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071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docx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叙事性作品

爱迪生救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溜、斥、屈、堂、恍、悟”6个生字;能正确、端正地书写“斥责、夸奖”;理解“一溜烟、斥责、委屈、恍然大悟、夸奖”等词的意思。

2.围绕课文第4、5自然段,在朗读中品味爱迪生救妈妈的好主意。

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有爱动脑、勤动手的意识。

 

4.完成《课堂作业本》两个词语的书写和第3、5题。

【教学重、难点】

认写生字新词,在朗读中品味爱迪生救妈妈的好主意。

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并通过朗读领会爱迪生的聪明:

爱动脑,勤动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课堂作业本。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孩子们,通过刚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聪明的孩子,他叫——爱迪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一齐读课题——30.爱迪生救妈妈

1、复习词语。

(发明家动脑筋好主意检查  急性阑尾炎  来不及决定油灯团团转)

2、概括段意。

能否请这些词语帮帮忙,说说课文1—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书写词语。

(二)教学第四自然段,感悟好主意,研究故事经过

过渡:

孩子们,刚才我们通过串联词语,把1-3自然段的意思说清楚了,把事情的起因弄明白了。

那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呢?

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爱迪生救妈妈?

请大声地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找找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1、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好主意。

(课件出示)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

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①随学生回答正音:

一溜烟、奔出、明晃晃、亮堂。

②爱迪生这个主意好在哪儿?

能不能从句子中的一些词语里找到答案。

教学关注点:

明晃晃的大镜子、好几个、每个人、镜子聚光

(板书:

太暗——镜子聚光——亮堂)

③想不想看看爱迪生的好主意?

(动画演示)

④齐读爱迪生的好主意。

过渡:

可是,面对爱迪生这样的好主意,爸爸一开始是什么态度?

2、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情景。

(课件出示)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

“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①教学“斥责”。

②爸爸为什么要斥责爱迪生?

读句子。

③面对爸爸的大声斥责,爱迪生心里很(委屈)

(课件出示)爱迪生委屈地说:

“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

不信您瞧!

④指导读句子。

分角色读句子。

过渡:

尽管觉得委屈,爱迪生还是迅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

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此时,爸爸已经——(恍然大悟)

3、结合插图,学习“恍然大悟”。

(课件出示)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①看看这两个字“恍”、“悟”,你发现了什么?

谁能用最简单的办法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你觉得“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②出示课文插图: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已经恍然大悟了?

④孩子们,你觉得爸爸悟出了点什么呢?

能不能用上这节课学过的一些好词来说说?

(课件出示)一溜烟、明晃晃、斥责、胡闹、委屈、亮堂

爸爸摸摸脑袋,看着站在油灯旁的小爱迪生,恍然大悟地说:

“。

过渡:

爱迪生的方法真棒!

爸爸听明白了,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们一起替医生夸夸聪明的爱迪生吧!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揭晓故事结果

(课件出示)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

医生夸奖爱迪生,说:

“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①谁能能够加上动作,加上表情,来夸夸爱迪生呀!

②故事的结果如何?

(板书:

手术成功或者得救)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孩子们,学到这里你知道爱迪生为什么这么聪明吗?

(板书:

聪明、善动脑、勤动手)

(五)生字书写、课堂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夸奖”、“斥责”

2、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下的第3、5题。

自然之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侦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若无其事”等新词。

2.借助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细读“救幼龟”语段,讨论人们不同的态度,分析人们“救”与“不救”的原因,感受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体会关键词在文章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厄瓜多尔、加拉巴哥岛、西班牙、大海龟-巨龟之岛)

1.你知道关于太平洋绿龟的哪些信息?

(资料一)太平洋绿龟名片

名称:

太平洋绿龟,又名绿海龟

产地:

多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食性:

以鱼类、海藻等为食

天敌:

蛇、沙蟹、食肉鸟等

繁殖:

岛上产卵—筑巢孵化—幼龟归海——海中成长

2.了解幼龟归海的危险:

(资料二:

课文第二自然段)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份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3.认知几种食肉鸟:

嘲鸫、海鸥、鲣鸟。

一、正音,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题目意思。

组词;知道“道”的多种意义;初步对课题释义。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我们摘录了课文中写太平洋绿龟、食肉鸟和人们表现的词语,读词正音。

(出示1)探、侦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鱼贯而出、

(出示2)啄、企图、颓丧、饱餐一顿、响彻云霄

(出示3)若无其事、愚不可及、气喘吁吁

说说需要引起自己注意或要提醒大家的字词。

3.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想一想,人们与绿海龟、食肉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学法:

尝试说——看图表选择“关键词”说——同桌练说

二、细读“救幼龟”语段,感受自然现象的复杂性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救幼龟”的语段,也就是课文的第3、4两个自然段,来看看人们当时为什么要救。

读了课文,我发现当时对于要不要救这只幼龟,人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哪些人打算救?

谁不打算救?

板块一:

“救,还是不救?

【救】哪些句子写了“我与同伴”的态度是打算救。

1.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

“你得想想办法啊!

(关注点:

紧张、焦急、“你得想想办法啊!

”等)

2.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关注点:

不能见死不救、一片、呼喊等)

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一片呼喊:

“不能见死不救!

“不能见死不救!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一片呼喊。

【不救】哪些句子写了向导的态度是不救。

1.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关注点:

若无其事、“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板块二:

“为什么要救,为什么不救?

1.说说人们这么做的理由,用“因为……所以……”作答。

①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②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

“你得想想办法啊!

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④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⑤下文中的后果

……

2.聚焦一幕,说说“我和同伴”为什么要救那只幼龟?

而向导不打算救幼龟?

(“救”的关注点:

企图、拉、啄)

(“不救”的关注点:

侦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探)

3.出示“自创一幕”:

我看见一只幼龟爬出来巢穴,一只嘲鸫飞来啄它。

他们让向导去救幼龟,向导抱起小龟走向大海。

为什么课文中要把这一幕写得这么详细?

4.读第3、4自然段。

三、存疑进入下文学习,探讨“自然之道”的内涵

出示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课文的细节描写中寻找答案,在下节课继续探讨

四、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9课第五题。

最后一小题改为:

★(4)我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板书:

9.自然之道

人们————幼龟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生字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举世闻名、不可估量”等词句。

2.品读重点词句,学习概括4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日圆明园建筑辉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迀移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以读促悟,学习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日圆明园建筑辉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以悟促诵,诵读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学习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表现昔曰圆明园建筑辉煌的方法,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

【课前准备】教本教案、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解说毁灭,策应“辉煌”

(―)解说“毁灭”: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圆明园的毁灭。

(二)检査预习。

二、厘清篇章,聚焦“辉煌”

(一)厘清脉络:

轻声、快速地读课文一遍,想一想课文写、7些什么?

(二)关注中心,聚焦“辉煌”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三、研读文本,感悟“辉煌”

(一)自读自悟,联系词句感“辉煌”

提出自学要求: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昔日的圆明&默读课文_、3、4自然段,想一想从哪儿我们读懂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

圈一圈词语,画一画句子,简单地写一写紕注^要是有不懂的,还可以在边上打个小问号。

(二)交流分享一联系表达悟“辉煌”

第一板块:

布局之“辉煌,

1.图文结含,边读边牾,感布局之“辉煌”

预设:

众星拱月

2.回顾中心,感悟“辉煌”。

第二板块:

建筑之“辉煌”

i.结合圈画,自谈读书所感。

预设1:

建筑多预设2:

建筑美,

2.以读促悟,领略建筑之“辉煌”。

(1)师生合作读,感受风格迥异之“辉煌'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2)生生比较读,感受风格迥异之“辉煌”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遂有西洋景观。

(3)师生整合读;感受集大成之“辉煌”。

自由悟读“建筑之风格迥异”

自由体悟“感受之如梦如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鲍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

3.以悟促诵,积累语言

(1)熟读成诵

(2)回看“辉煌^

第三板块:

文物之“辉煌”

(一)结合图画,自谈读书所感

预设1•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预设2.上自下至

(二)图文欣赏,读写联动,迁移写法。

1.组图欣赏,演绎文物之辉煌

2.读写结合,演绎文物之辉煌

作者用一句话写尽了2000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的文物。

接下来,让我们学着第三段的样子来写写我们眼中的圆明园文物吧。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中,有的,也有的;

有的,也有的。

漫步园内,。

2.回看“辉煌”。

第四板块:

回顾与存疑(机动)

(一)回顾:

结合“所学”看“辉煌”

(二)存疑:

结合“毁灭”看“辉煌”

四、延伸学习,再赏“辉煌”

(一)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二)课后欣赏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板书设计】

布局

圆明园的毁灭建筑举世闻名

文物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中生字新词。

2.结合资料整理,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文化及精神内涵,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及文章表达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昔日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昔日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结合资料整理,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文化及精靖内涵,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及文章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整理,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文化及精神内涵,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及文章表达特色。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二)言意交融:

研读第5自然段,感受“毁灭”之痛。

1.聚焦文字,拓展想象,议“毁灭”

预设:

“统统”掠走、“任意”毁坏等

2.视频冲击,直视历史,观“毁灭”

3.感情朗读,再现画面,感^毁灭”

4.联系阅读,破碎辉煌,痛“毁灭”

圆明园中,没有了——

圆明园中,没有了——

圆明园中,没有了——

(三)资料整合:

进一步感受圆明园的文化及精神内涵。

1.小组活动:

“圆明园文物流失知多少”

2.集体思考:

“圆明园是否该重建”

3.结论:

历史不可复制

(四)体会表达:

联系“毁灭,,看“辉煌”

1.理解语句含义:

圆明园的毁灭,永远是一种无法估算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是袓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2.体会第1自然段的作用及文章表达特色

(四)推荐阅读

《昔日的夏宫——画明园》、《圆明园流散文物》等。

四上《长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崇、峻”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崇、旋“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看图、学文结合起来,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学习作者有序介绍景物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课前谈话:

孩子们,去过长城吗?

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一、直入课题

1、是呀,很多人到过长城,登上过长城,并咏叹过长城。

出示:

咱们的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美国总统曾说:

长城是一个奇迹。

英国首相登上长城后曾说:

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

2、这么多名人志士都留下了感叹,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长城。

看老师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82页,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的地方停下来,好好地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了。

2、交流反馈:

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是比较难读或者是难写,你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出现——堡垒、气魄雄伟、打仗、智慧、凝结、屯兵

范写——堡垒:

看老师写,你发现了什么?

猜猜他的意思!

提醒字形:

打仗:

孩子们,古时候上战场的都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以仗是单立人旁边一个大丈夫的丈

慧:

写的时候要注意了,下面的横山不要出头。

凝结:

凝是两点睡,凝结是集聚在一起的意思,所以结是结合的结

屯兵:

屯是聚集的意思,那么屯兵就是——聚集粮食就是——屯粮

开火车读——齐读(读好一个,拿掉一个)

小结:

同学们很会发现,很会学习

三、学习课文一、二两段

我们走进课文,好好地感受长城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谁能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争取把它读正确。

(正音)(如有困难,把词卡拿出来再请学生读。

2、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城的长的

一万三千多里

老师:

孩子们,我还真说不出来这到底有多长,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说明它的长吗?

学生: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感受长:

(出示地图)孩子们,嘉峪关在我国的甘肃省,山海关在我国的河北省,你看,他历经了“河北、辽宁、北京、内蒙古、山东、陕西、河南、宁夏、新疆、甘肃“11个省市。

(孩子们,在位居世界第三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城居然横穿我国东西,长吧?

第一句——还有从其他地方感受到长城的长吗?

刚才那句话用数字写出了长城的“长”,这一句话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吗?

预设一

(一)都是蜿蜒盘旋的

写词(我们把“旋”写正确了,伸出手指,跟我写)

说意思,看来他们的形状很像。

孩子们,长城在哪儿蜿蜒盘旋?

板贴崇山峻岭

(板书)崇山峻岭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是怎么样的山?

长城就修在崇山峻岭之上,有气势吧!

小结:

谁来读读这一段,读出这种雄伟、壮观的气势。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预设二都很长

、都很有气势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长城建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教学“崇山峻岭”

A板书(板贴“崇山峻岭”——看我写:

注意崇字的写法,上面是个“山”,下面表示的是崇的声旁,是一个宗)

B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

对,它指的就是高而险峻的山。

“崇”在这就是高的意思

D蜿蜒盘旋

长城就修在崇山峻岭之上,有气势吧!

你们看,(出示课件)顺着山势,长城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板贴蜿蜒盘,这会儿,我们要把“旋”写正确了,跟我写!

小结:

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有气势啊!

谁来读读这一段,读出这种雄伟、壮观的气势。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1、你看,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和具体的数字写出了长城的长,这是我们远望长城的所见,当我们走近长城,拾级而上,我们脚踏着数不清的城砖,扶着块块条石,看见了两侧的垛子、瞭望口和射口,还有那间隔不远的座座城台(随机出现)

2、孩子们,能把它们读正确吗?

正音开列小火车——难读的再多读几遍——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就写了作者此刻的所见,请你大声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高大坚固

、你是从课文的哪些体会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找找课文中的句子。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A你感受到了什么?

说说你的理解

B这条石有多重?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A你感受到了什么?

城墙很宽,

B比较句型。

是呀,城墙很宽,那我这样写不就可以了吗?

出示两句话

你更喜欢那句话。

为什么?

小结:

用我们熟识的事物来举例子,让我们更加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长城有多宽。

C孩子们,真了不起啊,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居然能建筑起这么宽的长城。

而且我查过资料,城墙的厚度达到了6米多,即使敌人用大炮轰过来,也轰不倒。

这一切足以证明他的——坚固)

D指名读——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E齐读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A你的感受是什么?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高大坚固?

C垛子有两米多高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堡垒是很坚固的,说城台是屯兵的堡垒,可见他的坚固了。

设计巧妙

A除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以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看看它的设计

城台——传递信息,既能在那设下伏兵,又能攻击敌人

垛子、射口——两米多高,能掩护自己

瞭望口——监视敌情,同时掩护自己

4、这就是雄伟的长城,这就是智慧的长城,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长城——齐读

5、学习作者的有序描写

(回到整幅图),当我们走上长城以后,看到的这些景物是杂乱的,作者是怎么有序地介绍的呢?

先写长城顶上,再写两侧,最后写间隔着出现的城台,使长城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看来有序地描写的确非常赞!

四、总结悬疑

这就是作者在长城上的所见,接下去作者又会写些什么了呢?

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1、2、4

 

五上《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2.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体会思乡情。

3.理解文中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句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桂花,谈话导入

1.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花?

每当中秋节前后,就是桂花盛开的季节。

那你喜欢桂花吗?

能说说理由吗?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里也开满了桂花,整个校园沉浸在花香里。

2.那你听说过桂花雨吗?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这场奇妙的雨——《桂花雨》板书。

3.齐读课题。

试提疑问。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

1.请你自由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作者为什么也喜欢桂花。

2.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A.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B.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C.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D.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三.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桂花扑鼻的香气确实令人难忘,除此之外呢?

还有什么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呢?

抽读5自然段。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这段话让我们也见识了桂花雨,这里的桂花除了“香”,还有什么?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摇桂花的快乐也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作者的父亲曾经用诗句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这份乐,这份喜。

请你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7.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作者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杭州去读中学了。

(学习第七自然段)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师:

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

“国外的生活真好呀!

”,母亲一定会说:

师小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

8.整体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桂花雨。

9.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四.拓展延伸,爱上阅读

1.作者琦君在她的许多作品中记叙了童年故乡的人和事。

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教师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从段话中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热爱家乡、重视感情)

2.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都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文本透视】

“凤辣子”就是王熙凤,她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的一个主要人物。

作家曹雪芹呕尽心血,用了十年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书中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