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479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双城区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试卷八年级物理

一、选择题

1.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小丽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A.身高16mB.质量40kgC.体温37

D.1min心跳75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60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40kg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符合实际;

D、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1min的心跳次数大约75次.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2017年11月11日到1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2.5

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人人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2.5

m=2.5×

mB.2.5

m=2.5×

dm

C.2.5

m=2.5×

cmD.2.5

m=2.5×

m

【答案】AB

【解析】解答:

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故A正确,D错误;

C.因为1m=10dm=100cm,所以2.5μm=2.5×10−6m=2.5×

dm=2.5×

cm.故B正确C错误.

点睛:

单位换算的步骤为:

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

3.一位同学在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5.37cm,那么他用的测量工具是()

A.能准确到1mm的刻度尺B.能准确到0.1mm的游标卡尺

C.能准确到0.01mm的螺旋测微器D.不能估测用的是什么测量仪器

【答案】A

【解析】解答:

对于“5.37cm”,“3”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想最小刻度是1mm,测量结果能够准确到1mm.故选A.

点睛:

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其中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其它都是准确值,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4.关于测量物理量时,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出现误差

D.只要测量就不可避免出现误差

【答案】D

【解析】解答: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等只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测量方法正确,不会出现错误,但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故ABC错误,选D。

5.假期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地面、列车B.列车、地面C.列车、列车D.地面、地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若以火车、小明,或火车内其他乘客为参照物,几个同学与这些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些同学是运动的,所以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当这些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列车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列车是运动的.故选:

A.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6.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这说明()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答案】A

【解析】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

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7.在月球的表面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陨石坠落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就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陨石的撞击不发出声

B.陨石撞击岩石的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附近的空间没有空气,缺少声音传播的介质

D.原因不明

【答案】C

【解析】解答:

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的撞击能发声,只是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故A错误;B.流星撞击岩石的声音很大,由于缺少介质,人耳才无法听到;故B错误;C.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是因为没有介质,声音不能传播;故C正确;D.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由于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故D错误;

点睛:

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8.广场舞是中国大妈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影响.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是()

A.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禁止广场舞活动

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

【解析】A.如果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可以从声音的接受处减弱噪声,但同样也无法与外界交流了,此措施不合理;B.禁止广场舞活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但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因此不能禁止,此措施不合理;C.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此措施合理;D.在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显示噪声的分贝,但无法减弱噪声,此措施不合理;

点睛: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A.寒暑表B.体温计C.数字式温度计D.温度计

【答案】C

【解析】解答:

A.B.D都是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C是数字温度计,数字温度计的原理:

当温度发生变化引起热敏电阻值改变时,该值将通过传感器振荡电路转换成频率信号显示出来.,不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0.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

A.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解析】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正确。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C错误;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正确。

故选C.

11.下列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答案】C

........................

12.下列现象中,哪个不是升华或凝华()

A.严冬的早晨,可发现玻璃窗的内侧玻璃上有一层“冰花”

B.入冬后湖面上的水逐渐结冰

C.用久了的灯泡玻璃壁发黑

D.给碘加热,会有紫颜色的气冒出,一会儿,盖烧杯的蒸发皿上又有小晶粒出现

【答案】B

【解析】解答:

A.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冰晶;故A不符题意;A.湖面上的水逐渐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C.用久了的灯泡玻璃壁发黑,是灯丝温度升高时会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当气体遇到冷的玻璃时会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灯丝先发生升华现象又发生凝华现象;故C不符题意;D.给碘加热,固态碘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碘蒸气遇到冷的蒸发皿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故D不符题意。

13.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光斑”和“树荫”,其中()

A.“树荫”是圆形的,是树叶的影子

B.“树荫”的形状不规则,它们是太阳的像

C.“光斑”是圆形的,是太阳的像

D.“光斑”的形状不规则,它们是太阳的影子

【答案】C

【解析】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这就是小孔成像,是太阳所成的像。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遇到障碍物(树叶)就会形成影子,这就是“树荫”.所以障碍物是什么形状,树荫就是什么形状,不一定就是圆形的.所以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睛】光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原理就是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斑”和“树阴”都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果,但二者有不同之处。

14.如图所示是舞蹈演员在平面镜前训练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实像

B.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变小

C.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远离平面镜

D.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

【答案】D

【解析】解答:

A.演员在平面镜中成虚像,故A错误;B.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演员远离平面镜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故B错误;C.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演员靠近平面镜时,像也靠近平面镜,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故演员以0.5m/s的速度运动时,像也以0.5m/s的速度运动,故D正确。

点睛: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15.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比是1:

3,体积之比是2:

5,则它们的密度之比是()

A.6:

5B.5:

6C.2:

15D.15:

2

【答案】B

【解析】解答:

根据ρ

可得甲、乙两种物体的密度之比

二、填空题

16.“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

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

(1).产生

(2).传播

【解析】试题分析: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健康的人耳;所以掩耳盗铃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答案为:

产生;传播(可以对换)

考点: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7.甲己两物体通过的路程比为2:

3,速度比为3:

4,则它们所用的时间比为______,若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在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速度比为______.

【答案】

(1).8:

9

(2).1:

1

【解析】解答:

根据v

得t=

所以它们所用的时间比为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可知甲在任何时刻的速度都不变,则物体在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速度都一样即比为1:

1。

18.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国海警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巡航过程中,以航船为参照物,钓鱼岛是______的,若以海警为参照物,航船是___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

(1).运动

(2).静止

【解析】试题分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若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则静止;若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运动.

解:

我国海警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巡航的过程中,以航船为参照物,钓鱼岛与航船的位置发生改变,钓鱼岛是运动的;

若以海警为参照物,航船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航船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

运动;静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1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这是由于______.

【答案】

(1).音调

(2).纸片在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不同,振动的频率大小不同,音调不同

【解析】解答: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所以当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因两次纸片在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不同,振动的频率大小不同,所以两次所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点睛: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0.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__图是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

.

【答案】

(1).乙

(2).-4

【解析】试题分析:

图甲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上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值,分度值为1℃,因此图甲中的温度值为4℃.

乙温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示数越大,因此对应的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值(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分度值为1℃,因此图乙中的温度值为﹣4℃.因为晚上气温要低一些,所以乙温度计测量的是晚上的气温.

故答案为:

乙;﹣4.

21.夏天,市场上的海鲜周围通常要放一些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______(吸热或放热),温度______.

【答案】

(1).吸热

(2).不变

【解析】解答:

冰是晶体,在海鲜的周围铺一层冰块,这样冰块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具有制冷作用,所以能使海鲜保持较低的温度,起到保鲜的作用。

22.真空的光速约为

______m/s,太阳光传到地球约需500s,由此可知日地距离约为______m.

【答案】

(1).3×108

(2).1.5×1011

【解析】解答:

真空中光速约为c=3×108m/s,∵v=

,∴日地距离为s=vt=3×108m/s×

【答案】

(1).能

(2).可逆

【解析】解答: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可知,原来的入射光线成为反射光线,所以当你在平面镜中看到他人的眼睛时,对方也一定能看到你的眼睛。

24.晚上,在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是______的,平面镜是______的.

【答案】

(1).亮

(2).暗

【解析】试题分析: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内容.

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

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解:

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时,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所以光线会集中在竖直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的平面镜是暗的;而纸会发生漫反射,所以在侧面看到的纸是亮的;

故答案为:

亮,暗.

【点评】镜面反射是平行光线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射向了某一处方向,而漫反射是由于物体表面粗糙时,反射光线的方向变得是向各个方向反射.

25.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减小折射角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小于

(2).减小

【解析】解答:

根据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26.将一铁丝钳段后,剩余部分的密度______,将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剩余氧气的密度______.

【答案】

(1).不变

(2).变小

【解析】试题分析: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将一铁丝钳断后,剩余部分的密度不变,将氧气瓶中的氧气用去一部分,由于氧气瓶的容积不变,所以,剩余氧气的密度变小。

考点:

密度

27.用一个容积是2.5L瓶子装满某种食用油,油的质量为2kg,由此可知这种食用油的密度为______

,油用完后,若用此空瓶来装水,则最多可装______kg的水.

【答案】

(1).0.8×103

(2).2.5

【解析】解答:

这种油的密度约为ρ=

=0.8×103kg/m3

装水的质量m=ρ水V水=1000kg/m3×2.5×10−3m3=2.5kg,

三、作图题

28.小明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竖直反射到井底(如图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

【解析】解:

因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底,所以过入射点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如下图:

【点评】作图要点:

法线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镜面与法线垂直.注意作图要规范,尺规作图,辅助线要用虚线,光线莫忘标箭头,垂线莫忘标直角符号.

29.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

光线垂直射向水面,此时光线的方向是不变的,垂直射入是折射的一个特例。

光在水中射到平面镜上被反射,反射要遵循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被镜面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此时水中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空气中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具体方法:

①先画出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此时光线方向不变。

②接着画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

先画法线,然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最后画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

先画法线,然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考点:

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实验题

30.某中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吗?

”进行探究,设计并进行了实验,用到的器材有:

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或烧杯、密封盖、小铃、细铁丝或棉线,如下图所示:

(l)将瓶口盖紧密封盖,摇动小铃,______听到铃声.(填“能”或“不能”)

(2)使密封瓶盖与瓶口间隙有空隙,对烧瓶加热,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小铃,比较两次听到的铃声的变化,可知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

(1).能

(2).铃声变小(3).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

【解析】解答:

(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因瓶内有空气,声音可以传播,所以能听到声音;

(2)瓶内接近真空后,没有了声音传播的介质,在摇动铃铛时,并与前一次的声音进行比较;从小铃铛的声音变小可以推测,当瓶中是真空时,将听不到铃声了。

(3)由此可知,此实验的结论是:

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

点睛:

(1)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2)根据两次铃声的变化可得出结论.

31.某同学在研究声音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

(l)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______(高\低),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是由______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_____(填变大\变小),听其响度______(填变大\变小),这说明响度与______有关,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

【答案】

(1).高

(2).高(3).频率(4).变大(5).变大(6).振幅(7).发出的声音是次声

【解析】解答:

(1)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载用力拨锯条,锯条的振幅越大,听其响度大,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32.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______的关系;

(4)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

(5)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

(2).A(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大小(5).不能(6).虚

【解析】解:

(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侧观察.

(3)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4)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代替蜡烛A,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

(1)确定像的位置;

(2)A;(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大小;(5)不能;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们的.

3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

.此时水的温度不是100

,原因可能是____.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_____.(一条即可)

(3)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_____(合理即可).

【答案】

(1).自下而上

(2).98(3).当地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4).水量大(或酒精灯火焰小)(5).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解析】解答: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即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98℃,因为沸点跟气压有关,沸点随气压的升高(降低)而升高(降低),所以此时水的温度不是100℃,原因可能是当地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火力过小或者水量大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