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908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docx

人教版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

人教版2019版九年级二模(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除杂的方法

B.物质与俗名

铜粉中混有铁粉﹣﹣﹣用磁铁充分吸引

FeCl2溶液中混有CuCl2﹣﹣﹣加过量的铁粉

CaCO3中混有NaCl﹣﹣﹣加足量水溶解后过滤

氧化钙﹣﹣﹣生石灰

氢氧化钠﹣﹣﹣纯碱

氢氧化钙﹣﹣﹣消石灰

C.性质与用途

D.食品与安全

取暖防中毒﹣﹣﹣煤炉上放一壶水

防菜刀生锈﹣﹣﹣干燥后悬挂

延长食物保质期﹣﹣﹣放入冰箱中

亚硝酸钠﹣﹣﹣不能当食盐用

霉变食物﹣﹣﹣高温消毒后可食用

甲醛溶液﹣﹣﹣可作食品保鲜剂

A.A                            B.B                            C.C                            D.D

2.蛋白质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化合物,丙氨酸是其中的一种。

下列有关丙氨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丙氨酸分子是由四种原子构成的

B.丙氨酸中质子总数和电子总数相等

C.丙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丙氨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

16

3.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火力发电

B.钢铁生锈,纸的燃烧

C.蜡烛燃烧,蜡烛融化

D.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4.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钠NaCO3

B.氧化铝AlO

C.氧化铁FeO

D.氢氧化钾KOH

5.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硝酸银AgNO3

B.碳酸钾KCO3

C.氧化镁MgO2

D.氯化铁FeCl2

6.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重要的方法。

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错误的是()

选项

方法

示例

A

观察法

铜是紫红色固体

B

实验法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C

归纳法

水、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归纳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分类法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A.A

B.B

C.C

D.D

7.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氧气支持呼吸

呼吸面罩

B

金刚石硬度大

切割玻璃

C

碳酸氢铵不稳定

化肥

D

干冰升华吸热 

人工降雨

A.A

B.B

C.C

D.D

8.只用下列选项所给出的试剂进行实验,能得到Zn、Cu、Ag三种金属正确的活动性顺序的是

A.Zn(NO3)2溶液、Cu(NO3)2溶液、Ag

B.稀H2SO4、Zn、Cu、Ag

C.Zn(NO3)2溶液、AgNO3溶液、Cu

D.Zn(NO3)2溶液、Cu、Ag

9.下列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A.2个氢分子:

2H

B.4个氧原子:

2O2

C.氦元素:

Hi

D.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

10.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A.C60、SO3、甲烷

B.水银、MnO2、硬铝

C.白磷、干冰、石油

D.液氧、P2O5、碘酒

11.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

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

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洗洁精洗碗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12.下列物质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证明稀硫酸中是否混有盐酸:

加入足量的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B.鉴别烧碱溶液和石灰水:

通入

或加入

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C.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盐: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检验加碘食盐中是否含有碘酸钾:

加入淀粉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13.某同学欲检验一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

②滴加BaCl2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

③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NaOH溶液一定变质。

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4.下列化学符号,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2H

B.2

C.

D.

15.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浑浊

C.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16.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气可用于磁悬浮列车

B.铜常用于制作导线

C.干冰可用作制冷剂

D.氧气可用作燃料

17.下列物质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KNO3NaOHNaNO3

B.K2CO3KClNaCl

C.MgCl2NaNO3CuCl2

D.Ba(NO3)2K2SO4NH4NO3

18.联合国发布报告:

到2030年,全球将有40%的国家和地区面临干旱问题。

节约用水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下列关于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河水经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C.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D.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19.在CuCl2和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A.Cu和Fe

B.Fe和Zn

C.Zn和Cu

D.Cu、Fe和Zn

20.下列实验中,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图示

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被吸入瓶内,瓶内水面上升约1/5

a中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滴有紫色石蕊的溶液呈蓝色,加入稀盐酸后蓝色变为红色

结论

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1/5

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

反应后的溶液一定不呈碱性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21.近年来,市场上木糖醇口香糖正逐渐取代蔗糖口香糖。

请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木糖醇是一种甜度相当于蔗糖、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木糖醇在某些温度下的溶解度分别为:

30℃时70g、50℃时84g、60℃时90g)。

资料2:

人体口腔中唾液正常的pH在6.6~7.1范围内,其酸性的增强不利于牙齿的健康。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木糖醇具有的物理性质有_____(任写一点)。

(2)据图1判断:

表示木糖醇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选填“X”、“Y”、或“Z”),图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

(3)据图2可知:

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木糖醇分解产物的酸性比蔗糖分解产物的酸性更_____(填“强”或“弱”),所以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比蔗糖口香糖更有利于牙齿的健康。

22.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小世界,其中有着不少化学知识。

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甲烷属于________(选填“有机”“无机”)物。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0.2mol甲烷分子中约含________个碳原子。

②炒菜时,食盐溅在煤气火焰上,火焰呈___色。

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需控制在6g以下,

如某天摄入食盐5.85g,则摄入食盐的物质的量为____mol。

③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可以区分料酒和食醋,该方法主要利用了分子具有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④厨房安装净水器,用来获得直饮水。

净水器中活性炭用作____,直饮水为_____(选填“纯净”“混合”)物。

三、实验题

23.某同学为探究相关金属的化学性质,做了下列实验:

(1)只通过A和B实验尚不能证明银铜的活动性强弱,需补充一个实验来证明,应补充的实验是_____。

(2)实验C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过滤所得滤渣的成分是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24.兴趣小组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时,用一个集气瓶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一会儿熄灭了。

它为什么会熄灭呢?

(提出猜想)甲同学说:

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蜡烛熄灭。

乙同学说:

蜡烛燃烧后瓶内可能还有少量氧气,但有CO2浓度过高导致蜡烛熄灭。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1)取一小块白磷(着火点为40℃),放在一铝箔制的小盒中,然后放入装有生石灰的锥形瓶内(如图),点燃蜡烛。

燃烧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白磷燃烧需满足的条件:

①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②_____。

_____同学猜想正确。

(2)待冷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水,立即关闭活塞。

铝盒中的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_____。

(实验反思)

①在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有两个a._____,b._____。

②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集气瓶底部的含钙固体又产生了兴趣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

现象

结论

实验1:

取样,_____

放出大量热

该固体中含有_____

实验2:

取样,滴加无色酚酞

_____

该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3:

取样,滴加足量_____

有气泡冒出

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钙

经小组讨论发现,实验_____(填序号)的结论错误,理由是_____。

五、综合题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实验1)装置如图。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_,当碳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__(写最简整数比)时恰好完全反应。

(2)下列有关本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酒精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木炭发生了氧化反应

C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证明氧化铜被还原了

D反应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其中的粉末倒出

(提出问题)实验1中,加热5分钟后仅能得到混有少量红色固体的黑色粉末。

如何让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得到更多的铜呢?

(实验2)该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加热2分钟后即得到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且无黑色固体剩余。

(1)刚烘干的木炭粉末与氧化铜粉末要在同一个研钵内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后再放入试管,这样做能使反应更充分,其主要原因是__。

(2)本实验所用的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0,碳需要略过量才能使氧化铜全部被还原,其主要原因是____。

(3)反应物放入试管后要尽量压实,并将试管竖直进行加热,使其下部完全被外焰包围,受热均匀,获得持续的高温。

(4)反应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这时试管里残余的________就成了保护气。

(5)加了网罩的酒精灯火焰最高温度能达到800℃,而铜的熔点是1083℃。

本实验获得了经熔化而成珠状或小块状的铜,可以推测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________热量的。

(查阅资料)木炭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Cu2O+H2SO4=CuSO4+Cu+H2O。

(拓展探究)将实验2得到的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全部研磨成粉末。

(1)将全部粉末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观察到______,证明实验2得到的铜中含有氧化亚铜;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的单质铜1.52g。

(2)已知实验2使用的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2.00g,不考虑实验过程中的损耗,则实验2得到的紫红色有金属光泽的块状固体中,单质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填空题

1、

2、

三、实验题

1、

四、科学探究题

1、

五、综合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