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41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docx

苏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空气的性质

2

2、热空气和冷空气

2

3、空气中有什么

2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8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1.1空气的性质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

重点

难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

探究空气有质量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水槽、塑料袋、注射器、气球

实践

活动

检查

探究空气的性质实验

板书

设计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

会流动

要占据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植物都需要。

2、谈话:

谜底是空气。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里有空气呢?

你又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3、提问:

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4、学生演示并说明。

5、谈话:

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既然空气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

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实验:

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实验:

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又什么感觉?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

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

松开手后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2)自我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用手将“气垫”用力打爆,让学生解释现象。

(5)讲解:

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5、小结:

空气的性质(见板书)

6、完成P60的活动记录第1、2题

猜谜语

 

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吹气球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1空气的性质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难点

空气的性质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粗的吸管、注射器、打气筒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制作空气枪

板书

设计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

1、检查学生自带材料

2、复习:

空气都有哪些性质?

3、谈话:

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提问:

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讨论:

(结合教材P4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的表格填写。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提问: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实验1:

做两个喷气气球,探究喷气气球充其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学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5)实验2:

做一只压缩空气枪。

比一比,看看谁的子弹打得远。

(6)指导学生自制空气枪

(7)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8)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9)填写P61活动记录第3题

三、巩固应用

1、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体验压缩空气有弹性

2、玩空气枪

 

复习

 

讨论

汇报交流

填写表格

 

讨论交流

 

观察记录

 

讨论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重点

难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集气瓶、水槽、线香、火柴、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热气球

板书

设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观察烟会如何流动

(3)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2、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

冷空气是怎样流动呢?

(2)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3)提问:

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4)学生讨论回答(如:

夏天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

(5)小结: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视频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做“热气球”实验

4、巩固应用

(1)制冷的空调、取暖器安放在生命位置合适?

为什么?

(2)结合P8的下图,请你推想: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交流

(4)小结: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2/2课时

课题

1.3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重点

难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

蜡烛、水槽、玻璃片火柴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书

设计

1.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21%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氮气78

其他1%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出示书上P9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教师演示实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5、研究空气的成分

(1)、讲解实验步骤:

蜡烛点燃后,罩上玻璃杯后,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组交流。

(5)引导学生发现,杯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6)火柴熄灭的实验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

此时的玻璃杯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

为什么?

②教师要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③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④你们有什么发现?

说明了什么?

你的依据是什么?

(7)认识杯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6、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P10,认识空气的成分。

7、小结:

(见板书)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阅读资料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

目的

和要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重点

难点

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观察调查法

教具

视频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板书

设计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说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你知道哪些地方都能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性呢?

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

(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3、提问:

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一直憋下去吗?

为什么?

4、学生回答

5、观察P12图片,提问:

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

6、讲述:

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板书课题)

二、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P13图片。

同时观看空气污染的视频

2、看了书上的这两副图及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

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它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6、讨论:

看看书上P14的图片,讨论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7、讨论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8、讲述:

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课后同学们可以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我们要从小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体验憋气活动

思考回答

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

观看视频

 

讨论

教学反思

第周

1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

2、空气受热时会()流动,受冷时会()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4、因为地球是个()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各地的()也就不一样,()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和少量的()、()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

为什么?

答:

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冷和热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冷热与温度

1

2、热的传递

1

3、加热和冷却

2

4、吸热和散热

2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2

第二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9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2.1冷热与温度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况热水变凉的规律。

重点

难点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书

设计

2.1冷热与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我们喝的时候会感觉到烫。

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再冒热气了,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喝它了?

2、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讲述:

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

如果是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

2、学生实验并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提问:

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提问: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小结: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板书课题)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测水温

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活动记录P65第1题)

3、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谈话;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

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活动记录P65第2题)

3、提问:

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5、小结研究方案,并提出实验时的要求

6、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数据记录

(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

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并演示曲线图的画法。

3、学生画曲线图,并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4、小结: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5、提问:

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解:

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8、提问:

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变化呢?

 

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

并谈感受

 

学生测量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2.2热的传递

教学

目的

和要

1、会做固体热传导、液体对流的实验。

2、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重点

难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2.2热的传递

传导

热传递的方式对流

辐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冷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提问:

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热的?

2、设计实验:

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3、讲解示范: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4、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二)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讨论:

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

2、介绍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汇报、交流

4、小结:

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三)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

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

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提问,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

 

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2.3加热和冷却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重点

难点

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蜡烛、固体体胀器、火柴、酒精灯、细玻璃管、气球、空饮料瓶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书

设计

2.3加热和冷却

固体的二氧化碳——干冰

热胀冷缩: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

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糖和蜡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的变化

4、提问:

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阅读二氧化碳液化和汽化的资料

(二)、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

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小结:

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

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实验

(4)汇报结果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

气体会热胀冷缩吗?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

(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4、讲解: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

阅读资料

 

学生观察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并汇报结果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2.3加热和冷却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3、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重点

难点

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

方法

讨论法

教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书

设计

2.3加热和冷却

温度计的发明:

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

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发明了摄氏温标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温度计的发明史

1、提问:

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

它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学生阅读P23资料《温度计的发明》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学生分析P23的讨论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解:

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钢轨便伸长10万分之一米。

冬夏温差达50℃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会伸长257米。

4、讨论:

以上事例说明什么?

给我们哪些启示?

三、本课小结

四、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阅读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

教学反思

班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2.4吸热和散热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重点

难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

教具

酒精灯、烧杯、温度计、油、水、石棉网、三脚架、纸盒、金属片等

实践

活动

检查

板书

设计

2.4吸热和散热

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出问题:

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

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3、提问:

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4、学生设计实验

5、学生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