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8676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docx

揭阳市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

揭阳市2011年中考生物学考点归纳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考点1形形色色的生物(p2-13)

1.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3.生物圈范围包括:

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之间,厚度约21000米。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

现存已知的约有200多万,其中70%以上是动物;自生命诞生以来,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包括已灭绝的物种)很可能有10亿种左右。

(2)遗传多样性(又称为基因多样性):

不同种生物内遗传物质是不同的,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也不尽相同。

遗传多样性的实例,如,金鱼的品种很多、狗的品种很多。

(3)生态系统多样性:

如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这三大系统又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次级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个水族箱。

湿地生态系统称为“地球的肾”。

5.生物的特征:

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

(生物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1)应激性:

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做出有规律的反应,能够“趋利避害”;

(2)生长:

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

(3)繁殖:

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繁殖。

如,蜻蜓点水;

(4)新陈代谢:

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汗、排尿等。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考点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p14-21)

1.环境:

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

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的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生态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又分为: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

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风等。

(如旗形树的形状像旗子是受风的影响,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绽放是受光照的影响)

(2)生物因素:

①主要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竞争)

③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如互惠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其中捕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最为普遍的关系。

3.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大树底下好乘凉。

4.生物适应环境如:

竹节虫的拟态;北极熊壁虎的保护色;胡蜂、箭毒蛙、夹竹桃、蛇的警戒色等。

▲考点3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p22-26)

1.科学活动包括:

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等。

2.19世纪初,法国拉马克最早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

3.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统一的生物命名法(即双名法),被称为“分类学之父”。

4.分类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种内共同特点最多。

人的分类地位是: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5.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揭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祖先,建立了“进化学说”,认为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人类的共同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用自然选择解释生命世界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

6.比达尔文早上两个世纪的英国人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

(用实验法)

7.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等人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8.人类基因组就是人体细胞全部DNA的总和。

2001年初,美、德、法、英、日、中等国科学工作者共同宣布,已经初步弄清人类基因组图谱。

9.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也是一门实验科学。

▲考点4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p27-31)

1.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实验法研究一般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3.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追寻受伤的猎物的。

4.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光照、土壤湿度等。

5.下一章用观察法研究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

▲考点5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p32-45)

1.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1)目镜(放大物像)、

(2)镜筒(连接目镜和转换器、物镜)、

(3)粗准焦螺旋(粗调焦距)、

(4)细准焦螺旋(微调焦距)、

(5)转换器(调换物镜)、

(6)物镜(放大物像)、

(7)镜臂(提握镜身)、

(8)压片夹(固定玻片)、

(9)载物台(放玻片)、

(10)通光孔(光线通过)、

(11)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12)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13)镜柱(支持镜身)、(14)镜座(稳定镜身)。

光学部分有:

目镜、物镜、反光镜。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1)取镜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镜臂靠近身体略偏左,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5厘米。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用手转动反光镜,直到整个视野呈雪白色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

将写有“上”字的玻片,从压片夹后部的缝隙处插入,然后双手向前平推,使“上”字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观察:

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直到物镜距离玻片标本2~3毫米为止。

注视显微镜视野内,双手徐徐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视野中出现物像。

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两旁,将镜筒缓缓降至最低处。

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

5.显微镜使用的注意点:

(1)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放大的倒像。

如,玻片中写的“d”,视野中看到的就是“p”;玻片中写的“69”,视野中看到的就是“69”。

(2)移动玻片标本,物像向相反方向移动。

当玻片标本向左上方,物像就向右下方移动。

(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的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

(4)当显微镜的镜筒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防止物镜压破玻片标本并且损坏物镜。

(5)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越远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标本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如图d物镜放大倍数最小。

(6)显微镜的外表用纱布或软布擦,镜头(物镜、目镜)用擦镜纸擦。

(7)光线较弱换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较强换用小光圈,平面镜。

(8)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变暗,变模糊。

视野变暗,应调节反光镜、遮光器,变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10)转换物镜,不得扳转物镜,应握住转换器转换。

(11)光线通过的路线:

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转换器→镜筒→目镜→眼睛。

6.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滴的是生理盐水。

刮之前要用清水漱口。

盖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接触载破片上面的液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液滴上。

盖片时要防止装片上出现气泡。

用碘液染色。

7.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

(擦→滴→撕→展→盖→染→吸)滴的是清水。

8.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即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质:

内含线粒体,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3)细胞核:

储存遗传物质——染色体(质)(主要是DNA),

(4)线粒体:

动、植物全身各细胞均有线粒体,是生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线粒体:

动、植物全身各细胞均有线粒体,是生物呼吸作用的场所.

9.植物细胞的结构:

(植物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细胞壁:

有支持、保护作用

(2)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质:

内有线粒体、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4)细胞核:

储存遗传物质,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5)液泡:

有细胞液储存营养物质的场所,溶解有多种物质,有不同的味道(如酸、甜、苦等,像哈密瓜的糖份就储存在液泡中),水果的果汁主要来源于液泡内的细胞液(如切西瓜时流出来的西瓜汁)。

(6)叶绿体:

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植物的绿色部分存在,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7)线粒体:

动、植物全身各细胞均有线粒体,是生物呼吸作用的场所:

动、植物全身各细胞均有线粒体,是生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把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

10.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1)主要区别: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2)另外:

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液泡,(绿色部分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11.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动物细胞内只有线粒体一种。

(两者的区别:

叶绿体是贮存能量,线粒体则是释放能量)。

12.1665年英国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

▲考点6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p46-50)

1.细胞壁:

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

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的信息库。

叶绿体和线粒体:

能量转换器。

2.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考点7细胞分化形成组织(p58-61)

1.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2.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

(1)上皮组织——覆盖在体表或体内官腔的内表面——有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2)神经组织——分布在脑、脊髓以及神经中枢——有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冲动的功;

(3)肌肉组织——分布在骨骼、心脏、胃、、肠、血管等处——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结缔组织——种类多,分布最广泛——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分布最广的是结缔组织。

3.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1)保护组织——覆盖在植物体表——起保护作用(如果皮、种皮、根、茎、叶的表皮等)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有大液泡——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如果肉,叶肉细胞等)

(3)输导组织——贯穿植物全身使植物器官连成一体——输送营养物质(如导管、筛管)

(4)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生能力(如根尖分生区、叶芽的生长点)细胞壁薄,细胞核大。

4.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都有输导组织。

保护组织联系在一起,位于植物体的外表保护整个植物体。

▲考点8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p61-66)

1.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如,心脏、唾液腺、骨骼肌、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3.高等动物和人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4.高等植物的器官(植物没有系统):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5.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植物没有系统)

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考点9光合作用(p68-82)

1.科学家的探索:

(1)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实验得出结论:

柳苗生长所须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植物增重的物质。

(2)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

他认为蜡烛燃烧会污染空气,使小鼠窒息而死;绿色植物则能够净化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3)英格豪斯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

(4)谢尼伯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二氧化碳。

(5)索热尔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

(6)萨克斯试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够合成淀粉。

2.探索光合作用:

(1)步骤:

①暗处理②选叶遮光③照光④酒精水浴加热⑤漂洗⑥滴加碘液

(2)分析:

①放于暗处:

运走耗尽叶片中的淀粉。

②叶片部分遮光:

起对照作用。

③放到阳光下:

进行光合作用。

④用酒精水浴加热:

除去叶绿素。

⑤滴加碘液:

进行染色。

⑥观察:

有光照变蓝色,无光照不变蓝。

证明:

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

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3)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试管,若木条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证明: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4)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银边天竺葵的白色部分

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

光合作用。

证明:

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5)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一装置二氧化碳被氢氧

化钠溶液吸收不能进行

光合作用。

证明:

光合作用需要吸

收二氧化碳。

4.叶片内部结构结构:

表皮、叶肉、叶脉。

(1)表皮:

保护组织,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表皮上有气孔,由成对的保卫细胞围成的,是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保卫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叶肉:

营养组织,上部栅栏组织叶绿体较多,下部海绵组织叶绿体较少,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叶脉:

输导组织,导管能输

导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输导

有机物。

5.光合作用:

反应式:

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

6.光合作用的实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释放氧气。

7.影响光合作用速度的因素:

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

8.光合作用原理的运用:

立体高效种植,而且要合理密植。

增加二氧化碳、充分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

9.意义:

为植物自己和人以及动物提供:

 ①食物 ②能量 ③氧气的来源 ④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10.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对立。

▲考点10呼吸作用(p83-86)

1.植物的呼吸现象:

(1)种子萌发吸收氧气(图一)

(蜡烛缺氧熄灭)

(2)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图二)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种子萌发释放能量(图三)

(种子释放能量使温度升高)

(图一)(图二)(图三)

2.呼吸作用:

反应式:

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影响呼吸作用速度的因素:

有机物、氧气、线粒体、温度、水分。

5.不仅是萌发的种子能够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所有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

6.储存粮食要抑制呼吸作用,如:

晒干、低温、真空包装、缺氧等。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

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考点1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p121-124)

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如:

人的衣、食、住、行,动物的食物都行离不开植物。

(2)维持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吸收44g二氧化碳就能释放32g氧气,同时植物也时时刻刻进行着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

据计算:

1公顷(hm2)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里,一天吸收二氧化碳约1t,释放氧气约0.73t;1hm2公园绿地,一天吸收二氧化碳900kg,释放氧气600kg.(若二氧化碳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3)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森林犹如“绿色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据计算:

1hm3森林保持的水分相当于一个300hm3的水库的蓄水量,森林涵养的水分一部分成为地下水,一部分供给植物生长需要。

据计算:

一株玉米一天要消耗水2kg左右,一生要消耗水200kg;禾草类植物每生产500kg干物质约需水150~200kg.植物每吸收1kg水,只有10g左右保存在体内,其余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从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总之,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源,并对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及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发挥重要的作用。

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考点1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p9-16)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2)消化管是食物经过的通道,开始于口终止肛门。

由于构造和作用的不同,分为: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消化管的功能有:

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

物的功能。

(3)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都有导管,是外分泌腺,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有消化酶。

肝脏是最大的腺体。

唾液腺、肝脏、胰腺是器官,胃腺、肠腺是组织。

2.食物的消化:

(1)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是消化。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

(2)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使淀粉分解为麦芽

糖。

(3)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小肠内有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腔内。

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也通过导管送入小肠内。

小肠中有肠液、胰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

淀粉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5)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

肝脏分泌的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是物理性消化。

3.营养物质的吸收:

(1)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2)口腔、咽、食管、肛门没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

胃能吸收部分水分和酒精,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小肠吸收的。

(3)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

①小肠长约5~6米,

②内表面有很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还有一些微绒毛,

③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4)①②③是与吸收有关的,而胆汁、肠液、胰液是与消化有关的。

(5)实验:

A透析袋:

淀粉不能透过,因分子较大;葡萄糖能透过,因分子较小。

B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加唾液的是实验组,加清水的是对照组。

而且水浴加热370C,是唾液消化淀粉的最佳温度。

▲考点13血液(只考查其中的血液的组成和功能)(p27-31)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浆中含有最多的物质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血浆的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3.血细胞有: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4.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两面中央凹的

圆饼状,骨的红骨髓可以产生新的红细胞补充衰老或被破坏的红细胞。

红细胞有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血液中氧含量丰富,呈鲜红色,这种血叫做动脉血;血液中氧含量少,呈暗红色,这种血叫做静脉血。

红细胞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叫做贫血。

贫血使血液运输氧的功能降低,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昏、疲乏、食欲不振、心慌等症状。

贫血患者平时需要多吃一些蛋白质和铁含丰富的食物。

5.白细胞:

有细胞核,也是由红骨髓产生的。

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白细胞可以穿出毛细血管壁,集中到受感染的地方,吞噬病菌。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吞噬病菌后的白细胞会死亡,在伤口周围的脓溶液中含有死亡的白细胞。

6.血小板:

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血液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纤维蛋白原变成固体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构成了血块。

血液凝固后,可以看见血块周围出现一些黄色透明的液体,其中没有纤维蛋白原,称为血清。

7.血液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2)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3)防御保护作用,(4)调节体温作用。

▲考点14血液循环(只考查其中的血管及体循环、肺循环)(p35-36、41-43)

1.血管可分为三类:

如图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

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动脉多分布在身体较深处,但在颈部可以摸到,

还有桡动脉的搏动可以摸到。

3.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慢。

一些静脉管腔中有瓣膜,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有些静脉与动脉伴行,分布在身体的深部,有些位置较浅,在体表可以看到,如手臂上的“青筋”也是静脉。

4.毛细血管是连通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血管。

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5.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6.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7.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将运输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血液由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8.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9.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发生交换,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10.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考点15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p69-80)

1.人的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人体内的调节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

2.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由:

脑和脊髓组成。

脑有:

大脑、小脑(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调节心跳、血压和呼吸)。

(2)周围神经系统由:

脑神经(12)和脊神经(31)组成。

3.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

4.神经元在接受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这种变化能沿细胞膜按一定方向传导。

科学家将这种可传导的生物电变化叫做神经冲动,简称冲动。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5.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树突可能有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