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9403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docx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同名12723)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

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

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高山流水

《列子》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

志想像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

“好啊!

高峻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

丰厚的财物。

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后羿射箭

原文: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①,径寸之的②。

乃命羿曰:

“子射之,中③,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里之邑④。

”羿容无定色⑤,气战于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⑧:

“斯羿也⑨,发无不中!

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傅弥仁曰:

“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⑩,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11)。

(选自《说苑》)

注释:

①羿(yì)——又称后羿,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是著名的射箭手。

方尺之皮——指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做的箭靶。

②径寸之的(dì)——直径为一寸的靶心。

  ③中(zhòng——动词,射中。

④邑(yì)——古代人民聚居的地方,大的叫都,小的叫邑。

这里指夏王分封给后羿的土地。

⑤羿容无定色——后羿的面色红一阵白一阵,变化不定。

  ⑥援——拉,引。

⑦傅(fù)——保傅,古代官职。

⑧斯——这个。

⑩遗——抛弃,去除。

(11)不愧于羿——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

愧,惭愧

译文:

有一天,夏王让他表演箭术,靶子是用一尺见方的兽皮制成的,夏王对他说:

“你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

”后羿听了,顿时紧张起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胸脯一起一伏,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就这样,他拉开了弓,射出第一支箭,没有中。

射出了第二支箭,又没有中。

夏王问大臣弥仁:

“后羿平时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为什么今天连射两箭都脱靶了呢?

”弥仁说:

“后羿是被患得患失的情绪害了。

大王定下的赏罚条件成了他的包袱,所以,他的表现很不正常。

如果人们能够排除患得患失的情绪,把厚赏重罚置之度外,再加上刻苦训练,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不会比后羿差的。

导读:

后羿是古代传说中射箭技艺精湛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夏王给他加了万金筹码,再让他射箭,他就射不中了,原因是他有了患得患失的心乱了方寸,因而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

智①子疑邻

原文:

宋②有富人,天雨③墙坏④,其子曰:

“不筑⑤,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⑥。

暮⑦而果⑧大亡⑨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⑩邻人之父。

出处:

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其著作收录在《韩非子》中。

著名哲学家,法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注释:

①智:

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②宋:

指宋国。

③雨:

yǔ,(古今异义)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是意动用法④坏:

毁坏。

⑤筑:

修补。

  ⑥亦云:

也这样说。

云:

说;亦:

也 ⑦暮:

晚上。

⑧果:

果然。

⑨亡:

丢失。

 ⑩疑:

怀疑⑪之:

zhī,的 ⑫父:

fǔ,老头。

一词多义:

1.暮:

夜晚。

(年老)2.果:

果然。

(瓜果)3.亡:

丢失。

(逃跑)  4.其:

他/她。

(大概)5.之:

他/她。

(的//语气助词:

不译//去、到)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这家人认为儿子是聪明的,却怀疑偷盗的是邻居的老人。

启示:

它告诫准备讲话的人能从中得到这样的启发:

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

而对于听话的人则应该有这样的启示:

由于存在偏见,同样的事,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断。

主旨:

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还会伤害自己。

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

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

要求公正地对待事情。

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

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

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人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

飞卫对他说:

“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

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

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

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

飞卫说:

“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

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

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虱,shī),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

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

十多天过去了,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

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

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

那支利箭竟直穿虱子的中心,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

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

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你学成功啦!

” 

 [提示]从纪昌学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好基本功的极端重要性。

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不费力气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

我们阅读寓言故事,主要是从寓言说明的道理中接受启发和教育。

对故事中描述的具体做法,不要随便模仿,比如象纪昌那样去锻炼眼力,弄得不好,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①。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

“尔先学不瞬②,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③,以目承牵挺④。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⑤。

以告飞卫。

飞卫曰:

“未也,亚学视而后可⑥,视小如大,视微如著⑦,而后告我。

”昌以■悬虱于牖⑧,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⑨,浸大也⑩;三年之后,如车轮焉。

以睹余物(11),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12),朔蓬之■射之(13),贯虱之心(14),而悬不绝(15)。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16):

“汝得之矣(17)。

”——《列子》

[注释]①觳(gòu)——把弓拉满。

②尔——人称代词,你。

瞬(shùn)——眨眼。

③偃(yǎn)卧——仰面躺着。

④承——接。

这里指用眼睛盯住。

牵挺——旧式织布机下的脚踏板。

用两根绳子连着机上的部件,用脚上下蹬踏,牵动织布机上的部件。

⑤锥末——锥子尖。

倒眦(zì)——刺到眼眶子眼前。

  ⑥亚——其次。

视——眼力,视力。

⑦微——不明显。

著——显著,明显。

⑧■(máo)——牦(máo)牛尾,这里指牦牛尾巴毛。

牖(yǒu)——窗户。

⑨旬——十日为一旬。

⑩浸(jìn)——逐渐。

(11)睹——看。

(12)燕角之弧(hú)——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装饰的弓。

弧,弓。

(13)朔蓬之■(gǎn)——用北方出产的蓬草茎做的箭秆。

朔,北方。

■,小竹,可以做箭杆。

这里指箭杆。

(14)贯——穿过。

(15)悬——这里指那根用来悬吊虱子的牛尾巴毛。

绝——断。

(16)高蹈——跳起来。

蹈,顿足,踏地。

拊膺(fǔyīng)——拍着胸脯。

拊,拍。

膺,胸。

(17)汝——人称代词,你。

截竿进城

鲁国有个人扛着根又粗又长的毛竹进城。

到了城门口,他把毛竹竖起来拿,被城门卡住了,他把毛竹横着拿,又被两边的城墙卡住了。

他折腾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还是进不了城。

旁边有个老头儿边看边乐:

“你可真是个大草包!

脑袋瓜里就只有一根弦!

我这一大把年纪,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怎么不请教请教我呢?

”卖毛竹的人连忙向他打躬作揖:

“您老多指教吧!

”老头儿捋(lǚ)着白胡子说:

“这事儿简单。

你把毛竹锯为两段,不就进去了吗?

”“毛竹锯断了就不顶用了。

”“那总比你卡在城外强吧!

”卖毛竹的人就借了把锯子,把毛竹锯断,拿进城去了。

 

[提示]如果说卖毛竹的人愚蠢可笑的话,那么,那个喜欢摆老资格、教训人的白胡子老头儿更加蠢笨。

有些“老资格”总是喜欢按老经验、老规矩办事,他们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考虑极简单的、甚至是一般常识范围内的问题,结果,出了很多馊主意。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①,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②,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③(《笑林》) 

[注释]①执——拿。

②俄——一会儿。

老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

③遂——于是。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度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寸,他说:

“我忘来带鞋子的尺寸了。

”于是返回去取尺寸。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你的脚代替那把尺子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注释:

1度(duó):

量长短。

2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3欲:

想要。

 4履:

音(lǚ),革履,指鞋子。

5者:

......的人。

(定语后置)6先:

首先。

7而:

然后。

8置:

放,搁在。

9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0其:

他的。

11坐:

通假字:

同“座”;座位。

  12至:

等到。

13之:

到...去。

14而:

却。

15忘:

忘记。

16操:

拿,携带。

17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8已:

已经。

19得:

得到;拿到。

20乃:

才。

21持:

拿。

22度(dù):

量好的尺码。

23反:

通假字:

同“返”;返回。

24罢:

散,结束,停止。

25无:

不。

26自信:

相信自己。

27遂:

终于。

28得:

买到。

29何:

为什么。

30之:

代词,指鞋。

31以:

用。

32足;脚。

33宁:

宁可。

34忘操之:

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35不:

不能。

36谓曰:

对。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及反”中的“反”同“返”,返回,回家。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语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成语。

曾子杀猪

《韩非子》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⑥。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耳⑦。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注释:

①市:

集市。

②女还:

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

等我回来为你杀猪。

顾反:

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

彘:

读"zhì”,意为猪。

④(曾子欲捕彘杀)之:

代词,指猪。

⑤妻适市反: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

适:

往,到,去。

⑥特与婴儿戏耳:

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特……耳:

不过……罢了。

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

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

现在你欺骗他。

子:

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

则;就。

⑩成教:

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

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参考故事: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捉猪杀猪。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

“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

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

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朝三暮四

【出处】庄周《庄子·齐物论》:

“狙公赋芧,曰:

‘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

‘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

“与若矛,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直译: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

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猕猴们:

“(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

”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要不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

”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注释:

解:

了解,理解。

狙(jū):

猴子。

得:

懂得。

  心:

心意。

 损:

损失,减少。

 口:

口粮。

充:

满足。

 欲:

欲望,要求。

  俄而:

一会儿,不久。

 匮:

不够。

 限:

减少。

恐:

恐怕。

驯(xùn):

驯服,顺从,听从。

诳(kuáng):

欺骗。

与:

给。

若: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芧(xù):

橡粟,一种粮食。

解:

理解。

足:

够。

众:

所有的。

皆:

都。

起而怒:

一起生气起来。

怒:

恼怒,生气。

皆喜而伏地:

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

(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

降伏,驯顺。

引伸为服服贴贴。

朝:

早上。

焉:

助词。

家口:

家人口粮。

之:

代词。

  

朝三暮四的英文翻译:

toblowhotandcold;toplayfastandloose;tochopandchange

启示:

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井底之蛙

原文:

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①:

“吾乐与②!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③,入休乎缺甃之崖④;赴水则接腋持颐⑤,蹶泥则没足灭跗⑥。

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⑦!

且夫擅一壑之水⑧,而跨跱埳井之乐⑨,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⑩?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1)。

于是逡巡而却(12),告之海曰:

“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13),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14)。

禹之时,十年九潦(15),而水弗为加益(16);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17)。

夫不为顷久推移(18),不以多少进退者(19),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20),规规然自失也(21)。

——《庄子》

[注释]①埳(kǎn)井——坍塌破废的浅井。

埳,同“坎”,坑穴。

②与(yú)——表示感叹的句末语气词。

③跳梁——同“跳踉(lián)”,腾跃。

井干(hán)——井上的木栏。

④缺甃(zhòu)——残缺的井壁。

崖——边。

⑤接腋(yè)持颐(yí)——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

颐,面领。

⑥蹶((jué)——跳。

没足灭跗(fū〕——指泥的深度可以埋没双脚。

跗,脚背。

⑦虷(hán)——孑孓(jiéjué),蚊子的幼虫。

莫吾能若——没有能够比得上我(的)。

⑧且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再说”。

擅(shàn)——专有,独自据有。

壑(hè)——水坑。

⑨跨跱(zhì)——蹦跳停立的动作。

⑩夫子——敬称。

奚(xī)——为什么。

(11)絷(zhí)——卡住,拘住。

(12)逡(qūn)巡——从容退却的样子。

却——后退。

(13)举——全,说全。

(14)仞(rèn)——古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5)潦(lào)——同“涝”。

(16)弗(fú)——不。

益——增多。

(17)崖——岸边。

损——减少。

(18)夫(fú)——句首语气词。

顷久——时间长短。

顷,顷刻。

推移——(海水容量)变化。

(19)进退——(海水)增减。

(20)适适然——吃惊呆看的样子。

(21)规规然——渺小的样子。

自失——意识到自己不行而若有所失的神态。

引婴投江

【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②,曰:

“此其父善游!

”(《吕氏春秋》)

【注释】①方——正。

引——拉着。

②故——缘故。

【提示】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

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齐人偷金

【原文】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

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吏曰:

“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①清旦——清早。

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

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

耳——而

【提示】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

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

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齐宣王射箭

【原文】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

皆曰:

“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

”宣王悦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

说,同“悦”。

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

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

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

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

孰,哪一个。

是,这,这个。

这里指弓。

【提示】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

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

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