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904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单元 玛雅文明的消失.docx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征服玛雅文明

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时空范围、中心;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的过程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文明与玛雅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地图分析

问题探究

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玛雅考古的开端

西班牙人在玛雅地区的零星探察活动;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活动

探究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斯蒂芬斯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启示与疑问

玛雅考古的变革玛雅考古变革的历程

阅读分析

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

难点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

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

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

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

1839年10月;地点:

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

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

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

(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

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

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

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来源,“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1)关于“玛雅”的来源,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

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来源。

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

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

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

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一词的两种来源都与西班牙人有关。

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

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

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

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

据【历史纵横】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

据中新网2004年6月1日报道:

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

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

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

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

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

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

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

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

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

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

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

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

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

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

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

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

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

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

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

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

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

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

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

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

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

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

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

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

诗中写道:

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

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

房子被掀去了屋顶,

墙壁被鲜血染红。

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

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大约为现今墨西哥的版图)。

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

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

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

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

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

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

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

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

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

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

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

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

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

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

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

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

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

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

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

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

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

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

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

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

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

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

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

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

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

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

教学建议。

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

“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来源的依据是什么?

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

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

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

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

(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

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

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

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

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

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

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

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

“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

”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

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

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

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

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

“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

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

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

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

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

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

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

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

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

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

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

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

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

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

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

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

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

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

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

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

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

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

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

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

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

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

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

”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

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

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

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

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

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

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

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

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

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

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

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

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

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

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

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

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

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

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

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

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教学建议。

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

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

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

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

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

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

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

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

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

(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

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

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

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

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

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

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

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

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

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

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

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

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

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

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

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

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

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

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

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