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2396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7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docx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地捷径

 

打通中脉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

       中脉被藏密称之为"命脉","大道脉",梵语称作"啊缚都底",藏语称作"武玛","根打玛","索索玛",这些名称都表示中脉的重要性和功能性。

比如"命脉"即 表示中脉为一切众生之命根,这里指其重要性而言的;"大道脉"则代表中脉为成佛之捷径,这里是指其功能性而言的;"阿缚都帝"是梵语,意为能产生俱生妙慧;"武玛"是藏密的称呼,有成就之母的意思;"根打玛"是藏语对中脉的另一种称呼,意为能生一切功德智慧,一切由此而生之意。

 

     中脉之重要,是因为它是众生脱离苦海的捷径,成佛涅磐的唯一路径。

修持密法的第一大成就即是开通中脉。

中脉开通后,行者不光是神通具足,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故而《协巴多杰根本续》中有偈云:

"气不入中脉者,妄想证菩提,如若手捻沙,欲得酥油者"。

(“从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磐。

”在《涅磐无名论》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

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玄机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六合统摄一心,过去未来同成一体。

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无二致。

浩浩然物我本一心,就是涅磐。

(因为在生活常态中,人们总是以后天识神为主。

而得于禅定中的大智慧是先天元神。

这种元神积累是精、气、神都达到先天状态的根本。

所以佛教又有积慧成佛之说。

这样看来密宗执中脉说中有偏颇之嫌,然而若是以求最终涅磐为目的,则不会停留于命功而不前。

道家修炼尽管一直讲性命双修,可是连命功也修不成者不是也大大地有人在吗。

  

    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正打通中脉呢现在将中脉开通之后的一些现像介绍出来,让大家自己去了解是否开通了中脉。

 

一。

力大无穷。

(这个力,愚以为不能单单认为是肌肉力量,应该是像武术内功的劲。

比如网上的喇嘛推手)

 

二。

具备五眼六神通。

 

三。

修者应具备九彩虹影光明体。

(这九彩虹影光明体应该是佛菩萨现世之象,看来真能达到这个层次可是不简单!

 

四。

修者所有之言语,一切均为咒语般有奇效。

(什么是咒语,应该说是有功能修行者在实施功能时能打开通向施展功能的语言。

所以到这个层次的修行以后,自然就能将普通言语变成像“咒语般有奇效”。

 

五。

得十方诸佛之智慧灌顶。

(这个说法颇似积慧说)

 

六。

对一切经论通达而无障碍。

(当初五祖即是此无师自通)

 

七。

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宿业智。

 

八。

中脉开通之后,修者应大悲普周遍尘,中脉开通之后刹(疑为此处少一“那”字),无时间空间之限制。

 

九。

具无漏神通。

 

1。

不要用功法治病(若是刻意用功治病是否会影响功夫长进)。

当然,修行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也是正常的。

如果没有,更应该视为正常。

 

【原理】:

人类的绝大多数疾病是心病。

心病既除,大多数人的身体疾病往往逐渐自愈。

既然斩草须除根,不必枝叶动刀,那么,就不必针对一个又一个的疾病去费心地修练了。

不过,功法是在潜意识层次修行,是"灵魂深处的觉醒",修行成果反映到身体层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不要急功近利地去追求疗效。

(道家亦有开通任督后宿疾全消说。

现在我的打坐虽然也只是还没有达到基本身法到位的水平,可是已经觉得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性善。

若是凭心而论,现在的打坐水平基本三调也还是没有完全入门。

同时也感觉到整个打坐的修炼过程,应该就是这个三调的不断提高过程,我这个认识是从太极拳锻炼中感觉到的。

因为到现在随着自己打坐三调,以及打拳过程中周身规距掌握的不断提高,感觉到同是身上一处规距的掌握,在水平提高后就产生了不同的对应感觉。

而在打拳推手中感觉不足的地方和现象,根本原因恰恰是周身规距掌握的失准。

从目前情况来看,之所以多数打太极拳者的最大障碍,则是练习太极拳者不能忍受寂寞,规规距距地按照要求在打拳过程中,去体味、把握那些被人们说烂了的什么“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等要求。

并且把这些规距要求练到身上,成为身体本能而不假思索地运用到太极拳体用实践中。

而愚却在打坐实践中,得以比只练太极拳者更加细腻的本会这些规距和要求。

每当打坐中这些规距的掌握进步了,在打太极拳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再加上自己脑血栓后肢体病症,亦同样是伴随着打坐中这些规距掌握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出现相应的康复好转。

这才是自己对打坐三调和打拳中周身规距的重要性有了目前这种认识。

所以愚相信,打坐即使仅仅达到筑基功中“一阳初现”,也就是藏密中所说的“拙火定”,做到宿疾全消也是没有问题的。

2。

修行中有什么身体感受,不要在意。

尤其是千万不可追求时下正时髦的各种身体觉受,也不要顺应身体或心理的需求享受或厌弃某些觉受。

 

【原理】:

有没有所谓觉受并不表明修行境界的高低,相反,注意任何觉受都会使修行仅仅停留在身体阶段,耽误了更深层次的探求。

(现在愚在打坐中,感觉的确只出现过两次较为明显的放松比较的状态。

大多时间里面身上各部规距的掌握,还都处在不能准确达到要求的状态。

现在看,出现良好的打坐状态固然好,但是即使现在这样没有达到最佳状态的打坐亦同样在不间断长进。

当然,现在仔细分析,之所以不能进入良好状态的关键,应该是因为在意念的运用上还是浮躁。

正如陈鑫先生所说:

“有以是在操耳”。

亦正如禅定中所说,修习禅定是在练习“摄心系念”。

即使从外观上看,打坐时外部是没有什么动作的。

可是,在这种静态中却有着千变万化的差别,功夫上亦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就是来源于里面意念的运用而产生的。

所以每一种后天识神所带来的意念都会滞碍功夫的长进。

3。

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做每一步,哪怕某些步骤看起来没有意义。

并且在本阶段,不要随着自己的意愿修改修行步骤,否则,可能还得从头再来。

 

【原理】:

一年级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的,你不必选来选去。

另外,如果你不定下心来学完哪怕最次的一年级教程,你恐怕将一直停留在一年级水准。

 

4。

如果修行中途被打扰,没关系,立即起身去处理一下,找机会再来。

没有什么惊功之说,也不要责备各种干扰因素。

 

【原理】:

修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不是出家人,我们更不提倡脱离生活的纯粹修行,因为那不现实。

因此,修行不该是一种压力,不该成为生活的对立面。

只有修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才会长久。

事实上,哪怕你只修了一步,也已有了这一步的成就了。

 

5。

功法重在修心,因此,各步骤中所推荐的姿势,气路,意念等都不是死套路,应注意体会其中所暗示的人生意蕴。

出於同样的原因,功法尽管看起来是一种专修的法,最好的修法却是在曰常生活中不修而修——悟即是修。

当然,拿出一定的时间专修也是必需的,尤其是在初期。

 

【原理】:

佛教的基本世界观里讲"万法唯识",是说万事万物只是一种心识通过修练功法可以证到这一点。

这是后话。

不过,功法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彻悟人生的真谛,这也要求修行者不要在技巧之桥上作过多的停留。

初级功法

 

打通中脉第一步准备

 

1。

暂时封闭,确信在静坐期间无人打扰。

 

2。

声响熟悉,确信不会突然传来怪声,确信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声音会吸引你的注意力。

 

3。

通风良好,确定周围的气息已经可以习惯并能逐渐漠视。

 

4。

杂事已了,确实没有必须在静坐期间去做的事情。

 

5。

安全舒适,确信静坐期间不必担惊受怕或因衣,食等问题而有不适感。

 

【原理】:

 

 这样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这样营造外部环境,其实是在调整心理状态,倒不是一定要作出什么严格的准备才可以正式开始修练。

所以,不可忽视这一步,也不可太认真。

我们的人生太紧张,生活环境给我们的压力也太大。

能够这样地准备,不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吗当修行者这样准备时,他已从对外物的依恋中解脱出来,开始进行生命内求了。

是的,让我们从纸醉金迷,五光十彩的歌舞厅,社交场,从美酒佳人,好马名车的陶醉中暂时走出来,进入一个仅仅属于你自己的封闭世界中,体验一下生命本身吧!

打通中脉第二步入座

 

1。

把光线调整到自感最舒适的状态。

 

2。

找一个自感最舒适的方向。

 

3。

用一种自感最舒适的姿势在垫子上坐稳。

 

4。

自我确定一段可以保证坐到底的时间。

 

5。

最后确定一下第一步是不是已做好。

 

【原理】:

 

这已经是开始修练了。

试想,我们曾有过多少次机会允许自己这样舒服即便夜晚,若非已是万分疲惫,我们往往难以停下忙碌的身体。

然而当你把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时,你又把这份疲惫带到了梦中。

让我们主动地给自己一段放松的时间,留出一个没有外界感官刺激的时刻,去生命的自身寻找一份舒服的感受吧。

(对于修炼者来说,最初的修炼还达不到“舒服的感受”层次。

但可以从紧张纷繁的现实生活中排除“外界感官刺激的时刻”,得到修炼时像回归自然般的宝贵时空。

)。

打通中脉第三步调身

 

1。

晃一晃身体,把每个部位都调整到较舒服的状态(这一步此文说得比较含糊,到底这“每个部位”都是指哪里,而怎样就可以“调整到舒服的状态”,又没有说清楚。

)。

 

2。

把坐一会儿可能会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以保证可以保持较长时间不动。

(关于这一点,愚在实践中却做得有点儿呆板。

自以为坐下就应该坚持不动,所以即使有的部位出现了明显的不适,也没有像这篇文章所说,提前将可能产生不适的部位多活动一下。

而且在打坐中出现了不适部位就硬坚持,结果打坐过程变得十分痛苦。

这里倒是提了个醒,一是提前做好准备活动;二是打坐中出现不知部位就稍稍活动下那里。

不知这样是否能够有较好的打坐结果?

在今后的打坐实践实实吧。

 

 3。

确信可以保持不动时,告诉自己正式开始坐禅。

 

4。

整个坐禅期间如果身体再次感到不舒服,可以重复这一调身过程。

 

【原理】:

 

人类的习惯性趋向是极其顽固的。

坐得久了会累这种潜在意识是静坐的最大敌人。

其实这是心理暗示的恶果。

经验曾告诉我们,如果不在意,人常常可以坐很久。

所谓修行,最根本的就是改变,调整这种与生俱来的思维趋向。

这一步的目的是提前实现某些习惯性趋向并暗示自己可以坐很久。

(这里所说人每个静坐修行者都会遇到的“最大敌人”,是“心理暗示”造成的“由生俱来的思维趋向”。

而消除这一恶果的方法则为,反向利用这一“思维趋向”,“并暗示自己可以坐很久。

”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的习惯性趋向是极其顽固的。

”)

打通中脉第四步调息

 

1。

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变化(这个身体的变化后面称为“通透”为标准,好!

有道理。

)。

 

2。

更深一层地感受吸进呼出时身体的细微变化(即每一部位)。

 

3。

感受呼吸的具体部位。

 

4。

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

 

5。

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

 

6。

(从逐一感受每一具体位置到)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出(从生理上讲,不可能用除肺以外的身体去呼吸。

自然实质上也就不存在去感受用身体的每一具体部位呼吸时的细微变化。

对于此,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胸部”;“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了腹部”,“注意是不是把气吸进全身后又从全身呼出”。

愚练习打坐到如今,恰恰到了这第四步水平,刚刚能够感受到身体各部哪些部位按照规距要领到位了,在打坐中就能感受到那些得规距要领的部位与呼吸同步在开合。

时至此亦稍稍有些长进,可以在打坐中意想是这些得规距要求的部位在呼吸。

只是这种局部与呼吸同步的感受,第一还不稳定;第二还不能扩展至全身。

也就是说愚在调息功夫层次中还是刚刚入门不入门的初级水平。

实在不足为道。

达到“全身通透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内呼吸,才能初步入静。

再加乾乾之功,久而久之才能达到混沌状态,并从而进入“种、采、炼、养”丹功筑基功完成前的准备阶段。

)。

 

7。

注意全身通透的感觉。

( 这种全身通透的感觉,应该是周身各部经过调理达到要求标准,从而能够相对放松到位的一种感觉。

用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所说的通沟洫完成以后,体内真气自然可以通畅到达全身每一部位。

到这一层次则可以在只通过感爱而不必再去只专心于周身规距,从而少了许多因为执着于某一部位得规距概念与否而产生的弊端。

同时因为意识专注“全身”,而不存在局部的纠结,意识则逐渐趋于平静,以至逐渐达到基本入静的层次。

没有反复检查周身各部规距,到只是凭着感受即可做到周身各部要领标准的过程,是无法真正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的。

【原理】:

 

呼吸是人类最主要,最永恒的事业之一。

呼吸是生存的基础。

对於常人来说,这是不可停止的第一事务。

然而,呼吸是可以减缓乃至在感觉中消失的,这是一个事实。

修练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得到亲身体会(这里所说的“呼吸减缓乃至在感觉中消失”,应该就是指经过修炼进入胎息的状态。

)。

那时,因为这人生第一事务都已平缓乃至无觉了,其他事情也就渐渐地不再令人烦乱了。

你将获得一份平和,宁静的人 生(这里所谓的“人生第一事务”是指胎息,到此时连生活中的锁事也“不再令人烦乱了”,可为是性功修炼已经达到宠辱不惊的层次。

亦可说如果众生才能达到这个层次,即基本脱离苦海。

)。

这也是一种事实。

另外,作为人体第一生理现像的呼吸,对它进行的调整,也 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尤其是内脏的调整(这一点愚以为,就是指通过上面的步骤感受呼吸时,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内脏”细微的变化,直至调整到舒适得没有任何障碍,即“全身通透的感觉”。

)。

因此,功法从呼吸入手进行修练。

更进一步来说,这一步是让你的思维集中起来去观察身体的变化,因此,这种修练也是思维训练的前期准备阶段(“将思维集中起来”这一说法不十分到位,做为初步调理身法、呼吸时倒很正常。

常人的思维是指逻辑思维,XX上亦称为思考。

所以在修炼中这种基于后天识神的意念,就会使修炼者很难脱离后天状态,功夫亦不能上升。

在这里还是佛教中的“觉受”二字说得好。

因为思维是在后天意识支配下的主动行为,而“觉受”是被动感身体内的变化,且不回更多主观意识分辨而接受。

久而久之则可觉亦不觉,受亦不受,终至不觉不受。

这里之所以用“思维”二字,是因为在《君友会佛教在在辞典》里面称,禅定是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发挥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

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

其义为‘定’、‘思维修’所以在这篇文章里面才一再使用“思维”二字。

是否是说‘思维修’就像丹功中修心一样,不是用心去作逻辑思维连续思考。

)。

下面将会谈到,思维训练是修行的根本功法。

打通中脉第五步观脉

 

1。

感受身体内部通透空洞的状态。

这种感受可以认为是一种观察内观。

 

2。

凝神注意,开始进入生命内观阶段。

  

3。

观察身体内部空洞透明的样子,乌蒙蒙,白茫茫,朦朦胧胧,混混沌沌。

 

4。

在中空的身体中观察中脉。

这是一条似有似无的亮线,从小腹开始往上通往头顶百会穴(头顶中央部位),大约有麦桔那样粗细。

它最初只是一种想象,观察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真的看得见,就像梦中看见光线一样清楚地看见。

(这个“观”字十分耐人寻味。

同时在这里还明确说出需要观的详细景像,以及其准确位置。

文章里面看,它的位置如果是“从小腹开始往上通往头顶百会穴【头顶中央部位】”,这样就和丹功凝神聚气过程中,从会阴到百会这一说法相吻合了。

 

5。

集中精力观察这条中脉。

 

【原理】:

这一步正式开始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类的又一根本特徵。

如果说呼吸是人类生理的根本基础,那麽,思维就是人类心理的根本功能。

从整体上讲,人生是一种感觉。

因为有感觉,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因为有感觉,我们分出了自己和世界。

世界是感觉中的世界,自己是感觉中的自己。

世界和我们自己只是一份感觉物件而已(上面所说的对于人生的认识完全是后天识神的产物,刚生下来的婴儿不可能有这些带有后天分辨意识的感觉。

婴儿不会因生而欢喜,也不会因死而恐惧。

下面称,“一切感觉都是认识的手段”,而认识“具体表现为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思维以一定的认识论或说世界观为标准。

”思维又“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后,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形成各种情绪,表现为各种行为。

”)。

如果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存在,世界对於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从生理上讲,人生是一系列感觉的集合。

那麽,是什么在进行这种感觉呢是我们的认识。

一切感觉都是认识的手段,是认识的触角与资讯源。

认识才是人生的根本属性。

认识是什么认识,具体表现为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出发点与归宿。

(大脑的思维以一定的认识论(世界观)为标准,支配并处理着人类的感觉过程,然后,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形成各种情绪,表现各种行为。

)这就是人生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思维过程是人生的本质过程。

因此,功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思维为目标进行修练。

这也就是佛教中的念力修行。

当你内观自身时,其实不是在看,是在想,在进行特定的思维(称念力修炼是是特定的思维训练,好!

而称内观“是在想”就不十分妥当了,容易被人误解。

“观”是在看,或者说是用念力去观察身体内部的变化,如果说这也是“想”,那也末尝不可。

但是千万不能把这个“想”与连续的逻辑思维划等号。

这种念力修行也可以说是对自身内部的体认。

因为人们是看不到身体内部的,而在修行过程中,人们通过内观对于身体内部的体认却十分准确。

愚觉得这个内观,不光是观,而且还有感知、和觉知到身体内部实实在在的脏腑,所以说内观仅仅“是在想,在进行特定的思维”则就有些差距了。

)。

 

     佛教强调万法唯识,世事无常。

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只是一种认识,一个幻觉,是人戴着有色眼镜所看见的色彩,本质上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不变的实物。

看透了这些,就是看破了红尘。

因此,佛法中关於念力(即思维)的修行部分最为详细,精彩。

其中,尤以藏密功法最为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及实效性都非常强(关于念力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中土佛教大多流于口头,这里称“藏密功法最为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及实效性都非常强。

”基于此愚亦应当加深对于藏密的了解。

)。

 

     中脉修法是其筑基法要,很值得精修(是啊,此段功法称欲要观中脉则需进入通透状态。

这一状态中修炼者只觉得“乌朦朦、白茫茫、朦朦胧胧、混混沌沌”或许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是西藏人,所以才引用了道家丹功中的这段话。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作者认为道家丹功中所说,与藏密禅定中此时状态完全相通,所以才引用至此。

)。

需要再次强调,这里的观,是想。

所说的各种景像,是一种想象,一种幻觉。

不过,从机理上讲,平曰里在我们眼前所显现的各种视觉景像,最终也只不过是大脑思维在大脑皮层的一种演化而已,也是一种幻觉。

只不过这种景像的形成,在平曰是受到外界的光线刺激,修行时是通过想象而产生(注意,愚以为是用后天识神的念力去观、去觉和用后天识神去“想象”,完全不可以等同。

)。

因此,修练时所看见的脉像,光影等幻象,也是可以像平曰所见一样的清楚的。

当然,这需要相当的功夫才能达到。

这种(这第一步对中脉的观和觉)功夫就是定力(功夫的修炼)。

打通中脉第六步数息

1、现在,边观脉边呼吸。

方法如下:

吸气时从中脉的下面往上看,呼气时再从上往下看。

均匀呼吸,均匀观察。

(这步数息层次也可以说

是观息,看文章里面已经明确说从“下面往上看”,“从上往下看”。

其前提则是完成三调,并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后才能到达这个层次。

开始进入中脉呼吸阶段。

 

2。

持续进行中脉呼吸并开始查呼吸次数。

一吸一呼算一次。

 

3。

持续数息,出现错误从头再查,直到可以没有错误地查到一千数以上。

数息过程中会出现纷乱的思绪或各种感觉,不要管它,一直数息。

 

4。

此时会感到呼吸越来越微弱,越来越缓慢,甚至达到无息状态,即可不必再查,逐渐进入下一步修练。

 

【原理】:

 

这一步开始练定力。

所谓定力,是指心念可以长时间专注於某一心境的能力,即思维(即,念力对于修炼状态中体内的觉受。

此时对于修炼状态中体内的种种变化,意识不是在主观思考,而是要被动去观、去觉、去受。

所以此时修炼者所用的已经开始渐渐的脱离常人思维。

)对某一过程(数息)的专注程度。

这是人生品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世俗生活的角度来看,一切事业的成功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

从情绪上来看,当思绪可以集中于一境时,我们处於心平气和的愉悦状态之中,反之,波动,混乱,游移不定的思绪则表现出烦乱,懊恼的心情。

另外,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念力即意志力,定力则具体指意志力的坚强程度。

因此,定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人的自控能力的高低。

 

     所谓定力的修练(这时似乎应该称为入静。

直到完全没有呼吸的胎息状态才可以称为入定,下面第七步既是入定功夫。

),就是对於生命自控能力的修练。

这是一件极为有价值的事情,因为,人类的自控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情绪失控,行为错乱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正在成为欲望与情绪的奴隶,社会时尚已深深地操纵了我们。

盲从,妄动,放纵,任性,人类正在可怕地丧失自主性。

在这个繁杂混乱的时代,为了生命的快乐

 与自在,我们急需一份定力。

   

    幸运的是定力的修练并不困难。

功法提供了一个详细可行的方案。

至此,在尘世上飘游不定的你的生命(思绪,意志),可以通过数位的牵引获得一份暂时的平稳与宁静了。

然后,继续修练到第七步,不通过数位,呼吸等外助你也可以定下心来,感受生命本身了。

那时,获得定力的你,就可以一点点地反省那一缕在定力下变得越来越清晰的思绪,从而认清自我并逐渐走向自我把握,自主自控的自在人生。

打通中脉第七步入定

 

1。

停止数息之后(没有息可数,即进入胎息定界。

),随着呼吸的逐渐减缓,感觉恍恍惚惚,平平静静,似已进入深层睡眠,但又较为清楚

明白,这已是初步入定了。

 

2。

肯定下这种状态并体味它,延长它,最后逐渐漠视它(这一节是说初步入定后还要经过肯定、体味、延长、漠视这四个阶段才能进一步

完成这层功夫。

)。

 

3。

不久,当最初确定的时间到了,觉得该收功了,便可以收功(此节所说十分重要。

因为初步入定者有的会失去控制,自已不能从定中出来,这样很危险。

而此节明确提到“最初确定的时间”,即觉察到可能进入定界时,即在意念里加一个我初步入定时要能够自我控制,时间不超过自己规定的长度。

而且时间到了就可以收功。

)。

 

4。

睁开眼,轻轻活动一下身体就算收功了。

如果想美容,就用手轻擦一下脸,如果有其他好愿望,就想一下它即将实现(照此说法修炼者这时已经是有了功能,所以才会初现想象中的愿望)。

 

5。

如果时间允许,只要可以在入定状态中保持五分钟以上,就直接进入入定功法的修行。

 

【原理】:

 

这里谈了初步入定的一些觉受。

但这并不是标准。

其实不必去计较什么是入定。

只要能够做到系心於一境并能用较长的时间保持在这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之中,定力的修行已经获得成功了。

这样的(初步)入定是一种零态,仿佛让你回到了婴儿状态,生命可以从头开始了。

在这种状态之中,你的身体得以放松,你的灵魂得到净化。

它把你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让你忙碌的人生得到休整。

这是一个补充生命能量的过程。

这更是一个反思自我,调整心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知道,这个初步入定的层次恰恰正是道家丹功中筑基功完成的标识;是老子复归无极之态。

所以作者亦称是一种平和宁静的零态、婴儿态,生命从新开始的起点。

之所以能够“补充生命能量”,是因为在这个起点上已经没有了“人生忙碌”中“紧张情绪”带来的各种苦恼。

反之是一个以人类大智慧统御下的生命体,正在逐步走向系统最高级的完善过程。

  

    通过入定,你将发现生命还有某种未曾体味过的内在的愉悦。

这将让你不再过於依赖金钱,酒色,娱乐,社交等外在的生存手段,让你明白可以用一种非常便宜的生命内求的方式实现快乐人生。

(这种修炼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灵魂和肉体的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