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1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6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素材与素养核心素养与写作积累Word文档格式.docx

颜回去世后,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颜家无力按照当时的相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被收集在了《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经典解读:

正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即使处于生活最低谷,也能勤奋好学,不改变追求道的志趣。

对儒家来讲,无论身处贫与贱,还是富与贵,都应该保持泰然自若、平和从容、健康向上的心态,不因富贵贫贱而喜悲,所乐的是恪守做人之道。

2.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有三间房的屋子;

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百般刁难他,给他“穿小鞋”。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便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官实在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毫无办法,哑口无言。

转眼千年已过,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刘禹锡的陋室,王羲之的兰亭,欧阳修的醉翁亭,苏轼的西湖,白居易的江南……古人之于我们,是会享受生活的,即使仕途失意坎坷,通往安逸生活的船一票难求,但是他们还是如此乐观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自得其乐。

3.陈忠实:

灞上垂柳哀白鹿,从此人间无忠实

2016年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享年73岁。

他的逝世引来如潮的纪念,这位当代中国优秀的小说家代表,配得上各种礼赞。

对于他的文学巅峰作品《白鹿原》,陈忠实说:

“两年准备,写了四年。

有了这本将来能带进棺材垫着的枕头。

”一句话道出他的文学追求,而他的一生也在用作品努力攀爬这样的高度。

宇宙中,生命不息,陈忠实的去世,只是带走了一部分病毒、疼痛和恐惧,他的生命依然不息。

从学生时代写下第一篇小说,到1965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再到以长篇小说《白鹿原》蜚声文坛,陈忠实的一生都与文学紧密相连。

在做乡村教师期间,虽然每日忙碌在三尺讲台上,但他会为了参加文化讲座,不惜步行几十里路。

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陈忠实心中的文学火焰依然炽热。

在《白鹿原》已享誉文学界之后,他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时时想着为文学事业出一份力。

在生命的最后三天,陈忠实还在家人帮助下,用瘦弱的双手,勉强在一个本子上写个不停,字迹已经不清楚,句子压着句子,但他坚持写着,写着,不肯停下。

文学之路,是许许多多人的青春梦想,从来不会是平坦的,充满了荆棘,但陈忠实踏踏实实一步步走过来。

陈忠实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农民作家,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

他上初中之后才读到第一本小说,高考落榜之后参军无门,只能选择当农民。

在用绳子捆扎的破旧桌子上,他做着自己的文学梦。

没有清醒的头脑,再快的脚步也会走歪;

没有谨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会跌倒。

只有意志坚定且永不停步的人,才有“诗和远方”。

待人厚道又坚持原则,陈忠实的性格中既有豁达宽厚的君子之风,又不乏关中汉子的直率倔强。

陈忠实说:

“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

”在陕西文坛,陈忠实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大到工作调动,小到推荐稿子,求一幅字,签一本书。

陈忠实的书法——他自嘲“我的毛笔字是哄人的”,常有追慕名人者索求或购买,他也早已经声明:

我的字,文友、朋友办事,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需要送人,分文不收。

忠实,忠诚踏实,文如其名,字如其人。

在当代的作家中,有才气有名气的不少,但人品文品俱佳让人由衷敬仰者不多。

乍看,陈忠实的面容如陕北老农,但如细看,那如版画般刀刻斧削、如山谷河流般沟壑纵横的褶皱中,深藏着的正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涵养。

4.佩雷尔曼:

安贫乐道的杰出数学家

2006年,《科学》杂志以“本年度科学最大突破”之名承认,佩雷尔曼破解了庞加莱猜想,这算是数学界首次承认了他的成就。

紧接着,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国际数学联合会(IMU)决定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授予佩雷尔曼。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被授予佩雷尔曼,这是国际数学联盟对他的正式肯定。

然而,他的举动再次惊动世人——他竟然拒绝领取这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理由很简单:

“这个奖和我没有关系。

如果证据是正确的,每个人都能理解它,那么也不需要什么肯定。

佩雷尔曼同样也拒绝了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百万美元奖赏,如果要领取这个奖,他必须将论文发表在相关权威数学期刊上。

但他始终没有这么做。

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久之后,佩雷尔曼就辞去了他在司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职位,他在辞职信中这么写着:

“我对数学厌倦了,我想做不同的事情。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称,佩雷尔曼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一座公寓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他安贫乐道,宁可过着隐士生活,家徒四壁与蟑螂为邻,“在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

他不只视名利如浮云,更视名利是追寻真理的敌人。

面对巨大的荣誉和“百万数学大奖”,佩雷尔曼选择了拒绝。

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待人以诚、来去无踪是佩雷尔曼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二、“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

“释”文化

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释”。

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

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

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

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

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

如何实现超越?

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的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

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在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在现实生活之中。

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

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六祖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

1.怀让禅师:

“磨砖做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

“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

“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

“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

“我磨砖做镜子啊。

道一:

“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

“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

如果是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

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

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

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

你如果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修禅不应执于名相,更不可往于名相,应将禅修所体悟的定境融入生活当中。

这种“理上修,境上磨”的修行方式,正如六祖慧能所言: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性人人本具,只要了悟本心,所谓“即心是佛”,当下便能受用如诸佛般的快乐无忧。

2.苏东坡:

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作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诗。

苏东坡写好了这首诗,自己反复吟诵,觉得非常满意!

诗中在赞佛的同时,又暗含着诗人自己有“八风吹不动”的超然境界。

苏东坡便把诗用信封封好,叫人送去对岸给佛印禅师看。

他自以为佛印一定会大大地赞赏一番。

然而,佛印禅师读到苏东坡的诗时,并不如苏东坡所预料的那样,而是在那首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交给来人带回黄州。

苏东坡在看到“放屁”两个大字时,第一反应就是火冒三丈,连喊:

“岂有此理!

”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算账,哪知禅师早已吩咐下来:

“今天不见客。

”苏东坡听了,更加火大,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奔佛印处。

正要推门进去时,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聪明的苏东坡看到这两句,幡然醒悟,心里暗道:

“我错了!

竟为了那区区‘放屁’两个字而大动肝火,更何来‘八风吹不动’?

”这就是佛印禅师给他的启示,让他不得不自叹修行不如佛印远矣!

什么是八风?

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人若是为“称誉”醉心,人的品格修养就会在称誉里损伤;

人若是为“讥毁”动心,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

人若是为“利乐”所迷,人的尊严就会被利乐葬送;

人若是为“衰苦”所折,人就会被衰苦打倒。

八风,这可怕的境界,若能如如不动,不为这八种境界风所震撼,那才算是一个顶天立地、自由自主的人。

3.林清玄:

写作王国中的禅意大师

林清玄是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家,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林清玄2016年全新散文集,也是其创作45年来首部人生主题的手绘古风图文集。

全书48篇经典篇目,由千万网友精心甄选而成,横跨林清玄45载创作生涯,最能代表林清玄作品风格和思想智慧。

全书共分为6辑,包括人间有味、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天寒露重、不忘初心、从容一生6大人生主题。

《人生最美是清欢》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

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愿你能从浮躁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

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

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不断思考和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他发现——人生最美是清欢。

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俭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在复杂的世界里,愿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人,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林清玄从繁华喧闹的文坛,遁入禅院静修几年之后,禅意已渗入他的骨髓。

再出寺院,他的文思变得更加澄明。

他开始由一个过去的无意为之的插花手,变成一位行云流水般叙述民间花意崇美的圣手。

感受林清玄的文字,如沐春风,如见鲜绿,一份禅意抵达心灵。

4.杨绛:

褪尽铅华,方显人间大美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4周岁。

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的生辰。

杨绛先生走了,人间再无“我们仨”。

杨绛先生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与世无争。

她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她是专家学者、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

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

“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

但杨绛之于钱钟书的重要性,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是“不写杨绛,钱钟书的形象就是不全面的”。

1994年,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

“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围城》名句就出自杨绛之手。

最智慧的人生:

“艺术就是克服困难。

”20世纪50年代末,杨绛写了《艺术与克服困难——读<

红楼梦>

偶记》,文章结尾引用了16世纪意大利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的名言:

“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在92岁时写了回忆录《我们仨》,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可以含着眼泪奔跑。

本来幸福的家庭,随着女儿、丈夫的相继离去而变得寂寥,《我们仨》让人看到了杨绛先生背后的独立坚强和愁苦,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

我们总能从杨绛先生的文字中读出她的睿智和平静如水的心态,正是她的坚韧、达观、平实、淡定的人生态度,成就了她的百岁人生,造就了她高贵、美丽而深刻的灵魂。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文化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谋攻篇》

《孙子兵法》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兵”。

《孙子兵法·

谋攻篇》中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

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

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会有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它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精华,是诸子百家之一。

1.李世民:

便桥会盟,宰马歃血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突厥趁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大举入侵关中。

二十六日,尉迟敬德率军在泾阳与突厥交战,大破突厥,擒获突厥俟斤(官名)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

但是,突厥主力并未受损,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军进至渭水便桥北岸,派大将执失思力入朝,以观唐廷虚实。

在严峻形势下,李世民认为若闭门固守,稍有示弱的表现,必然助长颉利可汗的气焰,促使其纵兵大掠。

于是他果断地扣押执失思力,亲自出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直驰至渭水河边,大声斥责颉利可汗背弃盟约。

俄而各路唐军陆续赶到,旌旗盔甲遮天蔽日。

李世民命大军迅速布阵,自己仍单独与颉利可汗对话。

颉利见执失思力去而未返,李世民已挺身而出,唐军阵容齐整,似早有准备,大为恐惧,遂请求讲和。

突厥大小首领亦纷纷下马,围绕着李世民下拜。

时唐军诸将争相请求出战,但李世民认为自己刚刚即位,国家尚未安定,百姓并未富足,应当休养生息,以抚慰为务。

因此李世民决定采取“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的策略。

三十日,李世民与颉利在便桥会盟,宰马歃血,并赠其大量金帛,颉利遂率军北撤。

李世民晓知颉利的心态,据此采用一系列离间战术,然后采取突击获胜,最后又根据实际情况与突厥“便桥会盟,宰马歃血”,真所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深刻应用。

2.苻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控制了中国北部。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兵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

“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

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

”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秦王苻坚不了解敌情,就擅自出兵攻击晋军,结果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败局,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反面教材。

3.张之洞:

“怒”逼学子赴日留学

清末的湖北,由张之洞派往日本的留日学生数量居全国之首。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满怀报国之志的学生,起初曾坚决不愿赴日留学,由于张之洞的“发怒威逼”,才促使这批学生成行。

当时,武备学堂的学生多视日本为仇敌,不愿赴日深造。

二十名学生集体去见张之洞,面陈不愿赴日的理由,大意是说:

文官怕战,武官怕死,才把台湾送掉;

日本是我国死敌,我们不去日本。

张之洞听后,先是勃然大怒,厉声指斥,说是“不去不行”,后又冷静下来,说:

“你们不是学过《孙子兵法》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去就是为了‘知彼’,就是为了战胜他们。

”学生们受到启发。

于是,在一八九八年春天,傅良弼、吴禄贞等二十人,离国东渡,到达日本。

当二十位学生集体面见张之洞陈述不愿赴日时,张之洞巧妙利用《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道理,告诉那二十个学子,如果想要要战胜你的敌人就必须要去了解他的实力,了解他的一切,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战胜你的敌人!

学子们被张之洞的兵家智慧折服,清末的湖北,由张之洞派往日本的留日学生数量居全国之最。

4.海明威:

真正的男子汉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作家,他一生的经历就像是一部传奇。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后来,他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也曾涉足非洲丛林,险遭不测。

他还是最早到中国采访,报道中国抗日战争状况的美国记者之一。

他做过记者、斗牛士、拳击手、打狮子的猎手和帆船上的渔夫,不断变换角色,深入生活,是一位身体力行,实践“行万里路,作万言文”的行动型作家。

海明威说: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一生中曾荣获不少奖项。

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

有一次,有位记者向他请教:

“您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

”海明威就直截了当地回答:

“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

”当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时,他解释说:

“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又有一次,他的一个老朋友拿了自己的一份稿件来请教他,看见他用一只脚站着写文章,禁不住问道:

“我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站着不是太辛苦了吗?

”海明威答道:

“是的,坐着当然舒服,但文章一写就长;

站着容易累,逼着我尽可能写得简短些……等到最后校阅的时侯,我就坐在安乐椅上。

那时候多么舒服,它容我勾去一切在我看来多余的东西。

”站着写与坐着改,这是多么特别而高明的一着。

“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这是一个作者具有时间道德的表现。

海明威站着写作,目的是让自己少写废话;

他好用铅笔写作,是便于不断地修改作品。

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与他抱有这样的写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言简意赅则佳。

作家海明威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四、“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隐”文化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周易·

蛊卦》

《周易》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分量颇重的一支——“隐”。

“国有道则显,国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隐”文化的影响下,历朝历代隐士层出不穷,有隐而不仕的真隐士,也有隐居以求名的岩穴之士;

有人半仕半隐,有人隐于庙堂;

有义隐,有酒隐,有学隐,有道隐,有佛隐……

隐士,从字面看,就是隐姓埋名,独居生活的人。

而实际上,“隐士”是隐居不仕之士。

关于他们的生活细节神秘而不可知,讲述他们的故事神奇而充满惊喜。

而且,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些隐士们往往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但是他们“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

“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1.始祖: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

许由和巢父都是尧时品德高尚的知名人士,在当时的部族里很受欢迎。

彼时尧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于是决定寻找一个继任者。

最初,尧选中的是巢父,不过没想到的是,巢父对于尧所禅让的王位丝毫不感兴趣,于是无奈之下,尧又去拜访了许由。

而许由认为自己的德才不如虞舜,又担心尧的儿子不服气,会因此引发内乱,祸及百姓,因此干脆连夜逃到箕山隐居起来,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

而不甘心的尧又跑到了箕山找到了许由,并且提出,先让许由做九州的州长,许由觉得自己连王位尚且坚辞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

不过在洗耳的时候,许由遇到了同样隐居在此的巢父。

当时巢父正带着自己的牛在溪边饮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