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135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65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docx

自考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笔记

自考教育管理心理学0455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二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第三章教育管理心理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

第二篇教育管理心理中的个体心理

第四章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与管理

第五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

第六章教育工作者的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管理

第三篇教育管理中的群体心理

第八章教育群体心理

第九章教育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十章教育群体的合作、竞争与冲突

第四篇教育管理中的领导心理

第十一章教育领导心理

第十二章教育领导决策心理

第十三章教育领导集体心理

第五篇教育管理中的组织心理

第十四章教育组织心理

第十五章教育组织文化与社会心理环境

第十六章教育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者通过组织管理手段,配置管理资源,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活动中的(人员、物资、信息、时间、任务等)各种关系,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宏观:

教育行政管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微观:

学校管理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

(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规律)2。

群体

3.领导4。

组织

第二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基任务:

(教育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

2.具体任务:

调动教育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提供心理学依据)

形成教育组织群体心理气氛

提高教育管理者素质和水平素质:

狭义:

先天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脑和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广义:

先在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及后天形成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即意识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

促使组织变革与发展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实践经验和理论上的突破成为心理科学宝贵财富拓宽心理科学视野为心理科学丰富和发展作贡献

2.实践意义:

(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观察和判断(教育工作者)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预见性和针对性处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改革教育管理工作

有利于加强教育管理者自身教育

第三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自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了解分析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特点:

1、材料全面、系统、完整

2、结论真实可靠

局限性:

不能控被试的行为与环境不能做精确的重复不易做数量分析

注意点:

A、目的明确。

B、每次观察一种行为几个人同时观察或分工观察作好记录

C、利用照相、录音、录相、电影等辅助手段

二、实验法:

严格控制条件设定情境人为使心理现象发生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特点:

1、主动引发心理现象

2、严格控制和改变条件使心理活动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明确化

3、可以反复进行实验对结果反复进行验证

局限性:

与日常情境有差距实验设计困难结果受被试情绪、态度变化影响

分类: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现象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法获取资料,间接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特点:

范围广泛不受时空限制

四、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测量被试心理特质的方法

信度:

测量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同样内容,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效度:

测量工具本身的有效性即对所欲测量的特性或目的是否测得正确

第二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第一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教育科学基础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要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

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心理学:

教育管理心理学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为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

教育的直接目的:

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高目的:

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教育学两条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必须与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必须同身心发展的特点相适应)

教育管理从本质上来讲是国家意志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体现

第二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管理科学基础

一、管理的本质

管理:

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对资源进行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定义:

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1、(管理工作)中心:

管理其他人的活动2、手段:

协调他人的活动3、目的:

获得工作效果

管理现代化:

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用于管理的过程

包括: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2、组织3、方法4、手段

二、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科学诞生标志:

1911年美国泰勒(F·Taylor)《科学管理原理》发表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科学发展三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

美国泰勒法国法约尔(H·Fayol)德国韦伯(M·Weber)

理论:

把组织看作封闭系统管理重重点在组织内部不考虑组织外部的环境、竞争、市场等

2、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行为科学:

对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调节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

早期(人际关系理论):

着重人际关系研究社会需要满足问题

代表人物:

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Mayo)霍桑试验(1927)《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1933)

理论:

影响生产率的主要力量不在于物质经济在于工人心理或社会因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后期:

发展方向略

3、代管理派:

20世纪50年代至今

代表人物:

美国西蒙(H·A·Simon)决策理论(获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

理论:

重点研究合理决策针对“经济人”提出“真实人(管理人)”提出“有限理性决策”真实人决策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佳”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学

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教育管理开始注重研究提高管理效率问题

2、行为科学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开始注意研究耸关系问题研究需要、动机及领导方式和民主化管理问题

3、现代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综合运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研究教育管理问题

第三节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心理科学基础

一、心理的本质

社会实践中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列宁:

心理现象“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二、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Wundt)发表《生理心理学纲要》(1874)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之父”

冯特理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把意识分成不同要素)

詹姆斯(W·James)理论:

机能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机能)

派别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1、认识活动:

普通心理学的认识规律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认识基础

2、感情:

(教育管理心理学)必须重视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基础认识活动伴随着感情活动

3、意志:

(教育管理心理学)必须以普通心理学对意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4、个性:

(教育管理心理学)也要重视教育管理中的个性基础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产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1、(教育管理心理学)是社会心理研究在教育管理情境的具休化是教育管理领域的社会心理学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前身为“工业心理学”

1、“工业心理学之父”:

德国(侨居美国)闵斯特伯硌(H·Munsterberg)《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应用于职业选择、劳动合理化、改进管理方法、建立最佳工作条件)

2、梅奥(E·Mayo)(20年代中期):

《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1933)人际关系学派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3、勒温(CkrutLewin)(40年代):

强调人们对社会情境(工作场所人际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对生产的影响提出群体动力学的理论

5、现代管理心理学诞生标志(50年代):

美国李维特(Haroldj·Learitt)《管理心理学》(1958)(封闭组织静态平衡)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个体心理主要研究需要、动机和态度

2、群体心理研究群体动力和群体特征

3、领导行为研究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效果

4、组织行为探讨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技术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调动积极性挖掘创造力

(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调动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

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直接的学科基础

第三章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人性观

第一节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观

一、性善论

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孟子《孟子·告子上》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人无不善,水无不下。

管理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尽心》)

管理国家: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

二、生恶论

代表人物:

荀子(与孟子同时代)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主张:

化性起伪把性恶改造成性善

“性者也,事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化性起伪的途径:

1、改善环境创造变恶为善的客观条件;2加强教育3、主观努力

管理:

“礼”(教育为主)、“刑”(依法制裁)两点措施治理天下

第二节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一、“经济人”(Rational_EconomicMan)的假设

(一)什么是“经济人”的假设

人性观:

行为为满足私利动机为获得报酬

代表人物:

泰勒持“经济人”观点创造:

劳动定额和工时定额制度

美国麦格雷戈(D·McGreger)《企业的人性面》中将:

“经济人”概括为X理论

管理思想:

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因素运用强制手段进行控制管理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任务管理”(泰勒)严密控制和监督的管理方式

特点:

1、管理是少数人的事

2、管理工作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完成任务不考虑人的情感

3、用金钱刺激积极性

4、严惩怠工者(“萝卜加大棒”)

(三)对“经济人”假设简评

把被管理者视为天生懒惰实质是被驳斥遗传决定论的人性观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社会人”(SocialMan)的假设

(一)什么是“社会人”假设

人性观:

调动生产积极性物质利益仅具次要意义人际关系是决定性因素

代表人物:

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人群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基本观点:

1、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社交需要为基本激励因素2、单调枯燥的工作使人们从社交关系中找回意义3、对群体社交因素的反应比奖酬和控制诱因强烈4、人们希望满足社会需要(归属需要被人接受身份感)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

3、提倡集体奖励

4、“参与管理”的方式

(三)对“社会人”假设的简评

1、提出人际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但过于否定“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作用

2、揭示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但过于偏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3、提出实行参与管理但有其虚伪性的一面

三、“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

(一)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

人性观:

人除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外,还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代表人物:

美国马斯洛(A·H·Maslow)(人本主义学派)

麦格雷戈将“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概括为Y理论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经济人”重视任务“社会人”重视人“自我实现的人”重视工作环境和条件

2、运用授权分权、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参与管理激励职工发挥潜能

3、管理制度保证职工表现才能重视内在奖励满足自尊、自重、自我实现需要

(三)对“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的简评

1、人性假设错误人既不天生懒惰也不天生勤奋都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影响,特别是社会关系影响的结果

2、但激励措施值得借鉴

四、“复杂人”的假设

(一)什么是“复杂人”的假设

人性观:

认为人类的最大需求因人、因事、因地而异

代表人物:

薛恩(E·H·Schein)提出“复杂人”(60年代)

美国莫尔斯(J·J·Melse)和洛希(J·W·Lorsch)发表《超Y理论》(1970)《组织及其成员:

权变方式》(1974)提出权变理论(即应变理论、超Y理论)

基本含义: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人性表现采取适当管理措施)

1、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

2、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结合为一统一体形成复杂的机模式

3、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动机是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

1、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2、采取弹性、应变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3、善于发现个别差异(需要、动机、能力、个性)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管理

(三)对“复杂人”假设的简评

1、复杂人的假设与超Y理论含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机动的管理措施具有启发性

2、但单纯强调差异性某种程度上忽视共性忽视集体主义精神、群体意识和良好的风气存在明显偏颇。

在阶级社会里共性首先表现为阶级性

阶级局限性:

三种人性假设都偏重自然本质离开社会本质忽视了不同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对人性的制约具有阶级局限性。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体

(一)人的自然属性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属于自然人统治自然

(二)人的社会属性

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三)人的意识属性

人与动物根本区别:

人意识的自觉能动性

二、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需要的角度而言,无所谓善恶,它是客观的必然。

人为什么有善恶之分?

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上涉及社会行为规范人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负有道德上伦理上的责任

第二篇教育管理中的个体心理

第四章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与管理

第一节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认知与管理

一、认识与社会认知

(一)认知的含义: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

(一)社会认知

1、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生活中的认知反映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2、社会认知的种类:

对他人的认知(即对他人表情和情绪的认知);人际认知(人与人关系的认知);自我认知(对自己行为与心理状态的认知);社会事件认知;社会角色认知。

3、社会认知的意义:

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建立人际关系必须了解人的社会认知活动形成社会知觉

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反映社会生活揭露社会意义及其价值

(一)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特点

1、自我认知的自觉性

2、人际认知的广泛性

3、社会角色的多样性

(二)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功能

1、加速自我成熟

2、改善人际关系

3、提高教育效果

4、增进心理健康

(三)影响教育工作者社会认知的因素

1、当时的情境

2、被认知者的特点

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四、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认认识与管理

(一)社会认知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教育管理者对管理系统要素的认知以认知为前提教育管理以对教育工作者的认知为基础

(二)教育管理者如何获得对人的正面认知

1、发展地看人

2、全面地看人

3、历史地看人

(三)教育管理中社会认知的偏见与克服

偏见:

缺乏事实根据的错误认识和态度

1、第一印象

2、光环效应

3、近因效应

4、社会刻板印象

5、情感效应

第二节教育工作者的情感、意志与管理

一、教育工作者情感品质概述

(一)情感的一般概念

情感:

人脑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二)情感的作用

1、情感的动力作用

情绪情感对行动起着推动和阻碍的作用

2、情感的信号作用

情绪通过表情动作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3、情感的适应作用

通过情感的调节控制,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人际关系

(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感品质

1、热爱教育事业(情感生活的核心)

2、强烈的理智感

3、深刻的道德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爱党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及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感等)

4、正确的审美感

二、教育工作者意志品质的概述

(一)意志的一般概念

意志是人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的作用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意志行动也是人类特有的行动。

表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它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与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制止等控制与调节作用

(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意志品质

1、明确的目的性

2、一贯的坚持性

3、处理问题的果断性

4、沉着、自制和耐心

三、情感、意志与教育管理

(一)情感、意志对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1、影响学习效果

2、影响工作效果

3、影响承受力

4、影响判断力

5、影响群体相容性

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情感与教育管理

1、(帮助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培养教育工作者)开拓宽广的胸怀

3、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

首先:

接受现实生活的能力对于挫折承认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对付它、解决它

其次:

正确地估价自己

4、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

(三)意志与教育管理

1、树立崇高的理想

2、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培养深厚坚定和有效的情感意志的顽强性特别有赖于深厚坚定和有效的情感支持

4、在实践中经受考验意志正是在同困境的搏击中体现出来的

第三节教育工作者的个性差异与管理

个性:

个体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意识倾向性:

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体差异性:

能力、气质、性格

一、教育工作者的兴趣与管理

兴趣:

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兴趣:

对教育工作本身的兴趣;对职务与学科的兴趣;探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寻求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

在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教育工作者兴趣的培养:

(一)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生活条件是兴趣产生、巩固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兴趣产生的前提

(四)自我教育是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积极引导人们进行个体自我教育)

二、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差异与管理

能力:

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计划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等。

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在教育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定标准、以职选人

(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三)能级合理、职能相称

(四)大胆改革、择优汰劣

三、气质与教育管理

气质:

(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表现在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动力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脾气、秉性)分类: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各类型

管理者了解工作对象(人)的气质差异非常必要

(一)从实际出发,知人善用

(二)因材施教和个别施教

(三)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四、性格差异与管理

性格:

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热情和冷淡、谦虚和骄傲、谨慎和轻率、耿直和圆滑、勤俭朴实和铺张虚荣)

职业性格: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同教育活动特点相联系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作态度:

工作一失不苟,任劳任怨;办事实事求是,讲究原则

2、待人处事:

对人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热情诚恳;待事忠心耿耿,恪尽职守

3、行为风度:

朴素大方、举止端庄,严于律已、行为示范管

教育管理中,培养人的良好性格特征的几个途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良好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性格特征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用性格榜样去培养性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启示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用、矫正作用)

(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是培养性格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与激励

第一节个体行为的概述

一、什么是行为

行为:

外部刺激影响下,经由主体内部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各家观点:

1、早期行为主义(美)华生(J·B·Watson):

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机械性反应。

(把复杂的人简单化否定内部经验、主观意识的作用)公式:

S(刺激)——R(反应)

2、新行为主义(美)托尔曼(E·C·Tolman):

认为外界的刺激要经由主体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折射,然后才有行为公式:

S(刺激)——O(主体的主观状态、心理状态)——R(反应)

3、(德)勒温(CkrutLewin):

人的行为与生活空间有关,可以因时、因地、因所处环境和内部状态不同而不同公式:

B(行为)=f{P(内部特性)·E(心理环境)}

4、(美)梅耶(A·Mayer)从行为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行为是个人对于刺激或情境的反应,以达到行为的完成。

公式:

S(刺激或情境)<——>O(有机体)——B(行为或反应)——A(行为的完成)

二、个体行为的共性

(美)李维持(H·Leavitt)认为关于行为的共性有以下三点:

1、行为是有原因的

2、行为是有动机的(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

3、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

个体行为模式图: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

人的行为是由需要上升为动机到指向目标的过程。

积极的动力源泉是人的需要,外在诱因(目标)是使需要转化的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促使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而动机则是行为积极性的直接原因

三、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家庭、教育,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身心健康水平,个人心理特点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伦理)

3、情境因素

(美)李维特提出改变行为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