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5663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docx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1

《25、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越西县邮电贝尔小学谭志琼

教学目标:

1.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其实是他的一个——(梦境。

师板书)。

文章的哪些自然段描述了这个梦呢?

(生答:

3至9自然段)那么哪位同学能说说鲁迅先生的梦境是怎样的?

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回答:

美丽,幽雅,有趣。

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二、新课

1、交流欣赏梦境:

请快速默读3到9自然段,思考: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好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

(1)用铅笔勾画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和同桌说一说,这些景物和人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勾画、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景物和人物:

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小河、日光、萍藻、游鱼、枯柳、一丈红

(2)你能说说这些景物美在什么地方吗?

A、学生用喜欢的符号圈出文中含有色彩的词。

交流这些色彩带给自己的感觉。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碎影)

交流:

这些色彩美轮美奂。

尤其是它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呢?

(红色)对,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的、热烈的感觉,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B、除了色彩的美,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

同学们看一看,文中的这些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

它们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哪些句子写出了它们的变化呢?

(学生寻找、朗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3)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感受到了江南水乡如梦似幻的美丽景致。

其实这篇文章除了给我们展现的色彩非常美丽,景物变化万千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整篇文章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

预设句一: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指导学生理解“云锦”——一种丝织品,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的云霞)

预设句二: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夏天的火烧云大家看到过了吗?

那是什么样的景色?

(4)作者的笔下,一切的事物都显得那么美好、幽雅,而且显得十分有趣。

大家看: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这些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不是就构成了一幅有趣的画面呢?

3、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那么,你能用朗读把它的美展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

4、同学们读得很不错。

鲁迅先生的这个梦的确是太美了。

不过,同学们,读到这里,对于鲁迅先生把他的这个梦称之为“好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不同的看法吗?

我们知道,“故事”总是已发生了的、过去了的、由一定的人做的一定的事。

学生交流反馈:

这就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字,没有主要人物,没有故事情节,按理说,不能叫做故事。

师:

对呀,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它称作是一个“好的故事”呢?

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关于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一些背景介绍吧,看看大家能不能从中悟出一些什么来。

(课件出示相关文字)

关于时代背景

这篇作品创作于一九二五年,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而当时,鲁迅先生所参加的《新青年》这个团体也散掉了,仿佛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所以,他迫切地盼望,在这个黑暗的现实中,能有一丝光亮,能让他看到民族的希望。

让我们再来阅读书上第116页“阅读链接”。

学生交流感悟:

现实是黑暗的,残酷的,而梦境是明丽的,美好的。

所以这梦境,其实是鲁迅先生的理想和希望,是鲁迅先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歌颂,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好的故事"。

作者梦中的江南水乡,那种和谐宁静,闲适安然的生活,不正是他所向往的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吗?

作者运用了隐晦曲折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愿,这种写法叫做——象征手法。

(板书)

7、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加钦佩。

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两个任务。

三、拓展练习:

1、小练笔:

写一写你的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野草》中的其它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板书设计:

好现实——昏沉的夜

事梦境——美丽幽雅有趣

(象征手法)

25 好的故事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

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好在哪儿?

2.介绍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

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教师强调:

“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

膝盖。

伽蓝:

佛寺。

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

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

突然;忽然。

蹙:

皱(眉头);收缩。

陡然:

突然。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引导学生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组里再读课文,想一想:

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归纳概括。

(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一个梦境。

引导学生用合并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写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4~8自然段):

“我”梦中所见的“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9~12自然段):

“我”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好的故事”破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搁、综、澄、萍、藻、漾。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

3.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有困难。

师生进行交流,教师强调“萍、藻”是上下结构,“搁、综、澄、漾”是左右结构。

4.教师相机进行示范。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6.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

在观察、示范、临写、评价的基础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2.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4.过渡:

这是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

 

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这“好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

由复习词语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同时,由鲁迅先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过渡到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深入探究,品词析句

1.默读课文,思考:

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画出相关词语,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PPT出示重点语句: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引导学生抓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体会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②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美丽,幽雅,有趣”?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③小结:

这些文字正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

④指导朗读。

(3)感悟重点句: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①引导学生抓住“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来体会其有趣、幽雅。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4)品悟第7自然段。

①自由读一读第7自然段,圈一圈“好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

②说一说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好的故事”中的“美丽,幽雅,有趣”。

(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人、事,体会其“美丽,幽雅,有趣”;抓住“忽而碎散”“全被拉长了”“退缩了”“碎散”“伸长”等词语体会画面中的变化之美及无限的趣味。

③小结:

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好的故事”美的特质。

④指导朗读。

(5)配乐引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设计意图:

围绕“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品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谈感受,体会其中的画面感,同时借助朗读来抒发情感,以读促讲。

三、借助资料,深入阅读

1.结合背景资料,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好的故事,再现这样的梦境呢?

(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尽快来到的期望。

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3.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相关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4.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5.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谈感受。

预设:

①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②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开头和结尾中环境描写的含义,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练笔,积累运用

1.鲁迅的梦中有那么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样的“美丽,幽雅,有趣”。

你的梦境中或心中幻想过这样美丽、有趣的事物吗?

动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吧。

写时不妨借鉴一下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可以富于变化,突出色彩,传递细腻的美感。

2.学生动笔练写。

3.交流评议。

4.书写本课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强调“臼”的笔顺,强调“掷、陡”中“阝”的写法,重点示范“瞬、凝、骤”。

(4)学生练习书写,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评价。

5.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美好的梦境或心中美好的景物。

在指导书写生字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描绘的梦境非常美,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但是由于时代差别,作者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不完全一样。

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我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来深入理解。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料补充,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昏沉的夜”中的压抑、苦闷,更能体会作者再现这“好的故事”的用意。

特别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时,由资料的介入补充,学生被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而深深感动,回头再读“好的故事”,融进更多的情感,学生的体会就更深了。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

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一组山阴道的图片,学生观察,说说图片上的景色。

2.引入课题:

山阴道风景优美,在浙江绍兴西南。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梦到过这里,并且写下一篇文章《好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边读边思考鲁迅先生的梦境是什么样子的,用笔做上记号。

2.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领读、跟读,全班齐读。

(2)课件出示课后方格里的13个字,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教师强调“澄、削”是多音字,指导学生发音与组词。

(3)教师指导写字。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字的书写。

例如:

“漾”右部上边“

”的竖不出头,下边是“永”,不是“水”;“焰”的右下部是“臼”,不是“白”;“瞬”指一眨眼,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骤”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忆。

书写要美观。

“瞬”“骤”“陡”等左右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窄、右边宽,而“削”是左边宽、右边窄。

3.学生找出课文中难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讨论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教师总结明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标上段序,思考:

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他写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用笔勾画出鲁迅先生笔下的美好景象。

(明确:

集中在第3~8自然段,“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他把自己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时见到的景物都一一地描绘出来,不像是故事,倒像是一幅幅图画。

2.小组交流探讨。

这些景象让你们在头脑里形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

3.全班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本篇课文的写作年代与现在间隔较远,所以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

课文中描写的都是很普通、很常见的景色,描写细致,语言生动,但是描写对象很多、很杂,所以需要我们反复诵读来理解、体悟。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方格里的13个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鲁迅先生的梦境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梦境里的画面。

二、精读课文,细细品悟。

1.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

当时的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个梦有什么含义?

全班自读课文,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后明确:

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乌桕,新禾,野花等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的浮影,这都是鲁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

3.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感悟鲁迅先生当时的感受与表达。

(1)课件出示“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是昏沉的夜”。

用外面鞭爆的繁响以及身边烟草的烟雾来衬托当时孤寂的情形与心情。

一个人的黑夜不仅仅是黑暗,更是寂寞而孤独的时光。

(2)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以至于无穷”。

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这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文眼。

(3)课件出示“两岸边的乌桕,新禾……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作者先连用十九个名词织就了一幅“静美图”;又独具匠心地把这秀丽风光映在澄碧的河水中,置于搅动的船桨下,汇成了一幅“动美图”。

这段文字动静结合,写出了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寄托了鲁迅先生美好的愿景。

三、深入文本,体会感情。

1.请同学们观察:

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一个共同的环境,那就是——昏沉的夜。

2.这昏沉的夜是个怎样的夜?

它象征着什么呢?

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来说说你们的理解。

3.课文从一个“昏沉的夜”开始,再写鲁迅先生做了一个“好的故事”的梦,最后用一个“昏沉的夜”结束。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从憎恶、愤懑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梦境,最后虽然又回到失望,但多了一丝期待。

失望是无法避免的,“好的故事”又充满着希望。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在黑暗的现实中存有一丝希望,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现实。

四、课堂小结。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精神——追求美好事物,反抗黑暗现实。

这也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遇绝望的境地,在那样的时刻,希望大家可以想到我们今天所学的《好的故事》,想一想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依然可以保有对生命的热情,那么,我们的生命中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妥协的呢?

希望大家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心向光明,即使身处绝境也要心怀希望。

五、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呐喊>自序》,从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对待希望与绝望的态度。

好的故事

1.初读课文,交流第一印象,初步探究“好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文章内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2.深入文本,进一步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品读关键句,抓住其特点。

体味“昏沉的夜”,由“昏沉的夜”探究写作背景,体会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从而探究出鲁迅先生反抗黑暗现实的积极人生态度。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

【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

(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