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075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秀山县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市秀山边城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2008-2020年)

说明书

前言

洪安镇是市秀山县重要旅游开发镇之一,早在清代就设有“洪安汛”,是一座古老的文化重镇,同时也是一座蕴含红色文化的古镇;是从文名著《边城》的原型地,具有浓厚的渝东南及湘西苗族与土家族文化特色的“边城”小镇。

简单地说,洪安是一座历史与文化并重、风情与特色齐具的生态旅游古镇。

前言1

第一章现状概况5

一、现状概况5

(一)基本概况5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7

(三)城镇建设概况7

(四)镇域交通概况7

(五)城镇道路交通概况8

(六)旅游业概况8

(七)基础设施概况10

二、上版规划概述10

(一)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概述10

(二)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概述10

三、经济社会发展背景10

(一)区域大联合10

(二)政府政策11

(三)发展抉择11

第二章规划总论11

一、规划围11

二、规划依据11

三、规划原则11

四、规划年限12

五、规划指导思想12

第三章旅游资源评价12

一、旅游资源概述12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12

三、旅游资源定量评价12

第四章客源市场分析13

一、客源市场定位13

(一)国市场定位13

(二)入境客源市场13

(三)细分客源市场13

二、游客规模预测13

三、发展目标定位14

第五章旅游项目规划14

一、规划目标14

二、规划原则14

三、SWOT分析14

四、总体开发框架15

五、项目定位15

六、项目规划15

(一)古镇核心旅游区15

(二)贵塘坝田园花海区16

(三)九龙坡山野休闲区16

(四)洪安河田园风情带16

(五)清水江山水人文带16

七、景点与游线16

(一)水上游线17

(二)水陆结合游线17

(三)陆上游线17

八、旅游开发策略17

第六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17

一、规划原则17

二、规划容17

三、规划布局18

(一)入口及游客中心18

(二)酒店18

(三)服务网点18

(三)休憩观景亭、平台18

(四)停车场18

(五)环保设施19

(六)解说系统19

第七章城镇发展规模19

一、城镇性质19

(一)城镇性质分析19

(二)城镇性质综述19

二、城镇人口规模19

(一)镇域人口规模19

(二)城镇人口规模20

(三)城镇用地规模20

(四)城镇规划区围20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1

(一)经济发展目标21

(二)产业结构指标21

(三)城镇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指标21

(四)环境保护目标21

第八章土地利用规划22

一、用地现状分析22

(一)城镇建设用地现状特征及问题22

(二)生活居住用地现状22

(三)绿地与广场现状22

(四)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现状23

(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现状23

(六)城镇用地建设条件评价23

二、土地利用发展分析24

(一)洪安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的因素24

(二)洪安城镇用地发展方向24

三、土地利用规划24

(一)用地形态结构24

(二)功能布局结构25

(三)土地利用规划25

第九章居住与公共设施规划25

一、居住用地规划25

(一)居住用地规划原则25

(二)居住用地规划指标26

(三)居住用地规划布局26

(四)开发控制与设施配建26

二、公共设施规划27

(一)公共设施规划原则27

(二)公共设施规划布局27

(三)商业服务与金融设施布局27

(四)医疗卫生设施布局27

(五)市场27

第十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7

一、保护目标与保护原则27

(一)保护目标27

(二)保护原则28

二、古镇格局28

三、保护围划分与保护要求28

(一)各类保护围划分28

(二)保护措施与要求28

四、建筑高度控制29

五、河流,桥梁,河埠29

(一)河流29

(二)桥梁29

(三)河埠30

六、街巷与交通30

七、空间30

八、绿地30

九、旅游30

(一)规划目标30

(二)规划原则31

(三)规划措施31

第十一章交通规划31

一、城镇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31

(一)规划原则31

(二)道路等级与道路红线31

(三)道路网结构与路网密度31

(四)广场31

(五)交通组织32

二、水路交通32

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32

一、给水工程32

(一)水量预测32

(二)供水水源32

(三)供水设施及管网规划32

二、排水工程33

(一)排水体制33

(二)雨水管网规划33

(三)污水工程规划33

三、电力工程规划33

(一)用电负荷预测33

(二)电源33

(三)线网规划33

四、电信邮政与广播电视33

五、城镇管线综合34

六、环卫设施规划34

(一)规划目标34

(二)环卫设施规划34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规划35

一、防洪除涝规划35

(一)设计标准和工程等级35

(二)水面率35

(三)古镇区防洪除涝规划35

二、消防规划35

(一)消防站布局35

(二)消防供水和消防栓配置35

(三)消防通道35

(四)建筑消防35

三、抗震减灾工程规划35

四、人防工程规划36

五、防雷规划36

(一)雷电防护要点:

36

六、地质灾害规划36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36

(二)规划的方针36

(三)规划的原则36

(四)规划目标36

(五)规划要点37

第十四章空间控制与生态环保规划37

一、镇区建设区域37

二、生态保护区37

三、自然景观控制区37

四、环境现状38

(一)环境质量与生态状况38

五、环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依据与目标38

(一)规划依据38

(二)规划目标38

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39

(一)大气污染防治规划39

(二)水污染防治规划39

(三)固废污染防治规划39

(四)噪声污染防治规划40

第十五章绿地与水系规划40

一、规划原则40

二、绿地规划指标41

三、绿地规划布局41

(一)面状绿地41

(二)线状绿地41

(三)点状绿地41

四、河网水系41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建议41

一、法制建设措施42

(一)加强规划法宣传,普及规划意识42

(二)健全法制监督和执法机制,保证总体规划依法实施42

二、行政管理措施42

(一)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42

(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机构力量的建设42

三、经济保障措施42

(一)加强资金筹措工作,积极推动城市的开发42

(二)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统一规划,分步实施42

(三)采取不同的开发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用地性质调整42

(四)实行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42

四、技术深化措施42

(一)完善城市规划体系42

(二)成立古镇保护专家组43

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43

一、近期建设原则43

二、近期建设年限43

三、近期建设项目43

(一)保护整治项目43

(二)基础服务设施项目44

(三)景区建设项目44

(四)村镇居住建设项目44

第十八章建设总体投资分析45

第一章现状概况

一、现状概况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秀山县位于市东南,地处北纬28°9′43″-28°53′5″、东经108°43′6″-109°18′58″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2450.2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20公里,是市最边远的镇之一。

洪安镇位于秀山县东南角,位于武陵山脉中段,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为川东南重门户。

东和东北与省花垣、龙山、保靖县毗邻,南和东南、西高与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连,北和西北与省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

东北角距省来凤县境仅20余公里。

距604公里、656里、556公里、650公里,

2、行政区划及人口

全镇辖5个村1个居委会,35个村(居)民小组,3935户,总人口15442人(其中:

农业人口14327人,非农业人口1115人)。

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的杂居地。

3、历史沿革

(1)历史沿革

今秀山县境,商周时期属巴国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南疆之域。

乾隆元年(1736年)割酉阳东南境石堤、宋农、晚森等土司据地,始置秀山县(县治今三合场乡),初隶黔厅,寻废厅改隶省川东道酉阳直隶州,并于石堤设立巡检署,结束了秀山地区的土司建制。

  民国初,秀山县隶属川东道,民国2年(1913年),改石堤巡检署为分县。

民国23年,于县境所建黔东区辖县境清溪、龙凤、高秀、峻岭、钟灵、兰桥、、梅江、兴隆、雅江、平马、大板、永兴、里仁、保安、地坝(今莲花一带)、膏田、石堤等乡。

同时,建立了枷档河(今属塘坳乡)、坝芒(今属峻岭乡)、巴盘(今属三合场乡)三个乡维埃政权。

民国24年,秀山县隶属于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8年,川康建设期提出以川、黔、湘、鄂4省边区48个县设置“青江省”,以秀山县城为省会的方案,并完成了法定审批手续,且已实施了建省的第一步工作,派驻了军队,修建了飞机场,后因战而停止。

民国38年4月,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密电通知,为对付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西南,以秀山、酉阳、黔江、水4县,建立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

是月20日,建立了秀山县人民政府,隶西南区川东行政公署区专员公署。

1950年1月23日,专区所辖之秀山、酉阳、黔江3县别置“川东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酉阳县城。

秀山县随隶酉阳专署。

1952年9月5日,撤销酉阳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复并入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秀山县亦改隶之。

1983年4月4日,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未变,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中和镇,仍隶属地区专员公署。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置黔江地区,秀山土家苗族自治县改隶黔江地区。

1997年3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随黔江地区改隶市。

2001年,撤黔江开发区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市直管。

洪安因清代于此设“洪安汛”而得名。

秀山置县前隶属酉扬宣慰司。

清乾隆元年(1736年),秀山设县时归属秀山福森里。

民国23年为黔东区所辖。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后,隶属川东行政公署专员公署秀山县管辖。

1952年设洪安乡,隶属秀山县第三区。

1953年,第三区改名洪安区,洪安乡隶属洪安区,成为区公所所在地。

1958年公社化时更名红旗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恢复洪安乡建制。

直辖前隶属省。

直辖后,归市所辖,。

2001年7月撤区并乡建镇,洪安乡改名洪安镇至今。

4、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

(1)地形地貌

秀山地处川东南褶皱带,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带南段。

西邻大娄山。

北眺七曜山,属巫山、大娄山区。

境平坝、丘陵、低山、互相交错。

西南高,东北低。

中部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盆地。

县多数地方海拔在500米至800米之间。

西南部轿子顶海拔1631.4米,为县最高峰。

海拔最低点是石堤乡高桥村水坝的滥泥湾,海拔245.7米。

境河溪纵横,河流切割强烈,地表起伏大,山脉、河流多顺构造线东北向布展。

秀山地貌大体可分为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低区3个类型。

西部和南部为低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0.24%;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8.81%,中部为盆地平坝区,占幅员总面积的30.94%。

(2)地质

  秀山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及华夏系,是扬子台地的川湘凹陷南部边缘。

主要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展布,裙皱呈北北东至北东向,向斜倾角平缓,背斜倾角较大,局部受断裂影响,有倒转现象。

断裂在县境十分发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区和北部秀山背斜伏端为最。

主要断裂走向与褶皱轴线基本一致,呈北北东向倾向北西。

洪安与茶峒

(3)气候

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

全年平均气温为平均气温为16℃,属基本正常。

其中:

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5℃。

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5℃。

地温和气温一样,7月最高、1月最低。

热量条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带最优,年平均气温均大于17℃。

平坝、浅丘地带平均气温在16℃至17℃之间。

“三大盖”及西部的轿子顶、南部的椅子山、东北角的八面山,年平均气温在10℃至14℃之间。

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至16℃之间。

  常年降水量为1341.1毫米。

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至l700毫米之间。

以5、7两月最多,均接近200毫米。

1月最少,不足30毫米。

从旬季分布看,全年有3个月明显的降水高峰,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别为71.2、76.4、60毫米。

从四季降水分布看,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7%、31%、24%和8%。

1979年6月降大到暴雨155.5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

  境年日照时数为1213.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属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

80%的年份日照时数少于1300小时。

日照以7月最多,为201.8小时,8月稍次,为199.4小时。

7、8两月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三分之一。

1月较少,为48.8小时,2月最少,仅44.7小时。

1、2月日照总时数仅占全年的8%。

九龙山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600万元,在2001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完成60万元,年均增长21%(除农业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3.5:

8.5:

28调整为45:

11:

44。

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总产值实现2980万元,年均增长5.6%;工业总产值实现1250万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50万元,年均增长41%;全镇通车总里程由2001年33公里增加至96公里,公路通车率为100%、通组率为95%,渝湘高速公路洪安段建设顺利;小城镇建设明显加快,集镇常住人口由2001年780人增加到2300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6元,年均增长16.8%。

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署和杂粮;猪、牛、羊是养殖业的骨干品种,同时盛产茶叶、楠竹、油桐和药材;乡镇企业以建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三)城镇建设概况

洪安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道路交通方面,洪安镇公路网密度不大,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未形成较为便利的交通网络。

从农业方面来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明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土地整治不力,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

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看,农村的供水、供电以及沼气等能源建设严重不足。

(四)镇域交通概况

公路是洪安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境G319国道自西向东穿过镇中心,是洪安与周边区域城镇取得联系的最重要交通通道,其次就是通向蛾溶镇的乡级公路。

通过清水江的水运交通----拉拉渡,仅作为联系对面茶峒镇的日常生活交通方式。

近年,随着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区域城市中心地位的上升,交通设施工程也得到飞速发展,建设中的渝湘高速公路(到)在洪安镇美其村设有高速公路互通口。

未来,洪安镇的交通状况会大大提高。

渝湘高速公路(在建)

319国道(镇区段)

(五)城镇道路交通概况

由于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的限制,洪安镇区的街道多是自由型,依山就势或滨水相依。

G319国道穿越镇区的一段是镇区里的主要车行道,其次是古镇新区部的一条主要车行道,除此就是洪安镇的古街道,西端连接G319,东端与清水江的拉拉渡接合,形成古镇的特色街道,同时也是古镇里的重要的生活道路。

清水江岸上的沿岸步处道是洪安镇的主要的休闲游憩走廊。

319国道(镇区段)

路边摊位

(六)旅游业概况

1、旅游资源现状

洪安多山体及丘陵缓坡地带,镇区西北部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地势较不平坦,镇区部河流纵横,一条是自西北向东的清澈见底的洪安河,另一条是从南向北的清水江,两岸水草从生,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古镇区留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沿着古街两边相对而建,沿洪安河是临岸而建。

同时,洪安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蔚然的人文造就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现已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资源有:

象鼻吸水、九龙坡、洪安古街、拉拉渡、三不管岛、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纪念碑、鸡鸣三省亭、一脚踏三省、“二野”司令部驻地旧址等。

 

象鼻吸水

纪念碑

三不管岛

2、旅游业发展状况

旅游业是近年洪安新兴的一项产业。

洪安凭借深厚的边城文化底蕴和淳朴的苗族土家族传统民风等资源优势以及保存较好的大体量古镇商铺,旅游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3、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金有限,投入不足,使得很多必要项目不能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洪安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开发机制还不够完善,操作模式不正规,缺乏专业或专门的人员,旅游开发工作没有一定的系统性;

三是对宣传还不到位,群众保护古镇的意识不够强,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古镇的保护工作;

四是旅游产品缺少品牌和特色,也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七)基础设施概况

洪安镇区各项公共设施较为缺乏,基础较差。

洪安镇区的排水系统是雨污合流制,街道的条石板路下面用砖石砌成暗沟,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就近排入河中。

镇区环卫配套设施较差,没有形成统一的垃圾处理站。

洪安镇液化石油气站位于镇南部,G319国道侧旁。

靠近液化石油气站就是镇汽车站。

在“渝东南第一门”入口处是信合酒店,是镇上唯一一家稍具档次的酒店服务设施。

二、上版规划概述

(一)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概述

洪安镇上一轮总体规划是于1998年委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

规划主要容

(1)城镇性质:

洪安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2)城镇布局结构:

“一心三带”

一心:

集镇作为洪安镇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包括洪安居委会全部。

其发展方向:

以建设边贸市场、综合农贸市场、古镇老街和民居的恢复、旅游商品一条街、特色饮食服务一条街、民族旅游休闲中心、建筑建材加工业为平台和载体,兴边贸、活旅游。

三带:

沿河经济带、沿公路经济带、沿沟经济带

沿河经济带主要依托贵塘坝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成10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同时,大力发展水禽养殖业。

沿公路经济带主要指美其、贵措、贵亚一带,要发展以脐橙等为主的优质干鲜水果基地5000亩。

沿沟经济带主要指三阳村,主要建成优质中药材(青蒿种植)基地2000亩,三阳-贵措优质茶叶基地2000亩。

(二)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概述

从1998年洪安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到2007年的10年时间里,洪安镇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镇区规模迅速扩大,城镇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规划实施的情况看,原有规划对城镇发展定位没有突出旅游业在未来古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洪安新区的发展作了合理的选址及定性;保存了原有古镇区;原有城镇规模较小;对区域环境的保护未提出对策;对如何协调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未提出进一步的措施等。

对洪安河右岸贵塘坝田园区没有进行规划考虑,规划围显得偏小。

三、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一)区域大联合

市秀山、酉阳,省花垣、龙山,省印江、松桃三省(市)六个县同处武陵山区,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交通相联,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连带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涵,具有发展旅游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2006年9月5日,秀山县旅游局主持召开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发展协作会,讨论并签定《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协作发展秀山宣言》,这标志着三省市六个县的旅游业掀开了武陵片区协作的新篇章。

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协作旨在加强三省市六县在旅游开发方面的合作,通过联点成线,串线成网,积极推进景区建设。

加强旅游路线开发和促销、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加强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渝湘黔武陵片区“金三角”旅游品牌,提升片区旅游形象,建立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协作区,推动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武陵片区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发展和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整个片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加群众收入。

 秀山县洪安镇地处渝、湘、黔交界处,东与省花垣县边城镇隔河相望,南与省松桃县迓驾镇相连,素称“一脚踏三省”,是渝东南门户。

洪安又是—武隆芙蓉洞—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园—永顺猛洞河漂流—森林公园—长江峡—旅游循环圈的中间站,距秀山县城49公里,花垣县城25公里,250公里,大兴机场110公里。

国道319线和正在修建中的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交通十分方便。

依托区域之间的强强合作,以及交通区位的升级换代,洪安将凭借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人文资源,成为武陵山脉片区旅游“金三角”的耀眼“明珠”。

(二)政府政策

2007,洪安镇镇党委、镇政府为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利用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建设并通车和县委、县政府把洪安建设成边贸旅游重镇的有利条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开发为重点,紧紧围绕“稳农、调结构、富民;建边贸、兴旅游、活三产、强镇;保稳定、求发展、树形象”的工作思路,全力实施“农业稳镇、边贸兴镇、旅游强镇、文化活镇”的战略,努力把洪安建设成为边贸、旅游重镇,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构建新边区和谐社会。

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强化“四个始终突出”,即:

一是始终突出稳镇、兴镇、强镇、活镇主导战略;二是始终突出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三是始终突出小城镇建设这一重要途径;四是始终突出社会和谐这一最终目的。

新添措施,全力打造洪安——历史文化名镇。

(三)发展抉择

洪安镇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基础,优良的红色文化传统,同时随着边城文化的被广泛认知与追忆边城故事的一系列活动,提高了洪安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将是洪安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镇规模较小,在不少方面存在着与洪安的区域中心城镇地位不相称之处,并已影响到城镇运行的效率。

此次洪安镇的城镇总体规划,立足转变观念、提高城镇建设标准、提高城镇运行的效率、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开展旅游产业布局与各项城镇建设活动。

面对新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秀山县人民政府、秀山县商贸旅游局决定必须进行洪安镇旅游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镇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用地布局结构,带动洪安镇各项建设活动的全面、有序、健康的发展,并以此带动整个秀山县旅游发展。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围

以洪安古镇为核心,包括新镇区、贵塘坝、九龙坡、三不管岛,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1990年)

(二)国家建设部部颁《城镇规划标准》(1993年)

(三)国家建设部部颁《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标准》(1990年)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五)《洪安镇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

(六)《洪安镇城镇总体规划》1998年

(七)洪安镇各项基础资料和现状调查资料(2007年)

(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十)《市历史名城保护条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