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79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统操作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

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

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

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

如面部,用温和灸,而忌用直接灸等。

其次须因病而宜。

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

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

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

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二、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

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艾灸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

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

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

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

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

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

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病在浅表、灸量可小;

在内则灸量宜大。

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灸炷的大小,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

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

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

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

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

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

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

三、诱发艾灸感传导

1.灸材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

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

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发灸感传导。

2.取穴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

施灸顺序:

先灸上,后灸下;

先灸背,后灸腹;

先灸头,后灸肢;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强度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

具体要求为:

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

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

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拔罐操作流程

拔罐时室内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

患者应选择舒适的体位,否则留罐时患者改变体位,容易使罐具脱落。

1.术前准备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

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

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

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选择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

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

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5.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

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6.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

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

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

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7.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

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

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8.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

每10次为1疗程;

2疗程间隔3~5天。

9.起罐方法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

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10.起罐后的处理

一般情况无需处理。

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泡时,可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擦涂甲紫药水防止感染;

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

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不宜在此部位再拔。

所有程序处理结束后,让病人静息20分钟方可离开。

刮痧操作流程

刮痧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五、 

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六、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刮治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至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 

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1.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

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

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4.贴敷方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

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5.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6.贴敷时间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7.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8.贴敷部位

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熏洗法操作流程

1.四肢熏洗法

  ①将煎好之药液倒入盆内,加热水至所需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②将橡皮单垫于盆下,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围盖患肢及盆,使蒸汽熏蒸患部。

待药液不烫时,将患部浸入药液中泡洗。

2.坐浴法

  ①将煎好之药液倒入坐浴盆内,加热水至所需量,盖上有孔木盖。

  ②患者暴露臀部坐木盖上,使患部对准盖孔进行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内泡洗。

3.眼部熏洗法

  ①将煎好的药液用腕盛好,碗口盖上纱布,中间露一个小孔,患眼对准小孔,接受熏蒸。

  ②待药液不烫时,用镊子夹纱布蘸药液轻轻擦洗患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