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827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初备Word格式.docx

第一课时(课时数:

1)

一、揭题谈话导入。

1、老师激情介绍:

2、板书题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生读。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崛起怎样理解

阅读拓展(读“阅读天地一”中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文章:

《周恩来生平》、《周总理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我的小词篓):

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2)开火车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读课文后学生质疑

三、整体感悟。

1、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分别是什么?

概括:

交谈-见闻-立志

过渡:

让周恩来有如此的志向,因为在于他在少年时期遇到过两件事,这两件事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我们先来看第一件事。

2、学习第一件事

请大家找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揣摩他们当时的心情,试着同桌分角色去读一读。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从读中感受伯父无奈的心情。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读周恩来的话,体会周恩来的疑惑和追问。

分角色朗读。

正是因为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背着伯父闯入了外国租借地,在外国租借地他见到了这样的一幕——

3、第二件事

师范读。

问:

你有什么感受?

发散:

假如你就在现场,看到了受欺凌的中国妇女,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近代中国,由于政府的软弱无能,使我们中国人饱受屈辱,让我们一同到阅读天地里,了解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吧!

师总结:

中华不振啊,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随意侵占我们的土地、掠取我们的藏宝、欺凌我们的同胞。

那时候周恩来身处其中,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到了欺凌,他的感受的更强烈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文生字词。

第二课时(课时数:

2)

一、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二、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

说一说:

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三、说一说:

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为什么有这个志向?

你打算怎么做?

1、句子品评: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邻桌互相说说。

3、举手在班上说说。

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说,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因此而勤奋学习。

作业设计: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写一写。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中华不振振兴中华

(努力学习祖国繁荣)

当堂检测: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课后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2、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

“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重点难点:

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挂图或幻灯片;

如果有条件与学生一起搜集有关的资料。

3)

一、谈话激趣,直接导入。

1、认识爬山虎吗?

从哪里知道的?

(爬山虎的脚)作家是谁?

(叶圣陶)

2、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叶老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开火车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读课文后学生质疑。

三、探究文本,自主感悟(学习第一件事)

认真读读课文1—5自然段,让我们走近作者眼中的叶圣陶爷爷吧。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

(1)出示句子: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课件显示)

A、齐读这句话。

“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温暖、舒适、令人陶醉)

B、作者是从叶老先生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那么,我们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呢?

请大家再次读读1—5自然段,拿起笔划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A、出示修改的作文(课件显示)

师:

同学们,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肖复兴同学修改后的作文。

你想说什么?

抓“密密麻麻、到处”体会(是一字一词一句的在改,改的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细致,叶老先生当时可是著名的大作家呀,而我只是一个上初三的小毛头,对我的作文却是批改得如此认真,如此得一丝不苟,怎能不令我感动啊)

指导朗读。

(读出叶老的认真、细致以及我当时复杂的心情)

B、谈谈怎样修改作文

第一处: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

第二处: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第一处修改使我们感受到什么?

(作文用字的准确性)

第二处修改使我们感受到什么?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理解“干净”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C、再次出示修改的作文

请同学们再来看看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他还作了怎样的修改,这样改好在哪里?

预设:

①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②改正了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③增添了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完整。

④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作者翻到那篇作文,怎能不愣住了啊?

如果是你会怎么想?

①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

②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

③是我真没料到作为文学家的叶老修改作文会是这样的认真。

作者从修改中会认识到什么?

(不仅看到自己作文中的种种毛病,作文是需要下大力气、一丝不苟地修改的。

从中也使我们认识到对待作文也是要认真、一丝不苟的修改。

看了叶老先生的修改,我们真是深受启发。

叶老的一则简短的评语更让肖复兴同学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4)、出示叶老的评语。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齐读。

从叶老的评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我的文章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

(对我的鼓励和称赞)

3、拓展训练

说话训练:

望着那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的作文,望着那激奋人心的评语,我心潮澎湃,此时我会怎么想?

四、紧扣文路,结课设悬。

叶老先生修改文章那样认真、那样一丝不苟,以及他那平和的态度,深深的感动了肖复兴,也深深地感到了我们。

叶老先生为什么又邀我到他家做客呢?

我看到了什么呢?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课时数:

4)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谁?

写了几件事?

2、出示课题: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文章是记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再读课文,找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交流朗读三处句子。

三、品读语句,体验人物品格。

引入:

这三句话表面看是在写爬山虎,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三句话。

(1)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

通过读体现美。

(2)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心情如何?

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3)“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4)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我的激动,读出叶老的平和。

品读句子二:

“落日的余辉染红了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

点出关键词:

沉郁、浓浓的湖水、虎虎有生气。

(2)爬山虎显得更加沉郁,更加有活动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我”为什么也会充满信心和活力?

(3)从叶老和“我”的交谈中,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是一亲切、和蔼可亲的人。

(4)通过朗读来体现叶老的人格魅力。

小结:

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叶老。

总结:

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因为叶老()的人品和()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

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再读那三句话,并背诵这三句话。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3、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批改──认真、平和

交谈──亲切、质朴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的确,这次做客,令作者_________,因为他不但学会了_________,而且学会了_________,所以文品和人品让“我”终生难忘。

27、乌塔

第一课时(课时数:

5)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

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样学生正确认识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教法与学法:

充分利用课件,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

乌塔)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你对乌塔的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⑷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27、乌 塔

我看乌塔:

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正确认识自立自强

一、我来改正错别字。

1乌塔向我到别。

()2我冒着暑气赶到轻年旅馆。

()

3小姑娘扒在床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书。

二、我会用关联词语连句子。

1亲自来到意大利。

切身地体会到它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是亲眼所见。

我不会相信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

3她游历了欧洲。

她要来中国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4、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

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

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

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充分利用课件教学,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

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

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

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

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

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

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检查学预习情况。

三、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

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四、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

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

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

信的主要部分。

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

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

“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

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

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作业设计:

1、做《配套练习》本课习题。

2、预习园地七。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停止前进形单影只

自己的短处别人的长处飞快进步奋发乐观

1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_____________同学写给______________的信希望得到帮助,一封是________的回信,分析了_________失去朋友的原因,并告诫他____________的道理。

2书信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

语文园地七

4课时。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

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如果学生谈到了其他的读书方法,如,边读书边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说的有道理,也要加以肯定,但重点应引导学生围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展开交流。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以来的学习收获。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写回信、办手抄报、排演短剧。

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7)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