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85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课后练习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这时,鱼为了呼吸,便出现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以便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天亮以后,由于池塘中的藻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池塘水中氧含量大大增加,这时,鱼可以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便停止了浮头现象。

3.不对。

因为海洋的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而且事实也证明,人类大量的开采海洋资源,已经造成部分海洋资源的枯竭和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4.因为鲸、海豚、海豹的体表没有鳞片、都不用鳃呼吸,而是用肺进行呼吸,而且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特点,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海龟也是用肺呼吸,而且不是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爬行动物。

海龟、鲸、海豚和海豹与鱼类一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它们的四肢的外形呈鳍状,适于游泳。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参考答案

实验

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一般昼伏夜出。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

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

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

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

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1.兔(包括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除了靠体表的皮毛保温外,还要靠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协调作用共同完成。

呼吸系统使气体交换能力加强;

发达的循环系统可以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提高;

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则可使兔(哺乳动物)的代谢加强或减弱,并调控散热过程。

2.兔前肢短,后肢长,且肌肉发达。

由于兔的前后肢长短不一,虽然前后肢可交替行动,但更适于跳跃,跳跃是兔的主要运动方式。

3.兔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

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牙齿的不同表明两种动物食性的不同。

犬齿尖锐锋利,可用于攻击、捕食、撕裂食物,适于捕食动物。

没有犬齿的兔属植食性。

门齿形状似凿,适于切断食物;

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

4.兔与人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是相似的。

这一现象说明:

人与兔的分类地位很接近,即同属哺乳动物。

兔消化道有发达的盲肠,这与兔以植物为食有关;

而人是杂食性的,所以人的盲肠大大退化。

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多变环境的意义(课文中的问题)

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通过自身的相应结构和生理调节实现的。

陆地环境多变,温差变化大,温度影响动物的分布、生理和繁殖。

催化动物体内多种化学反应的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体温恒定则有利于代谢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动物的区域分布、生存和繁衍。

1.图V-7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金丝猴──攀援,袋鼠──跳跃,蚯蚓──蠕动(爬行),猎豹──行走和奔跑,白熊──行走和奔跑,丹顶鹤──行走和飞翔,虎──行走和奔跑,蝴蝶──飞行(幼虫──爬行)

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参考答案

填空:

左上:

蝗虫,蟋蟀、螽斯;

左中:

蜻蜓,豆娘;

左下:

金龟子,天牛、瓢虫;

右上:

蝴蝶,家蚕、蛾;

蝇,蚊、牛虻。

讨论:

1.昆虫的翅与鸟的翼在适于飞行方面的主要共同点是:

都有用于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在空气中都可以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

相对于自身身体的大小来说,都具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有利于通过扇动空气产生飞行的动力。

2.蜜蜂通过翅的运动可寻到蜜源(食物)并运回蜂巢;

蝗虫可通过翅的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寻偶交尾,并到适宜的场所产卵。

可见翅对昆虫的觅食、避敌、寻偶繁殖、寻找栖息地等有重要作用。

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对其生存和繁衍有重要意义。

1.不会。

鸟类(如麻雀和家鸽)似乎总是在不停地找食吃,是因为鸟类飞行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它们的食量都很大。

但是由于鸟类的消化系统结构完善,消化功能强,食物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残渣,并且很短的直肠可使粪便随时迅速排出。

因此,不会因取食增加重量而影响飞行。

2.是昆虫的特征。

因为节肢动物中的蜘蛛无触角,无翅,有4对足;

节肢动物中的虾有触角2对,无翅,有步行足和游泳足多对;

节肢动物中的蜈蚣有触角1对,无翅,足多对(每体节一对)。

3.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身体被覆羽毛;

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

胸肌发达;

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

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

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

4.水中生活的动物是以游泳为主要运动方式的。

游泳有多种方式,靠躯体和鳍的摆动游泳的最常见的动物是鱼类。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鳍与鱼体内的肌肉通过一定的结构相连,肌肉的协调舒缩可引起鳍的摆动。

多数鱼类有较大的尾鳍,尾鳍摆动可产生向前的推力。

背鳍、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在水中平衡和辅助游泳的作用。

此外,节肢动物的虾,是靠5对片状游泳足的划动来游泳的;

成体的蛙,鸟类中的游禽,是分别靠趾间有蹼的后肢和足在水中的划动来游泳的;

龙虱、划蝽等昆虫则是靠扇形足的滑动来游泳的。

企鹅、海豚、鲸等体形较大的水生哺乳动物,主要靠流线型的身体和鳍状肢等运动器官来游泳的。

有些无脊椎动物如乌贼、章鱼、扇贝、水母等,可借助从身体固定方向的开口处定向喷射的水流,获得前进的推力。

在陆地环境生活的动物运动方式包括奔跑、行走、跳跃、爬行、蠕动等。

能奔跑的陆地生活的动物,如哺乳动物中的虎、豹、鹿等都具有分节的四肢,四肢内有由关节相连的多块骨,骨上附有发达的肌肉。

通过神经的调控,肌肉能够协调地收缩和舒张,从而使躯体移动。

当有较长时间的腾空和快速移动时,就形成了跳跃或奔跑。

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主要是鸟类和昆虫。

鸟类的飞行器官是翅膀(又叫做翼)。

由多块骨构成。

翼的外表被覆羽毛。

与飞行有关的羽毛为正羽,呈桨形。

鸟的振翅飞行是靠与翼相连的肌肉的协调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

昆虫的飞行器官是翅。

昆虫的胸部生有两对翅,它们是由体节的背板向两侧突起、扩展演变而成的,所以不具骨骼。

昆虫的胸部与鸟类一样,也有较发达的肌肉与翅的基部相连。

哺乳类蝙蝠的飞行器官是由皮膜将四肢(包括指间)和尾连接起来构成的翼。

蝙蝠是通过翼的扇动产生升力和推力来实现飞行的。

可见,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

虽然它们的运动器官多样,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具有适应不同环境的特化的运动器官;

而这些器官的运动要靠肌肉的协调收缩和舒张来完成。

5.

身体

呼吸

运动

体温

其他

环节动物

由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靠肌肉的交替舒张和收缩使身体蠕动

变温

卵生

节肢动物

身体分部

体表有外骨骼

呼吸器官为鳃或气管(蜘蛛类为肺书)

靠翅或分节的足运动

鱼类

体表被有鳞片

用鳃呼吸

靠躯体和鳍摆动游泳

鸟类

体表被覆羽毛

前肢变成翼

用肺呼吸,体内有气囊帮助呼吸

靠翼和足运动

体温高,且恒定

哺乳动物

体表被毛

用肺呼吸

靠四肢运动

胎生、哺乳

6.提示:

在水中生活、在陆地产卵的典型动物是龟、鳖等爬行动物,一些水禽如野鸭、天鹅、白鹭等通常在水中取食,在陆地产卵。

蚊、蜻蜓、豆娘等昆虫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参考答案

1.大吊车的可活动部分相当于动物的关节,如吊车臂与车体之间部分。

2.除哺乳动物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都有关节。

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4.人体有关节的部位很多,主要分布在四肢上,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

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等。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

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1.在骨关节、肌肉模式图中正确的是:

2.比喻有一定道理。

因为任何一个关节的运动都需要两块以上的肌肉协同作用,这好比是拉车时,当车前的绳子被拉紧时,车后的绳子需呈松弛状态;

而当向相反方向拉车时,绳子的紧与弛则相反。

关节的运动方式越复杂,构成关节的肌肉数也就越多,肌肉间的协同作用也体现得越充分。

3.鸟的胸肌的两端不都附着在胸骨上。

如果某一肌肉的两端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对运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4.提示:

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资料分析

1.在描述的动物行为中,资料1和资料3是先天性行为,资料2、资料4和资料5都是学习行为。

2.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可以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

如初生的小袋鼠发育很不完全,如果它不具备爬向母亲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

而学习行为则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

动物的生存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

动物就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的。

所以说,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

3.对比分析资料3和资料4可以知道,先天性行为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美国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因为它喂养的金鱼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靠父母喂养一生,如果一种生物一生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大自然淘汰。

研究发现,就连动物界最低等的原生动物草履虫,也是有学习能力的。

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

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

走迷宫的蚯蚓要经过200次以上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而走复杂迷宫的鼠学习就快得多。

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探究 

探究1 

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完善计划的讨论)

1.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2.人工条件下饲养菜青虫,隔离卵并不困难。

但要饲养成活,还是有些难度的。

首先,要尽可能为菜青虫创造一个接近自然生存环境的饲养条件,如适当的光照、温度、湿度,充分而新鲜的食物等。

其次,饲养的数量也不宜过少,否则很难说明问题。

3.可以选择含特殊挥发油的植物叶片,如薄荷叶、芹菜叶等。

看看菜青虫是否喜欢。

叶片最好不要带毛或刺等,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4.应当。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5.要一样。

和前两个讨论题一样,选择一样的色彩也是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

6.最好是事先饿饲一段时间,在菜青虫有较高食欲时做这项探究。

可以将滤纸和菜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使菜青虫离滤纸和菜叶同样距离(距离不要太远)。

放开菜青虫,看看它会取食什么东西。

7.是的。

这样才能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

探究2 

动物的绕道取食

1.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是不一样的。

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少,甚至不用经过“尝试与错误”。

因此探究活动选取的实验动物最好是低龄小动物,如小鸡、小鸭等。

它们的生活经验少,容易表现出学习的过程。

过于低等的动物学习次数太多,不易在课堂实现;

太高等的动物也不好,像猫和狗等容易出现直接取食的现象。

2.例1:

对家养小动物进行学习行为的训练是非常有意思的。

如有一些鹦鹉会“说话”;

有的猫、狗会在固定地方饮水、吃东西、大小便等。

这都是人类对它们进行训练的结果,也是出于人类的某种需要。

例2:

小猫刚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睁开眼睛,粉红色的身体上绒毛又短又稀。

可这时候它就会吃奶,还会用爪子抓住猫妈妈的身体。

猫妈妈会在幼猫很小的时候教给它们什么东西能吃、什么地方能睡,怎样爬树,又怎样从树上下来。

吃奶的小猫会一天天长大,一个多月后的小猫喜欢玩线团、纸球,更喜欢玩蜻蜓、小壁虎之类的小动物。

它是在练习捕食的技巧。

长大之后,猫不仅会捕鼠、逮鸟,还会去鱼缸里捞鱼。

小猫跟猫妈妈学会的本领──捕食和逃避敌害,对小猫的生存都是有意义的。

3.提示并思考:

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

同时,从某种意义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

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注意: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探究活动,谈亲身的感受,不要过多的限制学生。

1.婴儿出生就会吃奶、抓握物体,这些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摄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婴儿刚出生时表现出的抓握能力(或者说是攀附母亲的能力)和吃奶的能力,保证了婴儿摄食的基本需要。

2.蜘蛛结网是先天性行为。

3.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就越多。

学习行为越多,适应性也越强,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

(让学生举出自己观察到动物的各种生动有趣的实例,并在课堂上交流。

4.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狼孩并不是狼,他具备人的遗传素质,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他没能像其他孩子那样适时接受人的生活经验,因此没能获得人的许多重要的学习行为。

这一事实也说明,人类大脑的发育,人类语言的发展和通过语言文字等信息符号的学习是有关键时期的,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就很难进行补偿。

所以,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发育的阶段相适应。

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第三节社会行为

1.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了嗅觉,嗅觉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

此外,蚂蚁也会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2.没有通讯,动物的个体间就无法取得联系。

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孤立的个体取食和御敌都很困难,不同性别交配繁殖也将受到影响。

1.鸡群和羊群中都有占优势者,那就是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和一只威猛的头羊。

它不仅是群体的领导者,还往往享有取食、选择配偶上的优先权。

其他个体多数时候要看“领导者”的眼色行事。

2.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野牛、羚羊等。

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3.老虎是强壮的捕食者,它有能力孤军奋战获得食物。

它的感官敏锐、行动敏捷,有足够的耐心和爆发力,取食时用的是伏击战术。

虽然单独作战胜算的可能性小一些,可一旦胜利就能独自享用食物。

狼的耐力好,但单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于老虎。

因此集群捕食是狼的优势,因为这要比孤军奋战取胜的概率大得多,但得到的食物需大家分享。

4.除蚂蚁外,许多动物都有通讯行为,如蜜蜂、藏猕猴、黑猩猩等(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5.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有很大不同。

由于人类神经系统的高度进化以及人类复杂的社会属性,人类的行为成了行为科学中最为复杂、最难以研究、最为神秘而又最具诱惑力的领域。

但是,直至今日,人们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仍是建立在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基础上的。

由于高级灵长类更接近于人类,许多精彩的镜头都取材于珍妮·

古道尔(JanevanLawickGoodall)研究黑猩猩,以及戴安·

福塞(DianFossey)研究大猩猩的野外工作。

但目前的问题还是难于把动物研究结果扩大到人类,人们无法明确那些来自高级灵长类动物的资料是否能真正提供关于人类的信息。

我们不可能将山上大猩猩的行为扩展为灌木林中大猩猩的行为;

同样,将山上大猩猩的行为扩展到人类的行为也是愚蠢的,毕竟我们不同于那些高级灵长类动物。

所以,简单地将某些动物行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人类,将会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

而拒绝承认人类的动物学属性也将走向另一个极端。

由此可见,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不能。

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危害。

2.不能。

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当某种动物数量增多时,以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从而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数量。

此外,动物因生存所需的空间和食物有限,其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

例如,野兔数量增加,会使以野兔为食的狼的数量增加,而狼的数量增加又反过来限制了野兔的数量增加;

野兔还要与牛羊争夺生存的空间和牧草,所以野兔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

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

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

2.提示:

有些动物可以改良土壤,如蚯蚓具有在土壤中钻洞的习性,并且以土壤中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使土壤疏松且有机肥料增多,利于植物的生长;

蚂蚁等动物也有在土壤中钻洞、修坑道的习性,它们的行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有改良作用。

有些动物是人类某些害虫的天敌,它们可以对害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例如,蛙类和蟾蜍类常以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蚱蜢、黏虫等为食。

一只大蟾蜍在3个月中的灭虫量可超过上万只。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具有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或活性高),减少工业污染等优点。

如转基因动物的乳汁能够治疗相应的人类疾病。

2.不是。

利用生物反应器还能生产人类所需的营养品如无乳糖奶、含有人的转铁蛋白的牛奶、人牛混合奶等。

科学家还利用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物,生产营养价值较高的生物肥料等。

技能训练

长颈鹿与宇航员失重现象

长颈鹿之所以能将血液通过长长的颈输送到头部,是由于长颈鹿的血压很高。

据测定,长颈鹿的血压比人的正常血压高出2倍。

这样高的血压为什么不会使长颈鹿患脑溢血而死亡呢?

这与长颈鹿身体的结构有关。

首先,长颈鹿血管周围的肌肉非常发达,能压缩血管,控制血流量;

同时长颈鹿腿部及全身的皮肤和筋膜绷得很紧,利于下肢的血液向上回流。

科学家由此受到启示,在训练宇航员对,设置一种特殊器械,让宇航员利用这种器械每天锻炼几小时,以防止宇航员血管周围肌肉退化;

在宇宙飞船升空时,科学家根据长颈鹿利用紧绷的皮肤可控制血管压力的原理,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

抗荷服上安有充气装置,随着飞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气体,从而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宇航员的血压保持正常。

同时,宇航员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气的密封装置中的,这样可以减小宇航员腿部的血压,利于身体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输送。

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蝙蝠在飞行时,不断从喉咙中发出超声波脉冲,声波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蝙蝠再用耳朵接受回声,就可以判断前边物体的大小、方向和距离。

科学家根据蝙蝠发出超声波探测目标的“回波原理”发明了雷达,用以及时探测飞机的方位和距离。

乌龟的龟壳与薄壳建筑

龟壳的背甲呈拱形,跨度大,包括许多力学原理。

虽然它只有2mm的厚度,但使用铁锤敲砸也很难破坏它。

建筑学家模仿它进行了薄壳建筑设计。

这类建筑有许多优点:

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

薄壳建筑也并非都是拱形,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则像一组泊港的群帆。

萤火虫与冷光

萤火虫所发出的光是化学光,它通过一定反应将化学能几乎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了光能。

人们由此得到启发,模拟萤火虫发光原理制造了由电能转变为光能的荧光灯。

但目前普通的荧光灯泡只能将所消耗的电能的6%~25%变成光能。

如果萤火虫发光原理模拟得充分,荧光灯消耗的电能就会几乎百分之百地转换成光能,可以大量节约能源。

除了上述应用外,仿生还广泛地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体与人造器官,如模仿蛙眼的结构原理制造的电子蛙眼应用于雷达系统、机场和交通要道上,起监视、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

(2)模拟人的大脑,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它是会看、会听、会说、会写的计算机。

(3)制造仿生材料,用仿生材料作为涂层和包裹材料,它能提高人体对移植器官的接受能力;

仿生材料还可用来代替受损伤的韧带和动脉血管等。

1.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广泛的知识,如动物学、物理学、生理学、数学等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