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4589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鱼我所欲也》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

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患:

祸患,灾难。

3.辟:

通“避”躲避。

4.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豆:

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6.所欲:

想要的东西。

7.兼:

兼有,并有。

8.贤者:

有德才的人。

9.蹴:

用脚踢。

10.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1.加:

增加。

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

12.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3.乡:

通“向”,从前。

14.已:

停止,放弃。

15.本心:

天性,天良。

重点虚词

1.莫:

副词,没有。

(莫甚于死)

2.勿:

副词,不。

(贤者能勿丧耳)

3.尔:

语气助词。

(呼尔而与之)

4.为:

介词,后面带三个并列短语。

(为宫室之美)

5.所:

起指示作用。

与:

通“欤”,语气助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假字

1.辟:

通“避”,躲避。

(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

通“辨”,辨别。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

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

通“向”,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1.钟

古义:

一种量器。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今义: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是

古义:

代词,这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今义:

判断动词,是。

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做法。

(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

(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为

读wèi,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

读wéi,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则

连词,就。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假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8.故:

所以。

(故不为苟得也)

原因。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词类活用

1.得:

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蹴:

动词用作名词,用脚踢的样子。

表示不尊重。

(蹴尔而与之)

重点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2.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成语

舍生取义:

舍弃生命,以求正义。

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考题例析

1.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B.“铭”“说”“记”“表”“书”“序”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说”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如《爱莲说》《马说》等。

C.《西游记》中,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金刚镯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最后还是观音菩萨出面带走了妖怪,悟空才救回王后娘娘。

D.《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论语》《孟子》均为儒家经典,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B.《孟子》一书,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是一部纪传体史书。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C.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即后世统称说理辨析一类的说明文。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D.词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解析:

1.C此题考查经典名著知识及文化、文学常识。

《西游记》中,妖怪赛太岁使用的武器是三个紫金铃。

2.B本题是对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理解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题,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将每个选项陈述的内容与其对照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孟子》一书,相传为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所以,B项中“相传是孟子的弟子所作”的说法错误。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道理。

然后通过正反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论证方式。

本文的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提出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本文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2.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把握重点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所做的努力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句意思相反,第

(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电子课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拓展阅读

《鱼我所欲也》赏析

唐满光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

“羞恶之心,义也。

”(《告子上》)又说:

“义,路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

”(《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呢?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

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

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几句论证说:

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

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这几句论证说:

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

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

言外之意是:

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

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几句论证说:

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

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

这几句说:

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

《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

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

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

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

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

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孟子警告说: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

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

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

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

不过,孟子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

(3)为宫室之美()________(4)一箪食()________

(5)蹴尔而与之()________(6)乞人不屑也()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

(3)故患有所不避也()

(4)贤者能勿丧耳()

(5)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6)万钟于我何加焉()

3.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鱼我所欲也》选自《________》。

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是________时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思想,与之并称为“________”。

运用能力提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9.用“/”为下列各句作适当的朗读停顿。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10.在生与死、利与义的面前,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在生与死的面前,文天祥给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光照千古的诗句;在利与义的面前,孟子给我们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振聋发聩的名言。

你还知道哪些名言或诗句?

请列举两例。

课内同步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所缺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