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93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题附答案文档格式.docx

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

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

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

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

“不得了,不得了!

”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那儿的市民爱好音乐。

白先生笑着说,抗战时,他父亲(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打到了东北,可是蒋介石不让打!

他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

  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

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

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

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

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

愁予先生爱酒,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和台湾作家刘克襄到港大他暂居的寓所去坐坐,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

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

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

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

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

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

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

“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

”聂华苓叫道:

“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

我们看花,是用眼睛;

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

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选自2007年7月17日《文汇报》,有删节)

1、文中实写和虚写了哪些“花”?

各有怎样的特点?

请联系原文分条概括。

(6分)

答:

2、第④自然段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3、从内容上看,引用郑愁予的诗歌作结有哪些好处?

4、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看花的姿态”的深刻含义。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古文阅读(18分)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

“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

“嘻!

杀父乃可,至杀母乎!

”坐者怪其失言。

帝曰:

“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

”籍曰:

“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

”众乃悦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或问楷:

“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

籍既不哭,君何为哭?

”楷曰:

“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我俗中之士,故以礼仪自居。

”时人叹为两得。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

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全:

安全

B、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致:

让……招来

C、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

褒贬

D、乃赍酒挟琴造焉 

赍:

携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吾尝终日而思矣

D、主哭,客乃为礼 

今君乃亡赵走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嗜酒并能够发出长啸之声,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

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从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有奇异的才能。

B、阮籍不愿参与世事,经常饮酒至醉,这是因为他对当时的世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因此,钟会想找出他的差错来治他的罪,却没有机会找到借口。

C、文帝很赏识阮籍的才干,曾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

阮籍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为的是老百姓能自由出入相府,他制定的法令宽松简约,一切安排妥当后,十来天他便回京了。

D、阮籍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他认为刘邦、项羽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实在是因为那时没有人才,表现出对刘、项的不屑,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自视之高。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3分)

(2)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

”(3分)

(3)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3分)

(二)古诗词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三)名句默写

10、名句默写(8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琵琶行》

(3)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赤壁赋》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18分)

1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跻身 

侪辈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悲怆 

寒伧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C、惬意 

楔子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D、灰烬 

觐见 

噤若寒蝉 

劲头十足

1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B、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休养生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衰转盛、由颓而新的重要政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

C、随着高考的改革,一些高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山穷水尽。

D、节日的雪枫公园,鲜花点缀,秋叶烂漫,这座在一个月前投入使用的城市公园,正热情接待着不绝如缕的黄金周游客。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B、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期间,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不仅无法得到太阳能电池充电,而且还将经受温度急剧下降的考验。

C、导致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二是因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D、作为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一生积极求索,他奋斗的一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14、在下边的方框内填词,以图解申农所说的信息传递经过。

美国贝尔电信公司的申农博士认为,通讯就是在两个系统之间传播信息,即从信源发出信息,信息通过编码变换成信号,信号在信道中传输,通过信道传输的信号再通过译码变换成信息,信宿(接收者)就可以从中获取信息。

这种从通讯系统中提出的信息概念,被称为狭义的信息概念。

(信号)(信号)(信息)

15、仿照下列句子,另选一个学科名作为开头,再写一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

(5分)

示例:

语文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图画,你尽可以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见不得的是慢。

其实慢的有可能是善的。

庄稼长得比草慢,美丽的风景、树与石长得都慢。

同样的道理,倘若人像计算机一样不断生级,快是快了,意思却没了。

“意思”是什么呢?

溪水潺潺比山洪暴发有意思,即趣味。

溪水在山,东游西逛,二百年后才到东海,阅尽人间景色,是艺术的流法。

如果用汽车把溪水拉到海边倒入,就屈枉了溪水的一生。

请以“慢者善”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乙、选考题(18分)

五.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趋时——周易的大智慧

曲庆彪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拥有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的是时间,而我们用以度量生命行程的时间又是怎样与环境、态势、机运等结合在一起从而左右了人的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

包裹在卜筮大氅下的哲学典籍《周易》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周易》中每一卦都是虚拟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境遇的发展过程,每一爻都象征着事物初萌、发展、跃升、成熟和盛极而返、带着新质向原点回归的不同阶段。

六十四卦对“时”的阐释各有侧重,但都紧扣一个“时”字,充分体现着《周易·

系辞》中“变通趋时”的要义。

《周易》中所论及的“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时间的延续,应理解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以及达到某一关节点时境况综合的抽象。

时间与氛围、环境、态势、机会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与人生命运息息相关的概念,如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等。

这些概念里蕴含着时间的推移、时势的演化、时境的变迁和时中的把握。

趋时,就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

“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趋”同样要灵活,要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常,人们处理事物的方式有两种:

去探求,去把握,叫顺之;

被动适应,叫由之。

由之不是不好,得看什么时候,分什么事情。

我们还是要强调“趋”的主动性、自觉性,也强调要作为有心人,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通过积累和凝聚,让这种感觉成为随天、随机、随心、随时可“趋”的悟性。

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深刻地理解与时偕行,我们就会发现,其根本精神在于追求一种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又适得事理之宜的理想境界,在于自觉遵循天道、地道、人道运行的规律。

与时偕行,就需要看准时机,把握事物演进变化的规律,灵动自如,昂扬健行,生生不息;

同时,与时偕行不仅意味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于时代,而且也意味着不要“豪迈地”超越时代。

在这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们期待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那一刻。

那一刻,便是我们与时偕行的“时”。

“违时不进”的保守主义,“超时而进”的激进主义,都不是“与时偕行”的准确诠释。

在时的把握与动作上,“过”与“不及”都不行,要真正体现与时偕行。

在历史潮流跌宕涌进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与时偕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

通常,“时”与“势”往往相一致,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

如《周易》所说:

“顺乎天而应乎人”。

孙中山把这叫做“顺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

但也会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形成“时”的悖论。

特别是一个社会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其时之义大矣哉”。

这样大的“时”到来之际,就需要整合,并因势利导,不是等待不动作,而是动作,从微动开始,循序渐进。

宇宙的演化,社会的变迁,生命的遗传,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

命运就是这种偶然性。

从《周易》对“趋时”的理解和阐释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

把握了时运,也就是把握了命运。

这里的“时”,是按照天道人事运行的大规律,各种事物勾连互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时”——时中蕴势、时中含机,

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机便成熟了,就可以变,也必然变;

就应该动,不动就会错过机会。

“道莫盛于趋时”,宿命论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周易》却通过对“时”的体察和把握,通过“趋时”的大智慧而超越了宿命论的观点,不能不说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一个制高点。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校长)

17.下列各项是对《周易》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周易》是对易卦象征意义作解说的卜筮书,同时又是一本哲学著作。

B.《周易》中每一卦都体现着《周易·

C.《周易》认为,命虽不可改,运却可以转;

D.《周易》认为世事变迁或个人遭际皆由命定,这一观点超越了宿命论。

1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时机、时效、时势、时宜等概念,都是在《周易》中所论及的“时”的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B.要实现“趋时”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要培养自己对“时”的感觉,努力让这种感觉成为悟性。

C.在出现时势潮流与人群需要的矛盾时,我们要坚持“时”与“势”的一致性,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感、秩序感。

D.宇宙、社会、生命都处在变化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即偶然性。

19.文章说“对趋时本身的把握应该是辩证的”,这个辨证性包括哪2个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6分)答:

20、说说作者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3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趋时”的深刻含义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医生不应该是天使吗(访谈录,节选)

问:

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是一个普遍现象吧?

看来医生的道德水平的确大大地下降了。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滑坡这回事。

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的是利益而不是道德。

在经济学看来,法律也好,道德也罢,都是人们在交往和合作中,为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的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是,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

有人称之为“人性自私”假设。

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抨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还没有人能够推翻它。

“人性自私”假设并不是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

说穿了,这一假设只不过是基于一个谁都明白的常识:

没有什么能保证人人无私,也没有什么能保证个人事事无私。

既然如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把制度安排建立在人性永善的高调假设上。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

制度安排决定收益分配规则,收益分配规则决定了个人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所有个人的行为合在一起,决定了全社会的经济绩效。

这一基本原理意味着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当事人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极大化的结果。

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只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个人行为选择。

因此,不是医生的道德水平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激励机制出了问题。

医生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他们不应该道德高尚吗?

他们不应该是天使吗?

哪个职业不应该是天使?

政府官员不应该是吗?

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这份责任比救死扶伤轻吗?

法官的判决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尊严甚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媒体的报道或广告事关人们是否了解真相,事关一个人乃至一些人的名誉、尊严甚至命运,这份责任轻吗?

大巴司机的行为决定了几十个人的安全乃至几十个家庭的幸福,这份责任轻吗?

农民是否使用剧毒农药,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份责任轻吗?

如果医生应该是天使,谁又可以不是?

你的意思是?

我不否认道德的巨大作用,但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更相信这样的信条:

不信任任何人的品德,不怀疑任何人的理性。

从根本上看,引导人们行为选择的是利益取向,而非道德取向。

我不能确定人们会不会为了所谓的道德或良心采取某一行为,但是我相信他的利害得失计算会诱使他选择某一行为。

如果一个医术精湛、工作负责、完全根据患者的利益决定自己行为的医生,即能够获得充分的社会尊重并过上体面的物质生活,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的理性会引导他这样工作。

反过来,如果一个行为规范的医生过的却是清贫的生活,而一个损害患者利益、拿回扣、收红包的医生却过着优裕的生活,你怎么指望医生像天使一样工作?

一般地说,一个社会是不是道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什么?

是那些行为增进社会福祉的人过着更为体面的生活,这种体面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励大家做道德高尚的人!

(节选自《书摘》2007年12期《折翼的天使——医生怎么了》)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能认为医生拿回扣、收红包,就表明医生道德水平大大地下降了。

B、法律和道德,都是为协调人际交往和合作中的相互关系而达成的一些制度安排。

C、为了规范个体的自利行为,降低交往成本,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是协调相互利益关系而达成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功能。

D、个人总是在所面对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是经济学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