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657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材分析.docx

教材分析

“垂直”或“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是认识常见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建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的概念,都离不开垂直和平行的知识。

从这一点来说,本单元是直观认识几何形体向形成线、角、形、体等几何概念的重要转折点。

全单元编排10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射线、直线的概念,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2角的概念,表示角的方法

例3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例4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

例5用量角器或三角尺画角

例6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例7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8用三角尺画垂线

例9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例10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单元整理与练习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全单元内容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线与角的知识,编排五道例题和两个练习教学,这些知识为认识垂直和平行作准备。

如,认识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需要先建立直线的概念;认识两条直线相互垂直,需要先认识直角和会画直角……学生在第一学段仅直观认识了线段和角,经过本单元前五道例题的学习,将获得比较系统的“线”与“角”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

第二部分是垂直和平行的知识,编排五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教学。

不仅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相互平行的概念,还教学使用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垂线和平行线这两个知识的教学安排,有些教科书里先讲平行线、再讲垂线,有些教科书里先讲垂线、再讲平行线。

本单元把垂线放在平行线的前面先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垂直现象的机会稍多些,积累的关于垂直的感性认识比平行线多。

而且,学生认识了垂直关系,学会了画垂线,有助于他们体会两条直线的“不相交”,会适当降低建立平行线概念的难度。

(一)从生活中的直观现象引出射线和直线,以线段为生长点揭示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其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

本单元教材以线段概念为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

射线和直线可以看成是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会有些困难。

但是,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形成射线和直线的表象。

为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1. 从生活中的直观现象引出射线,体会“无限延长”。

例1呈现一幅美丽的城市夜景图,其中有许多灯光。

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

“茄子”卡通告诉学生“这些灯射出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

图画显示和语言描述相结合,引出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点——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直线。

2. 凸显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初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在学生形象感知射线以后,教材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配合这句话,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

学生就这样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在学生初步认识射线以后,采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无限延长,引出了直线,指出了直线的本质特征。

以线段概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这种安排,得到了教材审查专家的充分肯定。

3. 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相互比较,进一步认识这些线。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

以线段为基础教学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三者之间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概念的本质特征。

“辣椒”和“蘑菇”卡通的交流,说出了线段与射线、直线之间的不同,这些应该是所有学生的共同体验。

学生能够看到:

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这是他们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主要着眼点。

学生能够想到:

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和直线是无限长的。

这是他们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本质认识。

“练一练”第1题给出了七条线,其中有直的线、有曲的线;有线段、有射线和直线。

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让他们在具体对象面前,重温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再次体会线段、射线、直线虽然都是直的线,却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

练习十三第1题,在一条给定的直线上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

不仅用要直尺在直线上量出4厘米长的一段,还要表示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这就感受了线段的特点——有确定的长度,应该画出两个端点,也体验了线段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4. 教学两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特征。

例1的最后是A、B两点之间有一条线段、一条折线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会知道线段的长度最短,从而感受了“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材及时指出“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突出两点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一条线段的长度。

这些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多次用到,如,量三角形的高就是量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即测量顶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

这段内容还可以从两点来体验线段的特征:

一是连接A、B两点的线段是以A、B两点为端点的直线。

二是A、B两点之间可以画出许许多多线,包括许多折线、许多曲线,但只能画出一条线段。

(二)通过画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教学相应的符号标记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教科书里直观认识了角,初步知道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本单元在教学射线以后,继续建立有关角的概念。

角作为一种平面图形,是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例2以一点为端点画两条射线,示范了像这样画角的方法,指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学生可以画一画、看一看,理解对角的这种描述。

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体会画的这个角的两条边是两条射线,顶点是两条边的公共端点。

在角的图形里有一段红颜色的弧线,清楚地指出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两条射线所夹的平面部分,从而使角的概念更加明确。

例题还教学表示角的符号“∠”以及使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如∠1,方便了表达和交流。

“练一练”第3题给出三条射线,要求以每一条射线为一边,分别画出一个角。

学生画角,要找到已知射线的端点,从这出发点再画出一条射线,与原来的射线组成一个角。

这就加强了角的表象,体会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第4题数数一块三角尺上有几个角,指指每个角的顶点和边,能体会到三角尺的每一条边既是某个角的一条边,也是另一个角的一条边。

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边,角的初步概念就形成了。

练习十三第2题,三条射线有同一个端点。

在这样的图形里识别角,看出每两条射线都组成一个角,能加强对角的体验。

有些学生只看到2个角,有些学生会看出3个角。

要组织他们交流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用手指示意弧线表示两边所夹的部分,还可以用符号∠1、∠2、∠3来表示各个角,感受图中两个较小的角合成一个较大的角。

(三)简要介绍量角器的构造和量角原理,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工具的困难

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

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

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

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如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

教材安排这些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

一是让学生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寻找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学生体会,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一致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

先观察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

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构造比较复杂,学生观察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所有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任意两条刻度线为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许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

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状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

想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该引起教学的注意。

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

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

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

教材要求学生“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

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

认识量角器以后,就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

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历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然后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

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

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

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技能。

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编排。

“练一练”里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

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

第2题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

由于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

练习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

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根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

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减少学生测量中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交流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

练习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图画,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估计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

“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学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先估计,再用量角器量”。

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仍然可以用量角器量得。

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白:

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因为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

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

练习十三第13题估计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计。

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该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计。

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计角的大小的参照。

(四)在角的运动变化中教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充实角的知识,加强角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里,学生直观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那时的认识,处在直观、初步的层面上。

本单元继续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但概念要建立在这些角的度数(即量化刻画)的层面上。

而平角与周角,则是本单元教学的新知识。

教材选择的教具是活动角。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在平面内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作角”是对角的动态描述。

活动角不仅能够引出各种角,还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

例4的教学分五步进行,依次是:

认识直角;认识平角;整理锐角、钝角与直角、平角的关系;认识周角;整理直角、平角与周角的关系。

认识直角主要教学“直角是90°的角”。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也认识了表示直角的常用符号。

现在继续教学直角,应该知道直角是多大的角,并进一步熟悉和应用表示直角的符号。

例4给出一个直角,问学生“你知道直角是多少度吗?

”要求他们量一量。

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得出“直角等于90°”,这就是他们对直角的新认识。

认识平角主要教学怎样的角是平角,以及平角有多少度。

先用两根硬纸条做出一个直角;再旋转直角的一条边,使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指出这也是一个角,并通过推理和测量,得出这个角的度数;最后指出,这样的角是平角,平角等于180°。

学生初步接触平角不容易接受它,把有公共顶点,且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的图形看成一个角,会不习惯。

教学要引导他们按角的概念来认识这样的图形,理解这也是一个角。

至于平角有多少度,一方面可以从“平角里包含两个直角”推理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量角器的测量得出。

锐角与钝角已经在第一学段初步教学,学生已能直观辨认锐角与钝角。

所以,例4整理锐角、钝角与直角、平角的关系,进一步明晰锐角与钝角的概念。

要求学生做出几个大小不同的锐角和几个大小不同的钝角,深刻体会锐角是小于90°的角,钝角是大于90°、小于180°的角。

认识周角主要教学什么样的角是周角,周角有多少度。

教材旋转平角的一条边,直到与另一条边重合,指出这样的图形也是一个角,是周角。

让学生体会,这个角包含了2个平角,是360°的角。

整理直角、平角与周角的关系,应该得出如下的内容:

一个平角相当于2个直角;一个周角相当于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平角和周角。

“练一练”联系折扇的打开感受平角与周角:

当折扇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折扇形成一个平角;当折扇的两条边重合时,折扇形成一个周角。

练习十四第5题,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折成一个小正方形,打开这张纸,在中心部分找到一个直角、一个平角(2个直角)、一个周角(4个直角或2个平角)。

在同一个情境里体验直角、平角、周角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加强有关的概念。

第8题,钟面的分针,从指向12起,旋转到指向1,形成的角是锐角;从指向12起,旋转到指向3,形成的角是直角;从指向12起,旋转到指向4或5,形成的角是钝角;从指向12起,旋转到指向6,形成的角是平角;从指向12起,旋转一周(仍然指向12)形成的角是周角。

这些有趣的现象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直角、平角和周角,再次整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五)根据角的度数,选用适当的工具画角

小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一般有两种工具可以使用,一是量角器,二是三角尺。

用量角器能够画出任何度数的角,而三角尺只能画出某些度数的角。

例5要求画一个50°的角,通常使用量角器来画。

学生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学习用量角器画角不会有很大困难。

教材通过一组连续的图画,表示画50°角的主要步骤:

先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一条边;再把量角器放到射线上面,使中心点和射线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然后找到量角器的50°刻度线,做出记号,并画出角的另一条边。

教材要求学生看懂图画表示的画角方法,照样子画一画,并说说画角时要注意些什么,总结使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练一练”要求画30°、45°、90°的角。

由于三角尺上有这些度数的角,所以这些角可以用三角尺为工具,直接画出来。

一般说,度数是15或15的倍数的锐角和钝角,都可以用三角尺画出来。

练习十四后面的“动手做”,把一副(两块)三角尺的两个角拼起来,说出拼成的角的度数。

一方面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利用三角尺画某些度数角的方法启示。

一副三角尺上有30°、45°、60°、90°的角,把两块三角尺上的角拼起来有75°(45°+30°)、105°(45°+60°)、120°(30°+90°)、135°(45°+90°)、150°(60°+90°)等角。

这些角可以利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

一个较大的角减去一个角,能够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像这样,利用两块三角尺的角还能够画出15°(45°-30°或60°-45°)的角。

如果把一副三角尺能画出来的角排一排,依次应是15°、30°、45°、60°、75°、90°、105°、120°、135°、150°。

不难看出,这些角的度数都是15的倍数。

这就是说,度数是15的倍数的角,都能用一副三角尺画出来。

(六)联系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

在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例6~例10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也是直线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

教材先教学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再教学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建立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为教学重点(如下图)。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多种办法画出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相交

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相交不成直角

不相交

…………互相平行

1.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凸显数学内容。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垂直或平行的现象,这些都是教学例6和例9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

例6首先呈现篱笆、窗户和地砖铺的地面等照片。

如果把篱笆上的竹片、窗户上的棂、地砖的缝都看成直线,就能抽象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发现每组的两条直线都相交于一点,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有时4个角都不是直角,有时4个角都是直角。

这就为教学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找到了原型。

例9首先呈现双杠的两根杠、一段铁轨、一座铁塔等照片,在照片中抽象出三组直线。

让学生辨别哪组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哪组的两条直线相交,为教学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找到了原型。

结合生活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常识和经验形成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益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客观世界。

在例题的影响下,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看到和想到更多的垂直和平行现象,为认识两条直线的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 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学生有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经验,还有角的知识,这就具备了学习垂直和平行的条件。

教学只要激活潜在的知识经验,加强对概念内涵的体验,就能形成数学概念。

例6教学“垂直”概念,建立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体验上。

比较三组相交的直线,逐渐挖掘“垂直”的数学特征。

“辣椒”“蘑菇”“番茄”三个卡通的交流,表示学生对两条直线相交现象有逐渐深刻、逐步涉及本质的认识过程。

他们先看到每组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每组的两条直线都相交成4个角,这是三组相交直线的共同特点。

然后看到中间和右边两组直线相交成直角,左边一组直线的相交不成直角,“相交成直角”是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9教学“平行”概念,体会同组的两条直线不会相交是难点。

把双杠的两条杠看成两条直线,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把一段直的铁轨的两根钢轨看成两条直线,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把铁塔的两根铁柱看成两条直线,它们是会相交的。

教材让学生辨别同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体会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是平行的本质特征。

教材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都有语言描述,这些描述应该是学生的体验,是对具体情境的数学化思考,也是对数学概念内涵的重要点拨。

学生可以从教材的描述中更好地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数学含义,但不是机械接受的数学定义。

关于垂直与平行的教学,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学生往往把生活中的竖直概念误认为数学的垂直概念,正如配合例6和例7的“练一练”第1题里,学生能理解左边图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不理解右边图中的两条直线也互相垂直。

教材编排这道题,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认识的局限性和概念的片面性,进一步突出“垂直”是两条直线的互相位置关系,只要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它们就互相垂直。

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才互相平行,两条异面直线虽然不相交,却也不平行。

从这点上说,“同一平面内”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必要前提。

但是,小学生受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理解异面直线,在讲述平行的概念时,过多强调“同一平面内”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为此,教材完全避免了异面直线的现象,给学生观察的都是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没有在关于互相平行的介绍中写出“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而是采用“像这样”的表达,隐含了“同一平面内”的限定。

3. 列举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和平行现象。

例6在揭示“垂直”概念以后,要求学生说出一些互相垂直的例子。

例9在讲述“平行”概念以后,要求学生说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

这时,学生要凭自己头脑里的垂直概念和平行概念,来观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

通过列举实际事例,可以进一步体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含义。

在列举互相垂直的事例时,不仅要举出竖直线和水平线互相垂直,还要举一些其他走向的直线互相垂直的例子。

同样,列举互相平行的事例时,不仅要举出两条水平线互相平行、两条竖直线互相平行,也要寻找其他走向的直线互相平行的例子。

练习十五第1题在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里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第6题在长方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里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第10题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梯形里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和互相平行的线段。

这些寻找活动能促进对垂线、平行线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教学要注意的是,两条线段平行不是指这两条线段不相交,而是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不相交。

同样,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七)指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工具与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

例8和例10分别教学画垂线和画平行线,都按两个层次组织。

第一个层次是学生想办法,自己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和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这个层次把学生头脑里关于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通过画图反馈出来。

教学要启发学生寻找并利用身边的垂直现象与平行现象,选择适当的工具和画法。

在画垂线时,联系“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认识,想到方格纸上的横线与竖线互相垂直,可以用来画垂线;想到利用量角器画出直角,就能得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于是产生在方格纸上画、用量角器画等办法。

在画平行线时,从“两条直线不相交”的认识出发,想到方格纸上的横线不会相交、竖线也不会相交,想到直尺的两条对边不会相交……于是想到在方格纸上画、沿着直尺的对边画等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使用三角尺与直尺画垂线和平行线,这些画法以后还能用来画平面图形的高,以及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等图形。

用三角尺与直尺画垂线和平行线,学生一般不会独立想到,需要教会他们画法。

教材通过连续的图画示范画垂线的步骤与要领,学生可以通过看图和模仿操作来学会画法。

要注意的是,不能机械地教学画法,应该抓住画图的主要步骤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画,体会使用工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是很难,通常先用直尺或三角尺画出一条直线,然后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出另一条直线。

像这样画成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是互相垂直的。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通常有两种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