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215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docx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

绝密★启用前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十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九年级化学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47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木已成舟          C.死灰复燃          D.积土成山          

2、根据

这4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带有电荷                              B.它们表示同一种元素

C.它们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D.它们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3、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选择填充题(题型注释)

4、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B.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C.镁+氧气

氧化镁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5、遵义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采取措施。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节日里禁止燃放鞭炮

B.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推广使用共享单车

D.使用一次性木筷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氢气和液态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相同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7、下图中,O代表氮原子,●代表氢原子。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容器B中,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

B.容器D物质类别属于混合物

C.容器C中物质的化学式为NH3

D.含有保持氮气化学性质微粒的是容器A中的微粒

8、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实验操作中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

A.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实验中,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B.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CO2时,先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盐酸,后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

C.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对准固体的部位集中加热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

9、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

B.核内有115个质子

C.元素符号是MC

D.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10、铁、氧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比为7:

2。

由铁、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铁、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

3,则该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1价

B.+2价

C.+3价

D.+4价

 

评卷人

得分

三、探究题(题型注释)

11、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____ ,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____ 燃烧(填“支持”或“不支持”),写出白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____。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____。

(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4mL时停止下流。

导致上述两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评卷人

得分

四、信息分析题(题型注释)

12、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氮原子____________。

   

(2)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_____________。

(3)2个钙离子____________。

   (4)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______________。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

 

(6)地壳中元素种类达90余种,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写出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

13、现有下列物质:

①氩气、②一氧化碳、③矿泉水、④锰酸钾、⑤氧化镁、⑥五氧化二磷、⑦干冰、⑧泥浆、⑨银,请用序号填空:

(1)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

           

(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

(3)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_________。

     (4)含二氧化碳分子的是_________。

14、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净水时,为了加快水中悬浮颗粒沉降,可以向水中加入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静置一段时间后,如图所示进行过滤。

图示实验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

过滤后,得到的液体_____(填“是”或“否”)纯净物,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区分软水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________,生活中可用______________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请举一例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容易导致的气候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中,转化1的产物X的化学式(化学符号)为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转化3主要指植物___________(填“光合”或“呼吸”)作用的过程。

(5)上述两个转化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16、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小明同学用F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试管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

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

请回答:

(1)硝酸铵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氮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

(2)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精确到0.1%)

(3)________克硝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与12克尿素[CO(NH2)2]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A

7、D

8、B

9、C

10、C

11、 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不支持 略 先大后小(其它合理描述也可) 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 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答案合理即可)

12、 2N 

   2Ca2+ 2P2O5  H2O O  A1  A12O3 

13、 ③⑧ ⑨  ②⑥⑦  ⑦

14、 明矾 玻璃棒 否 还含有可溶性杂质  肥皂水  煮沸  一水多用,如洗用菜水冲厕所(合理即可)

15、 温室效应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急剧增加 H2CO3  光合作用   转化(反应)的条件不同 

16、 集气瓶 KClO3

KCl+O2↑ AC或AE 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CO2+Ca﹙OH﹚2 →CaCO3↓+H2O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17、 三 2:

1 80 60.0%  16

【解析】

1、试题分析:

磨杵成针;木已成舟;积土成山这三个变化都属于物质的状态和形态的改变,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考点:

物质的变化

2、试题分析: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带上电荷,为离子,而第二个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B、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它们表示四种不同元素,错误,C、根据微粒结构示意图,前三个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第四个不同,错误,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故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正确,故选D

考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

3、A、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两支蜡烛从上到下依次熄灭,下面的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所以A不正确;

B、该实验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所以B不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这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所以C不正确;

D、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对二氧化碳的倾倒,该操作只体现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所以D正确.

故选D

4、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A、属于分解反应,错误;B、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正确;C、属于化合反应,错误;D、属于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B。

5、A.节日里禁止燃放鞭炮,防止污染空气,故A正确;B.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既节约资源,又环保,故B正确;C.推广使用共享单车,既节约资源,又环保,故C正确;D.不可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资源,故D错误。

点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6、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防止间隔变大,故A错误;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B正确;C.氢气和液态氢都可作燃料,是因为相同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故C正确;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D正确。

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对于宏观现象用微观解释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7、A.容器B中,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故A正确;B.容器D物质类别属于混合物,由两种物质组成,故B正确;C.容器C中物质的化学式为NH3,故C正确;D.含有保持氮气化学性质微粒的是容器B中的微粒,氮气属于双原子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8、A.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实验中,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故A正确;B.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CO2时,先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后向长颈漏斗中加稀盐酸,故B错误;C.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先预热试管,后对准固体的部位集中加热,以防局部受热,因受热不均而炸裂,故C正确;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停止加热,防止倒吸,故D正确。

点睛∶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是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保证。

9、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故A正确;B.核内有115个质子,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B正确;C.元素符号是Mc,应是前大后小,故C错误;.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故D正确。

点睛∶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元素符号若是两个字母应是前大后小。

10、氧元素通常显-2价,根据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设其化学式为∶Fe2OX,56×2∶16x=7:

3,x=+3。

故选C。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及实验的现象。

主要从燃烧的条件、白磷的性质及燃烧的现象,瓶内压强的变化来分析。

(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

P2O5;

(2)白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压强增大,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又冷却到室温,瓶内压强减小.所以,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先变大,后缩小.

(3)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所以,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又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的1/5,所以,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

【点睛】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瓶内气压会增大,解题不能疏忽这一点。

12、

(1)2个氮原子是2N。

(2)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

(3)2个钙离子是2Ca2+。

(4)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是2P2O5。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H2O,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6)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氧、硅、铝、铁、钙等。

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1,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A12O3,氧通常显-2价,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易失去,先+3价,根据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

点睛∶化学式的书写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正负总价代数和为零原则。

13、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属于混合物的是③矿泉水⑧泥浆。

(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①氩气⑨银。

(3)属于非金属氧化物的是②一氧化碳⑥五氧化二磷⑦干冰。

(4)含二氧化碳分子的是⑦干冰。

点睛∶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

14、

(1)净水时,为了加快水中悬浮颗粒沉降,可以向水中加入明矾,明矾溶于水形成一种胶状物,具有吸附作用。

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

实验缺少的一种仪器是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过滤后,得到的液体不是纯净物,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杂质,理由是还含有可溶性杂质。

(2)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区分软水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肥皂水,硬水泡沫少,软水泡沫多,生活中可用煮沸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一水多用,如洗用菜水冲厕所。

点睛∶过滤操作要领∶一折,二低,三碰。

区分软水和硬水常用的物质是肥皂水,硬水泡沫少,软水泡沫多。

15、

(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容易导致的气候问题是温室效应。

(2)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急剧增加。

(3)图甲中,转化1的产物X的化学式为H2CO3,H2CO3又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4)图乙中,转化3主要指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5)上述两个转化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转化(反应)的条件不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就不同。

点睛∶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16、

(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KClO3

 KCl+O2↑,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AC或AE,固体加热制取气体,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不空气略大。

(3)用F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产生的现象是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试管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CO2+Ca﹙OH﹚2→CaCO3↓+H2O。

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点睛∶二氧化碳灭火原因①二氧化碳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密度比空气大。

17、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

(1)硝酸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氮的原子个数比为∶4∶2=2:

1;

(2)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4+163×=80,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00%=60.0%。

(3)解∶设x克硝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与12克尿素[CO(NH2)2]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x=

×12g,x=16g.

点睛∶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