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721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说课稿

《方程》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是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第一课时。

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

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展示天平图师谈话引入:

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它和大家玩过的跷跷板非常相似。

当跷跷板平衡时,说明跷跷板两边人的体重有什么关系?

(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回答道:

一样重)。

那么如果我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放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左边放你喜欢的东西,使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

(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

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图,老师提问:

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出示例2情境图

师问:

第一张图天平往左边下垂说明什么?

(左边物体的质量大)

天平左边托盘里物体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

右边的质量呢?

怎样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不相等关系?

另外三个算式请同学们自己填写。

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

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教学至此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不等式;写出了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

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

这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方程含义,老师让学生对两道例题里写出的其他算式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实际我在这里暗示了学生找方程只要从等式当中去找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另外,这道题里有既以x又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

接着安排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讨论出一下几个结论:

⑴等式包含方程。

⑵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⑷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

对于学生的这些结论,我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三、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为引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很熟悉了,大家想想,你觉得学了方程有什么意义呢?

1、看图列方程:

出示试一试第一张情境图。

对于看天平图列方程,学生已经很熟悉,因而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2x=500。

教师追问:

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生回答: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

列方程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这一题的等量关系就是天平左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的质量。

接着出示试一试第二张情境图,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

这里突出的是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等于它们的总数。

这一题学生可能会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如:

⑴文具盒的价钱+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

⑵文具盒的价钱=总价钱-笔记本的价钱

⑶笔记本的价钱=总价钱-文具盒的价钱

列出的方程分别是:

12+x=20、12=20-x和x=20-12。

教师指出:

提倡大家列第一种方程,第二种方程是可以的;但第三种x=20-12坚决不提倡。

因为这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弊无利的。

2.根据题意列方程。

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

X+5=12,8x=48

(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

同桌相互说来听听。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

(学了方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多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

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

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

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

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五、个性作业。

A基础题:

书P2练一练第⑶和练习一⑴、⑵、⑶题;

B拓展题:

哥哥有180枚邮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邮册看了后,弟弟发现两人的邮票一样多了。

你认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写的方程是否正确吗?

分层对待,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同时又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环节对其分析,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_等基础上进行编排的。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打好基础。

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与代数学习基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整数的认识,还能拓宽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范围,所以需要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的讲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数与代数的知识,由学生来归纳。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计算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知识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求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方法

五、说教法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本课的知识特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猜想验证法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六、说学法

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操作验证、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七、说教学过程

遵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本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

(一)谈话导入

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数的知识。

请你回忆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

谁能举例说说看哪些数是自然数?

谈话: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对除0以外的自然数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进而揭示课题。

【板书:

因数和倍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

这里的谈话导入,既强调了新内容与相关旧知的联系,又明确了新内容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有利于学生确立合适的新知生长点,形成主动探求的积极心向。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因数和倍数

先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并提问:

没排能摆几个,摆了几排?

并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

学生操作完,再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3=12,6×2=12,12×1=12引导学生观察4×3=12,并明确因为4和3相乘等于12,所以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并提问:

根据6×2=12,你能说出那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

根据12×1=12呢?

学生交流完后,提问能不能只说12是倍数,2是因数?

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并明确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然后再要求学生说一道不一样的算式,并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出示例2,要求学生尝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呈现学生得到的几种不同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体会展示的找法比较混乱,有的还遗漏。

及时追问:

怎样找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看36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依次列举积是36的乘法算式;也可以一次列举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

进而得出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相应板书】

然后介绍用集合图表示36的因数的方法。

出示试一试要求学生先有序的填出15的因数和16的因数。

并指名学生交流填写的方法,并询问是否已经找出所有的因数。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说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深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练习的编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深化“转化”

1、课的结尾进行全课总结,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收获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把学习中的困惑说一说。

2、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

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

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

”,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

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

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意图、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两个例题和练一练两小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

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内容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据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及五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规律的关系。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体会数学的乐趣。

掌握好“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学习约分、通分及分数四则运算的重复前提,对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有着重要作用。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学习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应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烙饼”卡片三张,正方形卡片一张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要求: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1、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在验证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实践活动中能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2、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实施启发式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学数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知。

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新课程提倡:

过程重于结果。

在探索和操作中我采用了观察、归纳和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从前,有三个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做的烙饼了。

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和尚吃,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和尚甲一块。

小和尚乙见到了说:

“太小了,我要两块。

”老和尚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小和尚乙两块。

小和尚丙更贪,他抢着说:

“我要三块,我要三块。

”于是,老和尚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小和尚丙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分的饼得多吗?

(2)小组讨论。

①既然三个和尚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

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教师相机板书1/4、2/8、3/12)

②老和尚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和尚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

思考故事当中提出的问题。

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的卡片,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

三个和尚分得的饼一样,聪明的老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和尚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填一填,找一找。

出示4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

教师强调要求先找出单位“1”即把每张圆形纸片看作“1”,接着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根据上面的过程,学生能得到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你怎么知道的,这样的数是不是巧合?

那么我们一起动手折一折,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2)折一折,说一说。

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片,通过对折,涂色表示出1/2,这个时候提出要求,你能继续对折找出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给于指导帮助。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2=2/4,1/2=4/8,1/2=8/16注意让对折方法不同的学生充分展示,引导发现:

只要对折的次数相同,平均分的分数就相同,涂色部分就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

新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

借助直观图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动手操作活动,借助直观图形找出相等的分数,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

充分调动孩子们去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充分发扬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能在激励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3)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从而完成课本例2填空题。

学生交流后,教师带领学生分别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先观察例2等式,接着继续观察例1中的等式交流总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4)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学生小组里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

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过程中发展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实践游戏、深化理解、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①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指定一个基本分数,再由教师出分子,接着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②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得多。

让写出相等分数最多的学生报出来,师生予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其间还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师生对出数做题,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学生对于课堂游戏都非常积极,这时,教师应该及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也要顾及一些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带动后进生的学习激情。

四、全课总结并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梳理并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

课后完成课本61页练一练第2题及练习十一的123题。

五、板书设计:

思路一目了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简单点明知识要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

1/4=2/8=3/12

1/3=2/6=3/12

1/2=2/4

1/2=4/8

1/2=8/16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球的反弹高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球的反弹高度。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此前学过的分数其他知识的教学安排的实践活动课。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景引入

上课开始问:

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玩球,有兴趣吗?

(评价: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首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问:

打篮球、拍皮球、踢足球等这些都是球类体育运动。

那么,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

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高度?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回答,会反弹。

接着教师动作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