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6308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普通班历史试题

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普通班)历史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礼记,礼运》把夏朝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夏朝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A.禹死后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天下为公”指天下为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天下为家”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

舜将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禅让给禹,禹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并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成为夏朝的天子。

“天下为公”的局面变成了“天下为家”,这是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形式。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3.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皇帝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皇帝制度,D正确。

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于西周,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韩非子》载: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这一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例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要在中央”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内部的权力的分配;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属于文化方面。

故ABD都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范畴。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C

考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选拔官吏制度、法律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

6.明初结束了实行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

此后,六部的运行方式是

A.直接对皇帝负责

B.听命于殿阁大学士

C.隶属于军机大臣

D.六部长官拥有相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依据教材知识即可。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现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不是正式的官职机构;C项军机处是清朝时设立的机构;D项表述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废丞相

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典的地理环境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制的发展,材料强调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正确;AC说法明显极端,错误,排除;D项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8.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

它能运行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是

A.雅典是城邦小国

B.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D.法律强制公民参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它每年要召开40次”分析可知,公民大会的特点是人数不多次数多,这种运作方式只有城邦小国才有可能实现,故A正确;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涨并不是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排除B;C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排除C;D项“强制”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

9.“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

”为此罗马颁布了

A.《民法大全》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是指罗马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外国人的权益,由此可知此时罗马帝国尚未完全将外国公民和本国公民一视同仁,所以D项符合罗马帝国初期的特征,A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BC两项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答案选D项。

考点:

罗马法

点评:

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宏大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的宪法蓝本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但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所以罗马法本身的阶级属性也在不断变化。

10.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注重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罗马法规定,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所以选A。

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轻罚;C项明显错误;D项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

罗马法

点评:

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

最容易考的部分还是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的一些基本的精神如陪审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保护人制度等到现在依然采用。

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11.1689-1696年威廉三世曾五次行使否决权,此后的安妮女王仅在1708年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再以后,“国王的否决权变成一项有名无实的虚权”。

这反映了英国

A.君主的权力日益减小

B.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C.政治权利的不断下移

D.惯例成为法律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关键信息:

再以后,“国王的否决权变成一项有名无实的虚权”。

说明君主的权力不断地被限制,日益减小,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排除B;材料只能体现国王的权力不断减小,无法体现政治权利的不断下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来源问题,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王的否决权变成一项有名无实的虚权”,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分析解答。

12.民主派领袖杰斐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

这一观点主要基于1787年宪法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确立了权力制衡原则

C.规定的总统权力过大

D.没有废除奴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君主制的‘新版’”,结合所学,美国总统身兼国家元首、行政首长、立法领导、三军总司令、又是执政党领袖,总统权力过大,故C正确;种族歧视是指一个人对除本身所属的族群外的人种或民族,采取一种蔑视、讨厌及排斥的态度,与材料表述内容无关,故A错误;权力制衡原则是民主的体现,与题干“君主制的‘新版’”不符,故B错误;没有废除奴隶制是南北双方妥协的结果,与“君主制”无关,故D错误。

13.1901年,法国等11国追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当时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

A.总统

B.参议院

C.众议院

D.最高法院

【答案】A

【解析】

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因此答案为A。

14.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

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内阁成员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帝国皇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德国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

的地位。

宰相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命。

所以选D。

15.“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对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外国政府“庇护”对华洋商所依据的特权是

A.设立和管理租界的权利

B.海关管理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对华洋商)”,主要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故D正确;“设立管理租借的特权”“海关管理权”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不符合题意,排除C。

16.两件文物是圆明园流失的“鼠首”“兔首”。

它们被迫“离家”是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并焚烧了圆明园,“鼠首”“兔首”流失应该与火烧圆明园有关,故C正确;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英国没有占领北京,与圆明园无关,排除A;19世纪50年代列强没有侵占北京,不可能造成圆明园文物流失,排除B;19世纪90年代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战场主要在辽东、山东半岛和黄海等,与北京圆明园文物流失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圆明园流失”,联系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分析解答。

17.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分田”的规定的实质是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贯彻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此题关键是首先明确《天朝田亩制度》有关“分田”的规定包括哪些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有关“分田”的规定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性的革命性,故B正确;AC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分田”的原则和特点,但不是实质,排除;D项是目的不是实质,排除。

18.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

A.摆脱不了君主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反封建反侵略的决心

D.对文字进行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关键信息:

取王居其中之意。

取“王”字居其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取清王朝而代之,排除B;材料信息与反封建反侵略无关,排除C;D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

19.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

题中涉及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但最关键的信息是“行灭国之实”,意思是名义上为了“保全”,但实际上是想更深入地消灭中国,根据相关条约内容,D项的内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故选D。

20.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他们都不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C.缓和一战前夕远东地区的形势

D.共同支配中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是属于列强的对外政策的,而对外政策的目的是从维护利益作为出发点的,所以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只能是维护、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压制中国人民革命等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联系国际国内背景,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

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

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21.孙中山(1866-1925)在回忆录中说:

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清王朝。

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州起义

D.领导华侨支持维新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时间算起孙中山28岁时应该是1894年,结合所学,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这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口号,故选A;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此时孙中山应该是39岁,不符合题意,排除B;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孙中山是29岁,排除C;1894年孙中山28岁,成立兴中会,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并不是主张维新运动,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中山(1866-1925)”“28岁那年”,首先推断出孙中山“28岁那年”的时间是1894年,然后结合所学孙中山的事迹分析解答。

22.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23.下列为四位同学对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A.甲: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乙:

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丙: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丁: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解答的角度: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

A项是五四运动思想上的意义,但不符合题意;BC项说法错误;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当然侧重五四运动的无产阶级性质,五四运动过程中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革命,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

故D项正确。

考点:

五四运动的性质

点评:

对于五四运动性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斗争目标来、时代特征来、内涵和影响等方面。

24.《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一描述是指

A.第四次反“围剿”

B.第五次反“围剿

C.红军长征

D.并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指的是红军长征,故C项正确;第四次反“围剿”是在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是在1934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28年,故ABD错误。

25.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

“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映天明。

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

”其中“燎原烈火映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暗夜南湖亮斗星”指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故排除A;“行程二万经风雨”指的是红军长征,故排除C;“宝塔擎旗进北京”指的“燎原烈火向天明”指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故B项正确;“宝塔擎旗进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排除D;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26.电视剧《特殊使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路军将军失踪而国民党将领发出命令: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见当时国共关系良好且八路军是抗日战争出现,故选B。

27.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主要都是为了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争取民心

C.共同商讨国内和平

D.以和谈换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的目的是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和在两党政治斗争中争取民心,但是1949年北平谈判不是,故排除AB;C与上述事件的目的都不一致,故排除C;重庆谈判是由于国民党没有做好内战的准备而采取的拖延之计,而北平谈判则是在解放战争中共即将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以和谈换取喘息的机会,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题就是要将解放战争时期的两次和谈进行比较,考查考生对这两个事件的准确理解。

28.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无产者发出号召。

从社会演变的物质基础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得益于

A.前人的理论成果

B.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工人阶级的斗争

D.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条件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所学,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暴露。

工人运动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分析选项,A是思想条件;B物质条件;C是阶级条件;D是个人条件。

所以应选B。

考点: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29.瓦西里是二月革命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一名工人,他明确了当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应该是他经历了下列哪个事件后得出的结论

A.二月革命

B.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

C.七月事件

D.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俄国十月革命。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A、D不符题意,B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体现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采取和平方式,和平方式过渡的破灭是七月流血事件。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

30.“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最能体现“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一材料信息,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

共产党好比红花,各民主党派好比绿叶。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点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

①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②政协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其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政协会议是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意义:

①对国家:

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对党和政府:

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监督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材料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創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英国“光荣苹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