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002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学1718学年高二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梅河口五中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2.“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3.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

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

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B.周后期,王权衰弱

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

4.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到战国以后,原来被视为戎蛮的秦、楚两国,与韩、赵、魏、燕、齐并列七雄。

这一变化说明

A.华夷观念改变B.周朝历史结束C.民族融合加快D.诸侯争霸激烈

5.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茶、韩信、韩王信、彭越、英布、张敖、卢绾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燕、代、赵、齐、梁、楚、淮南、淮阳和吴国,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

汉高祖的做法意在A.确保政权长治久安B.用同姓抑制异姓王C.吸取秦朝灭亡教训D.争取同姓亲族支持

6.《唐律疏议》规定:

“(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受财而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无禄者,各减一等”。

这说明当时

A.严厉处罚官吏职务犯罪B.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C.官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7.《通典·职官》记载:

“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

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

”下列各项中对这段史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唐代三省制一度被废②唐代实行集体宰相制③唐代宰相有名无实④宋代宰辅制度部分沿袭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8.北宋仁宗时,传闻曾经有地方官在“盗贼”临城时放弃抵御,开城犒赏。

这则传闻最能反映A.宋代存在严重的官贼勾结现象B.宋代的地方政权军事实力弱小C.北宋阶级矛盾极度尖锐D.北宋地方长官不懂军事

9.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帏之批评:

“不经风阁鸾台,何名为敕!

”“风阁鸾台”指的是

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

10.元朝天下初定,商议设立三省,高鸣上书说:

“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

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从此争论中可以得出

A.三省制不利于治天下B.一省制可以强化专制皇权

C.三省制分工没有效率D.一省制适应当时统治需要

1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君主专制导致君主无能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12.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3.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

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14.“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三司分权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能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15.清代学者赵翼提到: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

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16.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1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

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

“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

1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9.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②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0.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

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

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实行分区选举制度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

21.亚里士多德在论及雅典民主政治时也认为:

“男女之间的高低之分是合乎自然的.因为男人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欲,而女人往往成为情欲的俘虏.”这反映出雅典

A.女性的民主权利没有男性多B.女性逐渐不再卒有民主权利

C.民主程序的运行呈无序状态D.民主政治有重男轻女之局限

22.面对波斯人的人侵,雅典使节向斯巴达人保证说,他们绝不会背叛希腊人,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血缘和语言、共同的祭坛……在城邦危机时代,“泛希腊主义”的思想观念日益强烈。

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似有助于希腊世界的政治统一,但是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感植根于更深刻的层次。

在他们看来,他们与非希腊人的本质区别正在于他们是生活在城邦里的,而非希腊人不是;他们作为“城邦动物”的属性才构成希腊文化一致性的原初基点,其他的表征均衍生于此。

该材料

A.论述了希腊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原因B.体现了希腊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C.说明了希腊城邦之间民族意识的形成D.解读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内涵

23.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24.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25.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有学者认为:

“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随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

”该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B.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26.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7.古罗马法学家指出:

法律是关于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学;法的箴言不是别的,就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与此相吻合的是

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B.“对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谅的”C.“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D.“刑罚应当成为对人的改造”

28.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

材料说明了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29.罗马法规定:

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

这一规定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30.“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3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32.美国独立后,在1777年通过的《邦联条例》中,规定美国国会实行一院制;其后在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中,改为两院制。

这一改变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总统制

33.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

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34.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35.1831年,英国国会上院否决了首相格雷提出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改革法案》。

在各种压力下,英王支持格

雷,并在上院中加入足够多的改革派,使得《改革法案》在1832年终获通过。

这表明英国

A.内阁并未掌握国家实权B.政治力量发生了变化

C.国王仍然掌握国家实权D.工人政治权利得到认可

36.清人出使记录:

“议员分为政府党与非政府党两派。

政府党与政府同意,非政府党则每事指驳,务使折衷至当,而彼此不得争执。

诚所谓争公理、不争意气者也。

……政府党,亦曰众党,列于右,以内阁大臣为首;非政府党,亦曰少党,列于左,以其党中之领袖为首。

……议员之额,凡六百七十名,皆择有公民资格者,以秘密投票法选之。

”这一记载描述的应该是

A.英国议会上议院B.英国议会下议院C.美国国会参议院D.美国国会众议院

37.面对德国工人运动日益高涨,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适时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俾斯麦政府的做法客观上

A.体现“鞭子加糖果”的两手政策B.阻断了德国工人运动的继续发展

C.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D.巩固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

38.2013年9月,美国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屡次提出议案,力图阻挠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但都没有得到民主党掌握的参议院的通过,导致10月份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

在这种情形下,奥巴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可能是

A.解散国会,重新进行大选B.下令共和党为非法政党予以取缔

C.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D.继续游说、妥协直至两院均通过议案

39.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

”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40.有美国史学家指出,美国的历史不能从建国算起,不能从北美殖民算起,甚至不能从哥伦布登陆美洲算起,而应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形成的探险精神和ll到14世纪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贸易网络。

作者观点A.凸显了欧洲中心论B.否定了殖民政策C.彰显了现代化史观D.体现了全球意识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40分)

4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

(6分)

材料二苏轼给宋神宗上书:

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

(4分)

4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二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安石曰:

“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

“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

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

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安石曰:

“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冯京曰:

“臣亦闻之。

”安石曰:

“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

”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

“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

”侠又坐窜岭南。

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乱天下。

”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老妪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栝说明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因素都有那些(9分)

——《宋史》

 

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

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

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

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

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

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

同时

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

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

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

但是美苏双方都没

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

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

林封.锁取消。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

“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

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9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B

C

A

A

C

B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C

C

B

C

B

D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A

A

C

A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C

D

C

B

B

C

D

D

D

41(10分)

(1)权威:

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4分)作用:

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

奠定基础。

(2分)

(2)观点:

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

出发点:

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

(4分)

42.(15分)

(1)怨恨(否定、抨击、反对)。

新法加重人民的负担(新法扰民);官吏扰民(6分)

(2)用人不当,管理乘机鱼肉百姓;守旧势力反对;宋神宗动摇,不再支持(9分)

43.(15分)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失去合作基础;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间的矛盾加剧;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6分)

(2)方式:

封锁与反封锁;外交照会;在联合国安理会斗争。

(6分)影响:

促进德国分裂,加剧了美苏对抗,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