讨论,聚焦在如何通过阅读获得知识,进而改变生活。

其次,我用了“操作系统”这个词,其实就是一个类比,我们可以把我们自己想象成一台电脑,至于是这台电脑究竟是古董机还是超级电脑,其实靠我们自己的,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一个操作系统,主要用来处理以下三个方面:

∙输入(键盘、鼠标、麦克风、摄像头、扫描仪)

∙处理(CPU、内存、硬盘)

∙输出(显示器、打印机)

我们目前正在讨论的是“一种特定的输入”,阅读,使用我们的眼睛批量看文字……就好像电脑使用扫描仪或者摄像头一样。

1.打破幻觉:

输入设备可能然并卵

我们这里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耳聪目明的,于是,我们的输入设备都是健全的,可是,我们很快就会证明一件事儿:

输入设备本身,无论多么精良,若是没有处理系统,其实是没多大用处的。

在两周之前,我在这里发了两个课前作业。

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

许多年前,我经常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翻阅TOEFL考试的官方材料。

人家白纸黑字地写在那里的东西,绝大多数人竟然根本不看,非要等到有人帮他解读……可事实上,竟然有那么一句话,在我之前从未有人认真解读过……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啊?

托福阅读考试,就是那种做客观选择题的考试,所有的题目都一样,四选一……

以下是许多年前,我在教托福阅读的时候,给学生看的资料(译自ETS官方说明):

∙考生要答对至少25%的计分题目才可以获得最低分……

∙再看资料:

∙托福阅读最低分为31分

∙最高分为67分

∙再看试卷:

∙考生在考场上总计要答50道题目……

从以上你已经获得的信息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好,现在开始讲了。

∙我们要判断两个事儿:

每道题的分值是不是一样?

∙每道题的分值是不是整数值?

如果每道题的分值并不相同,那就不必要进行任何推论了,因为“一个方程式里有两个未知数,就无解了”;

∙如果每道题分值相同,且分值是整数值,那么,只能是每道题都是一分……

∙如果每道题分值相同,且分值可以有小数,貌似又没有什么推论的意义了。

其实呢,你上面看到的那些文字,只不过相当于是一个小学数学应用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

你看,你要答对总计计分题目的25%才能获得最低分31分,而后最高分是67分;也就是说,若是你把那些计分题目中剩下的75%的计分题目全都答对了,你的得分就是67分了……那我们设总计计分题目数量为X,于是,我们就知道,75%X=67-31………

于是,X=48。

是吧?

于是,结论就出来了:

∙考生在考场上回答的题目数量是50道;

∙其中48道题是计分的;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还有2道题是不计分的……

∙至于不计分的那两道题就是哪两道,我们没办法知道……

现在你明白了吧?

绝大多数人在阅读的时候,只有摄像头在工作,CPU甚至好像不存在一样……你的幻觉会告诉你:

“这么简单的东西我怎么可能想不到?

”现实情况是,当时你就好像是完全没脑子一样,根本就没想、当然也没想到任何东西。

这是个特别经典、精彩的例子(乃至于我很难找到其他的普适的例子去替代):

或早或晚,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信息不完整的内容(ETS既没有官方文件说明分值是否相同也没说明分值是否是整数),但又相对比较重要,于是,我们只能自己排查各种情况,最终得到一个“也许应该是那样罢?

”的结论……

你知道这个解读解决了多少问题吗?

∙老师经常会遇到少数题目干脆讲不通,但不知道那很可能是“并不计分”的题目,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胡说八道……

∙学生经常会遇到少数题目干脆想不明白,但不知道那很可能是“并不计分”的题目,于是,去问老师,老师硬着头皮胡说八道,去问同学,同学也一头雾水,于是平白无故地开始各种焦虑……

∙而到了实际考场上,有些学霸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有那么一两道题死活弄不明白……结果考试结果出来之后,竟然是满分!

这些学霸中有一些后来跑去当托福老师了,可虽然他们确实是学霸,但在这件事儿上糊涂,没搞明白,于是,即便是学霸的他们,在课堂上其实也在胡说八道……

千万不要沮丧,也千万不要感觉到被羞辱了,记住我的话: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若不是自我觉醒,若不是刻意训练,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在阅读方面究竟有多差。

这世界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前几年,有个举国震惊的注明案例。

事件的主角名字叫李庄。

他在狱中写了一封信,经过严格审查之后送了出去。

总计六句话,原文如下:

7.被刑事拘留、逮捕、至一审宣判,经过了几个刑事诉讼程序,对我思想触动很大……缺失了一名职业律师基本的职业道德基础。

8.比较其他的民事代理,律师在刑事辩护中应当识大体、顾大局……从思想上彻底诀别过去。

9.认真的反思……给打黑工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浪费了极为宝贵的司法时间。

10.“罪行法定”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不是靠伪证可以推翻的……非常明显的在大是大非上执迷不决。

11.缓慢的思想转变,对我来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是一个人应当具有的精神。

12.《刑法》的宗旨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最后,恳请二审客观公正的审慎对待本人的上诉。

 

首尾相连,是两个句子:

被比认罪缓刑,础去间决神诉。

千万别有幻觉,觉得你自己若是那个审查官的话,你一定能破解这个头尾藏句的篇章。

那就是绝大多数人,那就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幻觉。

2.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

在阅读这间事儿上,我的母亲是我的导师。

只不过,现在回头想,她只不过分两次,前后总计半小时不到,就行之有效地完成了所有的辅导。

第一次,总计就用了两句话而已。

现在已经想不起来那究竟是我几岁的时候了。

反正那时候我很小。

有一天,我做在家里翻书,翻得飞快……所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我当时就跟那清风一样。

我妈妈看了我一眼,随口问,“翻那么快,能看懂吗?

”我回答说,这种书,不就是随便翻翻就可以了吗?

我妈妈的声音里有一丝的不屑,说,“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你看它干嘛?

”当时我就愣住了,一秒钟之前还为自己的小聪明洋洋自得,一秒钟之后就感觉自己是瞬间就被打出了原型。

从那之后,我就再也不乱翻书了。

要看就认真看,甚至使劲看——什么叫使劲看啊?

就是认真地反复阅读很多遍。

一下子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我总是主张只字不差地阅读了罢?

我还主张只字不差地反复阅读。

我鄙视一切的快速阅读,其实是有深刻道理支撑的。

我知道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你很可能在想,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都像你说的那样“只字不差地阅读”,岂不是读不过来,岂不是注定要落后?

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吧,信息爆炸是没错,知识并没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

真正的知识,生成成本是很高的,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被生产出来的。

等你一路认真阅读到三十五岁,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真正有用的,且你自己用得上的知识,少得可怜,少到你根本不可能错过的地步。

相信我,认真的人和不认真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前者可以看到后者的世界,后者不仅看不到,也想象不出前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可怜着呢。

3.在哪儿使劲儿?

接着说。

第二次,是我升学到初中的那个开学季。

从学校里领回新的教科书,一如既往,坐在桌子边上给那些书包书皮。

我不知道今天的小朋友是否还有这样的习惯。

我们那时候,都习惯于用牛皮纸给书包上书皮,以示对知识的尊重……哈哈,开玩笑了——说实话,我一直不知道自己那么认真地给书包上书皮究竟可以达到什么作用什么效果。

这时候,我妈妈花了十几分钟给我讲了我这一辈子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妈妈说:

你看,这是物理书,这是数学书,这是化学书……你能看出它们其实都有一模一样的地方嘛?

我乐:

明显它们都是书啊!

都挺厚的呗……

当场被敲了头:

正经一点。

你看,这每一章,其实都在讲一个概念。

先告诉你,那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义,然后,再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然后再告诉你怎么用这个概念,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然后就是练习题了,考核的都是刚才说的那些。

你看看是不是这样?

你看,物理书是这样,数学书是这样,化学书也是这样……确实都是一样的罢?

说实话,当时的我当然不觉得我妈妈花了十来分钟给我讲的这点东西有多大的价值……那个时候小么,没见过世面,不知道我妈妈究竟有多厉害。

许多年后,现在回头看,那十分钟是我这辈子接受过的最好的教育、质量最高的教育。

就那么十分钟,直接的结果就是从那之后,我在学校里就没吃力过。

每次发新书,别人忙着包书皮,我却只干一件事儿:

把那本书里的概念整理出来抄到一张纸上,一会儿就背下来了,再厚的一本教科书,不也就那么十来个概念麽。

真的不难背下来。

对,就是那种绝大多数人鄙视的“死记硬背”,无论是否真的理解,那些概念倒是只字不差地刻在脑子里。

至于理解么,不着急,有一整个学期等着呢。

所以,在我眼里,学习要拼命这事儿(我的意思是说,上学的时候学个课本而已,却居然要拼命),是特别难以理解的——在我的世界里,就是古人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其实从来用不着一千遍的,自己背过,上课听老师解释过,跟同学讨论过之后,反正很多遍了,没什么不能理解的。

人总是难免有幻觉的。

比如,你很小就学会了游泳,你就会误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游泳,更为严重的幻觉是,你会觉得游泳这事儿无比简单无比自然。

我小时候不知道我妈妈多么厉害,后来做了很多年的教育工作,才发现,当年我妈妈教我的那些东西,竟然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领教过的东西。

最近一次,在电话里,我跟我老妈开玩笑,说,小时候,你有一次给我讲过10分钟的课,现在回头看,价值起码一个亿。

她笑,问我怎么算出来的?

我说,你看,我现在闲着没事儿写个专栏,每周只写一个概念,这才两个多月,竟然总计1600万大洋……这日久天长,算下去那还得了?

我妈妈倒是反应快,说,切,交了税之后也剩下不了多少吧?

我乐,没事儿,反正都是要捐出去的……

无价。

太有价值的东西,就可能没有价格了——因为什么价格都配不上。

3.1死磕概念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课前作业。

昨天早上朋友发来一个网页链接:

https:

//elendirx.github.io/web2web/

这个网页,没有任何css样式,两句话,一个视频。

该视频基于一张著名的照片:

2015年1月5日,NASA/ESA发不了一张史上最大的Andromed星系照片,69,536x22,230分辨率,总计15亿像素,图片大小为4.3G……

重点并不在这个视频上,重点在于,这个“网站/网页”

∙无服务器

∙无域名

稍微详细一点地讲:

该内容准在于torrent网络之中;

访问方法是通过解析一个比特币地址的最近交易,启动一个脚本,获得指向该内容的磁链接,而后用webtorrent下载至本地……

这个项目叫“web2web”,新鲜热乎,一天前发布,最新更新是七八小时之前……

脑洞大开……

各种可能性都有,其中有一个明确的事实:

这样搞出来的内容,在互联网上真的成了“永不消失”……内容一旦放出来之后,别人就很难把它关掉。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应用”呢,而不是那种:

“我要做出一个去中心化的东西,但这个东西要属于我”的那种所谓的“区块链应用”……

昨天一觉醒来,被这个项目惊艳到了。

若是你能读懂这篇文章,你必须清楚地了解以下若干个概念:

CSS、服务器、域名、torrent、比特币、比特币地址、最近交易、脚本、磁链接、webtorrent、区块链、区块链应用、去中心化……

若是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其中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若是你恰巧能够很轻松地读懂这篇文章,那么,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你进入另外一个你不熟悉的领域之时,大抵上也可能出现这种“睁眼瞎”的局面。

所以,现在我应该已经说清楚了:

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都是一样的:

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

生活在一个有Google和Wikipedia存在的世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你相当于随时都有一个免费的导师,只要遇到不懂的概念,就可以搜索一下Google,翻翻Wikipedia……只要会用这两个东西,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博士。

3.2关联

现在再回头看之前的那个例子。

绝大多数人脑子短路的原因,其实在于他们对概念这个东西并不敏感——这好像是跟所谓的智商完全不想干的事儿。

我们再看看这个句子:

考生要答对至少25%的计分题目才可以获得最低分……

读过一遍之后,你的脑子里就应该反应过来,这里有个概念:

“计分题目”,于是,你就应该反应过来,虽然这句话里没说,但你应该反应过来:

既然有计分题目,就肯定还有不计分的题目啊!

接下来竟然还没有反应过来,那就是没弄明白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造成的。

不仅要把文字中的概念联系起来,还要把那文字中的概念,与自己的脑子里已有的概念连接起来。

在此之前,各位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啊,都学过代数啊,都做过应用题啊……只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造成的,那一瞬间,你竟然全然没有想到应该调用你早年练习了很久的技能,写个等式,解方程就好了:

∵75%X=67-31∴X=48

其实,你想想就知道了,学习科学,其实是相对容易的。

因为绝大多数教材,是不跟读者打哑谜的,不写藏头藏伪的句子的,不会故意隐瞒重要的前提让学习者去猜的……

3.3逻辑

重点是各种概念,而后是各种关联……既然提到了关联,最终,就需要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把哪些关联理顺:

逻辑

逻辑这个东西,说简单了呢,很简单,我有个属于我自己的,而不是教科书里的分类方法,无非是这么四种:

1.定义

2.分类

3.比较

4.因果

首先呢,所有的概念,定义要清楚,无歧义。

否则,就是和稀泥。

很多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游戏,就是靠混淆概念。

问,一加一等于几啊?

回答说是二。

错了!

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结婚,然后生了个孩子,于是,一加一等于三……这不是骗小孩粮票的不要脸行为么!

其次呢,分类要做到相互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交错,否则那分类就没有意义;并且,分类要完整,粗暴分类且不完整,很可能会造成残疾的世界观。

不深说,你自己回去琢磨一下好了。

这个所谓的辩证法,其实就是不完整的粗暴分类,凡事儿只有正与反两个分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那有没有“其它”情况存在呢?

明显有很多种,但愣是被当作不存在……于是,信奉辩证法的人,其实最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搞笑的是,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从来都做得很好。

再次呢,是比较。

这个相互比较的两个东西,一定要属于同一范畴,并且比较的是相同的属性。

你觉得苹果比桔子好吃是可以的,但你无法比较苹果和袜子。

它们不属于同一范畴,没有可比较的同一属性。

即便是苹果和小米也无法比较,一个是水果,一个是谷物,这没办法比较……除非,你说的是苹果手机和小米手机,于是,你正在比较的两个东西都是手机,属于同一范畴,然后你去比较它们共同拥有的某一项属性,比如开机速度什么的,这才像话。

最后要说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因果。

原因和结果放在一起,我们要看的是,第一,那个原因是否真的导致了那个结果?

第二,那个原因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第三,那个原因若不是唯一的原因,就要看还有哪些原因?

第四,若那原因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那就要看那原因是否是众多原因当中最重要的那个?

平时我们所说的逻辑,也就这些了。

看起来没多难。

但实际上,真的很难,你会发现的,自己一不留神就掉到坑里去了。

我个人是26岁才真正在逻辑方面开窍,而后挣扎了足足十年,才确定自己基本及格——这不是夸张,这是实情。

不过,逻辑训练,有更多的层次,我们这节课不是专门逻辑的,所以,我在这里只给一个提醒,你需要去研究这么三个层面:

∙形式逻辑(FormalLogic)

∙非形式逻辑(InformalLogic)

∙认知偏差纠正(CoginitiveBiasCorrection)

这三个话题,Wikipedia上都有清楚的描述,应该去看,必须去看,且,必须想办法看懂。

3.4科学方法论

再想抬高一个层次,或者说,再想升级到更高的层面上的话,你得去研究一个概念,一个几个小时根本不可能讲完的概念,一个你自己需要折腾很久才能深刻理解彻底消化的概念:

科学方法,也称作“科学方法论”……

这事儿说起来特别奇怪,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接受着各种各样的科学教育,然后,所有的教科书,都应该在读过之后能够让人们越来越深入地理解科学方法论,结果呢?

无论怎样教育,整个社会里迷信的、不科学的人群比例貌似长期没有下降。

这是连正规教育体系都经常以传递失败告终的东西,我没有那么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竟然可以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搞定——我猜这事儿只能靠你自己。

你会一路遇到很多非常严肃的概念:

∙双盲测试

∙样本偏差

∙可证伪性

∙……

漏掉任何一个,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求知的路上遇到了断崖,无法前行……

4.如何像作者一样阅读

最后,再给你升级一次,告诉你一个很厉害的方法论。

这个方法论可以让你钻进作者的脑袋,从作者的角度去感知他所身处的世界。

我在每一期写作班都会提到这个方法论。

我在新生大学里是定期做写作培训的,因为我觉得写作就是很高级的技能,就是最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就是肯定会被高估的一种技能,可实际上又是人人都能学会,却以为自己没有天赋的技能。

所以,我就是希望新生大学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开始锻炼积累自己的写作能力。

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让我们重新定义一下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元素:

∙名词性成份是什么?

名词是用来指称你能感知的某个人或者事物,管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动词是什么?

动词是用来描述某个人或者事物的行为和动作的。

∙形容词性成份是什么?

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感知的。

∙副词性成分是什么?

副词是用来描述我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

(副词修饰动词的时候,和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时候是一样的……)

所以,你把某段文字总得名词性成分全都圈出来,就相当于你已经感知到了那个作者在那一瞬间感知到的所有事物,然后,你再去看那些形容词,你就相当于感知到了那作者对于他所能感知到的事物在那一瞬间的所有感知……

若是你听懂了刚刚三五分钟的道理,你就会发现,我已经带你进入了阅读的另外一个层次。

或者说,干脆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斑斓绚丽的世界,一个能让你流连忘返的世界,一个让你再也离不开的世界。

你会惊讶的,惊讶于过去的你究竟错过了多少精彩。

到时候你再看看身边,看那些人乱翻书,错过了所有的精彩却又毫不自知,你会感到令你错愕的莫名其妙,甚至,我敢打赌,你很可能完全没办法向对方证明自己身处在另外一个世界——即便是在今天你已经认真地听我认真地讲了一遍的前提下。

但,你一定会感激我的——我自己知道,今天的讲座,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incrediblefeat(了不起的壮举)。

把这种东西讲清楚,可真的是特别不容易的事儿,我知道我花了多长时间才把这些事儿彻底理顺,自己理顺了不够用的,还要顾及听众的接受能力,于是,难上加难。

我给了你一个通路,让你能够进入作者的大脑之中,像作者一样去感受他所看到的世界,很厉害,是吧?

还有更厉害的应用,你瞬间并没有想到呢。

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中有一种病毒,任意蔓延,任意肆虐……因为不知道这种病毒的存在,所以从来都没有想过给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安装一个杀毒软件,于是,什么都看,看什么都觉得有道理,看什么都往心里去……是不是很可怕?

这个病毒是什么呢?

伪装成“事实”的“看法”。

这多少令人惊讶,因为,在文字之中,分清楚“事实”与“看法”,原本是最基本的阅读训练,但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几乎99%的人不知道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这一点都不夸张,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这种能力应该存在。

我给你们举例子。

大家看,我现在在用知乎live做讲座……然而,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一个事实:

我的好朋友们在知乎上都被黑过,而且总是被黑得很惨……罗永浩、罗振宇,冯大辉、三表、和菜头……我自己也被黑过,反复被黑。

不过,最惨的当然不是我,你们翻翻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被黑得多惨你就反应过来了。

要说我自己被黑,我觉得不公平的话,还有人可能不服气;但我的几乎所有在网上真正做事儿的,所有朋友都在知乎上被黑……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罢?

告诉大家一个原理:

来说是非之人非奸即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简单,他们就是那种把看法伪装成事实说出来的人——分不清楚他们的把戏,你就被套进去了。

你要经常做这种练习,乃至于它最终成为习惯:

把文章中的事实划出来,这些事实常常无需证明,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事实。

把文章中的作者的看法划出来……然后看看,这些看法有怎样的证据,有怎样的支持……

很快,你就有了一种能力,去判断,一个作者靠谱不靠谱,张口就来,看法不断,却完全没有证据和道理支持,那还有什么可看的呢?

希望你们能消灭自己操作系统里的病毒,给自己安个杀毒软件……再重复一遍,永远要分清事实与看法之间的区别。

等你钻进一些作者的脑袋里,你就会发现那里臭气熏天,处处都是阴暗的角落……你一定会像我们一样一刻都受不了,直接跳出来——恭喜你,你终于有品位了。

5.输出可能更重要

输入了,不处理,是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处理完了,却不输出,是剩下来的少数中的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所在。

我一直说一个概念:

践行。

践行,就是输入之后、处理之后的输出。

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家到我的微信公共帐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后台回复“践行”,看那篇文章。

注意,要连文章里的链接也都打开看过……否则你会错过更重要的内容。

6.为什么我很少记笔记

我得先问你一个问题,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

怕自己忘了

通过理顺各种关联帮助自己深入理解

那你看,我要么不读,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在概念、关联、逻辑、科学方法上轮番使劲,弄不清楚不罢休……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