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025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docx

重组优化卷高考地理复习考点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

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5·北京文综,1~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

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2015·江苏地理,15~16)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4.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2015·四川文综,11~12)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

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

据材料回答5~6题。

5.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6.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2014·课标Ⅰ,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2014·江苏地理,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下题。

10.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2014·课标Ⅱ,8)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下题。

1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013·新课标,4~5)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完成12~13题。

12.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大气环流B.地形

C.纬度位置D.洋流

13.该区域位于(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4~15题。

14.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15.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16.(2013·课标Ⅱ,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山东威海一中月考)2014年7月10日,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专家组在实地考察了叙永县大石乡新阳村桫椤沟后,首次确认叙永发现恐龙足印化石。

专家组认为,当地恐龙种类为禽龙,发现足印的恐龙长度在6~8米,生活年代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8000万年。

据此回答1~2题。

1.恐龙繁盛的时代是(  )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

2.根据恐龙脚印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干旱环境B.地势低洼的河湖岸边

C.热带海域D.森林密布

(2015·安徽六校二次联考)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

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完成3~4题。

3.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4.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D.河谷农业

(2015·湖北襄阳一次调研)南美某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

当地的居民制作“捕雾网”收集水资源(如下图所示)。

完成5~6题。

5.该地的植被特点(  )

A.有滴水叶尖B.为高草草原

C.植被稀疏D.树木茂密矮小、叶面有腊质

6.该地“每年有200多天被大雾笼罩”其原因是(  )

A.气候炎热,蒸发量大,水汽多

B.气候湿热,水汽多

C.临近太平洋,增温增湿

D.沿岸有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水汽凝结

7.(2015·江西师大附中检测)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地区自驾车外出旅游。

穿过隧道前,他看到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穿过重重隧道后,却是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的景象。

据此判断该旅游者选择的路线是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2015·河北邯郸1月质检)读“碳循环示意图”,回答8~9题。

8.据图判断,大气层每年增加的碳量为(单位:

十亿吨)(  )

A.5.8B.129.6

C.219.6D.750.0

9.对于稳定大气层中的含碳量来说(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最重要

B.保护植被比恢复植被重要

C.海洋与大气间的交换影响最大

D.分解作用和植物呼吸作用相反

(2015·湖南株洲质检一)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形较小,跋山涉水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焉耆马集中产自海拔2800米左右的天山某高山盆地,该盆地位于三条“U”型谷地的汇合处,较为平坦开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该盆地植被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茂密,主要树种为针叶林

B.森林茂密,主要树种为落叶阔叶林

C.荒漠植被,以戈壁和沙漠为主

D.草原草甸,草株低矮,但草类多样

11.关于焉耆马优良特征的形成原因,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天山冰雪融水提供了富含矿物养分的优质饮用水源

B.多样的植物种类提供了富含营养的食物

C.平坦开阔的盆地提供了训练奔跑能力的场所

D.盆地海拔较高,含氧量较低,有利于良好耐力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2个大题,共56分。

12.(2015·湖南湘中名校二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旬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扇形岩屑坡。

这里年均温在-4°C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C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

植被稀少,多具有速生、叶片厚、根系发达等特点,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花色艳丽(如下图)。

(1)描述高山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8分)

 

(2)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疏的原因。

(9分)

 

(3)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

(9分)

 

13.(2015·湖南岳阳一中第三次月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甲国的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被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8分)

 

(2)简述图示地区西部多高山、地势崎岖的内力作用及R河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10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水文、土壤、生物三方面的影响。

(12分)

 

课节考点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真题演练

1.C 2.D [第1题,太白山为秦岭的主峰,其北侧为温带地区,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从山麓向山腰林木越来越密,说明山麓比山腰降水少,B项错误;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山麓向山腰自然带由温带落叶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所以C项正确;稀疏草原为热带草原带的自然带,不可能出现在太白山区,D项错误。

第2题,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可知,如果过度猎狼,将会使狼数量减少,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①正确;狼数量的减少和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②错误;过度猎狼不可能是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③错误;过度猎狼严重影响了狼的自然存在,破坏了公平性原则,④正确,所以答案选D项。

]

3.D 4.C [第3题,影响林线高低的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土壤等。

喜马拉雅山东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生长条件差,不会导致林线较高A、B、C项错误;但东端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利于森林生长,故D项正确。

第4题,由图可知乙地位于大兴安岭,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应高,A项错误;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水分较多,气候湿润,B、D项错误;而河谷地带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森林生长,故C项正确。

]

5.D 6.C [第5题,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应是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湖面中心结冰应晚于边缘;位于山谷气温应偏高不会导致冰层较厚;北部纬度高于南部,气温比南部低,封冻期长于南部,A、B、C项错误,D项正确。

第6题,贝加尔湖与陆地相比,湖水热容量大于陆地,故夏季增温慢,气温低,冬季降温慢,气温高,减小了气温年较差,A项正确。

结冰时放热不会使气温降低,融冰时吸热不会使气温升高;湖水结冰冰层使水汽含量少,不会增加空气湿度,A、B、D项错误。

]

7.A 8.D 9.D [第7题,通过计算,2009年,生物量为4,2010年为4.78,2011年为4.93,2012年为5.04,2013年为5.19,生物量逐年提高,①项正确。

②项错误,通过读表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变,而草本植物数量增多,因此植株密度增大,③项正确。

材料和图表无法体现植被分布情况,④项错误。

故A项符合题意。

第8题,抓住关键词,“此消彼长”。

通过计算,植株数量方面灌木没有变化、草本数量增多,A项错误。

总生物量,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B项错误。

地上生物量方面,灌木和草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C项错误。

地下生物量方面,灌木由1变成1.01,0.99,0.98,0.97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草本由1变成1.21,1.29,1.42,1.58呈现上升的趋势,符合“此消彼长”,D项正确。

第9题,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整体把握,灌木植物数量上没有变化,地上生物量略有增加,但2012年-2013年呈现下降趋势,而地下生物量略有下降;再看一下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多,地下生物量也有增加,整体而言增加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变化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D项符合题意。

]

10.D [该地位于10°~15°N之间,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故D项正确。

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

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气候特征,B项错误。

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C项错误。

]

11.B [本题强调该地生物种群的独特性。

由于科隆群岛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

12.B 13.D [第12题,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N,并且距海(180km)较近,读图可知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

由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应当受西风带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好,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地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所以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洋流。

第13题,该地区位于西风带,并且距海较近,西侧有山脉,并且有植被覆盖,山脉东侧为高原,高原上为荒漠景观,结合所学世界地理欧洲西部和美国知识,很容易判断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

14.B 15.C [第14题,从图示三条曲线分析,Ⅰ线在热带森林带最大,且在森林带明显高于草原带和荒漠带,应为降水线;Ⅱ线在草原带和荒漠带明显高于森林带,应为蒸发线;Ⅲ线在热带森林带最高,依次向亚热带森林带和温带森林带递减,应为气温线,B项正确。

第15题,甲地与丁地都属温带,热量相当,A项错误;乙地与丙地相比,为热带森林带,蒸发量小,B项错误;刚果盆地主要植被为热带森林,格陵兰岛主要是苔原带和冰原带,所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C项正确;伊朗高原植被为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恒河平原植被为热带森林带,二者相比,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小,D项错误。

]

16.解析 第

(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沉积。

(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

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题干中介绍的沙丘群规模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沉积。

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

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

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

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精选模拟限时练

1.D 2.B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其次,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最后地势要低。

]

3.C 4.A [第3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其余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干,图示内容不相干。

第4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

5.C 6.D [第5题,从图中信息当地的居民制作“捕雾网”收集水资源,说明该地水缺乏;从位于南美大陆西岸,结合所学知识判定该地是沙漠景观,该地植被稀疏,C正确。

第6题,雾的形成与充足的水汽和降温有关。

结合该地位于南美大陆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所以D正确。

]

7.B [在深秋季节,树木葱郁、山清水秀,说明是常绿林;落叶纷飞、满目金黄,则说明是落叶林。

②穿越的是秦岭,秦岭是我国亚热带常绿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

8.A 9.B [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和图例信息可知,每年出大气层的碳量为(121.3+0.5+92=213.8),每年进大气层的碳量为(8+60+60+1.6+90=219.6),所以大气层每年增加的碳量为(219.6-213.8=5.8),A正确。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每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为121.3,而植被恢复的碳量为0.5,所以植物光合作用对碳的稳定效果更好,因此对于稳定大气层中的含碳量来说保护植被比恢复植被重要,B正确。

]

10.D 11.A [第10题,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只在离山区有林区分布,盆地内应缺少森林植被,A、B错。

荒漠植被分布在天山南北两侧的盆地内,不是高山盆地,C错,该盆地海拔较高,水分条件较好,应是草原草甸植被,D对。

第11题,焉耆马优良特征是善奔跑,耐力好,形成与天山冰雪融水提供了富含矿物养分的优质饮用水源无关,A错。

多样的植物种类提供了富含营养的食物,马的体力好,B正确。

平坦开阔的盆地提供了训练奔跑能力的场所,C正确。

盆地海拔较高,含氧量较低,有利于良好耐力的形成,D正确。

]

12.解析 第

(1)题,高山流石滩是强烈的寒冻风化与物理风化作用,大量的岩石不断崩解,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扇形的岩屑坡。

(2)题,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流石滩位于高山地区,海拔高,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气温低,高山草甸以上降水少,土壤贫瘠;该地经常出现雪雹和强风,风力强劲;出现霜冻,说明昼夜温差大。

第(3)题,从材料分析,因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暖季短,植被速生;叶片厚,可抗旱,该范围降水少,多强风,根系发达,可耐旱和抵御强风;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风保暖;花色艳丽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答案 

(1)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和冻融作用下(风化作用),使大量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屑和碎石沿着山坡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

(2)①气温低 ②降水少 ③昼夜温差大 ④紫外线强 ⑤风力强劲 ⑥土壤不发育

(3)①植株低矮,可防风保暖

②根系发达,可抵御干旱和大风

③花色艳丽,可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④叶片厚,可保温抗旱

⑤速生,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

13.解析 第

(1)题,大峡谷两侧及谷底植被带景观不同主要是降水多少造成的,结合影响降水因素可知,位置及地形是其最主要因素。

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

该大峡谷盛行西南风,所以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而南壁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部地区为落基山脉,主要是其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所以地壳运动频繁,导致其多高山、地势崎岖。

大峡谷主要的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第(3)题,主要考查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抓住相互影响的关系来分析。

对水文:

R河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对土壤:

R河径流量减少会导致水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对生物:

R河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口的营养物质减少,从而使得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倒灌和河流径流量减少会导致湿地减少,进而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对气候:

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

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

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2)图示地区的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碰撞、挤压)频繁;流水侵蚀作用。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水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