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1988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docx

教育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基础3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世界根基

一、世界教育实践对中国的影响

(一)教育的产生于学校的产生

1.教育起源的三种说法

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harls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他根据对各种动物生活的观察,认为在动物世界里存在着如母隼教幼,母鸭带雏鸭,等现象。

所以,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

具体观点是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不仅如此,儿童在成年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熟期,在这个漫长的成熟期内儿童也需要学习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因此教育也是个体的自身发展需要。

因此,教育是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人类的教育活动。

不过,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没有特定的教育内容,没有专职的教育工作人员,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实现,在奴隶社会上出现了专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学校是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交叉作用、脑体分离、文化知识发展的共同产物。

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需有固定的场地,专职的教育人员,专力于学习的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比较丰富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亚洲、巴比伦、埃及、印度、希伯来、中国等东方国家,先于西方的希腊、罗马在奴隶社会诞生之后最早产生了学校。

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以及青年军训团等教育机构。

古埃及的王朝末期产生了宫廷学校。

中世纪时期虽闭塞落后,但也出现了教会学校、世俗封建主的宫廷学校以及后来的城市大学和行会学校。

(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封建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1.封建社会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国家设有专门的学校,学校有专门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间接受家庭教育。

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何种学校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3.封建社会里,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教育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4.封建社会的教学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三)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东方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影响,也有一定关系。

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现象。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大学是师生自由结合,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所谓的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教方。

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时限、授课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如波隆那大学;另一种是先生大学,由教授负责管理,如巴黎大学。

(2)大学有相对的独立性,享有很多特权。

如大学内部可设立特别法庭,教授有裁决权,大学有自治权;大学师生免除赋税、免兵役;大学教师有参政权,大学有颁发特许证的权利;学生有自己组织的同乡会。

教师组成教授会,校长可以由同乡会领导人和教授会领导人推选。

(3)实行学位制。

学生毕业得硕士、博士学位。

最初,这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以后分化成表示不同学术水平的独立学位。

中世纪大学虽然还不是近代学制中的高等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它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注重研究学问,促进了普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中世纪大学的教育虽然存在着烦琐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端,然而它毕竟提出重视人的理性,重视辩论,打破了传统的盲目信仰宗教的局面,对宗教迷信是个挑战,对思想解放有着一定意义,并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做了一定的准备。

(四)19世纪教育普及的发展

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各方面的要求开始了教育普及的进程。

资本主义建立初期,资产阶级竭力反对给普通劳动人民以教育,但资本主义生产和他们赚取利润的需要又使她们改变了原来的主张,从而扩大教育对象,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普及教育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工人阶级争取民主、争取受教育权斗争胜利的结果。

普及教育打破了历史上剥削阶级独占教育的传统状态。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559和1580年威登堡和萨克森先后公布了义务教育法令。

到18世纪,普鲁士邦于1717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实施强迫教育的法令,规定五至十二岁儿童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到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免费就学,1893年规定凡十一岁以下儿童必须入学等。

法国于1833年颁布基佐法案,规定每市镇设小学一所。

1881年再颁布法令,规定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育。

1881和1882年费里教育法案规定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小学实行免费。

美国在1852年由马萨诸塞州率先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规定该州八至十四岁儿童每年上课12周,违者罚款,宾夕法尼亚州最早于1834年开始实施初等教育免费制度,到1920年密西西比州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全美各州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日本从1872年颁布“学制令”开始教育的普及,规定儿童六岁入学,接受8年的普及义务教育。

1880年颁布“教育令”,将义务教育年限缩短到4年。

教育普及的追其是世界各国以颁布义务教育的方法得以推广的。

(1)教育普及具有公益性。

意味着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即使是私立学校,也要遵循公益性原则,不以赢利为目的。

(2)教育普及意味着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

随着教育普及的发展,人们广泛认同受教育权是公民根据宪法规定而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正式确立了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的地位。

(3)教育普及意味着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

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五)欧美教育改革运动

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兴起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

这场教育革新运动从多个方面抨击了传统教育的体制、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理论,致力于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

这次运动被视为现代教育的开端。

由于地域不同,欧洲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而美国的教育革新运动则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

在这次教育革新运动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学校。

1.雷迪与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英国教育家雷迪(1858-1932)在英国德比郡于1889年创立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并担任校长。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建立在风景美丽的郊外乡村。

它专门招收11-18岁得男生,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人的自由发展。

课程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是体育活动和手工劳动,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第二是艺术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艺术,进行唱歌和戏剧表演的活动;第三是文学和智力方面的课程,包括英语、法语、德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第四方面是社会教育,要求学生周末或者晚上参加社区的娱乐活动和俱乐部活动;第五方面是道德和宗教的教育。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以“合作、和谐和领导”为基本指导思想,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真诚的信任关系。

雷迪本人在世界范围之内也被称为“新教育之父”。

2.利茨和乡村教育之家

德国教育家利茨(1868-1919)在1898年创办了乡村教育之家。

他把学校创办在风景优美的乡村里,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乡村教育之家中,利茨强调教师要尽量多杰出学生,不对学生做过分的强制和责难。

在学校活动方面,乡村教育之家的安排是上午是学术活动,下午是手工劳动和体育活动,或者是游戏与艺术活动,而晚上则要求学生集合在一起进行谈话和讨论或者参加娱乐活动。

利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能够清楚地和深刻地思考,热情的探索,以及勇敢地和果断地行动”。

3.帕克和昆西学校

昆西教学法由美国教育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最早的提倡者帕克提出。

帕克在1875一1880年担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督学期间,针对传统的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教育革新试验。

这些试验成果被称为“昆西教学法”。

昆西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为学生安排各种活动;注重计算、测量、绘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以及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用报纸、杂志和活页读物代替教科书;强调理解,反对机械背诵,重视户外观察和实验室教学。

昆西教学法引得各界人士到昆西学校参观,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端。

4.帕克赫斯特与道尔顿计划

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1887—1973),是美国教育实验家。

1920年,开始施行道尔顿计划。

道尔顿制是一种强调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个别教学的组织制度,注重使教和学两方面活动协调一致。

在道尔顿学校里,废除了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纪制,实行公约或合同式学习。

道尔顿计划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实验室,它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可以自由出入;二是指定作业,教师必须以书面形式把制定作业明确的要求,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和爱好,并根绝不同学科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安排,学生以合同形式认领学习任务,在指定作业要求的范围内按照自己能力和兴趣,自由分配时间,自由确定学习的进度;三是成绩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的成绩,以帮助学生考察学习进度。

5.克伯屈和设计教学法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871-1965)1918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学报》第19期上发表了《设计教学法》的文章。

他依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创造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共分为四种方式:

第一,生产者的设计,或者称为建造的设计,以生产物质或精神的产品为目的,例如,制作工具、烹饪事物、拟定章程等;第二,消费者的设计,或者称为欣赏的设计,以使用和享受别人的生产成果为目的,例如听故事、听乐曲、欣赏画或看喜剧等;第三,问题的设计,以解决理智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为目的;例如为什么纽约比费城发展的快;第四,联系的设计,或称为特种学习设计,以获得某方面和某种程度的技能知识为目的,例如阅读、书写、计算等。

教师的责任则是开扩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改进学生的态度,提高学生的鉴别力,从而培养儿童的独立判断、思维、计划和行动的能力。

这些新型学校的主要特点就是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主张儿童能够在活动中学习,拒绝把儿童限制在教室里,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美国、法国以及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

1.战后英国的教育改革

二战中,英国损失惨重。

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瓦解,为应付国际竞争,对教育作了进一步的改革。

《巴特勒法案》的颁布

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1944年教育法案》(也称《巴特勒法案》)。

该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其主要内容是: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

撤消原来只负有督导职责的教育署,增设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保留地方郡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办学权限;地区教育计划的制订、地方教育局长的任免和地方教育法令的发布等重要事项须经教育部长批准。

2.将义务教育年限从14岁延至15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延长到16岁。

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保育学校(2~5岁)、幼儿学校(5—7岁)、初等学校(7~12岁)。

3.小学毕业生参加“11岁选择性考试”,按成绩、能力和学习倾向不同分别免费进入三种中等学校:

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

4.加强职业教育,由地方教育局设全日制或业余中等技术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已就业的青年提供免费的继续教育,到18岁为止。

5.凡接受政府补助的学校都要进行宗教教育。

6.设立大学奖学金(包括学费和生活费),帮助有才华的青年进入大学深造。

基础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初、中等教育基本上是按照《巴特勒法案》实施的。

1947年,英国基本实现5~15岁儿童的义务教育,解决了初、中等教育互不衔接的问题。

1959年,国会议员、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克鲁塞在题为《15岁至18岁》的报告(亦称《克鲁塞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到1969年把全国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6岁;1970年建立多科性技术学院,为提早离校的青年提供半日制的继续义务教育至18岁。

1972年前后,英国基本上实现了11年义务教育制。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工党政府要求全国地方教育当局按照综合中学方式改组本地区的中等学校,即把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废除“11岁选择性考试”。

它在表面上实现了“三轨”中学学校的合流,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

但综合中学的学生仍按照“成绩、能力和学习倾向”,分为学术组、技术组和现代中学组,分别学习学术性、技术性和职业性课程,“选择性教育”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1970年保守党政府停止了中学的综合化。

1974年工党执政后又强制推广综合中学。

至1980年,综合中学学生已占全国中学生的80%左右。

2.战后法国的教育改革

郎之万《教育改革方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1947年,法国议会组织的以法兰西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郎之万为主席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教育家皮龙为副主席的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一份《教育改革方案》。

该法案拟订了战后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它主张实行社会公正原则,人人都有受完备教育的权利;学生受普通教育,再受职业教育,将普通教育作为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实行6~18岁的义务教育制,分为基础阶段(6~11岁)、方向指导阶段(12~15岁)和决定阶段(16—18岁),各级教育全部免费;高等教育分为两年预科阶段、两年硕士阶段和国家学位阶段;课程设置应加强自然科学、技术科目和经济科目;各级学校的教师一律由师范大学培养。

当时法国对内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对外发动侵略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殖民战争,这个方案没有作为法令加以实行,但它对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很大。

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改革

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谋求社会稳定,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在教育方面按照“民主化”、“现代化”下的原则进行改革。

1959年1月,法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令》,把原来的义务教育年限从14岁延长为16岁,实施10年义务教育,分三个阶段完成。

基础教育期(6~11岁)即小学教育,所有儿童学习相同的课程。

观察期(11~13岁),即初中一二年级,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对每个学生的能力与倾向进行观察,给予就业或升学的方向指导。

“完结期” (13~16岁),按照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分别进入普通中学或技术教育学校。

法令还规定,长期技术中学与长期普通中学具有同等地位,学生毕业时可获“技术学士学位”,升入高等技术学院。

1963年又决定建立一种新型的综合初中——市立中等教育学校。

在人口4000以上的居民点开办这样一所学校,学制四年,课程包括古典、现代和技术三组。

3.美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力图成为世界霸主。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朝野大为震惊。

为了加速人才开发,促进科技的发展,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

《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

1958年9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加强美国的教育制度,使之能满足国家基本安全的要求”,“对付人造卫星的挑战”。

这个教育法规定:

从1959—1962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8亿多美元用于改进各级学校教育,开发科技人才;在各级学校中加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外语和科学教育水平;推行职业教育计划,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青年和成人的技术素质;加强“天才教育”,向优秀的大学本科生发放“学习贷金”,向有才华的研究生颁发“国防奖学金”。

1977—1978年度,美国教育经费支出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5%。

《国防教育法》的实施,促进了美国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

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

从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展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运动。

1959年,美国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康南特(1893—1979年)发表了《今日美国中学》一书,对改革中学教育提出21条建议。

他要求大力发展“综合中学”按能力分组进行教学,向准备升学的友谊学生教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不再升学的学生开设良好的职业课程。

同年,美国教育科学院组织35位科学家、心理学家讨论中小学课程问题。

认为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缺乏紧密的科学体系,教材也没有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应由学者重新制定课程体系、编写新教材。

此后,许多科学家编写出版了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课本。

但这些教材太深,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水平,试行的效果不佳。

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恢复基础”运动,要求把小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读、写、算的基本技能练习;把中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国语、数学、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教学;恢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加强教学管理,采用传统的评分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974年,联邦议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强调改变狭隘的职业教育,推行“广泛的职业教育”,把学校中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联系起来;学校、家庭、企业和国家在教育方面进行合作。

4.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进驻日本,开始控制日本政府。

由于战前日本建立在军国主义基础上的教育已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崩溃,所以为了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教育体制,日本在美国的控制下,开始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改革,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令。

《教育基本法》的正文共有11项条款。

阐明了教育目的,即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的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确立采取尊重学术自由的方针,培养国民的理智;规定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确定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以及男女同校的原则;在国立及地方公立学校中,禁止实施宗教教育或其它宗教活动。

尊重教师,并给予教师良好的待遇。

在颁布《教育基本法》的同一天,日本还颁布了《学校教育法》。

《学校教育法》是对学校教育制度作最系统规定的法律,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

其主要内容有:

废除中央集权制,改为地方分权制。

在中央仍设立文部省,但削弱其权力,新设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事务;学制改为单轨的"6-3-3-4"制。

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延长为9年;高中既设普通科又设职业科,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高中把旧制高等女子学校、实业学校合并起来,经过结构改革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三年制高中。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世界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一)古希腊“三杰”的教育思想

古代希腊日益发展的教育实践,孕育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都是由哲学家所提出,散见于他们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著述中。

古代希腊哲学家中在教育论述方面比较著名者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人们称为“古希腊三杰”。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古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和教育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1)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培养美德。

他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要求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四种美德。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可教的。

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

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

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2)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在人出生以前已存在于人的心中的,但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受到干扰而使他忘记了它们。

知识就像母亲腹中的胎儿,它是先天存在于儿童的大脑中的。

教学并不是要把外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把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发出来,也就是说老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

这就是苏格拉底法。

具体过程是:

首先是讽刺。

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的观点是混乱的,不确切的。

其次是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柏拉图师从于苏格拉底后,致力于哲学的研究。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社会和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

执政者、军人、工农商。

理想国三个阶级的人应服从各自的天性。

各按其位,各尽其职。

教育就是为国家的各个阶级培养人才。

教育的过程是:

公民子女从出生到3岁,要挑选有经验的女仆加以照顾,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进行教育。

3至6岁,儿童被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由国家委派的女公民负责教育。

学习内容有:

唱歌、听故事、做游戏。

7岁后,儿童进国立初等学校,主要课程有读、写、算、音乐。

14岁进体操学校,学习内容有五项竞技、体操、射箭、野营等。

到16、17岁,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不好者做农工,好的继续升学。

17至20岁的时候学生进国立高等军事学校“埃弗比”团,接受专业军事训练,还要继续学习音乐、体操,及算术(为以后调兵布阵、布置军队、计算船只用);几何(为以后造军营、测量作战阵地、编队布阵服务);天文(为航海、行军打仗之用)。

20至30岁的时候学生学习高一级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和哲学,学习目的不是为实用,而是为了发展思维能力。

柏拉图认为,认识理念世界要靠思维学习,要激发学生对理念世界的兴趣。

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