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828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docx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第一章完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章第七节完

师大版

 

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含义;补充公元纪年法,什么是“年代”?

什么是“世纪”?

怎样计算?

中国古代史的大致线索。

思想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历史有哪些用途。

能力培养:

通过让学生讨论学习历史的用途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公元纪年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历史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设计:

通过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并理解历史的含义;通过记者访问并做口头报道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们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通过讲读法和讨论法让学生明确学好这门课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去过天安门吧?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天安门前的又长又粗用汉白玉做成的柱子叫什么?

(齐答:

华表),天安门前后共有华表几根呢?

(四根)

华表是做什么用的呢,是不是用于计时的表呢?

(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还有人说是装饰用的),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华表顶上的是什么?

(蹲兽),蹲,就有方向,四个蹲兽,蹲的方向是怎样的。

蹲兽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蹲兽姓“望”,望君归,望君出)解释名字的含义。

金水桥的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其中一个石狮子上有一个洞,同学们注意到过吗?

介绍一个传说。

此时我们又来到了故宫内。

大家去过吗?

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大家去过吗?

现在又有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从树的角度来看,三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故宫的树小,其它的树大,且多为古树)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历史故事,1813年,一支农民起义军伪装成普通居民混进了皇宫,清守军封住了宫门,但起义军爬树攻进了皇宫,起义军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嘉庆从此怕得要命,命令将故宫所有的树全部砍掉,才出现了这种景象)

我们不妨再顺着天安门向西走,来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这就是国家领导人居住的中南海,(大家去过吗),中南海的南门是哪个门?

(新华门)但是新华门最开始并不是门,而是一座楼,是乾隆为他的妃子香妃修建的楼——宝月楼。

乾隆为什么要为香妃修筑宝月楼呢?

(香妃家族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起了非常伟大的作用,乾隆就赏赐她家迁居京城,但香妃却非常的思念家乡,乾隆自然不会让容妃回到新疆,就想了个法子,修建了宝月楼,并在其下迁居了几百户回民居住,这样,香妃思念家乡,只需要登上宝月楼就可以看到类似于家乡的生活)。

那么宝月楼又是在什么时候改建为新华门的呢?

1913年,袁世凯将中南海变成了他的总统府,将宝月楼改名为新华门,成为他的正门,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说了这么多,我只想告诉大家,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一切一切都有历史的影子,就象刚才老师说完那段话,那么这件事也成为历史了。

对了,还没介绍我自己,刚才我的身份是带领大家“话说天安门”的导游,这一身份也已成为历史,其实我的真实身份就是你们的历史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一起思索历史带给我们的启迪。

介绍自己。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讨论几个关于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的问题。

请同学们分组活动,选出两名记者采访并作口头报道。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同学们,你们能给历史下一个定义吗?

历是什么意思?

史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板书)

学习历史又有什么用呢?

既然学习历史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并讨论。

三、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

1、文物古迹——实物资料

2、书籍、碑刻等——文字资料

四、怎样学好历史课(板书)

网站

学好历史课:

毛泽东,四多:

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多读书,多写历史小论文和历史笔记,多思考,多提问。

补充:

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是的线索。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

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非浅。

古代的中国,勇于进取,以开阔的胸怀包容四海,开拓疆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多民族融合的壮观景象,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与此同时,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中华民族一方面积极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之所长,另一方面更尽自己之所能,无私地将自己取得的卓越成果推向世界。

人们常说:

历史是一面镜子。

丰富的中国古代史,正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历史,要有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我们要坚持左图右史的学习方法,培养历史空间感,另外,历史的特点“一度性”就决定了历史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今天是什么日子?

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那么公元纪年法是怎么回事儿呢?

公元,以传说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

向前推算,向后推算,称公元前和公元后。

世纪,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

年代,第10年,为一个“年代”

课堂练习:

做两道年代计算题。

小结:

根据板书进行小结,并说明下节课我们将要去拜访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后活动:

通知科代表组织准备一个科幻小品,下节课表演。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二、能力培养目标

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兴趣,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

2.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从我国远古人类制造工具、会劳动的历史,认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元谋人,包括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情况等。

另一重点是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有二:

1.初中学生对原始社会的名词比较生疏,刚刚学习历史,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自身从猿到人的发展,劳动创造人的真理比较抽象,一时不易讲清。

教学设计:

利用一场科幻剧表演,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再以拜访祖先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中华大地上,谁是最早的居民呢?

他们长什么样?

吃什么?

穿什么?

住在什么地方?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我们祖先生活遗迹,“拜访”祖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距今170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第2课到第3课,我们将要了解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生活生产状况。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是谁揭开中国原始社会的序幕的吧。

一、元谋人(板书)

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

那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

元谋人。

为什么说已知?

元谋人距今有多少年?

约170万年。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事情源起于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这是1965年5月1日,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祖先的牙齿。

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然后指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元谋人因发现于元谋而得名。

从这件事我们也能体会到:

1、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

即远古历史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

云南是我国边远省份,元谋人的发现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元谋人遗址的发现也说明我国的历史不是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史开始的,人类的历史和我国的历史都应当从有人类活动开始。

从中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大地上,北起辽河,南至珠江,都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

事实证明,我国是历史十分悠久、古代遗址遗物最为丰富的国家,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根据学术界统计,我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旧石器早期遗址也有七十多处,但在课文地图上不可能一一都列出来,只能列出重要的几处,而在课文正文中,仅举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几处。

要求学生记忆这三处远古人类遗迹。

  

二、北京人(板书)

“北京人”一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需结合课文的两幅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进行形象的讲解。

先用讲读法和范例教学法,让学生看书,并对照元谋人的学习要点来总结北京人的情况。

包括:

1.北京人的发现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北京人的距今年代:

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

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结合北京人头像指出他们保留了猿的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

但因为用手劳动,手足已向人靠近,这是劳动的结果,也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

3.北京人会制造工具和已经使用天然火。

这一点是本课重点的重点。

思考两个问题:

1.“旧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什么区别?

”2.“考古学家凭什么判断北京人已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的发现在世界学术界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和用火痕迹,足以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控制使用火,这是从猿到人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发展步骤。

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所以我们说:

“他们已经是人了。

”关于天然火的使用,请同学们思考其用途:

“照明、防寒、吓跑野兽”和“烧烤食物”。

用火“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

还有更重要一点是人用火烧熟食物,可以增进人类体质本身的变化。

指导学生观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因为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相对较多,所以我们还能够了解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和“这就是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请同学们思考:

1.为什么过群居生活?

是由于生活环境太险恶,只有靠集体力量,才能适应自然。

2.为什么要分享劳动成果?

由于环境迫使他们群居,共同劳动,自然也分享劳动果实,这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三、山顶洞人

展示自拍照片“山顶洞人遗址”。

我们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现了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以前的北京人,又在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应当说,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永远不会见面的邻居,可是有一天,恶劣的天气使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强大的引力场,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子被带到了北京人的时空,于是一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开始了。

现在,我需要两位有非凡表演才能的同学来即兴表演这场科幻历史剧,在表演之前,我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形象生动地了解山顶洞人相比于北京人的进步之处,呆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分清哪些内容是虚构的,哪些又是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点。

山顶洞人(简称山)(女)

北京人(简称北)(男)

山(环顾四周):

我奶奶的奶奶的奶奶……说过,我们这很早以前生活过一种人,叫什么北京人,难道这是他们住的地方吗?

(看见一北京人蹲着发愁)

山:

喂,你蹲着干什么,你是不是北京人啦!

北(站起来,还未说话)

山(尖叫起来):

哎呀你怎么没穿衣服?

北(红着脸,着急地说):

你别诽谤人,谁说我没穿衣服,我这不裹着树叶吗?

山:

树叶也能叫衣服,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你看我,穿的名贵的兽皮,是我妈妈用骨针缝的呢!

漂亮吧。

北(自惭形秽,极难为情地地点了点头)

山(走到北的跟前,仔细看了看北京人)叹道:

你脾气很好,也很温柔,但是你的确很丑,你看看你,前额偏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尤其是你这头还向前倾,怎么象孙悟空?

北(更加无地自容)

山(伶牙利齿,继续道):

其实,人嘛,“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戴个项链什么的不就好多了吗?

北(一脸的茫然,不知项链为何物)

山:

好了好了,项链就是脖子上戴的,(取下项链),好了我做一个好人,把它送给你了,(说着,给北京人戴上)

北(心想,原来是送我这么希奇的东西,他看了看,就只有手上的一个石块,和一根石棒)就慷慨地说:

“这是我用了好几天时间敲打而成的工具,可以挖植物的根、茎、果物,割动物肉”。

山(接过来,心里道:

送也送好一点的,这么粗糙,原来还处在旧石器时代,根本不懂磨制)

突然,刮起狂风,电闪雷鸣,地动山摇

北(非常高兴,要打闪电了,马上就有火了,对山道):

我去取一点火,你等一会儿,我马上就来陪你玩。

山:

这么落后,取火还要等闪电,我们早就会人工取火了。

突然,山消失不见了,回到了她的时空。

回来,不见了山,非常迷茫失望地说:

北:

曾经有一个珍贵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珍惜,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说,让我做一个山顶洞人吧,如果一定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十五年。

看完了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回过神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从刚才的表演中分析出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正的历史事实并填写下表。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外貌

前额偏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尤其是你这头还向前倾

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穿着

有了兽皮制作的衣服

劳动工具

用石块敲打而成的石器,

把树支砍成木棒

用有还是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的技术,会制造骨针等骨器

使用天然火

已懂得人工取火

其它

群居生活

会做装饰品

渔猎和采集是主要的生产劳动

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课文的小字部分介绍了山顶洞人的情况。

包括:

1.山顶洞人的生活地点和距今年代:

北京龙骨山山顶洞,距今约18000年。

2.讲清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说明他们制造工具的水平大大提高了。

插图为证明山顶洞人已掌握新技术的遗物:

骨针和钻孔的装饰品。

3.强调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这是说明山顶洞人生产水平比以前进步的又一重要特征。

本目的两幅插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前者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同现代人“基本相同”,后者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小结:

刚才我们在相当诙谐轻松的气氛中学完了这节课,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课堂练习:

课文后的材料阅读

课后作业:

活动建议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能力目标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思想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

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教学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学设计:

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明确聚落、氏族的含义。

接着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自学要点:

三个专题(半坡聚落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河姆渡氏族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位置、生产和生活状况)。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汇报自学所得,并鼓励学生画一幅想象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课文提示,指导学生看书上“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并指出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我们刚刚了解了什么是氏族聚落,由于这些氏族聚落的居民的辛勤劳动,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

他们住在什么地方?

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

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

氏族聚落

位置

生活状况

生产状况

半坡聚落

河姆渡聚落

大汶口原始居民

注意讲解:

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2、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

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所谓“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种类多,第三是出现带有钻孔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3、关于农耕文化的出现可以结合每课一得的内容讲解,并指出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出现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

4、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说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一说起源于我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地区。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已经有了籼(xīɑn)稻和粳(jīng)稻之分,说明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5、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养成的,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半坡原始居民种粟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

6、强调指出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

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7、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居民生活状况:

可补充由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因此,打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

弓箭已经的到普遍使用,标志着狩猎技术的重大发展。

而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

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成了家禽、家畜。

  

8、陶器的烧制,重点讲半坡彩陶,彩图《半坡人面网纹盆》要求学生记忆。

  

9、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

这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要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讲清它们的结构。

结合阅读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10、“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课文用小字叙述,在学生自学总结的基础上补充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

并强调此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这里补充《大汶口墓葬贫富对比图》。

为突破这个难点。

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讲:

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

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

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

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

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课内活动:

按照书上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画一幅原始居民定居生活想象图。

并请画好的同学用投影仪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作评价。

课后活动: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讲一讲中国远古时代都有哪些传说,下节课开一个小型的远古时代历史传说故事会。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

板书:

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

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

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

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

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

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

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

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

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

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

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

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讲清它的关键在于:

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

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

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

补充资料:

1、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

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

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

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

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

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

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

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

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

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

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