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3753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黑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一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根据新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我省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面临的形势

  1.“十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积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为重点的体育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成效显著,增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活力。

坚持建设与活动并重,全民健身计划得到积极的实施,新建全民健身路径936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72个、健身苑工程47个、竞技园工程6个、青少年俱乐部43个,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新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200多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民体质测试得到积极开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1540万人,活动质量明显提高。

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世界大赛上共夺取世界冠军67个,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为我国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冬季项目整体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第10届全运会取得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总分全面超越上届全运会的历史性突破;成功的获得了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举办权。

具有龙江特色、梯次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共创建省级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49个、县品工程项目基地30个,并有9个业余训练单位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增强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后劲。

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体育彩票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发展迅速。

体育依法行政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体迈出新的步伐。

  2.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全省体育基础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均体育用地、人均体育消费在全国还处于较低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活动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总量不足、标准较低,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竞技体育冬夏两线协调发展不够,夏季优势项目少、夺金项目少的局面还没有大的突破;一些项目优秀运动队场地训练条件比较落后,严重制约着训练工作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体育科研能力还不能适应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科研水平和仪器设备相对落后;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体育产业比较单一,发展不平衡,政策不完善,体育经营活动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高水平体育人才短缺,体育人才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宽。

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尚需深化,体育政策和制度配套研究力度不够大,体育依法行政还面临诸多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3.“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

体育事业作为我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着有利的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对如何化解体育发展中各种复杂矛盾和激烈竞争的挑战。

  ──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带来了城乡居民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追求的巨大变化,体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其多元价值的拓展、显现,使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体育事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体育事业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具有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攀登竞技体育世界高峰的功能,而且具有振奋民族精神、调节人际关系、促进道德水准提升的社会功能;具有通过发展体育产业,举办国内外大型赛会招商引资,提高企业知名度,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功能;具有加强国际、国内交往,为国家、为地区争得荣誉的政治功能。

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举办,不仅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刺激了不同人群对体育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拓宽了体育的发展领域,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正确把握体育的发展方向,切实不断解决好公共体育设施和体育健身场地不足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体育健身与科学指导、体育消费和服务质量、体育社会管理职能如何适应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矛盾,成为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

  ──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金牌的激烈竞争,一方面显现出对训练条件改善依赖程度的增强,另一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人才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和较量。

要在“十一五”期间,圆满完成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筹备参加2007年全国冬运会、筹备举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备战第11届全运会的艰巨任务,对体育战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出发,顺应时代,执政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的原则、指导思想和目标

  4.“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改革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全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期体育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大胆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把增强人民体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体育的根本出发点,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

着眼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体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多功能作用,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坚持科技兴体,人才强体。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大体育科技攻关和科研服务力度,不断提高体育事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积极开发体育人才资源,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广泛引进人才,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步伐。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事业发展的差距,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边区、落后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到体育的各项工作之中,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依法规范和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重视和发挥法律法规在调整体育社会关系、处理体育事业发展矛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立足点,抓住筹备举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历史机遇,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坚持“全运、奥运并举”,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促进体育产业健康、稳步增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公共和社会体育管理职能,完善体制、机制,搞好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6.“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体育综合实力接近全国上游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我省省情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律,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确立;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竞技体育形成若干成绩稳定,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的运动项目;体育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加大,公共体育设施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全民健身设施覆盖面扩大,广大群众的健身条件和活动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人口不断增长;全面推进体育依法行政取得成效,构建体育依法行政服务体系达到预定目标,体育事业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其主要标志是:

  群众体育──具有龙江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健身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省、市(地)、县一批重点体育设施建成使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实现每年8%的增长;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规范完善,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万分之五的目标,形成若干个标志性、品牌性和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省、市(地)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网络形成,初步建立省国民体质数据库;农民健身工程效果显著,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竞技体育──继续坚持全运会和奥运会两运并重,实现冬夏两线协调发展;巩固冰雪体育强省地位,第11届全国冬运会保持金牌、总分两个第一,在4~5个项目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11届全运会金牌数冬季项目力争夺得已有设项金牌数的2/3,夏季项目与上届相比实现金牌翻番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完成2006年和2010年冬奥会任务做出重要贡献,2008年北京奥运会争取多进人,并向奖牌冲击,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取得承办和运动成绩双丰收。

  后备人才培养──以体育运动学校、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重点业体校、县级后备人才基地为基础,多种形式并存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青少年俱乐部、体育传统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摇篮作用得到加强;以优势、重点项目为重点,业余训练布局努力实现与省优秀运动队项目设置上的衔接;完善出台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后备人才布局、训练培养标准、培养计划指标、选拔输送条件和配套政策,考核管理更加规范系统;各层次后备人才训练质量、成才率明显提高,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贡献率明显增强。

  体育产业——不断满足不同层次、人群体育消费需求,多业并举、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和格局基本形成,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综合统计指标之中;体育彩票市场规范完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趋于成熟,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拓展,初见成效;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体育经营活动和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依法铺开,体育经营活动和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

  体育科技──体育发展科技含量有明显提高,全省体育科技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在一些项目上的科研能力和设备达到较先进水平,面向训练一线的科技攻关、科研服务取得积极成果;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科技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紧密结合度增强;省、市优秀运动队科研服务和常用仪器、设备逐步配套,国民体质监测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争取建成国家体育总局冬季项目重点实验室。

  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全省体育人才资源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系统科学、管理有效、分工明确的体育人才管理体系和统计体系基本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明显改善;人才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类体育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建立,体育教育得到加强;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培养取得突破,社会体育人才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

  体育依法行政──体育依法行政服务体系构建初见成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保障有利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层级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程序科学、规范,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以危险性体育经营活动场所为重点的行业认证和审批制度得到认真推进,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法律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地方体育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体育法制建设数据信息框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三、大力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7.加强领导,适应发展,积极进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进一步完善省、市(地)、县(区)三级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协调机构,强化责任,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依托社会、共同推进,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加强对基层、社区、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领导协调机制。

以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实施工作为重点,统筹规划,明确措施,有步骤地抓好全民健身计划各项工作的落实。

  8.加快以重点体育场馆为龙头,群众健身设施为基础的体育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抓住举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本地区重点公共体育场馆和多功能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并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以此提升城镇整体形象,满足体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要求,扩大群众观赏高水平竞争表演的阵地。

抓好在人群密集城市和地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示范工程建设,使其成为我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一大亮点。

不断扩大体育彩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健身苑工程、竞技园工程的覆盖面,加大向乡镇和农村投入的比重,形成设施维护、更新制度。

保证相应比例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工作。

实施“雪炭工程”,争取国家对我省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支持和资助。

加强协调,不断提高各类学校及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程度。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建设群众体育健身和休闲场地设施。

  9.加强指导,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积极协调、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工委、工会、妇联、教育、民族、农民体协、残联等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部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组织作用;扶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进一步完善各级单项体育协会,到2010年我省开展的体育项目中80%以上建立省级单项体育协会;加快构建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协会为主线,社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活动辅导站(中心、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框架。

在社区、乡镇新建一批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点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制定基层体育活动站(中心、点)服务标准,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10.切实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搞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提高整体素质,每个街道办事处和乡镇至少有3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使其分布向社会全方位辐射。

建立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交流,建立健全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

全面推行体育行业职业准入制度,规范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各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标准,积极开展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到2010年全省体育行业具有职业资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力争达到4000人以上。

  11.建立科学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体系。

认真抓好群众日常性体育健身和比赛活动两个层次的组织。

充分发挥各类社团、群众体育组织的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日常体育活动。

体育部门在抓好全民健身活动月大型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发动的同时,要注意与有关部门配合,培养和拓展像“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冰雪体育长廊”活动等具有龙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品牌性群众体育项目工程,丰富活动内容,大胆创新,突出特色,发挥冬季体育活动阵地的作用,并与夏季体育活动有机结合。

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在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小型群众体育比赛活动的基础上,各地方、行业、部门要结合实际,把针对不同人群、具有影响的地区综合性运动会、单项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比赛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体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办好全省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伤残人运动会等,并组织参加全国体育大会等各种全国性群众体育比赛。

  12.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积极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结合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工作和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把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作为全省“十一五”扩大体育人口的重点。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

通过各级政府扶持、社会力量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方式,力争在全省十分之一左右的行政村建设一批符合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基本项目标准的体育设施,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和活动开展搭建平台。

  13.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服务监控体系。

依法将国民体质纳入国家资源进行管理,建立完善体育人口统计、国民体质监测和相关信息发布等制度,按照国家颁布的各年龄层次体质测定标准,有计划地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和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调研、监控,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加强对体质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到2010年,建成省国民体质数据库和省、市两级体质监测中心网络,并抓好基层国民体质监测站的建设和监测仪器设备的提档升级。

  四、打造优势项目,立足高水平竞争,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和运动成绩

  14.实施重点发展战略,搞好项目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

在坚持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协调发展基础上,积极打造优势项目群。

优化调整项目结构,按照优势项目、重点项目、潜优势项目和一般项目实行动态分类管理。

对优势项目予以重点保证,巩固优势,在形成尖子群体上下工夫;对重点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加大投入,提高整体水平,努力向优势项目转化,并实现小项上的突破;一般项目要明确发展方向,采取对策,逐渐打造自身优势。

同时,根据我省人才资源特点和条件,适当增加若干新项目,组建优秀运动队,扩大竞争点。

要在项目的发展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形成龙江特色和优势。

到2010年,已有优势项目得到巩固提高,每个项目拥有2名以上高水平运动员;重点和潜优势项目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有1/3项目涌现出具有夺金、摘银实力的运动员;一般项目的发展基础得到加强和改善。

  15.加强高水平优秀运动队建设,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要着眼全运、面向奥运,抓好备战全运会队伍的组建,搞好省优秀运动队的组建、选拔、训练和管理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市(地)和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市地和单位在一些项目上承担省队的训练任务。

冬季项目要巩固完善以省队为龙头,市(地)为基础的两级建队体制和项目布局;各市(地)要把优秀运动队建设作为“十一五”竞技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项目。

夏季项目优秀运动队以省队为主,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市(地)和高校组建或联办夏季项目优秀运动队,并为其参加全国比赛创造条件。

对承担省队训练任务和全运会比赛任务的市(地)、单位,省里予以扶持资助,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性补贴。

  16.更新训练理念,积极进行训练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认识。

按照项群管理的原则,不断扩大专业化、集束化管理,从训练管理体制上为项群的科学合理组合和集中精力搞项目发展上的突破创造条件。

坚持训练机制上的自主创新,着眼项目整体优势的形成和科学发展,条件成熟的省优秀运动队要建立队委会即项目委员会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建立完善项目发展研讨机制,设立优秀运动队的项目,要定期召开项目发展研讨会,吸收本项目全省优秀教练员和有关方面专家参加,加强对训练领域和本项目训练规律的研究,探讨解决训练工作的问题和难点,提高执教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建立优秀运动队的内部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的环境。

  17.提高训练质量,强化科训结合,拓宽交流渠道。

要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科学训练原则,紧紧跟踪国内外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对竞技体育发展动向和趋势的研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训练方法、手段,将最新的发展成果运用到训练比赛之中,并通过技术创新,切实解决好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和体能两大关键环节,实现运动成绩的新突破。

要加大向国家队输送的力度,充分利用人才交流政策,合理、有序地加强优秀人才向解放军和有条件院校的输送及与外省的交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18.加强思想教育和科学管理,严肃赛风赛纪,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队伍。

坚持运动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以运动员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和“八荣八耻”教育,树立祖国培养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运动队的素质,使其成为体育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坚持把赛风赛纪与加强体育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完善竞赛规则和规程,建立健全对赛风赛纪监督、检查和处理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和执裁不公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打击力度。

切实做好反兴奋剂工作,提高抵制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工作水平。

  19.切实做好2009年世界大冬会的筹备和举办工作。

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和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组委会的领导下,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充分发挥举省体制的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分工负责,以筹备促发展,以发展助筹备,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抓好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参赛工作,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认真抓好比赛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竞赛组织工作,为各国大学生搭建展示卓越体育技能的平台;以开创性的工作,确保2009年世界大冬会开得隆重热烈,精彩圆满,办成一届独具特色的世界大学生冰雪体育盛会。

  20.努力创造优异成绩,完成参加和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力足高水平竞争,力争有更多的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高水平比赛,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我省运动员要夺金摘银,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我省运动员人数超过上届,并向奖牌冲击;在世界高水平单项比赛中,获得更多的世界冠军;2006年亚运会、2007年亚洲冬运会、2010年亚运会我省要在参赛运动员人数、项目、成绩上取得新的突破。

圆满完成2007年第11届全国冬运会的筹备、举办和参赛任务。

  21.围绕出成绩、出人才,进行竞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逐步建立以全运会和奥运会为最高目标,以推动训练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省运会和年度单项比赛相配套的科学竞赛制度和保障体系。

突出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完善各项政策,使各市(地)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与省和国家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训练与竞赛紧密结合,出成绩与出人才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办赛事的积极性,探索开发重大赛事的观赏和商业价值。

  五、加大体育市场开发、培育力度,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将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建立全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规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指导,明确措施,促进本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